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纸张上的字迹龙飞凤舞,力透纸背,转笔和撇捺之间,透出一股凌厉之意。

  “这是张先生的字。”有学子认了出来。

  更多的学子则凝神看纸上的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惭愧,惭愧啊。秋闱之后,我便再也没有挑灯夜读了。”

  “这首诗乍一看朴素平常,却揭示着深刻的道理,发人深省啊。”

  “哪里朴素平常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大道至简,至理名言尽在其中。”

  “白首方悔读书迟……我以前太多松懈了,沉迷手谈、游山,放在读书上的精力越来越少,看到这首诗,我才意识到将来绝对会后悔的。”

  “这首诗出自哪位大儒之手?”

  越来越多的人挤在矮墙下,抬头看着墙上的诗,当情绪沉浸其中后,对这首劝学诗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第一联所描绘的景象,让学子们汗颜。尽管读书也尽心尽力了,但谁能做到三更灯火五更鸡?

  可这不是虚言,因为确实存在这样的例子,学院的大儒和先生们,时常以自身例子告诫学子。

  而学子中个别非常刻苦的,也是这般熬夜苦读的。

  真正让年轻学子们心悸的是第二联: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仿佛是在宣告他们将来的遭遇,一些近来怠于学业的年轻人,扪心自问之后,纷纷涌起心悸的感觉,害怕将来白首之后,追悔莫及。

  于心底油然而生不负春光,发奋读书的情绪。

  不远处,大坪边缘位置,三位大儒旁观着这一幕,陈泰抚须大笑:“都说诗词无用,殊不知,诗词最动人心。许宁宴,当真是绝世诗才。”

  见劝学诗积极调动起学子们的情绪,张慎脸上也不禁笑容扩散:“这话不假,他只用了一盏茶的功夫,这份水准,别说如今,便是纵观历史,也能名列前茅。”

  李慕白忽然问道:“他说自己早已荒废学业,你们信吗?”

  两位大儒同时点头,李慕白忍不住笑了一下:“何以见得?”

  “作诗时,他让辞旧代笔了。”张慎说。

  “身为读书人,作诗岂会让他人代笔。”陈泰补充道:“除非他不精书法。”

  但凡读书人,个个都是精通书法的,这是基本功。

  李慕白感慨道:“可惜啊,他已是及冠之年,转修儒道为时晚矣。”

  陈泰痛心疾首:“如此才华,竟然学了武,简直是暴殄天物。”

  粗坯的武夫,配不上许宁宴的惊才绝艳。

  张慎似乎想起了什么,不忿道:“听辞旧说,两人年幼时,其父便定下,辞旧读书,宁宴习武。”

  “那许平志不当人子,白白荒废了一个读书种子,实在可恨、可恶。”李慕白恨声道。

  两位大儒深表赞同。

  第四十章 争斗

  李慕白望着公告墙边,学子越聚越多,甚至学院的先生们也闻风而来,激动的拍大腿,称赞此诗大巧不工,朴素至理。

  李大儒耳廓一动,捕捉着山风送来断断续续的交谈:

  “先有一首天下谁人不识君,如今再出一首劝学诗,难道我大奉儒林的诗词之道,要再次崛起了吗?”

  “两百年来,诗词佳作寥寥无几,如今出了这两首,我们这几代读书人,总算是有脸面对后人了。”

  “相比起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劝学诗必定流传更广,会被时时拿出来训诫读书人。”

  “怎么没有署名啊,是哪位大儒所作?”

  没有署名……此诗必定流传甚广……李慕白心里一动,瞅了眼低声交谈的两位好友,他不动声色的后退,离开。

  张慎忽然发现李慕白不见了,“纯靖兄呢?”

  “方才还在此处……”陈泰左顾右盼,抬手指着矮墙方向:“在那里。”

  张慎循声望去,看见李慕白屏退众学子,持笔在巨幅纸张上书写着什么。

  张慎和陈泰凝神聚意,瞳孔一下变的深邃,百米开外纤毫毕现。

  两人看清了,李慕白在《劝学诗》三个字边上,写下这样一行小字:

  “庚子末辛丑初,吾师慕白劝学,有感,作此诗。”

  意思是,庚子末辛丑初,老师李慕白劝我奋发图强,我深表赞同,于是写下这首诗。

  这也能蹭?两位大儒瞬间心态炸裂。

  “无耻老贼,快放下笔!”

  ……

  书院后的雅阁,依山而建,东边毗邻着六叠瀑,西边是四季常青的竹林。

  竹子在北方是稀罕物,不易养活,不易繁殖,一夜惊雷雨后春笋的景象,只有在南方才能看到。

  书院的先生们从南方移植竹子,辛勤培育,耗费五十年时间,才养出这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读书人对竹子有一种特别的喜爱,赞赏它的风骨,常常以竹喻人、喻己(赞赏划重点)。

  云鹿书院的院长某天过来一看,呦,竹林这么茂密了,竹不惧严寒,四季风骨,形容的不就是我吗。

  大家都出克,以后我就住这里了。

  于是,雅阁就成了院长的闭关之地。

  简洁雅致的茶室,一位穿麻衣的老者与一位华服女子对坐饮茶,一列披坚执锐的甲士守卫在雅阁之外。

  老者花白的头发随意披散,凸显出几分邋遢和洒脱不羁,法令纹和眉心的川字纹极深,而笑起来的时候,鱼尾纹则胜过前两者。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