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媳妇:富贵临门 第288节
“咦,李神医又想在农事上插一杠子?”
“这个李神医,不好好的在军医司里教人医术,却是玩起了泥巴、稻田。实是有些不务正业。”
“妇人怀孕傻三年。这李神医怀着身孕,怕是变傻了,竟然折腾起农事。”
“李神医抢了我们太医分院的风头,又想抢湘城众位农官的风头?”
“王爷、吴先生竟是支持李神医在农事上乱折腾。唉,我听说王爷、吴先生要派农官去李神医家。”
“这事是真是假?”
次日,湘王府的长史就把官职从七品下的中年农官--丁升送至王家。
李青青没想到湘王赵安、吴应海这么支持、重视农事,还特意派来农官。
这下,她就不怕被人告了。
王老头也没想到听亲生的儿媳妇的话在稻田养鱼,就获得湘王、吴应海的重视。
老人的心里再次期盼稻田养鱼能够成功。
王家人一起跪下口呼:“王爷千岁千千岁!”
丁升向王老头夫妻、李青青鞠躬行礼,道:“下官见过老太爷、老夫人、李神医。”
李青青
的身份是六品军官的夫人,还是被湘王赵安两次赐金匾的神医。
丁升根本没有太医分院的人想象中那样,生怕李青青这个神医抢了湘城所有农官的风头。
原来,别看满朝文武百官嘴上说的好听“重视农事”,其实根本不把农事当回事!
就拿湘城的官员来说,府里可以免税的良田才不会两季都种稻子,都是只种一季稻子,另一季种青菜,这样收入高。
这就算是十分本分的。
那些不本分的官员,府里的良田连一季稻子都不种,直接种两季青菜,甚至盖作坊、养花、种果树、种草药、养大牲口什么的,为了多赚些银子,胆大包天的违反朝廷的律法。
他当农官这么多年来,查到违反农事律法的官员多了去,每次湘城衙门和稀泥,推脱管不了,官司都得打到湘王府去!
更可气的是,每回众位农官向湘城官府、湘王府申请要银子,别的部门的大小官员就联合起来以说什么“农事就是玩泥土,哪里需要银子”“几个经验丰富的老村民、佃农就能把地种了,要这么多银子做甚?”“花那么多银子,难道地里能种出银子吗?”以各种理由阻止。
总而言之,众位农官非常不容易!
这次,众位农官托李青青的福被湘王赵安、吴应海召见,终于有机会当面申请要人要银子办农事,也不多,就三千两银子。
赵安的封地是湘城,但是管辖地从湘城到
南方与敌国交界的边境,地盘大,田地多。
湘城附近的农民比较勤快,良田都不会荒芜,两季都种着粮食、农作物。
边境方圆二百里天气炎热,农民怕热比较懒惰,且怕种的太多,被敌**队抢了,便有良田荒芜的事情发生。
每年,众位农官都要花人力、物力去督促边境方圆二百里的农民种地。
上面是一事。
另有一事,北方内战,从去年年底至今,已有近两万百姓为了躲避战争,跑到湘城的辖区内。
众位农官协同当地县衙门组织这些从北方逃难来的百姓开荒地,学习种南方的水稻、农作物,还要发放一些农具。
之前,湘王府已经拨给众位农官三千两银子。这笔银子快花光了。所以众位农官再追要三千两银子。
赵安、吴应海心情好,当时同意拨给五千两银子,还鼓励众位农官好好干。
同意给银子,还多给了两千两银子!
这是破天荒的事!
众位农官欢喜之极,见赵安、吴应海这么重视稻田养鱼,就个个抢着要进驻王家。
丁升还是之前被吴应海单独问过话,入了吴应海的眼,这才脱颖而出被选中!
