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诶,你……”许二叔看向儿子。
但侄儿和儿子默契的不搭理他,继续交谈。
“为什么要废后?”
“不知道,史书上也没有写,不过当时闹的挺大。满朝文武都在死谏,御史和给事中上蹿下跳,恨不得爬到元景帝头上拉屎撒尿,来彰显自身的文名。”许新年夹了一筷子的菜,边吃边说:
“最后给死谏回去了,虽然没有废后,但皇后被打入冷宫,元景十四年才出来。”
平时,皇帝的一言一行,皇帝在朝堂上的做派,都会被史官记录下来。
就元景帝修道这件事,头几年,史官们的记录是:帝修道,荒废朝政!
元景帝看后大怒,要求史官修改,史官宁死不屈,不惜被404,不过连续庭杖三人,罢免一人后,史官们屈辱的弯下了膝盖,改成:
帝修道,朝政亦不误。
不过,若干年后,后人重修这段历史,元景帝多半要被打回原形,甚至被抹黑。
“那后来怎么放出来了呢?”
许七安当时不好意思追问怀庆,毕竟那是人家父母一段不堪回首经历,不过话说回来,谁家父母没闹过离婚啊。
“那一年是魏渊大败北方蛮子,凯旋而归,元景帝大赦天下,顺便也赦了皇后。”许新年道。
我说怎么元景13年那么耳熟呢,原来是魏渊一举成名天下知……抱歉魏公,我不是故意对你不敬。
原来是魏渊初次崭露峥嵘头角的那一年,赴云州的途中,四号曾经说过,元景13年,收秋之后,魏渊临危受命,北上领军,只用一个半月就击败了北方蛮子的骑兵。
难怪怀庆会成为魏渊的弟子,原来皇后还受过魏渊的恩情……许七安恍然大悟。
虽然没搞明白废后的原因,但也不算没有收获。
至少名侦探许白嫖可以由此推理出,皇后即使犯了错,但不算大过,否则元景帝不会借坡下驴,特赦了皇后。
“宁宴,你饭后有时间的话,去接一下铃音吧。”
婶婶一副和倒霉侄儿八字不合的姿态,但使唤人起来,毫不客气。
稚嫩启蒙的书籍,也就寥寥两三本,学不了一天。再加上孩童天性顽劣,禁锢在课堂一整天未必有益处。
所以通常午时下一刻就结束了(中午12:15分)。
“辞旧怎么不去。”许七安推脱。
“辞旧下午要在书房读书。”婶婶不悦道:“叫你做点事,推三阻四。”
许七安斜了她一眼:“婶婶你把绸缎都还给我。”
婶婶挤出一个美美的笑容:“哎呀宁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来,吃菜吃菜,婶婶给你夹块鸡肉。”
自从许七安升官发财,还买了新宅,婶婶在他面前就直不起腰来了,说话都理不直气不壮。
许七安问了地址后,又道:“玲月妹妹跟我一起去吧,正好带你们姐妹俩在内城逛逛。买点首饰什么的。”
婶婶一听,道:“宁宴啊,要不婶婶也一起去吧。”
你特么就是想坑我钱吧……许七安用质疑的目光审视着婶婶美艳的脸,“可以,不过首饰不买了。”
这臭小子扣扣索索的……婶婶板着脸,“不去了。”
“二叔你看,婶婶就是为了占我便宜,可怜我媳妇都没娶,我得存钱娶媳妇的。”许七安立刻告状。
许二叔无奈道:“我刚不是给你五十两了?”
“你还有脸提那五十两。”婶婶气的拍桌子,“你哪来这么多银子?还不是某人给的。”
许七安明白了,难怪二叔今天心情不好,原来是私房钱被婶婶收缴了……可你也不能把脾气冲我身上撒啊。
他心里抱怨。
……
青云堂。
青云堂的名字有两重意思,一是取义平步青云。二是蹭一蹭京城外那座清云山的热度。
开设私塾的是一位老秀才,叫李炳意,五十岁高龄,两眼已经开始昏花,正因如此,才屈尊降贵教导稚童启蒙。
束脩非常高昂,每三月交一次。
李炳意老先生有个规矩,家中有文人的,束脩少一半。家中有官职在身的,束脩再少一半。
当然,前提是文官,武将除外。
凭借这条规矩,李炳意老先生把青云堂打造成“贵族小学”,那些个不缺钱的大户人家,觉得这条规矩有趣,凸显出了自身的优越感,再加上李炳意老先生教书确实有一套。
因此,没时间给自家孩子启蒙的大户人家,都愿意把稚童送来青云堂。
个把月前,李炳意老先生遭遇了一生之敌,是他这辈子最难教的学生。
“许铃音,你站起来!”
讲桌上,李先生抓起竹条,桌子敲的砰砰响。
堂下坐了二十多名稚童,东侧的角落里,一个扎着童髻的女童很乖巧的站了起来。
她五官稀疏平常,圆圆的脸像一只包子,双眼明亮有神。
“把三字经背一遍。”李老先生盘坐着,语气平静的吩咐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背到这里,女童卡壳了。
李老先生习以为常,不动怒,捏着眉心,叹息道:“为什么半个月过去了,你还是只会这三句?”
