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行人来到友谊宾馆,订好的饭菜又退不掉,不吃浪费了。

  剩下的二十几个人摆了两桌,一桌是男人,一桌是女人,大家说说笑笑的挺开心。

  “咱们照张相吧,算是开业留念了。”吃的差不多了,喜欢热闹的刘晓庆提议道。

  这个提议得到了认同,出去一问,友谊宾馆就有照相机,在座的人都是影视工作者,家里不缺照相机,不过回去拿太麻烦。

  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分成前后两排,男人站在后排,女人站在前排。

  林子轩作为公司的董事长站在了后排的中间。

  他的左边是葛优和姜文,右边是冯小刚和赵宝刚,还有张国立、王志文和陈道明,王钟军和贾章柯站在了最边上。

  前排是慕姗姗和刘晓庆等人,林晓玲半蹲在最前面。

  拍摄照片的是友谊宾馆的经理,随着闪光灯的亮起,这些人的面容留在了胶片之上。

  第二百零一章 常客

  办完开业仪式,好梦公司今年的工作告一段落。

  由于《炊事班的故事》中那几名演员要参加春晚彩排,电视剧的拍摄暂停下来,过了年继续,只剩下两三集的内容,不用太赶进度。

  忙碌了一年,也需要放放假,缓一缓。

  接下来的时间,林子轩推掉了不少饭局,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接送慕姗姗上下班。

  早上把慕姗姗送到华国电视台,然后开车到双方的父母家里,看看有什么要帮忙的,或者就是坐下来说说话,聊聊天。

  自己开公司就是好,不用按时上班,可以自由的支配时间。

  有时候他就在华国电视台待着,坐在下面当一回观众,看着春晚的彩排。

  他是华国电视台的常客了,熟人很多,台领导都认识他,在里面进进出出的也不会有人管,一些节目组的编导甚至会和他谈谈节目策划的事情。

  慕姗姗在《我在美国的180天》这本书里提到了不少旧事。

  像是《方大综艺》的开播,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写的不很详细,却让人看到里面有林子轩的影子,包括《文化访谈》也是林子轩一手策划。

  这让他在华国电视台内部小有名气。

  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因,还有个原因是因为他毕业于京城广播学院。

  毫不夸张的说,在华国电视台工作的人员大多都毕业于京城广播学院,一个是专业对口,还有就是这是国家分配的结果。

  电影学院的学生分配到各大电影厂,广播学院的学生归广播系统管理。

  在华国电视台,京城广播学院毕业的学生组成了一个圈子,他们占据了各个重要的岗位,虽然内部也有矛盾,但总是一致对外。

  对林子轩来说,这些人都是校友,很容易混进这个圈子。

  这两年,华国电视台做出了不少改变。

  综艺类节目越来越丰富,新闻类节目变得鲜活起来,不再那么呆板。

  比如早间大型新闻类节目《华国时空》,更为专注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这次找林子轩的人是华国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任孙玉圣,新闻评论部刚刚成立,在华国电视台二楼的一个角落里办公。

  《华国时空》正是孙玉圣一手策划和制作,在1993年5月播出,受到观众的欢迎。

  他们想要推出一档新闻类访谈节目,类似于慕姗姗主持的《文化访谈》,深度解析和评论当下社会上发生的新闻热点。

  由于林子轩提出了《文化访谈》这个创意,就被孙玉圣找过来问问意见。

  慕姗姗的《文化访谈》虽然也紧跟时代潮流,不过时效性不强,偏重于事件后面的故事。

  “我觉得这个节目不能采用《文化访谈》的模式,新闻讲究时效性,要用最快的速度反映社会问题,针对性更强,不要光是在演播室采访,还要有现场记者的采访,进行互动。”林子轩说着自己的意见,“新闻媒体要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不能光说好话,更要揭露社会上不良的一面。”

  “这当然,我们做这档节目就是要进行舆论监督,为老百姓说话。”孙玉圣沉声道。

  这档节目叫做《热点访谈》。

  林子轩离开新闻评论部,返回春晚彩排现场,此时离除夕夜还剩下三天时间。

  在候场区,他看到一个女孩正准备登场彩排,这女孩他认识,是一位挺有名的歌星,叫做王靖纹,或者叫王霏。

  王霏是京城人,后来随父母移居到香港,在香港唱歌出了名。

  这一年的王霏很红,红到她自己都很烦恼,我怎么会这么红。

  她出专辑,演影视剧,拿奖拿到手软,她的歌曲在内地和港台广为传唱,风头正盛。

  按照香港歌坛的叫法,她被称为歌坛小天后,她正走在登上天后宝座的路上。

  今年的春晚因为导演的艺术追求,港台歌星没有人过来。

  港台歌星和大陆歌手参加春晚的目的不同,大陆歌手会认为参加春晚是一种荣誉,港台歌星一般来说都是为了发展自身的演艺事业。

  所以,面对真唱,他们不会选择冒险,即便是有实力的歌手也不例外。

  春晚节目组能把王霏请过来应该下了一番功夫,还有三天就是除夕夜,这时候才来彩排算是非常晚了,其他歌手半个月前就在准备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