众位农官的心态和太医分院截然相反。
前者巴不得有李青青当帮手。后者是怕李青青抢了风头。
丁升心里对李青青有一分感激,再加向来尊敬行医之人,对李青青心生敬佩,尊称李青青为“李神医”。
李青青见丁升身材矮瘦,皮肤黝
黑,五观十分普通,其貌不扬,不过,看上去就是个踏实干活的,道:“你辛苦受累。”
长史又单独跟李青青介绍丁升的情况。
原来,丁升的祖父就是湘城的农官。
第489章 特别关注
丁升自己有秀才功名,考举人没有考中,就跟在祖父身边做差事。
祖父去世后,丁升又干了近十年,才被湘城刺史提为从七品下的农官。
吴应海认为丁升踏实肯干,服从命令,且官职没有王浩高,所以就选了丁升来王家。
那边,王老头已经跟丁升聊起来。
王老头种了几十年的地,丁升在农事上颇有建树,只是两人都是第一次稻田养鱼,心情均是十分激动,还有些忐忑,害怕失败。
这次,丁升并非独自前来,还带了两个负责干粗活、跑腿的属下。
两个属下的名字是杨林、曾晃,都是二十岁出头,没有官职,在湘城衙门做事。
明天亮年龄最小,叫杨林、曾晃“哥”。
明天亮在得知湘城衙门给杨林、曾晃的工钱是九百个铜钱后,比他的工钱少多了,内心再次感激李青青,发誓一定要让稻田养鱼成功。
这样稻田养鱼的事情就变成王家与湘王府一起。
主要负责人是王老头、丁升。协助人是明天亮、杨林、曾晃。
湘王府长史走后,李青青派张宝把丁升三人、明天亮安置住在一个小院子。
这么大的动静,住在王家的曲灵、景氏想不知道都不行。
曲灵向李青青讨教稻田养鱼的方法,然后让小林把管家叫来,直接下令卢家跟李家一起稻田养鱼。
景氏也下令她与郑健英的名下的稻田也跟李家一样稻田养鱼。
倒是马家最后得到消息。
马清风风火火的跑来,埋怨道:“青青,这好事怎么没想着你姐姐和我?”
李青青笑着解释道:“姐夫,我只是试试,万一不成功,怕会毁了稻田的水稻秧苗。我想着今年我们家若能成功,明年就让我爹去你家教会你家的佃农。”
马清来之前就想好了,直言道:“我们家族的地合起来几万亩。这次,只是你姐姐和我名下的两千多亩用来稻田养鱼。”
李青青早就知道马清夫妻名下有多少地,道:“你们可想好了。”
马清摆了摆手,道:“想好了。我们跟你合作多少次了,每次都成功。我们自是信的过你。”
李青青一本正经的道:“以前是吃食的事,这回可是农事。”
“农事也一样信的过你。你不要有心理负担。这事是你姐姐和我自愿!”马清话毕,有些抱怨道:“你是不知道,地多佃农多,操心的事就跟着多。真是不如做买卖爽快,还赚得多。”
李青青本来想着再买几百亩地,听马清这么一说,便问道:“姐夫,你们雇了多少佃农?”
马清坦言道:“佃农按户算,一户佃农,有老有小,至少五口人。我和你姐姐雇了四十二户佃农近三百人。这么多人都够成为一个村。”
李青青点头,道:“人可真不少。”
马清又道:“你去年把地租出去过,应该知道租子并不多。我们家两千多亩地,去年收租子三万斤稻谷,一斤稻谷两个铜钱,总共六十两银子。就这么点银子,平时不是这事就是那事,操心的很。要是遇上收成不好的年份,我们家得降租子,还担心佃农会不会饿死?好在我们家奴仆多,我们夫妻把活派给奴仆,小事不用操心,只需管管大事。”
大唐国没有化肥、农药,并且水稻的种子远比不上前世现代科学家培育出来的种子好,所以水稻的亩产量很低,二百多斤。(根据网上资料: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闵宗殿先生,在发表论文《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里面的数据,唐朝时期太湖田地的亩产为138公斤。)
南方一年可以种两、三季水稻,全年每亩产稻谷不到三百公斤。
水稻产量低,不如青菜产量高、卖的价钱贵。
一些农民只种一季水稻,第二季则种青菜。
富贵人家把良田租给佃农,一般收五至六成租子,有那贪婪的甚至收到七成租子。
李青青道:“我把马杰送的五十亩地便宜租给我舅舅一家人。我就是图个省心。”
马清哦了一声,回想了一下,道:“原来你舅舅一家人帮你种地。你那地离我家的地很近。我吩咐奴仆平时关照你舅舅一家人。”
李青青谢过后,道:“照姐夫这么说,那我还是别买太多地了。”
“妹夫官职步步高升,免农税的地亩数不断增加,你买地的亩数跟妹夫官职免农税的亩数持平就行。”
“好。”
这般,曲灵、景氏、马清均派来管家、几个佃农到王家来跟王老头学习稻田养鱼。
王老头总算是有用武之地了,不厌其烦的给众人讲解,带着众人去稻田看现场。
“并不是所有的良田都能稻田养鱼。一定要审查好了!”