这种蠢小孩不值得动怒。
许铃音娇声道:“我爹说,一招鲜吃遍天。”
但侄儿和儿子默契的不搭理他,继续交谈。
“为什么要废后?”
“不知道,史书上也没有写,不过当时闹的挺大。满朝文武都在死谏,御史和给事中上蹿下跳,恨不得爬到元景帝头上拉屎撒尿,来彰显自身的文名。”许新年夹了一筷子的菜,边吃边说:
“最后给死谏回去了,虽然没有废后,但皇后被打入冷宫,元景十四年才出来。”
平时,皇帝的一言一行,皇帝在朝堂上的做派,都会被史官记录下来。
就元景帝修道这件事,头几年,史官们的记录是:帝修道,荒废朝政!
元景帝看后大怒,要求史官修改,史官宁死不屈,不惜被404,不过连续庭杖三人,罢免一人后,史官们屈辱的弯下了膝盖,改成:
帝修道,朝政亦不误。
不过,若干年后,后人重修这段历史,元景帝多半要被打回原形,甚至被抹黑。
“那后来怎么放出来了呢?”
许七安当时不好意思追问怀庆,毕竟那是人家父母一段不堪回首经历,不过话说回来,谁家父母没闹过离婚啊。
“那一年是魏渊大败北方蛮子,凯旋而归,元景帝大赦天下,顺便也赦了皇后。”许新年道。
我说怎么元景13年那么耳熟呢,原来是魏渊一举成名天下知……抱歉魏公,我不是故意对你不敬。
原来是魏渊初次崭露峥嵘头角的那一年,赴云州的途中,四号曾经说过,元景13年,收秋之后,魏渊临危受命,北上领军,只用一个半月就击败了北方蛮子的骑兵。
难怪怀庆会成为魏渊的弟子,原来皇后还受过魏渊的恩情……许七安恍然大悟。
虽然没搞明白废后的原因,但也不算没有收获。
至少名侦探许白嫖可以由此推理出,皇后即使犯了错,但不算大过,否则元景帝不会借坡下驴,特赦了皇后。
“宁宴,你饭后有时间的话,去接一下铃音吧。”
婶婶一副和倒霉侄儿八字不合的姿态,但使唤人起来,毫不客气。
稚嫩启蒙的书籍,也就寥寥两三本,学不了一天。再加上孩童天性顽劣,禁锢在课堂一整天未必有益处。
所以通常午时下一刻就结束了(中午12:15分)。
“辞旧怎么不去。”许七安推脱。
“辞旧下午要在书房读书。”婶婶不悦道:“叫你做点事,推三阻四。”
许七安斜了她一眼:“婶婶你把绸缎都还给我。”
婶婶挤出一个美美的笑容:“哎呀宁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来,吃菜吃菜,婶婶给你夹块鸡肉。”
自从许七安升官发财,还买了新宅,婶婶在他面前就直不起腰来了,说话都理不直气不壮。
许七安问了地址后,又道:“玲月妹妹跟我一起去吧,正好带你们姐妹俩在内城逛逛。买点首饰什么的。”
婶婶一听,道:“宁宴啊,要不婶婶也一起去吧。”
你特么就是想坑我钱吧……许七安用质疑的目光审视着婶婶美艳的脸,“可以,不过首饰不买了。”
这臭小子扣扣索索的……婶婶板着脸,“不去了。”
“二叔你看,婶婶就是为了占我便宜,可怜我媳妇都没娶,我得存钱娶媳妇的。”许七安立刻告状。
许二叔无奈道:“我刚不是给你五十两了?”
“你还有脸提那五十两。”婶婶气的拍桌子,“你哪来这么多银子?还不是某人给的。”
许七安明白了,难怪二叔今天心情不好,原来是私房钱被婶婶收缴了……可你也不能把脾气冲我身上撒啊。
他心里抱怨。
……
青云堂。
青云堂的名字有两重意思,一是取义平步青云。二是蹭一蹭京城外那座清云山的热度。
开设私塾的是一位老秀才,叫李炳意,五十岁高龄,两眼已经开始昏花,正因如此,才屈尊降贵教导稚童启蒙。
束脩非常高昂,每三月交一次。
李炳意老先生有个规矩,家中有文人的,束脩少一半。家中有官职在身的,束脩再少一半。
当然,前提是文官,武将除外。
凭借这条规矩,李炳意老先生把青云堂打造成“贵族小学”,那些个不缺钱的大户人家,觉得这条规矩有趣,凸显出了自身的优越感,再加上李炳意老先生教书确实有一套。
因此,没时间给自家孩子启蒙的大户人家,都愿意把稚童送来青云堂。
个把月前,李炳意老先生遭遇了一生之敌,是他这辈子最难教的学生。
“许铃音,你站起来!”
讲桌上,李先生抓起竹条,桌子敲的砰砰响。
堂下坐了二十多名稚童,东侧的角落里,一个扎着童髻的女童很乖巧的站了起来。
她五官稀疏平常,圆圆的脸像一只包子,双眼明亮有神。
“把三字经背一遍。”李老先生盘坐着,语气平静的吩咐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背到这里,女童卡壳了。
李老先生习以为常,不动怒,捏着眉心,叹息道:“为什么半个月过去了,你还是只会这三句?”
这种蠢小孩不值得动怒。
许铃音娇声道:“我爹说,一招鲜吃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