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十二宝树王的确全都到了,为首的大船上,有六位宝树王——铁鞭王和八角王坚称,大家是轮流到小船上坐镇。

  风云月三使不过是先遣,十二宝树王倾巢而出,这次来中土,正是为了黛绮丝以及中土明教的事情。

  对明教,他们主要是为了《乾坤大挪移》,并且要明教重新臣服最好,做不到的话,便还是如之前一般,巩固到名义上尊圣火教为源流,再不济……也得找回《乾坤大挪移》!

  正如黛绮丝所料,圣火教的确出了变故,而且是连番变故。

  楚鹿人之前就知道,《乾坤大挪移》丢失的那次,涉及到圣火教的一次正统之争,却不知道实际比他想象中更复杂得多。

  百多年前,一位天纵奇才的圣火教教徒,另解教义,与圣火教原本的核心教义对立,带偏了部分教徒,四十多年前,那异端支派的后人,夺取了教权,甚至毁了逻辑上与核心教义契合的《乾坤大挪移》,以支派的那部武学为镇教之宝。

  可没出十年,圣火教原本的主流教派,借蒙古之势复辟,将支派屠杀一空,不过代价是从此依附蒙古、协助蒙古统治波斯,并且却已经找不回完整的《乾坤大挪移》,于是开始图谋中土明教的副本。

  期间有波斯商人,从丐帮买回了明教遗失的圣火令,献给圣火教,圣火教便以此为威胁,命明教教主,必须修炼《乾坤大挪移》有成之后,去圣火教总坛朝圣,取回圣火令。

  并且还派当时三圣女之一的黛绮丝,前往光明顶,暗中图谋《乾坤大挪移》……

  这些是黛绮丝也知道的部分,而实际上在她与韩千叶相恋、成婚之后,圣火教也不消停。

  之前的教权动荡,已经令其神圣性受损,先是教主莫名遇害,接着黛绮丝之外的两名圣女,各自带着拥趸争夺教主之位,一番厮杀,宝树王都折了好几个,败者一方之后又牵连甚广……

  这是圣火教两次动荡之后,第三次实力大损。

  而在数年前,当年成功上位的这新教主,又显出异象,而且性情大变,被宝树王们发现,教主竟是偷偷练了那支异端的武功!

  《乾坤大挪移》一直找不回去,而教内又纷争不断,教主缺乏安全感之下,修炼了另一门绝世武功……

  不过对于圣火教来说,《乾坤大挪移》与那门武功之间,并不仅仅是两部绝世武功的选择,也是代表着正统与异端各自的教义!

  如果教主修炼了那部武功,那究竟是正统,还是异端?

  于是十二宝树王中的八位联手,将另外四位宝树王、还有上一代的风云月三使以及教主,全都一波送走……

  算下来,这是不到五十年内,圣火教第四次动荡。

  之后宝树王们,吸取教训、用残余的《乾坤大挪移》,将异端的武功“包装”了一番,令圣火教暂且也有镇教神功,同时积极寻找中土的《乾坤大挪移》副本。

  更重要的是,为了重新稳定教内局面,他们的确想要拨乱反正,重新令教主之位神圣化——否则只会令教中持续动荡!

  所以一方面他们是想找回《乾坤大挪移》,另一方面,他们想要抓黛绮丝回去烧死。

  而且楚鹿人此时还知道……因为之前的三位圣女,也都被教主策反,暗中修炼了那部武功,已经被他们烧死,现在教主之位空悬。

  如此想来,楚鹿人便能够理解,为什么原作中之后,十二宝树王那么容易,就接受了黛绮丝的说辞,决定请小昭回去做教主。

  一来小昭是黛绮丝之女,忽略她母亲违背教规这点来说,血脉上是可以做圣女的——按照圣火教的规矩,一位圣女成为教主之后,会在血脉符合之人中,选出新的三圣女,而之前的另外两名圣女,可以嫁人成家、并且她们的女儿,也都符合标准;

  二来……黛绮丝和小昭,的确带回了《乾坤大挪移》,圣火教现在比三十年前更加急迫的想要《乾坤大挪移》回归。

  十二宝树王位高权重、又一大把年纪,却对第一次见的小昭,恭敬有礼,就像是曹操刚迎回汉献帝的时候,主动恢复古礼,对献帝极为尊崇,面圣时都让禁军用刀架着自己的脖子——目的不是尊重教主,是为了恢复秩序、让别人也尊重教主。

  楚鹿人这时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圣火令上的武功乱七八糟……

  合着是另一部武功,对圣火教来说,还有其他含义,所以万万不能直接修炼,这才用残缺的《乾坤大挪移》拼合、包装了一番。

  可惜这铁鞭王和八角王,也都是最近才上位、补充那四个空缺的宝树王,并不知道异端的武学的全貌。

  而楚鹿人从另外四支圣火令上,果然也只是得到了缝合怪的版本,归纳到一起,也依旧残缺不全,无法触动武道意志。

  不过楚鹿人还是以深厚的武学造诣,看出了一些其中奥妙……

  六支圣火令上的武功,两两对应,一刚一柔、一稳一燥、一清一浊,同时三者在阴阳方面,却都是似阴似阳、模糊不清。

  楚鹿人私下里特地又请教了黛绮丝,关于圣火教的核心教义,明白所谓的正统教义,是基于所谓二元论——《乾坤大挪移》的阴阳相对与转化,哲学层面上便符合这核心教义。

  所以楚鹿人推测,这部异端武学,应当是重在阴阳不分,无所谓相对、无所谓转化,阴本身就是阳、阳本身就是阴,因此以正统自居的宝树王们,才对这武功讳莫如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