“学会了赶紧回去把田地挖深,再迟些就来不及了!”
“这不是湘王爷让丁大人将所有稻田养鱼的事情记录在册吗,回头你们把挖了多少稻田放了多少鱼数额报过来。”
王老头从早到晚在稻田里忙的脚都不着地,哪里都有他洪亮的笑声。
刘氏怕王老头累着,吩咐厨房炖点补品,就是鸡汤什么的,给王老头加餐,把王老头幸福的心里冒泡。
同族的王族人在王七的带领下跟王家一起稻田养鱼,还有王村的郑元家也跟随。
稻田养鱼的事先是传遍了和县,又传到了湘城。
“稻田里的水那么浅,能养鱼吗?”
“老天爷,鱼得在池塘、江河、大海里活着,没听说能在稻田里活!”
“稻田里要是能养鱼,我名字倒着写!”
“有谁亲眼看到稻田养鱼吗?我特别好奇。”
“听说想出稻田养鱼的是个妇人,那个妇人是和县的神医,有一天做梦,梦到菩萨说稻田能养鱼。”
“这个李神医,不好好的在军医司里教人医术,却是玩起了泥巴、稻田。实是有些不务正业。”
“妇人怀孕傻三年。这李神医怀着身孕,怕是变傻了,竟然折腾起农事。”
“李神医抢了我们太医分院的风头,又想抢湘城众位农官的风头?”
“王爷、吴先生竟是支持李神医在农事上乱折腾。唉,我听说王爷、吴先生要派农官去李神医家。”
“这事是真是假?”
次日,湘王府的长史就把官职从七品下的中年农官--丁升送至王家。
李青青没想到湘王赵安、吴应海这么支持、重视农事,还特意派来农官。
这下,她就不怕被人告了。
王老头也没想到听亲生的儿媳妇的话在稻田养鱼,就获得湘王、吴应海的重视。
老人的心里再次期盼稻田养鱼能够成功。
王家人一起跪下口呼:“王爷千岁千千岁!”
丁升向王老头夫妻、李青青鞠躬行礼,道:“下官见过老太爷、老夫人、李神医。”
李青青
的身份是六品军官的夫人,还是被湘王赵安两次赐金匾的神医。
丁升根本没有太医分院的人想象中那样,生怕李青青这个神医抢了湘城所有农官的风头。
原来,别看满朝文武百官嘴上说的好听“重视农事”,其实根本不把农事当回事!
就拿湘城的官员来说,府里可以免税的良田才不会两季都种稻子,都是只种一季稻子,另一季种青菜,这样收入高。
这就算是十分本分的。
那些不本分的官员,府里的良田连一季稻子都不种,直接种两季青菜,甚至盖作坊、养花、种果树、种草药、养大牲口什么的,为了多赚些银子,胆大包天的违反朝廷的律法。
他当农官这么多年来,查到违反农事律法的官员多了去,每次湘城衙门和稀泥,推脱管不了,官司都得打到湘王府去!
