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在他看来,林子轩三人合作的蜜月期明年或许就要结束了,从此走上各自发展的道路。
和韩三平一样,王钟军也在观望之中,对于《没完没了》的宣传没那么积极了。
他现在把目光放在了电视剧市场上,并不看好电影市场,《卧虎藏龙》前传的大卖给了他更大的信心,他想在这个行业继续发展。
国内电视剧市场的火爆迷惑了不少外行人进场,都想分一杯羹。
去年国内电视剧的总产量是七千集,今年就要突破八千五百集,这种增长速度非常惊人,也难怪大家都看好电视剧市场了。
有些电影导演甚至改拍电视剧了,拍这个挣钱啊。
甭管电视剧能不能卖出去,导演和演员都能拿到片酬,为什么不拍呢。
王钟军在等待机会,等到《没完没了》的票房失利后,他会劝说林子轩回归电视剧市场,一起制作几部大投资的剧集。
《编辑部的故事》的续集只有三集就卖出去三四百万,要是三十集的话还不上千万啊。
这充分说明林子轩和葛优在电视剧市场上具有极强的号召力,赚钱是分分钟的事儿,冒的风险还小,比拍电影强多了。
王钟军是从获利的角度考虑,可他没考虑一点,以葛优目前的状况还会拍电视剧么?
这都不是钱的事儿,而是葛优不愁电影拍,他要拍电视剧,只能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本子特别好,还是就是看在彼此的交情上。
本来能在电影上大有作为的好演员,你非要把他局限在电视剧上面,这不合适。
以林子轩和葛优的交情,拍一两部还成,拍多了这交情就变味了,人家已经在那个位置上了,就没必要这么折腾了。
大家心里都有数,王钟军现在还没有彻底融入这个圈子,用的是商人的思维考虑问题。
京城其他的影视公司同样在观望,这些公司明年或多或少的都有拍低成本娱乐片的计划。
他们找不到葛优这种具有票房号召力的优秀演员,就把目光投向了经常在春节晚会上演出的相声和小品演员的身上。
这类演员被观众熟知,在表演上或许不如葛优,但人家是专业逗乐的,懂得甩包袱。
冯小刚的片子被认为是小品串联,不是没有道理,实际上就是一个个段子的组合。
在这方面相声和小品演员具有天然的优势,这就导致一拨小品演员进入到了影视剧行业。
拍影视剧要比演小品挣钱,同时还不耽误他们演出,何乐而不为呢。
这类喜剧片大都是讲述小人物在生活中遭遇尴尬的故事,属于都市轻喜剧,拓展了国内娱乐片的市场。
这些公司关注的是《没完没了》的票房成绩。
如果冯小刚和葛优的票房神话破灭了,说明观众厌倦了这种类型的影片,如果票房继续走高,就说明这个市场还有潜力可挖。
他们会根据结果相应的调整明年的拍片计划,大家都有着各自的打算。
第三百四十七章 边缘人
十二月份,贾章柯从老家回到京城,带着他新拍的长片。
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片《小武》,他和一帮人在老家汾阳拍了一个多月,过程很不容易。
从香港拿来的二十万投资主要花费在购买胶片和设备租金上,拍到后来就没钱了,只好找了当地的一家企业赞助了十几万块钱。
这部片子前后总共花掉大概有三十八万,剧组的工作人员都没有拿薪酬。
为了节省资金,他购买了16毫米的胶片,把耗片比严格控制在三比一的范围。
剧组的状况一度极为拮据,连住宾馆的钱都要赊欠,女主角闹着要罢演,麻烦不断。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贾章柯经历了太多的困难,不过他还是完成了拍摄。
这其实是国内青年导演的普遍状况,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拍片条件相当艰苦。
你请不起演员,只能用非职业的演员,你浪费不起胶片,只能尽可能的控制耗片比,甚至在拍摄的过程中还要四处求人筹钱。
而且,你不知道拍出来的东西能不能获得认可,从而收回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真的需要有信念才能坚持下来。
香港来的摄影师就很着急,他担心这部片子没办法完成,投资打了水漂,贾章柯觉得先把事情做起来,碰到问题再一个个的解决。
他用的演员大多是非职业演员,有的就是从村子里围观的人群里找来的。
对于这样的临时演员,你不能要求他按照剧本来,让他背大段的台词肯定不行,只能是告诉他一个大概的情形,让他根据自身的经验自由发挥。
这么拍起来显得特别生活化,也导致片子里的对白都是当地方言。
回到京城,贾章柯开始对拍摄的素材进行后期剪辑,他要先弄一个粗剪版出来。
在粗剪版完成后,他想在电影学院放映,看看同学们对影片的看法,他自己对这部片子比较有信心,觉得拍出了他想要的东西。
如果说《小山回家》是一次练手,那这部《小武》在创作上应当算是比较成熟了。
他找到了导演系的放映厅,组织了一场小规模的放映活动。
由于还没有做字幕,片子里的人说的都是方言,作为导演的贾章柯就站在一旁做翻译。
和韩三平一样,王钟军也在观望之中,对于《没完没了》的宣传没那么积极了。
他现在把目光放在了电视剧市场上,并不看好电影市场,《卧虎藏龙》前传的大卖给了他更大的信心,他想在这个行业继续发展。
国内电视剧市场的火爆迷惑了不少外行人进场,都想分一杯羹。
去年国内电视剧的总产量是七千集,今年就要突破八千五百集,这种增长速度非常惊人,也难怪大家都看好电视剧市场了。
有些电影导演甚至改拍电视剧了,拍这个挣钱啊。
甭管电视剧能不能卖出去,导演和演员都能拿到片酬,为什么不拍呢。
王钟军在等待机会,等到《没完没了》的票房失利后,他会劝说林子轩回归电视剧市场,一起制作几部大投资的剧集。
《编辑部的故事》的续集只有三集就卖出去三四百万,要是三十集的话还不上千万啊。
这充分说明林子轩和葛优在电视剧市场上具有极强的号召力,赚钱是分分钟的事儿,冒的风险还小,比拍电影强多了。
王钟军是从获利的角度考虑,可他没考虑一点,以葛优目前的状况还会拍电视剧么?
