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这么多因素加起来,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造成了书籍的热销。
对于这次的签售会,慕姗姗一开始拒绝了。
她在电视上主持节目没什么,那是工作,私下里并不想过多的抛头露面,更喜欢安安静静的过日子,把工作和生活分的很开。
何况,华国电视台对主持人有严格的要求。
出版社为了追求销量,极力鼓动慕姗姗,签售会是目前的一种潮流,能起到宣传的作用,现在都是市场经济了,要一切向钱看,连作家都下海经商了。
“你说我要不要去?”慕姗姗询问道。
“还是去吧,你不能一辈子呆在华国电视台,以后总要走出来,这种情况很难避免。”林子轩建议道。
随着地方电视台的发展,华国电视台的地位虽然还是不可撼动,但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地方电视台更为自由。
林子轩和慕姗姗都有一种不愿意受到拘束的性子,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儿。
这个年代的青年其实都一样,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只是有人性子急,有人走的稳。
他们在上午九点半来到新华书店,签售会在十点举行,时间是一个半小时。
在新华书店的门口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著名主持人慕姗姗小姐书籍签售会”。
华国电视台有规定,主持人不能打着电视台的旗号在外面办私事,所以横幅上没有加上“华国电视台”的字样。
这是慕姗姗请示了台领导之后的结果。
在书店内,出版社早已准备好了桌椅和书籍,还请了报社的记者前来,签售会后,慕姗姗还要接受记者的采访。
都是为了宣传。
还没到十点钟,就有读者开始排队了,慕姗姗在京城的影响力不小。
签售会开始,林子轩站在一旁看着慕姗姗坐在那里微笑着和读者交谈,并在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送走这位读者。
整个过程很顺畅,没有出现意外状况。
接下来的半小时,慕姗姗接受了《京城晚报》的专访,聊了聊写作这本书的缘由,都是些场面话,足够记者写一篇稿子了。
拒绝了出版社邀请的饭局,他们离开了新华书店。
“签了这么多,手都酸了。”只有两个人的时候,慕姗姗抱怨道。
林子轩帮着慕姗姗揉着手腕,走到车子前面,打开车门,让慕姗姗坐进去。
今儿是立冬,俩人要去父母家里吃饭。
第一百九十一章 细节
在北方,过了立冬就表示进入了冬季,天气转寒,京城人会在这个时候进补。
说是进补,也就是在这一天买点牛羊肉,熬一锅汤,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吃顿饭。
在这个年代,普通人家不是经常能吃到牛羊肉,立冬这天就有了较为特殊的意义。
这两年大家的日子过的好了,但习惯还没改变,到了这天家里人大多会回家吃饭。
林子轩和慕姗姗一进院子就能闻到弥漫着的肉香味,每家几乎都这样,这就是习俗。
林晓玲从电影学院赶了回来,这种解馋的机会她可不会放过,学校食堂里的饭菜谁吃谁知道,只能说价格实惠,量大管饱。
等两人进门,郑秀莲把早就炖好的肉汤端了上来。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饺子,喝着羊汤,随便聊着闲话。
晓玲同学对慕姗姗的签售会很有兴趣,还帮着算了一下版税的收入。
“十五块一本,这都快卖出去三万本了,百分之十的版税,那就是四万五啊,要是卖出去一百万本,那就是150万,这下发财了。”林晓玲兴奋道。
“没那么多,一开始读者感兴趣,销量好,以后就慢下来了,出版社估计最多也就30万册左右。”慕姗姗解释道。
这本《我在美国的180天》第一次印刷五万册,一个月销售出去三万册,成绩不错。
慕姗姗毕竟不是那种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即便在华国电视台也不是最有名的主持人,她只是占了先机,成了华国电视台第一个出书的主持人。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后就会掀起主持人出书的热潮,毕竟谁也不会嫌钱多。
不过,这笔钱不是一次就能拿到,书卖出去才能收钱,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拿版税就是这样,讲究细水长流。
“那也不少了,好几十万呢,原来写书这么赚啊,我也去当作家好了。”林晓玲羡慕道。
“别三心二意的,好好学习,等你出名了,再讲写书的事吧。”林子轩教训道。
“老哥,别光说我啊,你还是个作家呢,嫂子都出书了,你呢?”林晓玲取笑道。
“我要是写通俗小说,比这个还畅销,吓坏你们。”林子轩夸张道。
“你就吹吧,反正也不上税。”林晓玲低声道。
这是在家里,兄妹两个闹惯了,说说笑笑地就过去了。
“对了,老哥,郑教授让我问问你,咱们那个纪录片的版权问题,导演系准备重新拍摄制作,好像是当作一种新的纪录片类型,弄好了兴许还会送到国际电影节上呢。”林晓玲高兴道。
林晓玲不大懂这些,郑洞添较为看重。
