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自个知道自个的斤两,平时自娱自乐的唱唱还行,就别去春晚上给人添乱了,走红哪有那么容易,现在要凭本事吃饭了。”林子轩摇头道。

  他这是有感而发,因为今年春晚有了一个重大的改变,那就是杜绝假唱。

  春晚从1983年到1993年,可以说是假唱时代,这是由于有备播带的存在,演员在舞台上一旦出现意外,播出的都是事先录好的备播带。

  这十一年的春晚基本上没有意外发生。

  观众不觉得自己看的不是现场直播,只有那些真正到春晚现场的观众才明白怎么回事。

  春晚毕竟是一场全民盛宴,不出错是最基本的要求。

  然而,今年春晚的导演提出了“真唱”理念,用真唱代替假唱,让艺术还原到原汁原味的境界,他还取消了伴奏带,使用了现场乐队伴奏。

  这无疑是一个很大胆的决定,相当的冒险,也可以说很有艺术追求。

  如此一来,对歌手的选拔会非常的残酷。

  只要是唱功不佳,或者在选拔的过程中发挥不好的歌手都会被淘汰掉,相比较而言,唱美声的歌手占便宜,人家是真有实力,唱流行歌曲的歌手就非常危险。

  这一届春晚目前的节目名单上几乎没有港台歌手的身影。

  不是春晚节目组没发出邀请,而是人家一听要现场真唱纷纷找理由婉拒,不过来冒险,要是被刷下来太没面子。

  即便不被刷下来,也不能保证除夕夜就有出色的发挥。

  一旦发挥失利,被华国观众看到,被媒体宣传报导,很有可能断送他们的歌唱前途。

  所以说,像林子轩这种业余人员跑过去纯属自找没趣,慕姗姗这么说只是玩笑而已。

  说实话,林子轩很佩服这位充满理想的春晚导演,只是觉得风险太大,划不来。

  这么做不光是歌手有压力,导演组的压力更大。

  如果除夕夜现场直播的效果不好,达不到往年那么的“完美”,不仅会被观众骂,还会被领导批评,更会牵扯出往年春晚使用备播带的事情。

  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老百姓到底是想看一台“完美”的春晚,还是看一台有瑕疵的春晚,是追求真实的艺术性,还是享受完美的娱乐性。

  有人看春晚是图个乐呵,有人更为看重表演的真实性,这是一个说不清的话题。

  慕姗姗参与其中,能感受到春晚节目组那种凝重的氛围,成败在此一举。

  作为主持人,这一届的春晚同样是一个考验,她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应对。

  她把这首《一封家书》交给春晚的总导演,这位导演觉得不错,这首歌虽然不是那种喜庆的歌曲,却充满着浓浓的亲情。

  在华国,过年讲究的是家人团圆,这首歌代表着漂泊在外的游子心声,很有意义。

  不过其中的歌词需要改动,那句“管的不严就不要去了”有点问题,虽然是做儿子的一种关心,说的也很实在,却不能在春晚上这么唱出来。

  在和林子轩商量后,改成“觉的太累就请假好了”,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接下来,春晚导演组需要找一位民谣风格的歌手来唱这首歌。

  第一百九十八章 困境

  过了元旦,进入了1994年。

  京城的气温降到了零下,《阳光灿烂的日子》还在拍摄之中,原本的拍摄周期继续延迟,估计还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结束。

  冬天拍夏天的戏份就是一种折磨。

  不过年轻的演员们很有吃苦的精神,穿着单薄的衣衫照样在京城的街头嬉笑玩闹。

  为了不让从嘴里呼出的寒气在镜头里穿帮,拍戏之前演员们要在嘴里含着冰棍,把嘴里的热气吸走,这样说话大笑的时候就不会有寒气了。

  每拍完一组镜头就要穿上军大衣暖和一阵,然后接着拍。

  他们第一次拍戏,这么辛苦倒不是说有演员的敬业精神,而是一种年轻人不服输的劲头。

  几个人暗中较劲,比一比谁更不怕冷,尤其是在宁静面前,更是不肯认输。

  这和电影里的情节很像,少年们在心仪的少女面前展现着自己最强的一面,在他们这样的年纪,生死是小,面子最大。

  这就是懵懂而冲动的青春,在那个时期,谁没有做过几件傻事呢。

  最要命的还是雨天的戏,京城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几名演员在雨中疯狂的奔跑着,他们演的时候不觉得冷,拍摄结束,都冻得浑身发抖。

  剧组人员赶忙给他们披上毛毯,拿来热水,换上干衣服,以防感冒发烧。

  拍摄到了现在,也就是这些演员身体好,撑得住,没出问题,否则这戏拍的会更为艰难。

  “觉得怎么样?”林子轩关心道。

  “没事,就是冷了点,还能行。”夏雨喝着热茶,挺乐观。

  林子轩和这些演员交流的不多,和演员沟通主要是导演的责任。

  在这个剧组里,他的工作就是联系外景,安排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并不太忙。

  在国内,采用的是导演中心制,拍片的时候导演说了算,文隽作为监制,掌握着财政大权,对姜文有一定的约束力。

  没过几天,文隽返回了香港。

  他去筹集电影后期制作的资金,现在的资金能拍完片子就不错了,后期制作一分钱没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