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考生在考试前的一个多月就得来到长安,拿着地方官府发给的推荐文凭前往尚书省“疏名列到”等程序。这才算拿到了考试的名牒,就可以在长安复习复习备考了。
现在李洋把张春生的名牒给弄没了,就跟这现代考试中把准考证给丢了一样,别说考试,连考场你都进不去了。
杨国忠笑着看了看李洋,指指他对面的凳子说:“来,张公子请坐。”
李洋原本以为说丢了名牒,这考试的事黄了,那这日理万机的右相自当没时间再理他这个平头老百姓了,不想杨国忠却让自己坐下说,这不明摆着还有事要谈吗?
李洋虽是不情愿,但还是不得不装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坐在了杨国忠的对面。
李洋刚坐下,杨国忠却从位置上站了起来,踱到窗前望着外面的庭院似是自言自语的说道:“所有人都祝贺我升迁,却不知这官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圣上把科考提前,那是选贤心切啊?”说完又转过身走回去坐回到椅子上,叹了口气接着说道:“圣上把今年督考的工作交给了我,你说,这什么样的人才才算是贤能之才啊?”
李洋在心里想到:你丫还选贤呢?对你来说,那还不是顺你者昌吗?
看李洋没说话,杨国忠问道:“张公子,我把你找来,就是想听听你们考生对贤能之才有何见解?”
这都指名道姓的要让自己来答了,李洋也不好再只做听众,但这杨国忠虽是看起来平易近人,但那历史上可是说的有鼻子有眼的。现在自己已是麻烦缠身,还是别再招更多事端了,于是附和着说道:“回右相大人,对于何为贤能?小生的理解可能粗陋了一些,但既然右相大人问起,那小生就班门弄斧了。”
“所谓贤能,第一当然是要品行端正,其次是学有所长。但,无论品行修习的如何?学识如何渊博,能为其所用者才是有用。因此,我个人觉得,选贤者,必先看其能否为其所用,能用者,再看其品行和学识。只有这样,才能让贤能者展现其才能,也让用贤能者获得其帮助。”
杨国忠愣了一下,他没想到,这个乡贡考生居然能说出这翻言论,随即说道:“可如果照张公子之言选贤,那不就成了某些人说的结党了吗?”
李洋摇摇头,也学那千年前的读书人:“非也,非也。这用人者的思想自是来自最上层,而贤能之士只是围在这用人者的周围,帮助用人者去达成其目标而已,又何来结党一说呢?贤能者不是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在出现意见相悖时,知道如何去说服别人或改变自己,而不是让局面变得不可收拾。我相信没有人希望看到朝堂上所有人都各执己见,然后相互攻击,相互拆台。”
杨国忠点点头,“那张公子对我大唐现在的用兵制和官员选拔有什么看法吗?”
现在是公远753年,再有两年安史之乱就要发生了,在这之前,杨国忠一直对唐玄宗说安䘵山有谋反之心。
结合历史,于是李洋说道:“文安邦,武定国,这是国之根本。对于朝廷的官员选拔小生不甚了解,但小生知道。如果在外的将领军权过于集中,如遇有不臣之心,那就会是国家的灾难。”
杨国忠又一次站了起来,面前的这位举子句句说在了自己的心坎上。现在李林甫这个自己最大的对手虽然已死,但朝中反对自己的人也还大有人在,尤其是三镇节度史安䘵山,仗着圣上和贵妃娘娘的宠爱,根本就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他杨国忠是谁啊,当今国舅,首辅宰相,正如这位张公子所说的,那就是定国之人。他安䘵山算得了什么?一介武夫而已,他有军权,那自己也得在朝中培养自己的势力,方能与这武夫抗衡。
李洋对贤能的阐述虽有献媚之嫌,但她的前提是“品行端正”,而此时杨国忠满脑子想的却是如何培养势力以打击政敌,有这种思想当然不能称之为品行端正,自然也称不上贤能之士。
但不管李洋对贤能的描述设定了一个怎样的前提,听在杨国忠的耳朵里,就只剩下了:贤能者得是能为自己所用的人,否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么?
杨国忠看了看李洋,“张公子刚才的一番言论很有见地,你就暂时住在我相府,待我让人去尚书省问问你名牒之事。”
李洋想拒绝,但想想又不合适。于是也就先答应了下来,想是这离考试还有两天,一定能找到机会遛出府去。
但是,李洋她能遛得出去吗?她最近的运气似乎都不太好。
第一百六十五章 科考
李烟雨和李俶派出的人几乎找遍了长安城,甚至是崇仁坊里那些大大小小的妓院。但让他们没想到的却是,此时的李洋却在当今大唐第一权臣杨国忠的府上。
李洋本欲找到机会就遛走,可人家这堂堂的宰相府,加上杨国忠在朝中树敌不少,府上四处,进进出出,都安排着有专人把守。李洋想在戒备如此森严的地方遛走,那是谈何容易。
李洋想的是,既然不能偷遛,那我就光明正大的走出去得了。我是公主送来这里养病的,又不是关禁闭,他们总不能不让我出门去逛逛吧?
李洋大摇大摆的要出门,先在院子里也没人管她,可来到大门口时,那把守大门的守卫面无表情的将她拦住了。
李洋想是这些个守卫估计不知道她,于是想把公主给搬出来唬弄一下他们。可她话还没出口,只见管家杨昆快步走了过来:“张公子,你这是要去哪?”