更可气的是,每回众位农官向湘城官府、湘王府申请要银子,别的部门的大小官员就联合起来以说什么“农事就是玩泥土,哪里需要银子”“几个经验丰富的老村民、佃农就能把地种了,要这么多银子做甚?”“花那么多银子,难道地里能种出银子吗?”以各种理由阻止。
总而言之,众位农官非常不容易!
这次,众位农官托李青青的福被湘王赵安、吴应海召见,终于有机会当面申请要人要银子办农事,也不多,就三千两银子。
赵安的封地是湘城,但是管辖地从湘城到
南方与敌国交界的边境,地盘大,田地多。
湘城附近的农民比较勤快,良田都不会荒芜,两季都种着粮食、农作物。
边境方圆二百里天气炎热,农民怕热比较懒惰,且怕种的太多,被敌**队抢了,便有良田荒芜的事情发生。
每年,众位农官都要花人力、物力去督促边境方圆二百里的农民种地。
上面是一事。
另有一事,北方内战,从去年年底至今,已有近两万百姓为了躲避战争,跑到湘城的辖区内。
众位农官协同当地县衙门组织这些从北方逃难来的百姓开荒地,学习种南方的水稻、农作物,还要发放一些农具。
之前,湘王府已经拨给众位农官三千两银子。这笔银子快花光了。所以众位农官再追要三千两银子。
赵安、吴应海心情好,当时同意拨给五千两银子,还鼓励众位农官好好干。
同意给银子,还多给了两千两银子!
这是破天荒的事!
众位农官欢喜之极,见赵安、吴应海这么重视稻田养鱼,就个个抢着要进驻王家。
丁升还是之前被吴应海单独问过话,入了吴应海的眼,这才脱颖而出被选中!
众位农官的心态和太医分院截然相反。
前者巴不得有李青青当帮手。后者是怕李青青抢了风头。
丁升心里对李青青有一分感激,再加向来尊敬行医之人,对李青青心生敬佩,尊称李青青为“李神医”。
李青青见丁升身材矮瘦,皮肤黝
黑,五观十分普通,其貌不扬,不过,看上去就是个踏实干活的,道:“你辛苦受累。”
长史又单独跟李青青介绍丁升的情况。
原来,丁升的祖父就是湘城的农官。
第489章 特别关注
丁升自己有秀才功名,考举人没有考中,就跟在祖父身边做差事。
祖父去世后,丁升又干了近十年,才被湘城刺史提为从七品下的农官。
吴应海认为丁升踏实肯干,服从命令,且官职没有王浩高,所以就选了丁升来王家。
那边,王老头已经跟丁升聊起来。
王老头种了几十年的地,丁升在农事上颇有建树,只是两人都是第一次稻田养鱼,心情均是十分激动,还有些忐忑,害怕失败。
这次,丁升并非独自前来,还带了两个负责干粗活、跑腿的属下。
两个属下的名字是杨林、曾晃,都是二十岁出头,没有官职,在湘城衙门做事。
明天亮年龄最小,叫杨林、曾晃“哥”。
明天亮在得知湘城衙门给杨林、曾晃的工钱是九百个铜钱后,比他的工钱少多了,内心再次感激李青青,发誓一定要让稻田养鱼成功。
这样稻田养鱼的事情就变成王家与湘王府一起。
主要负责人是王老头、丁升。协助人是明天亮、杨林、曾晃。
湘王府长史走后,李青青派张宝把丁升三人、明天亮安置住在一个小院子。
这么大的动静,住在王家的曲灵、景氏想不知道都不行。
曲灵向李青青讨教稻田养鱼的方法,然后让小林把管家叫来,直接下令卢家跟李家一起稻田养鱼。
景氏也下令她与郑健英的名下的稻田也跟李家一样稻田养鱼。
倒是马家最后得到消息。
马清风风火火的跑来,埋怨道:“青青,这好事怎么没想着你姐姐和我?”
