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媳妇:富贵临门 第12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浩笑道:“欢迎姐姐、姐夫大驾光临。我不在家,便由青青、我家人接待。”

  马清朝王浩微微点头。这世道女人做买卖特别难。女人帮别人,特别是这个别人还是个男子做买卖也特别难。

  马清特意借机把话说开,是让王浩别误会他与李青青之间有什么见不得的人事。

  王浩午时之前必须到湘城城门,马清夫妻这就吩咐下人备饭。

  “这是我防身用的匕首。”

  “苗家群山的野人都藏在树林深处,野人跑的比马还快,杀野人只能用箭。你射箭如何?”

  “我堂哥刚被调去你要去的军队。我给他写封信。嗯,我让他照顾你,也让他帮妹妹看着你不许找苗家女!”

  马清很是热情。

  王浩离开马府时,怀里揣着马清写给马将军的信,短靴里藏着马清赠的锋利的匕首。

  曾经的亲姐夫周同从未关怀爱护过王浩。

  如今王浩沾李青青的光,有了马清这个干姐夫,第一次见面便得到关怀爱护。

  第225章 美味米粉

  午时,湘城城门前,王浩与战友汇合前往苗家群山。

  出湘城的官道,商队、百姓众多,王浩所在的的队伍只能缓缓前行。

  王浩扭头遥看和县王村方向,暗道:此去苗家群山不知归家。只求再见时彼此安康!

  且说马清在见过王浩的第二日,便携风氏及长女去王村见李青青商议建酒楼一事。

  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暮春难得没有下雨。王家大厅,主客欢聚一堂。

  风氏笑道:“恭喜妹妹当了军官夫人。”

  马清夸赞道:“我们已见过妹夫,果然是年青有为,人中英杰,日后前程无量。”

  李青青及王家人均是喜气洋洋。

  这次马清夫妻带来了几箱礼物祝贺王浩荣升军官,其中有两本医书是专门送给李青青。

  李青青笑道:“恭喜姐姐、姐夫得到胡家酒楼的地!”

  “你我两家均有喜事。”马清说了几句话便直言来意,道:“那块地比你去过的马家酒楼还大,对了,那日你去马家酒楼时,可曾留意那块地?”

  李青青道:“姐夫,我那天的确留意了那块地。”

  不止是李青青,那天王家人去了,也留意了胡家酒楼。试想,那座楼烧掉一半,那么醒目的建筑,所有人经过都会留意。

  马清问道:“你觉得我在那里再建一座马家酒楼,如何?”

  李青青想了想,道:“我记得你在湘城有三家马家酒楼。若是再建一家就是第四家。”

  “是。”马清聚精会神听着李青青的答复。

  风氏、马云容也想听听李青青的高见。

  李青青缓缓道:“现有的三家酒楼,分别在湘城的东、南、西边。如果第四家建在北边,我不反对。可是你要把第四家建在东边,对面就是同样的马家酒楼,我反对。”

  风氏道:“妹妹跟我想的一样。”

  马清眉头微蹙,道:“胡家酒楼没被烧毁时,每年的食客不比我的马家酒楼少。这说明我再建一座马家酒楼,也有食客进去吃饭喝酒。”

  闻言,众人觉得马清说的有道理。

  李青青却道:“姐夫,你曾经跟我说过,胡家酒楼的菜谱跟马家酒楼不同。我觉得能进胡家酒楼、马家酒楼吃饭喝酒的都是家中有钱的人。有钱人吃的就是口味和新鲜。你说再建一家马家酒楼,菜谱是跟胡家酒楼一样,还是跟现有的马家酒楼一样?”

  马清反问道:“我就是想问你,菜谱怎么定?”

  李青青见马清一脸坚定,便道:“看来姐夫已经决定再建一座马家酒楼。”

  马清道:“是。那个位置不建酒楼可惜了。”

  “为什么非要建酒楼,建一座专门给普通老百姓吃饭的大众饭馆不行吗?”

  “这……”

  李青青见马清表情疑惑,耐心解释道:“其实你低估了老百姓的购买能力,就好比我们家做包子买卖,只是在和县、昌镇、青鱼镇这样的小地方,每天的纯利润就高达几两银子。如果换成人流量巨大的湘城,纯利润可想而知。”

  风氏眼睛一亮,环视李青青及王家人,道:“原来你们家做包子买卖一天能挣那么多!”

  风氏名下的几个铺子,还是在湘城,一天的纯利润都达不到几两银子。

  难怪李青青在很短的时间就给王家盖房打井。原来卖包子利润这么高。

  马云容心里暗道:我们家比王家富贵的多。我一个月的月银才三两银子。王家的包子买卖一天就能挣几两银子。小买卖如此赚钱吗?

  王老头露出憨厚的笑容。刘氏则是骄傲的大笑出声。

  “你们家的包子买卖,我知道挣的钱不少。我在和县的分铺也达不到每天挣几两银子的利润。”马清早就听马向南说过王家包子买卖赚钱的事。

  不过,包子买卖辛苦,王家全家包括李青青都得干活,不像湘月斋的买卖,平时是掌柜、小二盯着,马家人是东家不用天天去,马家人不辛苦。

  李青青微笑道:“姐夫,你要建就建一座大食坊吧,名字可叫马家食铺、马家小吃,食客定位是湘城普通的老百姓,菜谱就是家常菜配米饭。

  比如剁椒鱼块饭、辣椒炒肉饭、辣椒鸡蛋饭、豆腐烧肉沫、素炒青菜饭、辣炒鸡块饭……

  一份素菜饭十几个铜钱、一分荤菜饭二十几个铜钱,厨子每天每道菜烧一大锅,老百姓买一份饭菜,小二就给老百姓盛两勺菜、三四勺饭,省时省力,薄利多销。”

  李青青说的就是前世随处可见的盖饭小饭馆。

  马清仔细听着,问道:“这是要跟湘城所有的小饭馆抢买卖?”

