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你们电视艺术中心的人疯了吧?
在这个年代,华国的外汇储备并不富余,不是说没有,而是都要用在刀刃上,比如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购买紧缺的医疗器械,还要大量投入到科研领域。
用来拍摄一部电视剧,这种想法未免太奢侈了一点。
他心里这么想着,随手翻看着剧本,他倒要看看什么剧本值得如此高昂的投资。
吴振辉看完剧本,对这个故事有了初步的认识。
除掉一些突出资本主义优越性的段落需要修改外,整个本子的质量很高,重点是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华国人在美国受到歧视,辛苦求生,最终梦碎纽约的全过程。
这个剧本完全达到了他的要求,如果能拍出来的话一定会对国内的人有所触动。
只是一想到那个150万美金,他就有点血压上升。
这笔钱电视艺术中心肯定没有,华国电视台估计也不愿意出,总局拨个一两百万没问题,八百多万就说不过去了,就算他愿意拨款,上级领导也不会批下来。
那么,该怎么筹集这笔资金呢?
林子轩没有让吴振辉为难,他在筹款一栏中提出了几条建议,比如从银行贷款,或者找赞助商拉赞助,还有民间集资等等。
这些都需要华国电视台或者总局的配合,要让投资人和银行相信这会是一笔赚钱的买卖。
如果华国电视台承诺会购买这部电视剧并在电视台播出,就会给投资人信心,如果总局愿意为这部电视剧担保,银行就可能贷款。
吴振辉想了想,现在的政策尚不明确,还是不要引入民间资本的好。
银行贷款倒是个好主意,只是这部电视剧能收回成本么?到时候怎么还贷?
找赞助商拉赞助可以尝试,不过应该没有哪一家厂商会拿出这么多钱赞助,要不然就多找几家赞助商,这样或许就能凑齐拍摄的资金了。
吴振辉觉得以后的电视剧拍摄都能通过这几种方式来解决资金的问题。
“咱不是给他写了好几条筹钱的建议么?总有一条管用吧。”冯小刚期盼道。
“我觉得咱们以后要向社会找资金,不能再依靠上面拨款了,要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发展得起来。”赵宝刚提议道。
“说的也是,我有个不好的预感,恐怕咱们是自作自受,到时候筹钱的任务还是会落到咱们身上,跑银行拉赞助都要咱们自己去跑。”林子轩猜想道,“这就是领导动动嘴,下属跑断腿。”
正在这时,艺术中心的电话响起,正是找林子轩的。
第九十一章 拉大旗作虎皮
林子轩接到电话,和李虹打声招呼,前往总局开会,讨论《京城人在纽约》的事情。
他以前只是写剧本,很少参加这类会议,一般都是李虹在负责。
现在他是这部电视剧的制片人了,就要统筹方方面面的事情,大到剧本的审核和投资的到位,小到剧组里发生的摩擦,他都要参与其中。
这是一份很锻炼人的工作,还能够拓展他的人脉。
尤其是像《京城人在纽约》这种上面交代下来的大制作,林子轩有机会接触到总局的领导,电视台的负责人,投资商和演艺圈的各种人物。
这就是一整套影视圈的生态系统。
林子轩制作完这部电视剧,把各方面的关系捋顺,基本上就能在这个圈子里站稳脚跟了。
这是李虹对他的培养。
否则,在这个论资排辈的年代,不满二十五岁的林子轩绝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机会。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是社会上对年轻人的看法,在单位里,年轻人从事的都是打杂跑腿的工作,很难被委以重任。
除了李虹的因素外,这个机会也是林子轩通过不断的成功争取来的。
如果他没有能力,李虹也不会这么做,那是揠苗助长,是对林子轩的不负责任,一旦搞砸了,后果会很严重。
林子轩来到总局,发现这次会议来了不少人,看起来挺隆重。
这是《京城人在纽约》的第一次讨论会。
吴振辉召集了华国电视台和一些社会学者,包括对国际形势有研究的专家与会,讨论和评估这个剧本的可操作性和价值。
林子轩对这种会议已经不陌生了,习惯成自然。
他很自觉的拿出一个笔记本和钢笔,态度端正的回答各方的问题,虚心接受各方的意见,然后把意见记录下来回去修改剧本。
这是这个时代影视剧创作的常态,不能说你想拍什么就拍什么,那不现实。
即便是大导演和大腕也要遵守规矩,不过他们的自由度会相对高一些,可以适当的讨价还价,上面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除非你不走体制内这条路,拍地下电影才能无所顾忌,但那条路走的非常艰难。
林子轩很清楚,那些拍地下电影的年轻人现在看似很叛逆,很有个性,但多年之后他们还是拼命的朝着主流的电影圈子里挤。
主流圈子是大势,非主流只会被社会边缘化。
专家们提出了不少问题,包括剧中人物的设定和对剧情的推敲。
比如,王起明在国内是一位拉大提琴的艺术家,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到了美国却堕落成了一身铜臭,惟利是图的商人,这在说明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观念对人心灵造成腐蚀的同时,是不是也说明了我国在思想教育领域的缺失呢?