李青青笑着解释道:“姐夫,我只是试试,万一不成功,怕会毁了稻田的水稻秧苗。我想着今年我们家若能成功,明年就让我爹去你家教会你家的佃农。”
马清来之前就想好了,直言道:“我们家族的地合起来几万亩。这次,只是你姐姐和我名下的两千多亩用来稻田养鱼。”
李青青早就知道马清夫妻名下有多少地,道:“你们可想好了。”
马清摆了摆手,道:“想好了。我们跟你合作多少次了,每次都成功。我们自是信的过你。”
李青青一本正经的道:“以前是吃食的事,这回可是农事。”
“农事也一样信的过你。你不要有心理负担。这事是你姐姐和我自愿!”马清话毕,有些抱怨道:“你是不知道,地多佃农多,操心的事就跟着多。真是不如做买卖爽快,还赚得多。”
李青青本来想着再买几百亩地,听马清这么一说,便问道:“姐夫,你们雇了多少佃农?”
马清坦言道:“佃农按户算,一户佃农,有老有小,至少五口人。我和你姐姐雇了四十二户佃农近三百人。这么多人都够成为一个村。”
李青青点头,道:“人可真不少。”
马清又道:“你去年把地租出去过,应该知道租子并不多。我们家两千多亩地,去年收租子三万斤稻谷,一斤稻谷两个铜钱,总共六十两银子。就这么点银子,平时不是这事就是那事,操心的很。要是遇上收成不好的年份,我们家得降租子,还担心佃农会不会饿死?好在我们家奴仆多,我们夫妻把活派给奴仆,小事不用操心,只需管管大事。”
大唐国没有化肥、农药,并且水稻的种子远比不上前世现代科学家培育出来的种子好,所以水稻的亩产量很低,二百多斤。(根据网上资料: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闵宗殿先生,在发表论文《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里面的数据,唐朝时期太湖田地的亩产为138公斤。)
南方一年可以种两、三季水稻,全年每亩产稻谷不到三百公斤。
水稻产量低,不如青菜产量高、卖的价钱贵。
一些农民只种一季水稻,第二季则种青菜。
富贵人家把良田租给佃农,一般收五至六成租子,有那贪婪的甚至收到七成租子。
李青青道:“我把马杰送的五十亩地便宜租给我舅舅一家人。我就是图个省心。”
马清哦了一声,回想了一下,道:“原来你舅舅一家人帮你种地。你那地离我家的地很近。我吩咐奴仆平时关照你舅舅一家人。”
李青青谢过后,道:“照姐夫这么说,那我还是别买太多地了。”
“妹夫官职步步高升,免农税的地亩数不断增加,你买地的亩数跟妹夫官职免农税的亩数持平就行。”
“好。”
这般,曲灵、景氏、马清均派来管家、几个佃农到王家来跟王老头学习稻田养鱼。
王老头总算是有用武之地了,不厌其烦的给众人讲解,带着众人去稻田看现场。
“并不是所有的良田都能稻田养鱼。一定要审查好了!”
“学会了赶紧回去把田地挖深,再迟些就来不及了!”
“这不是湘王爷让丁大人将所有稻田养鱼的事情记录在册吗,回头你们把挖了多少稻田放了多少鱼数额报过来。”
王老头从早到晚在稻田里忙的脚都不着地,哪里都有他洪亮的笑声。
刘氏怕王老头累着,吩咐厨房炖点补品,就是鸡汤什么的,给王老头加餐,把王老头幸福的心里冒泡。
同族的王族人在王七的带领下跟王家一起稻田养鱼,还有王村的郑元家也跟随。
稻田养鱼的事先是传遍了和县,又传到了湘城。
“稻田里的水那么浅,能养鱼吗?”
“老天爷,鱼得在池塘、江河、大海里活着,没听说能在稻田里活!”
“稻田里要是能养鱼,我名字倒着写!”
“有谁亲眼看到稻田养鱼吗?我特别好奇。”
“听说想出稻田养鱼的是个妇人,那个妇人是和县的神医,有一天做梦,梦到菩萨说稻田能养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