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七零女配有空间 第50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盛子越现在身形已经长开,高挑苗条,颇具少女之姿。端庄秀丽的鹅蛋脸、眼角狭长微微上扬的凤眼,鼻子挺翘,嘴唇比较薄,不说话的时候嘴角略向下,显得有些严肃。

  盛子越的美是柔中带刚的类型,她不动不说话的时候会给人一种疏离感,但只要她动起来,就瞬间显得生机勃勃,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找遍了身边的人,似乎都没有人和她一样。盛同裕也觉得有些疑惑,想了半天,眼中露出怀想之念:“她可能有点像我父亲吧?他是个私塾老师,平时总是板着脸。虽然走得早,但我们兄弟几个都怕他。”

  陆桂枝摇摇头:“你爸眼睛圆圆的,越越和他也不大像。”

  盛同裕“哦”了一声,笑了笑:“莫说越越,你三弟星华长得像哪个了?”他这一说,大家都笑了。是啊,陆星华长得还像个外国人呢,祖上三代都寻不出这基因来。

  关于孩子们长相的话题只讨论了一会就停止了,毕竟大家还有一堆事要做——盛子越的暑假作业、陆成华的入学手续、竹器店的选址、装修……

  竹器店就选在物资局门口的临街铺面,一口气签了二十年租约。因为聂小菊的丈夫周武在物资局的基建科,租来的门面又大又宽敞,还便宜。

  物资局和文化局同在城南大道东段,远没有百货大楼、新华书店所在的西段热闹,现在还没有什么商业氛围,但盛子越知道未来这里将成为文化产品一条街,先占个坑肯定没错。

  低调开张后,前来看热闹的不少,大都只买便宜的竹篮、笸箩、竹椅,摆在架子上的竹编艺术品标价太高,曲高和寡,少有人买。但即使是这样,利润也比守在屋里卖给村民要强得多。

  竹子是自家种的,费的只是人工。一个上了漆色的竹篮,在村上卖最多也就一块钱,但放在店里标价两块,还价到一块八毛就能卖出去。多赚了八毛呢!

  县城人的购买实力比较强,这让陆春林很欢喜,没想到开店这么能赚!这也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店里什么卖得好,那就编什么,每天睁开眼睛就乐呵呵地劈篾编篮子、做椅子。陆建华这人最爱做生意,一到周末就守在店里,赚一分钱都能欢喜半天。

  隔了几日,文化局的老领导无意间走进这家竹器店,看到陆成华做的那一组螺旋结构灯罩,大为赞叹,痛快地付了十块钱买了一个。

  他对成华说:“小伙子,这灯罩是你做的?传承中有创新,艺术性很强,有前途啊。我们湘岳县十月有一场湘省文化展览会,能不能把这组灯罩送来展览?我们会标出你的名字和店铺名,也算是产品推广了。”

  成华欣喜地点头应承了,这可是好事啊。他解释道:“这组灯罩还只是我的练习之作,因为要拉胚所以费时。”

  对方爽朗地笑了,拍了拍成华的肩膀:“练习之作都这么精巧,如果是成品应该更出彩,小伙子,加油啊。”

  等晚上关了店,成华跑到水利局和盛子越一说,两人都挺开心。盛子越将画稿交给他:“四舅,过年主题的这四幅画我已经画好,你让外公染一批深青色竹篾丝,其余用本色就可。”

  陆成华拿着这四幅浓墨写意的国画,眼睛里闪着执着而欢喜的光。他找陆桂枝要来几张透明的硫酸纸,在纸上打好细细的米字格。

  硫酸纸是设计院常用的描图纸,用极细的针管笔画细格子费时费力,得非常细致、有耐心。陆成华性格坚韧,就坐在陆桂枝家客厅的矮桌前,借用水利局绘图室的丁字尺、大图板,熬了半个晚上终于画成一张用来定篾条数目的“十字网格图”。

  将这张图蒙在盛子越的水墨画之上,黑色部分打点,白色部分不管,类似于后世的“十字绣”底图,哪里有本色篾条,哪里编青色篾条,一目了然。将来如果要用到彩色,这张图一样可以用,只是得用不同颜色的笔点格子。