  李青青答道:“湘城那么大,全城的老百姓不可能都跑远路去你的食坊吃饭。”

  前世的盖饭小饭馆,在繁华城市那是每公里必有,没看到哪家生意不好。

  风氏问道:“若是别的小饭馆也效仿呢?”

  盖饭没有任何难度。可以说人人都能做出来。

  李青青便道:“我有一道美食,用米做成,成本低廉,味道鲜美,老少皆宜,可以送给姐夫当成新建的食坊特色吃食,保准食坊买卖长久红火。”

  王家人以为李青青建议马清夫妻在食坊里面卖包子,没想到是家常菜配米饭,现在再听李青青说新的美食用米做成,这可是第一次听到,不由得竖起耳朵。

  马清大喜,激动的道:“多谢妹妹。不知妹妹说的用米做成的美食是什么?”

  李青青一字一句的道:“米粉。”

  马清与风氏不约而同的问道:“米粉,是把米磨成粉吗?”

  李青青答道:“没有那么简单。要是那么简单的话,很容易就被人效仿。我说的米粉做出来类似面条。”

  米粉有扁、圆型。前世湖城这边吃的是扁粉。

  前世的湘城人有多么喜欢吃米粉,就等同于甘肃、青海人有多么喜欢吃牛肉面。

  李青青相信湘城老百姓肯定喜欢吃米粉。

  马清在国都时吃过几顿汤面条,问道:“可是用米做成米粉,然后浇上汤汁吗?”

  第226章 要建包子作坊

  “是的。”李青青解释道:“米粉有汤米粉、有炒米粉。主要是汤米饭。汤可用猪骨、鸡骨、鱼骨熬至,浇头可用鱼、蛋、鸡、猪肉、青菜。”

  马清越听越感兴趣,激动的跟众人道:“我在国都吃面条,无论吃几碗,总觉得没吃饱。若是吃用米做的米粉,应该能吃饱。”

  李青青自信的笑道:“如果湘城在北方,那么我是一定要建议你和姐姐开一家大的包子食坊,专门卖各种馅的包子,可这是湘城,湘城地属南方,上至王爷,下至老百姓都是以米食为主,所以我就不建议你们开包子食坊,而是要开一家主要以米食为主的食坊,家常菜配饭及米粉。”

  “好。妹妹说的对。说的好!”马清激动的差点鼓掌,又问道:“妹妹能否今日做出米粉让我们品尝?”

  “能。你和姐姐如果今天不来,过几天我也会去湘城见你们。第一批豆豉过几天就好了。我要送给你们品尝。”李青青笑眯眯道:“我还想跟你们商量,我准备在和县县城边官道买块地建座院子,包子作坊,专门用来做包子买卖。”

  这不是王浩提了军官,王家的地位一下子提高,比秀才家还要高。

  李青青早就想改变包子买卖的经营方式,不想自己每天半夜起来做包子,熬夜早起很毁身体,也不想家里的老人每天跑很远的路卖包子,打算直接在县城附近建一个院子,弄成包子作坊,做包子批发买卖。

  等院子建成后,她就买几个奴仆,让奴仆每天半夜做包子,再让家人把包子批发卖给商贩。

  这样她和家人不用这么累,纯收入还能提高。

  刘氏激动无比,忍不住用不可思议的语气问道:“青青,我们家要在县城买院子开包子作坊?”

  李青青朝刘氏解释道:“我跟浩哥商量过,浩哥随我折腾。我本想着这两天给你和爹说一声。今天正好姐姐、姐夫来了,我要找姐姐、姐夫帮忙。”

  刘氏连忙道:“我同意。”

  王老头脸上笑开花,也跟着道:“青青,你做主就好。”

  王桔激动不已,小声跟王亮问道:“我们家有那么多钱,能在县城买院子开包子作坊?”

  王亮整天卖包子,又会算账,能估计李青青有多少银子,答道:“三嫂有钱。”又敬佩的道:“三嫂可真有魄力,敢在县城买院子。”

  “县城的院子很贵,三嫂的银子够不够?”王桔又开始担心起来。

  他们一时激动,没听清李青青说的是县城城边官道,那是在县城城外,而不是县城城内。

  一直坐在角落的李大林内心震惊无比,他的小妹妹竟是要在和县买院子,据他所知,县城的地很贵,和县离湘城不远,地比别的县城还要贵,一座院子至少几百两银子!

  这是他一辈子不敢想的事。

  而李大林的媳妇邓氏在听到这个消息更是震惊的张大嘴巴,半天合不拢。

  邓氏已经做完小月子,可以随处走动,由于她身体很弱还有别的病,李青青给她开药,让她跟李大林一样好好休养。

  邓氏嘴巴说话难听,但是特别勤快,从她能出屋活动起,每天抢着干活。

  王家前后院子、包括茅厕都是邓氏打扫。因为王家做买卖,要求家里干净整洁,所以邓氏就上午、下午各打扫一次。

  前院、后院、大厅统统一尘不染,这就是邓氏的成果。

  邓氏的勤快得到王家人的赞赏,也就不在意她说话难听。

  今天家里来贵客,邓氏身为李青青的长嫂,也被王家人邀请坐在大厅。

  邓氏回过神来,望向李青青的目光闪闪发亮,像是看着财神爷,忍了好久,终于忍不住高声道:“妹妹真是太有钱!”

  李大林生怕邓氏在贵客面前说错话,连忙扯了扯邓氏的衣袖,低声道:“妹妹挣的钱都是辛苦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