现在李洋把张春生的名牒给弄没了,就跟这现代考试中把准考证给丢了一样,别说考试,连考场你都进不去了。
杨国忠笑着看了看李洋,指指他对面的凳子说:“来,张公子请坐。”
李洋原本以为说丢了名牒,这考试的事黄了,那这日理万机的右相自当没时间再理他这个平头老百姓了,不想杨国忠却让自己坐下说,这不明摆着还有事要谈吗?
李洋虽是不情愿,但还是不得不装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坐在了杨国忠的对面。
李洋刚坐下,杨国忠却从位置上站了起来,踱到窗前望着外面的庭院似是自言自语的说道:“所有人都祝贺我升迁,却不知这官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圣上把科考提前,那是选贤心切啊?”说完又转过身走回去坐回到椅子上,叹了口气接着说道:“圣上把今年督考的工作交给了我,你说,这什么样的人才才算是贤能之才啊?”
李洋在心里想到:你丫还选贤呢?对你来说,那还不是顺你者昌吗?
看李洋没说话,杨国忠问道:“张公子,我把你找来,就是想听听你们考生对贤能之才有何见解?”
这都指名道姓的要让自己来答了,李洋也不好再只做听众,但这杨国忠虽是看起来平易近人,但那历史上可是说的有鼻子有眼的。现在自己已是麻烦缠身,还是别再招更多事端了,于是附和着说道:“回右相大人,对于何为贤能?小生的理解可能粗陋了一些,但既然右相大人问起,那小生就班门弄斧了。”
“所谓贤能,第一当然是要品行端正,其次是学有所长。但,无论品行修习的如何?学识如何渊博,能为其所用者才是有用。因此,我个人觉得,选贤者,必先看其能否为其所用,能用者,再看其品行和学识。只有这样,才能让贤能者展现其才能,也让用贤能者获得其帮助。”
杨国忠愣了一下,他没想到,这个乡贡考生居然能说出这翻言论,随即说道:“可如果照张公子之言选贤,那不就成了某些人说的结党了吗?”
李洋摇摇头,也学那千年前的读书人:“非也,非也。这用人者的思想自是来自最上层,而贤能之士只是围在这用人者的周围,帮助用人者去达成其目标而已,又何来结党一说呢?贤能者不是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在出现意见相悖时,知道如何去说服别人或改变自己,而不是让局面变得不可收拾。我相信没有人希望看到朝堂上所有人都各执己见,然后相互攻击,相互拆台。”
杨国忠点点头,“那张公子对我大唐现在的用兵制和官员选拔有什么看法吗?”
现在是公远753年,再有两年安史之乱就要发生了,在这之前,杨国忠一直对唐玄宗说安䘵山有谋反之心。
结合历史,于是李洋说道:“文安邦,武定国,这是国之根本。对于朝廷的官员选拔小生不甚了解,但小生知道。如果在外的将领军权过于集中,如遇有不臣之心,那就会是国家的灾难。”
杨国忠又一次站了起来,面前的这位举子句句说在了自己的心坎上。现在李林甫这个自己最大的对手虽然已死,但朝中反对自己的人也还大有人在,尤其是三镇节度史安䘵山,仗着圣上和贵妃娘娘的宠爱,根本就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他杨国忠是谁啊,当今国舅,首辅宰相,正如这位张公子所说的,那就是定国之人。他安䘵山算得了什么?一介武夫而已,他有军权,那自己也得在朝中培养自己的势力,方能与这武夫抗衡。
李洋对贤能的阐述虽有献媚之嫌,但她的前提是“品行端正”,而此时杨国忠满脑子想的却是如何培养势力以打击政敌,有这种思想当然不能称之为品行端正,自然也称不上贤能之士。
但不管李洋对贤能的描述设定了一个怎样的前提,听在杨国忠的耳朵里,就只剩下了:贤能者得是能为自己所用的人,否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么?
杨国忠看了看李洋,“张公子刚才的一番言论很有见地,你就暂时住在我相府,待我让人去尚书省问问你名牒之事。”
李洋想拒绝,但想想又不合适。于是也就先答应了下来,想是这离考试还有两天,一定能找到机会遛出府去。
但是,李洋她能遛得出去吗?她最近的运气似乎都不太好。
第一百六十五章 科考
李烟雨和李俶派出的人几乎找遍了长安城,甚至是崇仁坊里那些大大小小的妓院。但让他们没想到的却是,此时的李洋却在当今大唐第一权臣杨国忠的府上。
李洋本欲找到机会就遛走,可人家这堂堂的宰相府,加上杨国忠在朝中树敌不少,府上四处,进进出出,都安排着有专人把守。李洋想在戒备如此森严的地方遛走,那是谈何容易。
李洋想的是,既然不能偷遛,那我就光明正大的走出去得了。我是公主送来这里养病的,又不是关禁闭,他们总不能不让我出门去逛逛吧?
李洋大摇大摆的要出门,先在院子里也没人管她,可来到大门口时,那把守大门的守卫面无表情的将她拦住了。
李洋想是这些个守卫估计不知道她,于是想把公主给搬出来唬弄一下他们。可她话还没出口,只见管家杨昆快步走了过来:“张公子,你这是要去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