  盛子越早上起来,看到这一张图,不由自主地赞了一句:“妙啊~”

  陆成华熬了半夜,趴在桌上就睡着了,被盛子越这一声赞叹惊醒,揉了揉眼睛,问:“这是个笨办法,不过应该可以保证将你的画尽量还原。”

  他站起身,指着这网格说:“因为笔还是不够细,画出来的格子没办法再小,我先按照这个编一个出来给你看看吧。”

  因为睡得晚,他的眼底浮着淡淡的青色,但内心却有一股力量在支撑着。想到盛子越对他说过的:重复执着于一件事,把专注、思考带入其中,久而久之,水滴石穿,成为行业翘楚——这就是匠人。

  陆成华觉得浑身上下都充满斗志,有使不完的劲儿。

  盛子越没有多说什么,将网格图轻轻放在桌上,点了点头。她有些惭愧,比起四舅,自己似乎太不勤奋了?

  陆成华回到店里,安静地坐在角落,开始尝试对图编织。

  一开始因为灯罩表面是螺旋纹,不太规则,编出来的图案有些失真,灯光一打完全表达不出盛子越的水墨画风采。

  他索性重新描了一张,贴在胚体之上,再一点一点对着网格中的墨点用“插”织法将深青色蔑条并入进来。

  这个过程很磨功夫,一个灯罩一百多根细若头发的篾丝,根据墨点位置不断将青色蔑丝编入进来,既要保证形体的变幻,又要保持编织表面的光洁,一点差错都不能出,一个小时坐在那里纹丝不动,考的就是这份耐性与韧性。

  中间有顾客前来询价,成华头都不敢抬,只瓮声瓮气地回一句:“旁边有标价,您把钱放在柜台上吧。”

  有好奇的人走在角落,站在他身后看了一会就喊:“唉哟,不行不行,我看着头疼,这竹编太费眼睛。”

  不一会儿,“陆家”竹器店就围拢了七、八个人,大家在打赌这个年轻的店老板到底多久才会挪窝。结果……谁也没有猜对。

  陆成华足足坐了四个小时,从清晨到中午,当太阳正照进店面之时,他终于完成一小块图案,吁了一口气闭上眼睛,放下手中篾活站起身。

  “哇哦~”一阵欢呼声传来,陆成华莫名其妙地睁开眼,这才发现店门口站了十几个人。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敬佩之色,冲着他翘大拇指。

  “陆老板,你这份定性,强!”

  “四个小时,一口水没喝、一步也没挪,你这投入的专注度,不得了。”

  “小伙子,做篾匠做成你这样,肯定能成大师啊。”

  陆成华这才明白过来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围着,原来是因为自己沉浸式工作引来众人关注。他不好意思地冲大家拱了拱手:“不好意思,见笑见笑。”

  八十年代初,做小生意的人不多,小县城人心淳朴、包容心比较强。一听陆成华的话都笑着说:“没事没事,小老板什么时候可以把这个稀奇玩意编出来?”

  陆成华搔了搔脑袋,不太肯定地说:“这是样品,可能要一个星期吧?”

  “好!”大家纷纷表示等成品出来一定要来看看。在闲聊之中总有人掏钱买点东西,算下来这一天卖出去的竹器是平时一周的数量。

  陆成华的脑子里产生了一个模糊的想法:贪多嚼不烂,只有精益求精,专注某一个领域,不断推出精品,才是成为匠人的正确道路。

  1983年的九月,读书的读书、工作的工作、开店的开店,大家都在努力向前。

  九月底,徐云英匆匆赶来县城,对陆桂枝说:“桂叶生了儿子还不到一个月,她婆婆前天回村,我去省城看看她。”

  陆桂枝担忧母亲的身体:“去省城坐火车差不多要七个小时,您这年纪大了受不受得了这份辛苦啊?要不,我帮您跑一趟吧。”

  徐云英摇头:“不,我得看到桂叶心才能安。她还在坐月子呢,没个老人在跟前怎么行。”

