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余知意迎着风问陆景年:“你看到的海是什么颜色?”
“灰色,天空也是灰的,有时候深灰,有时浅灰。”
第25章 三角梅
作者有话说: 提前祝各位小仙女中秋节快乐,快意人生,幸福满满!
余知意在后座录着相,将一路风景录了下来,打算回去传给陆景年。
陆景年靠在一大簇三角梅旁边停了下车,余知意笑着问他要不要拍照。
这次陆景年没拒绝,“我们能一起拍吗?”
“好啊,要自拍吗?”
这个时间路上人不多,来旅游的人一般会在下午四点左右出行,一路过来也只遇到几个骑摩托车送货的赶路人,想找人帮忙拍都没人。
“只能自拍吧。”
余知意小心地站到陆景年身旁,举起手机拍了几张照片,两人都很拘谨,照片拍的差强人意,不过余知意还是很开心。
拍完照他们站在栏杆前望向大海,余知意侧身,说:“年哥,你闭上眼。”
“怎么了?” 陆景年问着,眼睛却听话的闭上。
“现在,深呼息。”
陆景年深吸了口气。
“感受到了吗?”
陆景年感受到了,咸的,热的,带点腥味,他点头。
余知意拉着他的手去抚摸旁边的三角梅,问他:“什么颜色?”
陆景年在脑海里画着一幅画,用他所认知的蓝色画大海和天空,再把栏杆涂成蓝色,地面涂成粉色,三角梅的颜色他想不出来,于是问:“三角梅是红色吗?”
“是玫红色。”
陆景年闭着眼,嘴角缓缓上扬,余知意站到一旁,连着旁边的三角梅,悄悄将这一幕映入镜头。
回去后,余知意带他去了南门湾吃早餐,吃完早餐又带他去了文公祠,穿过小巷到达山顶,俯瞰整个小镇,前来拍照的人很多,跟晚上看到的南门湾完全两个感觉,如果说晚上的南门湾是温柔的潮水,那白天看到的就是活泼的浪花。
继续往上走,到达电影《左耳》拍摄的天台,天台上站了几个正在拍照的小姑娘,姑娘们都穿着长长的裙子面朝大海拍着背影照,余知意和陆景年默默走开,把地方留给了姑娘们。
天台三角梅特别多,在余知意印象中三角梅一年四季都在开,至少他来的小半年三角梅从来没歇过,红的,白的,紫的,永远烂漫。
太阳越来越烈,两人沿着南门湾慢慢往回骑行,回去的路上余知意哼了一道歌,陆景年在心里默默合唱。
是刘若英的《知道不知道》。
陆景年依稀记得歌词:那天的云是否都已料到,所以脚步才轻巧,以免打扰到,我们的时光,因为注定那么少。
十一点左右,谭玮过来了,没直接去开店,反而先进了余香,问余知意:“年哥呢?”
余知意指指楼上,“在上面找书。”
今天生意淡,怕陆景年无聊,余知意让他上楼找本书看。
“我有他哥消息了。”
陆景年正在书房看着书架上的书,两面书架,满满的全是书,最上一层摆着几本证书,“优秀青年教师奖”、“师德标兵奖”、“优秀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奖”,还有一个星级教师的奖杯,上面写着余知意的名字。
旁边盒学生送的贺卡,还有几本学生纪念册,陆景年看了一会儿,放回原位,他以前是老师,他应该很喜欢老师这份职业,不然不会把学生送的卡片和纪念册从武汉带到东山县。
他为什么没继续当老师而是选择跑到这么个小地方开花店?陆景年没继续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往与选择。
书桌上镇纸压着一幅临摹的兰花水墨花,兰花简洁素雅,叶形细长柔软,花姿优美仿佛能闻到素淡的幽香,花朵上方的蝴蝶栩栩如生,好像随时会飞出画纸,正入神,楼梯传来一阵焦急的脚步声。
“年哥,谭玮那边有你哥消息了。”
谭玮一个同学,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做了导游,两天前带了一个老年团,带到南屿,帮团里老人们拍完照片发群里,检查照片的时候发现一张灯塔旁拍的照片上面有陆锦年的身影,开始以为自己看错了,截了图放群里问团里的大爷大妈们有没有留意过那个一直坐在灯塔附近的人,一位大爷发出一张照片,说是原本只想拍灯塔,想让那个年轻人让一让,那人一动不动,叫都叫不走,干脆把那人也拍进来了,同学又把照片发给谭玮,谭玮对着陆景年发给他的照片对比,确认那个在灯塔出现的人是陆锦华。
陆景年看了照片赶紧给陆锦华打电话,电话通了一声,很快挂断,再打过去,又是关机。
“至少证明他没事。” 余知意安慰道。
“嗯。”
陆景年很了解他哥,他这时候一定在纠结,是要回家面对家人,还是留在外面等死,陆景年猜他最后还是会选择回到广州,躲在家人附近,他惯会逃避。
下午,陆景年还是去了南屿灯塔附近的民宿挨家挨打听哥哥的消息,跟之前一样,无功而返。
给嫂子打了通电话,嫂子在电话里说她的第二次血液检测结果出了,阴性,陆景年松了口气,嫂子全程一个字都没提陆锦华,还是小侄子在旁边问:“是爸爸的电话吗?”