这都不是钱的事儿,而是葛优不愁电影拍,他要拍电视剧,只能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本子特别好,还是就是看在彼此的交情上。
本来能在电影上大有作为的好演员,你非要把他局限在电视剧上面,这不合适。
以林子轩和葛优的交情,拍一两部还成,拍多了这交情就变味了,人家已经在那个位置上了,就没必要这么折腾了。
大家心里都有数,王钟军现在还没有彻底融入这个圈子,用的是商人的思维考虑问题。
京城其他的影视公司同样在观望,这些公司明年或多或少的都有拍低成本娱乐片的计划。
他们找不到葛优这种具有票房号召力的优秀演员,就把目光投向了经常在春节晚会上演出的相声和小品演员的身上。
这类演员被观众熟知,在表演上或许不如葛优,但人家是专业逗乐的,懂得甩包袱。
冯小刚的片子被认为是小品串联,不是没有道理,实际上就是一个个段子的组合。
在这方面相声和小品演员具有天然的优势,这就导致一拨小品演员进入到了影视剧行业。
拍影视剧要比演小品挣钱,同时还不耽误他们演出,何乐而不为呢。
这类喜剧片大都是讲述小人物在生活中遭遇尴尬的故事,属于都市轻喜剧,拓展了国内娱乐片的市场。
这些公司关注的是《没完没了》的票房成绩。
如果冯小刚和葛优的票房神话破灭了,说明观众厌倦了这种类型的影片,如果票房继续走高,就说明这个市场还有潜力可挖。
他们会根据结果相应的调整明年的拍片计划,大家都有着各自的打算。
第三百四十七章 边缘人
十二月份,贾章柯从老家回到京城,带着他新拍的长片。
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片《小武》,他和一帮人在老家汾阳拍了一个多月,过程很不容易。
从香港拿来的二十万投资主要花费在购买胶片和设备租金上,拍到后来就没钱了,只好找了当地的一家企业赞助了十几万块钱。
这部片子前后总共花掉大概有三十八万,剧组的工作人员都没有拿薪酬。
为了节省资金,他购买了16毫米的胶片,把耗片比严格控制在三比一的范围。
剧组的状况一度极为拮据,连住宾馆的钱都要赊欠,女主角闹着要罢演,麻烦不断。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贾章柯经历了太多的困难,不过他还是完成了拍摄。
这其实是国内青年导演的普遍状况,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拍片条件相当艰苦。
你请不起演员,只能用非职业的演员,你浪费不起胶片,只能尽可能的控制耗片比,甚至在拍摄的过程中还要四处求人筹钱。
而且,你不知道拍出来的东西能不能获得认可,从而收回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真的需要有信念才能坚持下来。
香港来的摄影师就很着急,他担心这部片子没办法完成,投资打了水漂,贾章柯觉得先把事情做起来,碰到问题再一个个的解决。
他用的演员大多是非职业演员,有的就是从村子里围观的人群里找来的。
对于这样的临时演员,你不能要求他按照剧本来,让他背大段的台词肯定不行,只能是告诉他一个大概的情形,让他根据自身的经验自由发挥。
这么拍起来显得特别生活化,也导致片子里的对白都是当地方言。
回到京城,贾章柯开始对拍摄的素材进行后期剪辑,他要先弄一个粗剪版出来。
在粗剪版完成后,他想在电影学院放映,看看同学们对影片的看法,他自己对这部片子比较有信心,觉得拍出了他想要的东西。
如果说《小山回家》是一次练手,那这部《小武》在创作上应当算是比较成熟了。
他找到了导演系的放映厅,组织了一场小规模的放映活动。
由于还没有做字幕,片子里的人说的都是方言,作为导演的贾章柯就站在一旁做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