  盛子越刚刚放学回家,她想了想,说:“我陪外婆去省城?正好国庆节我们学校放三天假。”

  第61章 探望桂叶1

  绿皮火车又闷又挤, 车厢里到处都是人。

  厕所没有水冲洗,一开门就会飘出异味。有人拎着的蛇皮袋里装了鸡、鸭、鱼之类,各种气息混杂在一起, 车厢里充斥着难闻的味道。

  好在陆桂枝托人买到了座位票,徐云英和盛子越挤进车厢,费了好大的力气方才扒开人群找到自己的座位, 却发现早就被人占了。

  徐云英一头的汗, 很客气地举着车票对占座的两个年青人说:“小伙子, 这是我们的座位,请让一让。”

  年青人穿着格子衬衫、喇叭裤, 嘴里叼着烟, 一脸的痞里痞气。其中一个留着小胡子的小伙打量了一下眼前一老一小,不耐烦地说:“你的座位?你喊一声它会答应吗?”

  车厢人太多, 徐云英感觉有点喘不上气。旁边有人帮着说话:“没看到是老人吗?五讲四美没学过啊?赶紧给老人让座吧。”

  另外一个留着寸头的小伙瞟了他们一眼, 看到盛子越时眼睛一亮:“哟,这小妞长得精神, 来来来,就坐我旁边吧。”

  盛子越冷哼一声,她上前一步,一把揪住寸头的手腕, 使了个巧劲就把他拖了起来。她顺势一屁股坐下, 左手肘部一撞,那小胡子也被她推出去老远。

  待两个年青人回过神来,盛子越已经拉着外婆坐了下来, 顺便还将行李放在两人中间。一张双人座椅,再没半点空隙。

  车厢里响起一阵笑声:“唉哟,这丫头是个练家子!”

  寸头眼睛一瞪, 满脸凶悍之气:“哪来的小丫头,敢在老子面前动手!”他挥拳直上,带着呼呼风声,旁观者吓得尖叫起来。

  “咔——”

  一条手臂伸出,正扣住寸头的拳头。

  隔壁三人座位上站起一名身着军装的小伙,手掌似铁钳一般有力,死死扣住寸头,面沉如水:“打小孩子,丢不丢脸?”

  寸头骂了一句,还想动手,忽见旁边呼啦啦站起六个身强体壮的小伙,个个身着军装、一脸正气、精瘦强悍。

  小胡子赶紧拖着寸头往车厢那头走:“莫惹事,正严打呢。”彼时华国上下正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简称“严打”,斗殴滋事罪名不小。

  见占座的两人离开,出门在外不愿惹事的徐云英忙站起身,连声称谢。一车厢的人都向这些军人投去敬慕的目光,只有盛子越的眼睛一直盯着坐在对面的男人。

  刚才军人起立之时,他皱了皱眉。当小胡子走了之后,他非常隐秘地做了个手势,那群军人便齐刷刷坐下了——这个人,是那群人的首领。

  曾经经历过末世、与军队打过交道的盛子越无比敏感地意识到,对面坐着的这个便装年青人,是一位真正淬过战火的军人!

  感觉到盛子越的打量,对面的人轻抬眼帘。两人四目相对,盛子越觉得整个车厢仿佛被清空,只剩下眼下这个人、这双眼。

  似星光汇入银河,如秋风拂过树枝,清冷、孤傲。

  迎上盛子越略带审慎的目光,对方嘴角勾了勾,闭上双目,靠着椅背没有说话。

  见对方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盛子越也垂下眼帘。他身上有一股凛冽的寒气,似藏在刀鞘里的钢刀。即使第一眼心旌摇动,自制力极强的盛子越依然迅速稳住心神不再理会对方。

  徐云英伸出胳膊搂过盛子越的左肩,微笑着问:“越越什么时候练的功夫?”