实际上,这部纪录片的商业价值不大,除了圈内人和纪录片爱好者,没什么观众会来看一部影像粗糙,制作低劣,没有明星的片子。
对于这次的签售会,慕姗姗一开始拒绝了。
她在电视上主持节目没什么,那是工作,私下里并不想过多的抛头露面,更喜欢安安静静的过日子,把工作和生活分的很开。
何况,华国电视台对主持人有严格的要求。
出版社为了追求销量,极力鼓动慕姗姗,签售会是目前的一种潮流,能起到宣传的作用,现在都是市场经济了,要一切向钱看,连作家都下海经商了。
“你说我要不要去?”慕姗姗询问道。
“还是去吧,你不能一辈子呆在华国电视台,以后总要走出来,这种情况很难避免。”林子轩建议道。
随着地方电视台的发展,华国电视台的地位虽然还是不可撼动,但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地方电视台更为自由。
林子轩和慕姗姗都有一种不愿意受到拘束的性子,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儿。
这个年代的青年其实都一样,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只是有人性子急,有人走的稳。
他们在上午九点半来到新华书店,签售会在十点举行,时间是一个半小时。
在新华书店的门口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著名主持人慕姗姗小姐书籍签售会”。
华国电视台有规定,主持人不能打着电视台的旗号在外面办私事,所以横幅上没有加上“华国电视台”的字样。
这是慕姗姗请示了台领导之后的结果。
在书店内,出版社早已准备好了桌椅和书籍,还请了报社的记者前来,签售会后,慕姗姗还要接受记者的采访。
都是为了宣传。
还没到十点钟,就有读者开始排队了,慕姗姗在京城的影响力不小。
签售会开始,林子轩站在一旁看着慕姗姗坐在那里微笑着和读者交谈,并在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送走这位读者。
整个过程很顺畅,没有出现意外状况。
接下来的半小时,慕姗姗接受了《京城晚报》的专访,聊了聊写作这本书的缘由,都是些场面话,足够记者写一篇稿子了。
拒绝了出版社邀请的饭局,他们离开了新华书店。
“签了这么多,手都酸了。”只有两个人的时候,慕姗姗抱怨道。
林子轩帮着慕姗姗揉着手腕,走到车子前面,打开车门,让慕姗姗坐进去。
今儿是立冬,俩人要去父母家里吃饭。
第一百九十一章 细节
在北方,过了立冬就表示进入了冬季,天气转寒,京城人会在这个时候进补。
说是进补,也就是在这一天买点牛羊肉,熬一锅汤,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吃顿饭。
在这个年代,普通人家不是经常能吃到牛羊肉,立冬这天就有了较为特殊的意义。
这两年大家的日子过的好了,但习惯还没改变,到了这天家里人大多会回家吃饭。
林子轩和慕姗姗一进院子就能闻到弥漫着的肉香味,每家几乎都这样,这就是习俗。
林晓玲从电影学院赶了回来,这种解馋的机会她可不会放过,学校食堂里的饭菜谁吃谁知道,只能说价格实惠,量大管饱。
等两人进门,郑秀莲把早就炖好的肉汤端了上来。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饺子,喝着羊汤,随便聊着闲话。
晓玲同学对慕姗姗的签售会很有兴趣,还帮着算了一下版税的收入。
“十五块一本,这都快卖出去三万本了,百分之十的版税,那就是四万五啊,要是卖出去一百万本,那就是150万,这下发财了。”林晓玲兴奋道。
“没那么多,一开始读者感兴趣,销量好,以后就慢下来了,出版社估计最多也就30万册左右。”慕姗姗解释道。
这本《我在美国的180天》第一次印刷五万册,一个月销售出去三万册,成绩不错。
慕姗姗毕竟不是那种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即便在华国电视台也不是最有名的主持人,她只是占了先机,成了华国电视台第一个出书的主持人。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后就会掀起主持人出书的热潮,毕竟谁也不会嫌钱多。
不过,这笔钱不是一次就能拿到,书卖出去才能收钱,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拿版税就是这样,讲究细水长流。
“那也不少了,好几十万呢,原来写书这么赚啊,我也去当作家好了。”林晓玲羡慕道。
“别三心二意的,好好学习,等你出名了,再讲写书的事吧。”林子轩教训道。
“老哥,别光说我啊,你还是个作家呢,嫂子都出书了,你呢?”林晓玲取笑道。
“我要是写通俗小说,比这个还畅销,吓坏你们。”林子轩夸张道。
“你就吹吧,反正也不上税。”林晓玲低声道。
这是在家里,兄妹两个闹惯了,说说笑笑地就过去了。
“对了,老哥,郑教授让我问问你,咱们那个纪录片的版权问题,导演系准备重新拍摄制作,好像是当作一种新的纪录片类型,弄好了兴许还会送到国际电影节上呢。”林晓玲高兴道。
林晓玲不大懂这些,郑洞添较为看重。
实际上,这部纪录片的商业价值不大,除了圈内人和纪录片爱好者,没什么观众会来看一部影像粗糙,制作低劣,没有明星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