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这两年也在琢磨这个事,尝试了不同的题材,有的成功了,有的不被市场认可,我感觉市场越来越重要了,八十年代那时候,咱们拍片子不用考虑市场,都是国家的,票房和导演没关系,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没什么顾忌。”张艺谋感慨道,“现在再拍片子就要考虑太多东西,这个片子能不能赚钱啊,观众喜不喜欢啊,不那么纯粹了。”

  这几年,张艺谋一直尝试转型,可他的风格太鲜明了,转型后的片子往往得不到认可。

  他的电影就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典型,随着观众对形式主义的厌倦,更想看到的是故事,比如冯小刚的京味喜剧。

  京味喜剧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故事接地气,没有假大空,观众觉得这就是发生在自个身边的故事,观影的时候就会有代入感。

  张艺谋的问题是他一旦离开自己熟悉的形式,就有点找不到重心了。

  观众看的或许只是导演拍出来的影片,不会去了解导演背后的故事,他为什么会拍这样的片子,这么烂的片子真的是张艺谋拍的么?

  对于导演来说,转型往往很困难,这意味着要抛弃过去的经验,重新来过。

  “这个我有体会,张导的新片变化很大,我演的时候挺过瘾,有新鲜感。”姜文继续道,“再说我们拍片子的时候要不要向市场妥协,我觉得吧,要分情况,如果我拍的是文艺电影,那就决不妥协,要是商业电影,那肯定得考虑市场,主要还是看定位。”

  “我注意到华国国内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商业片,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你们的电影市场正在走向成熟。”马克穆勒评价道,“我还注意到一些青年导演的影片,很有想象力。”

  在京城,林子轩给马克穆勒看了冯小刚的京味喜剧。

  京味喜剧由于地域的限制,肯定没办法走向国际市场,在国外放映绝对会票房惨败。

  但对于国内的电影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开端,从低成本的喜剧片到高成本的商业片,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三百六十五章 讨论

  一帮人从电影的故事到形式,谈到了电影市场和观众的需求。

  他们是从导演的角度看待问题,并不能代表影视公司和院线的态度,两者往往是对立的。

  导演要拍自己想拍的影片,影视公司和院线则要赚钱,观众想看到好电影,三者之间的分歧在于对“好电影”的定义上。

  “你们觉得文艺片就是好电影,院线觉得能赚钱的电影就是好电影,观众觉得好看的电影才是好电影。”林子轩表态道,“大家的标准不同,这就需要各方进行妥协。”

  在目前看来,观众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以前是导演告诉观众什么是好电影,他们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因为国内的观众看不到别的片子,没有选择。

  如今不同了,观众可以对导演说“不”了,这就是市场的变化。

  不过也存在一种状况,比如说观众喜欢看好莱坞的商业大片,国内的影视公司为了赚钱,为了迎合观众就会拍这类片子。

  久而久之,商业片兴盛起来,挤占了艺术片的市场,让艺术片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这就是矫枉过正,国内的很多事情发展到最后都是如此。

  林子轩想做的是商业和艺术的平衡。

  大家对于新崛起的第六代导演的看法也不相同,田状状支持第六代导演,他扶持了不少年轻导演,为他们提供帮助。

  “他们这帮人有想法和创造力,同时也有经验不足的问题。”田状状客观道,“和咱们不同,他们更大胆,敢拍一些禁忌题材,不是说这类题材就好,而是说他们走的更远。”

  媒体对于第六代导演的批评一直没有停止过。

  比如指责他们的圈子太小,思想太浅,缺乏是非判断标准,个人主义思想泛滥等等。

  按照张艺谋的说法,就是小资情调和自我意识太浓。

  第五代导演觉得自己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的片子往往带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

  第六代导演恰恰相反,他们走的是写实主义,这和他们的生活阅历有关,他们在社会上往往处在被排挤和漂泊的境地,想要借机发泄心头郁积的情绪。

  他们不愿意歌颂主流,更上不了上层社会的台面,所以只能拍地下电影。

  这个话题比较沉重,林子轩稍微活跃了一下气氛。

  “姜哥就是第六代的,这个问题他最有发言权。”林子轩说笑道。

  “我不是第六代吧,我认同他们的一些想法,那就是在拍片子的时候要大胆的尝试,不要在乎什么规矩,电影这个东西就没有规矩可言,或者说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可我的创作理念和他们并不相同。”姜文解释道。

  有的导演很难用第几代来划分,比如姜文和冯小刚。

  姜文的电影虽然有理想和浪漫的情怀,但不是反思历史的类型,应该说是怀旧,所以他不属于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在空间形态上一直是向内的、封闭的、局促的,这和华国人的生存环境有密切的对应关系。

  姜文电影的空间形态是向外的、敞开的、舒展的,它把人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如果说第五代导演是拍院子里面的故事,那姜文就跳出了院子,站在了屋顶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