第601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林子轩想过绕开华国电视台,比如给电影起名叫《刘慧芳》,在宣传的时候所有人都不提电视剧,只说电影。

  但那么做显得特别别扭,就像是在掩耳盗铃一样。

  老百姓知道,记者知道,就剧组的人装作不知道,记者问问题,大家就打岔,顾左右而言他,那样宣传不出什么效果来。

  《渴望》讲究的是怀旧,是情怀,如此才能打动观众。

  听着张凯丽和李雪建说起当年拍摄《渴望》的故事,观众自然而然的就陷入回忆之中,愿意掏钱到影院看电影。

  这才叫做宣传。

  林子轩和韩三平商量之后,决定接受华国电视台的报价,不过他提出了两个方案。

  一个是好梦公司直接用八百万换取授权,一个是电视台用这个授权作价八百万,算作是电影投资,等到电影上映后,电视台获得票房分账。

  第二个方案相当于电视台承担了一部分风险。

  不过林子轩给出了具有说服力的理由,《生死抉择》的票房破亿,这是好梦公司和京城电影制片厂合作的结果。

  如今韩三平成为华影集团的副董事长,拥有更大的权利。

  两者的再次合作,这部《渴望》续集的电影票房将会再创辉煌。

  加上华国电视台的宣传渠道,想想看,大家一起合作,肯定比《生死抉择》更火爆。

  林子轩既不想拿钱出来,又想让华国电视台做免费宣传,这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票房真的好于预期,华国电视台同样能赚到钱。

  有钱大家赚,合作共赢,要是电影票房一败涂地,也能拉上华国电视台一起赔钱。

  华国电视台综合了好梦公司的业绩,以及华影集团庞大的实力,觉得投资进去比直接拿八百万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由此,三家企业就拍摄《渴望》续集达成了合作协议。

  这是民营影视公司的生存之道,和这些国有大企业互相博弈,从而获得发展的机遇。

  第五百一十四章 尊重

  韩三平和华国电视台愿意参与进来,除了觉得这件事能获得好处外,还因为他们看到了《渴望》电影版的初稿。

  这个初稿是从好几个版本里定下来的。

  关于如何讲述《渴望》续集的故事,好梦公司的编剧们大致分成了两个阵营。

  一个是把重点放在一九九九年。

  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明年就是一个新的世纪了。

  这是辞旧迎新的重要一年。

  但有些科学家却声称一九九九年并不是这个世纪的最后一年,他们认为二十世纪结束于二零零年,二十一世纪开始于二零零一年。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争论。

  不管科学家怎么论证,各个国家的领导人和老百姓都准备迎接千禧年,庆贺新世纪。

  把《渴望》电影版的背景放在这一年代表着过去的结束和全新的未来。

  这个版本的剧本讲述了九九年刘慧芳家里发生的故事,京城变了模样,人们的生活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一个小家庭牵出整个大社会,从家长里短中讲述这些年的时代变迁。

  另一个版本是采用编年的方式构筑故事,把整部电影分成几个段落。

  九二年南方讲话加速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带动了全民下海的热潮。

  九五年国企改革,私人开始承包国有企业。

  九七年香港回归,国企职工下岗大潮。

  九九年刘慧芳上了年纪,孩子长大了,国家即将进入新世纪。

  这四个段落是四个围绕着刘慧芳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三十分钟,整部电影两个小时。

  两个版本各有优劣。

  第一个版本故事情节集中连贯,但通过回忆的方式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

  第二个版本故事情节分散,不过和大时代紧密相连,让观众有代入感,那些本来就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故事。

  从投资的角度讲,第一个版本投资较少,就是发生在当下的故事,不用搭建外景。

  第二个版本要把各个年代的时代特征表现出来。

  别看只是十年的差别,这十年国内的变化大着呢,十年前京城还像个大农村,到处是农贸市场,到处在修路。

  十年后京城已经有了现代化都市的雏形。

  林子轩倾向于第二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只能算是普通的情感故事,第二个版本才带有主旋律影片的色彩。

  韩三平和华国电视台的领导看到的是第二个版本的初稿,他们觉得还行,还有完善的空间,一定要精益求精。

  这就是领导的做派,很难让他们十分满意,能达到八分就不错了。

  对于导演的人选,华国电视台觉得赵宝刚合适,赵宝刚当初就是《渴望》的导演。

  林子轩自然推荐林晓玲,林晓玲怎么说也拿过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名气够了,只是有人觉得她太年轻,掌握不好这种题材。

  对于这个邀请,赵宝刚婉拒了,他不太想到电影圈发展。

  再说,拍摄《渴望》续集风险太大,他性子沉稳,不愿意冒这个险。

  确定了剧本和导演,接下来就要联系演员,筹建剧组。

  三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后,这部电影越做越大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