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和她以前学习书法和绘画有关,这两样都需要耐心,不能急,否则学不出什么结果来。

  “这可是第一次正式放映,我能不急么?”林晓玲担心道。

  《我们俩》粗剪完成,郑洞添要求林晓玲在学校里给学生们放一遍,听听学生们的意见,如果意见中肯适用,那就进行修改。

  这是电影学院的传统。

  像张艺谋那样的大导演,拍完片子后同样会先在电影学院放映,和学生们交流。

  至于会不会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修改,那就不好说了。

  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不少人都会这么做,这时候导演就要有思想准备了,学生们往往会不留情面的大肆批判和痛骂。

  就算是张艺谋的片子也不例外。

  比如贾章柯拍摄的《小山回家》,就没有获得好评,反而被批的一文不值,丢人现眼。

  这其实是一种好现象,说明学生不迷信权威,敢说真话。

  但过犹不及,如果不去分辨好坏,只是一味的谩骂来彰显自己的存在,那就没有意义了。

  电影学院的老师之所以维护这种传统,一个原因是让学生保持自己的判断力,还有就是让作为导演的学生适应这种被骂的氛围。

  如果你在学校里拍一部烂片,只有学校的同学骂你。

  一旦到了社会上,拍了一部烂片,那会有成千上万的观众骂你,要么你拍一部好电影堵住观众的嘴,要么就要学会承受被骂的结果,不至于崩溃。

  这么做同样是老师们的一种恶趣味,他们当年是这么过来的,也要让学生们体验一下。

  今天下午两点半,作为新手导演的林晓玲就要体验这种传统了。

  “要不我就不去了吧?”徐静蕾退缩道。

  不光是林晓玲担心,作为新人演员的徐静蕾同样担心,那些人不光骂导演也会骂演员。

  以前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徐静蕾觉得这么骂挺解气,那些电影本来就不好看,现在轮到自己身上,就没有那么轻松了。

  “不行,要挨骂一起挨骂,你可不能做逃兵。”林晓玲坚持道,“兴许那些男生看到你之后就不骂了呢,你一定要去,这是美人计。”

  “瞎说什么呢。”徐静蕾不满道。

  徐静蕾知道躲不过去,只好收拾一下,跟着林晓玲走出宿舍,朝着导演系的放映厅走去。

  一路上,不少同学和她们打招呼。

  徐静蕾和林晓玲在电影学院里有不小的知名度,林晓玲不用说,现在是导演系的大师姐,主要作品《京城的风很大》在国际上获奖,《姐姐》也拿了华国纪录片大奖。

  她还是郑洞添的得意弟子,学校大力宣传的风云人物。

  徐静蕾自从拍了《卧虎藏龙》后,在学校里名气大涨,这毕竟是一部在华国电视台播出的剧集,足以让表演系的其他同学羡慕了。

  “你们表演系这一届的新生有没有特别帅的?”走在校园里,林晓玲八卦道。

  “我怎么知道,你想知道自己去看好了。”徐静蕾无所谓地说道。

  “你也太不关心师弟师妹了,听说有个叫陈昆的还不错。”林晓玲说笑道。

  在学校里,男生聊女生,女生聊男生,都是很正常的事儿。

  能进电影学院表演系的一般都是帅哥美女,自然会引人关注,有的在没考上电影学院之前就演过影视剧,很受欢迎。

  这一届的新生是京城电影学院九六级。

  林晓玲和徐静蕾聊聊八卦,这样能让自己不那么担心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两人来到放映厅才两点十分,放映厅里已经来了不少人,还有一部分新生。

  新生们刚刚结束半个月的军训,正以饱满的热情融入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其实就是爱凑热闹,听说这儿有一场本校学生导演的影片,就想看个新鲜。

  这间小型的放映厅能容纳一两百人,到两点半的时候基本上都坐满了。

  这得益于林晓玲在电影学院的名气,倒不是说大家都想过来骂她。

  “师姐,不用担心,我们找了其他系的同学帮咱们说好话,那帮学理论的家伙今天来的不多。”一位导演系的师弟给林晓玲打气道。

  在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学生自然站在林晓玲这边,学习电影理论的和摄影系的同学是批判的主力军,因为从这两个角度分析影片比较容易。

  特别是理论派,说起来头头是道,非常专业,能连续批判几个小时,战斗力极强。

  提起理论派,林晓玲想起了贾章柯,听说老贾回老家去拍片子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到这一年过去,大家就会离开学校,各奔东西。

  两点半,《我们俩》开始放映。

  林晓玲和徐静蕾坐在下面,看着她们这一年的成果,一幕幕熟悉的画面从眼前晃过。

  第三百三十章 可遇而不可求

  《我们俩》的粗剪版有两个小时的片长。

  在电影院上映的电影一般是九十分钟,剧组拍摄的素材要远超这个时间,每个镜头需要拍几次,取决于拍摄时允许的耗片比。

  目前国内的影视圈,电影的耗片比大概在一比五左右。

  在胶片供应紧张的八十年代,规定更为严格,达到一比三,也就是说,一个镜头最多拍三遍就要过,否则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