  盛子越悄悄在外婆耳畔说:“三舅教的。”

  徐云英抚了抚盛子越的脸,道“越越很有学武的天分。”当初星华因为长得像外国人经常受欺负,她便在隔壁村找了个武术师傅教了他几年,没想到越越跟着星华学,也能学得似模像样、赶走小混混。

  一只粗糙的大手抚过自己的脸颊,指腹的老茧带着温热,盛子越侧过脸望向外婆。徐云英的眼睛里满满都是骄傲,似乎在为自己的身手欢欣鼓舞。

  盛子越的内心升起一阵难言的喜悦,就像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忽然得到大人的肯定与赞美,她脸颊泛起淡淡的红晕,有点不好意思地贴在外婆肩上,抿着嘴笑了。

  坐在对面的男子眼帘微微抬起,透过一道细缝看着眼前这对祖孙的互动。长长的眼睫毛轻轻抖动,在眼睑处投下一片忽明忽暗的青色影子。学武……天分?有点意思。

  “咣起——咣起——”在这节奏感十足的声音里,省城到了。

  盛子越背着书包,一手挽着包裹,一手扶着外婆,走下火车。当双足终于落在水泥地面,她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这七个小时的火车坐着真累。

  没人接车。徐云英拍了拍衣角,抿了抿额前的碎发,看着渐渐暗下去的天色,心疼地接过包裹:“越越,外婆来拿。”

  盛子越向旁边一让:“我没事。”

  两人走出站台,看着省城那宽阔的道路、川流不息的车辆、满街飘扬的花衣裳、红裙子、喇叭裤,徐云英张大了嘴:“啊呀,省城真大。”

  徐云英穿着件蓝布斜襟的褂子,盛子越穿了件灰色的确良衬衫,两人都穿着布鞋,脸上带着舟车劳顿的憔悴,站在这个繁华现代的大省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旁边经过的一位中年妇女听到徐云英这一声惊呼,掩着嘴嘲笑道:“哪来的乡巴佬?这蓝布是从哪翻出来的老古董呀。”

  盛子越皱眉斜了那人一眼,女人一缩脖子加快了步伐,走出老远才啐了一口:“小妹坨厉害得好,长喀漂亮有么用!”

  徐云英倒是很淡定,对盛子越说:“把包裹给我拿着,你去问问人,到省城火车站机务段家属区怎么走。”祖孙二人一路走一路问,倒了两趟公交车,折腾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晚上七点多才到达陆桂叶居住的地方。

  八十年代在火车站机务段工作是铁饭碗、福利待遇好,新建的家属楼整整齐齐坐北朝南,小区道路全是水泥路,两旁绿树成荫,花坛里月季盛开,徐云英看着眉开眼笑:“桂叶嫁得好,这小区居住条件好哇。”

  盛子越是见过世面的人,但这八年一直都在小县城生活。陡然看到省城这气派的生活小区,她也笑着点了点头:“是啊,难怪大家都想往省城跑。”陆蕊一家现在也在省城呢,不知道能不能碰上。

  家属区的居民很友好,一个老太太亲自领着徐云英祖孙俩到了18栋2单元,指着一楼左侧的屋子说:“就是这里了。”

  盛子越礼貌地说了声:“谢谢!”

  老太太嘿嘿一笑,摆摆手就离开了。徐云英看她虽白发苍苍,但衣着谈吐皆文雅气派,有些羡慕地对盛子越说:“省城的文化人就是不一样。”

  盛子越接过包裹:“外婆你也挺好啊。”在我心里,外婆最美。

  徐云英腾出手敲门,门内传来叮叮铛铛一阵响动,一个男人不耐烦的声音:“还不快去开门?”

  “来了来了,谁呀?”这是桂叶的声音,她不是在坐月子吗?

  徐云英的脸色变得有些凝重,看着房门缓缓在自己面前打开,一张苍白、瘦得只有巴掌大小的面孔出现在自己面前,她的眼泪再也止不住,奔涌而出。

  “桂叶啊——”徐云英伸开双臂将女儿抱得紧紧的。

  屋里的吴德听到动静,穿着拖鞋走出来,看到是岳母,吓了一跳,不好意思地挤出个笑脸,努力解释着:“妈,您来了。怎么也不提前说一声,我好去接您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