在这个年代,华国的外汇储备并不富余,不是说没有,而是都要用在刀刃上,比如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购买紧缺的医疗器械,还要大量投入到科研领域。
用来拍摄一部电视剧,这种想法未免太奢侈了一点。
他心里这么想着,随手翻看着剧本,他倒要看看什么剧本值得如此高昂的投资。
吴振辉看完剧本,对这个故事有了初步的认识。
除掉一些突出资本主义优越性的段落需要修改外,整个本子的质量很高,重点是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华国人在美国受到歧视,辛苦求生,最终梦碎纽约的全过程。
这个剧本完全达到了他的要求,如果能拍出来的话一定会对国内的人有所触动。
只是一想到那个150万美金,他就有点血压上升。
这笔钱电视艺术中心肯定没有,华国电视台估计也不愿意出,总局拨个一两百万没问题,八百多万就说不过去了,就算他愿意拨款,上级领导也不会批下来。
那么,该怎么筹集这笔资金呢?
林子轩没有让吴振辉为难,他在筹款一栏中提出了几条建议,比如从银行贷款,或者找赞助商拉赞助,还有民间集资等等。
这些都需要华国电视台或者总局的配合,要让投资人和银行相信这会是一笔赚钱的买卖。
如果华国电视台承诺会购买这部电视剧并在电视台播出,就会给投资人信心,如果总局愿意为这部电视剧担保,银行就可能贷款。
吴振辉想了想,现在的政策尚不明确,还是不要引入民间资本的好。
银行贷款倒是个好主意,只是这部电视剧能收回成本么?到时候怎么还贷?
找赞助商拉赞助可以尝试,不过应该没有哪一家厂商会拿出这么多钱赞助,要不然就多找几家赞助商,这样或许就能凑齐拍摄的资金了。
吴振辉觉得以后的电视剧拍摄都能通过这几种方式来解决资金的问题。
“咱不是给他写了好几条筹钱的建议么?总有一条管用吧。”冯小刚期盼道。
“我觉得咱们以后要向社会找资金,不能再依靠上面拨款了,要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发展得起来。”赵宝刚提议道。
“说的也是,我有个不好的预感,恐怕咱们是自作自受,到时候筹钱的任务还是会落到咱们身上,跑银行拉赞助都要咱们自己去跑。”林子轩猜想道,“这就是领导动动嘴,下属跑断腿。”
正在这时,艺术中心的电话响起,正是找林子轩的。
第九十一章 拉大旗作虎皮
林子轩接到电话,和李虹打声招呼,前往总局开会,讨论《京城人在纽约》的事情。
他以前只是写剧本,很少参加这类会议,一般都是李虹在负责。
现在他是这部电视剧的制片人了,就要统筹方方面面的事情,大到剧本的审核和投资的到位,小到剧组里发生的摩擦,他都要参与其中。
这是一份很锻炼人的工作,还能够拓展他的人脉。
尤其是像《京城人在纽约》这种上面交代下来的大制作,林子轩有机会接触到总局的领导,电视台的负责人,投资商和演艺圈的各种人物。
这就是一整套影视圈的生态系统。
林子轩制作完这部电视剧,把各方面的关系捋顺,基本上就能在这个圈子里站稳脚跟了。
这是李虹对他的培养。
否则,在这个论资排辈的年代,不满二十五岁的林子轩绝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机会。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是社会上对年轻人的看法,在单位里,年轻人从事的都是打杂跑腿的工作,很难被委以重任。
除了李虹的因素外,这个机会也是林子轩通过不断的成功争取来的。
如果他没有能力,李虹也不会这么做,那是揠苗助长,是对林子轩的不负责任,一旦搞砸了,后果会很严重。
林子轩来到总局,发现这次会议来了不少人,看起来挺隆重。
这是《京城人在纽约》的第一次讨论会。
吴振辉召集了华国电视台和一些社会学者,包括对国际形势有研究的专家与会,讨论和评估这个剧本的可操作性和价值。
林子轩对这种会议已经不陌生了,习惯成自然。
他很自觉的拿出一个笔记本和钢笔,态度端正的回答各方的问题,虚心接受各方的意见,然后把意见记录下来回去修改剧本。
这是这个时代影视剧创作的常态,不能说你想拍什么就拍什么,那不现实。
即便是大导演和大腕也要遵守规矩,不过他们的自由度会相对高一些,可以适当的讨价还价,上面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除非你不走体制内这条路,拍地下电影才能无所顾忌,但那条路走的非常艰难。
林子轩很清楚,那些拍地下电影的年轻人现在看似很叛逆,很有个性,但多年之后他们还是拼命的朝着主流的电影圈子里挤。
主流圈子是大势,非主流只会被社会边缘化。
专家们提出了不少问题,包括剧中人物的设定和对剧情的推敲。
比如,王起明在国内是一位拉大提琴的艺术家,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到了美国却堕落成了一身铜臭,惟利是图的商人,这在说明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观念对人心灵造成腐蚀的同时,是不是也说明了我国在思想教育领域的缺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