“不是,是叔叔。”
“我要跟叔叔说话。”
“灰色,天空也是灰的,有时候深灰,有时浅灰。”
第25章 三角梅
作者有话说: 提前祝各位小仙女中秋节快乐,快意人生,幸福满满!
余知意在后座录着相,将一路风景录了下来,打算回去传给陆景年。
陆景年靠在一大簇三角梅旁边停了下车,余知意笑着问他要不要拍照。
这次陆景年没拒绝,“我们能一起拍吗?”
“好啊,要自拍吗?”
这个时间路上人不多,来旅游的人一般会在下午四点左右出行,一路过来也只遇到几个骑摩托车送货的赶路人,想找人帮忙拍都没人。
“只能自拍吧。”
余知意小心地站到陆景年身旁,举起手机拍了几张照片,两人都很拘谨,照片拍的差强人意,不过余知意还是很开心。
拍完照他们站在栏杆前望向大海,余知意侧身,说:“年哥,你闭上眼。”
“怎么了?” 陆景年问着,眼睛却听话的闭上。
“现在,深呼息。”
陆景年深吸了口气。
“感受到了吗?”
陆景年感受到了,咸的,热的,带点腥味,他点头。
余知意拉着他的手去抚摸旁边的三角梅,问他:“什么颜色?”
陆景年在脑海里画着一幅画,用他所认知的蓝色画大海和天空,再把栏杆涂成蓝色,地面涂成粉色,三角梅的颜色他想不出来,于是问:“三角梅是红色吗?”
“是玫红色。”
陆景年闭着眼,嘴角缓缓上扬,余知意站到一旁,连着旁边的三角梅,悄悄将这一幕映入镜头。
回去后,余知意带他去了南门湾吃早餐,吃完早餐又带他去了文公祠,穿过小巷到达山顶,俯瞰整个小镇,前来拍照的人很多,跟晚上看到的南门湾完全两个感觉,如果说晚上的南门湾是温柔的潮水,那白天看到的就是活泼的浪花。
继续往上走,到达电影《左耳》拍摄的天台,天台上站了几个正在拍照的小姑娘,姑娘们都穿着长长的裙子面朝大海拍着背影照,余知意和陆景年默默走开,把地方留给了姑娘们。
天台三角梅特别多,在余知意印象中三角梅一年四季都在开,至少他来的小半年三角梅从来没歇过,红的,白的,紫的,永远烂漫。
太阳越来越烈,两人沿着南门湾慢慢往回骑行,回去的路上余知意哼了一道歌,陆景年在心里默默合唱。
是刘若英的《知道不知道》。
陆景年依稀记得歌词:那天的云是否都已料到,所以脚步才轻巧,以免打扰到,我们的时光,因为注定那么少。
十一点左右,谭玮过来了,没直接去开店,反而先进了余香,问余知意:“年哥呢?”
余知意指指楼上,“在上面找书。”
今天生意淡,怕陆景年无聊,余知意让他上楼找本书看。
“我有他哥消息了。”
陆景年正在书房看着书架上的书,两面书架,满满的全是书,最上一层摆着几本证书,“优秀青年教师奖”、“师德标兵奖”、“优秀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奖”,还有一个星级教师的奖杯,上面写着余知意的名字。
旁边盒学生送的贺卡,还有几本学生纪念册,陆景年看了一会儿,放回原位,他以前是老师,他应该很喜欢老师这份职业,不然不会把学生送的卡片和纪念册从武汉带到东山县。
他为什么没继续当老师而是选择跑到这么个小地方开花店?陆景年没继续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往与选择。
书桌上镇纸压着一幅临摹的兰花水墨花,兰花简洁素雅,叶形细长柔软,花姿优美仿佛能闻到素淡的幽香,花朵上方的蝴蝶栩栩如生,好像随时会飞出画纸,正入神,楼梯传来一阵焦急的脚步声。
“年哥,谭玮那边有你哥消息了。”
谭玮一个同学,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做了导游,两天前带了一个老年团,带到南屿,帮团里老人们拍完照片发群里,检查照片的时候发现一张灯塔旁拍的照片上面有陆锦年的身影,开始以为自己看错了,截了图放群里问团里的大爷大妈们有没有留意过那个一直坐在灯塔附近的人,一位大爷发出一张照片,说是原本只想拍灯塔,想让那个年轻人让一让,那人一动不动,叫都叫不走,干脆把那人也拍进来了,同学又把照片发给谭玮,谭玮对着陆景年发给他的照片对比,确认那个在灯塔出现的人是陆锦华。
陆景年看了照片赶紧给陆锦华打电话,电话通了一声,很快挂断,再打过去,又是关机。
“至少证明他没事。” 余知意安慰道。
“嗯。”
陆景年很了解他哥,他这时候一定在纠结,是要回家面对家人,还是留在外面等死,陆景年猜他最后还是会选择回到广州,躲在家人附近,他惯会逃避。
下午,陆景年还是去了南屿灯塔附近的民宿挨家挨打听哥哥的消息,跟之前一样,无功而返。
给嫂子打了通电话,嫂子在电话里说她的第二次血液检测结果出了,阴性,陆景年松了口气,嫂子全程一个字都没提陆锦华,还是小侄子在旁边问:“是爸爸的电话吗?”
“不是,是叔叔。”
“我要跟叔叔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