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摄政王之后,又有许多人,或百姓,或士子,或家财万贯宝马香车,或全副身家只有一身衣裳,总之他们舍了京城这安稳之地,朝着只在传说中的首阳关而去。想去看看首阳关,想去尽一份自己的心力。
转过年来,蔡国正式改元永平。希望挺好,但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去年冬天京城附近就下了大暴雪,今年早春又有数州滴雨不下,眼看着就要大旱。
朝堂上外戚与保皇,两党争执不休,去年冬天暴雪的赈灾粮就因为他们的争吵,现在还没能顺利从户部发出去。
至于外敌,暂时邢国没事,可涂夷与赫肃两国轮流来打,虽然对方一如往年没能入关,却也造成了数万军民的伤亡。
“报!首阳关捷报!”外头忽然跑进来一个全身泥土背插令旗的士卒,“摄政王破焉支关!夺虎城!岚城!缇城!已收回左州!”
“荒谬!”
众臣的反应:假的!假的!绝对是假的!
首阳关满打满算才五万兵马,其中三万多怕都是要饿死的,剩下一万多人是各级将官的亲兵有一定能力,靠这点人马拿下邢国的一州之地?做他的春秋大梦啊!赶紧派人!正好办他的欺君之罪!
即便是还记挂着摄政王的老百姓,听到这消息都认为是假的。直到一个月后,俘虏送来了,一车一车的人头运来了,所有人才知道,这是真的!
众臣又害怕了,打下来了邢国一州之地,杀了这么多人,这是要开启国战吗?!赶紧去道歉!偷偷把俘虏给送回去!赶紧让摄政王撤回来!
各种命令出了京城,送到左州,然后就杳无消息了。
又是一年,京城从重生的小皇帝吕缙,到所有大臣,都不得不承认一件事——这个国家,现在有了两个朝廷。
摄政王那个小朝廷如此不听命令,按理说该是被举国臭骂的,可是没有。老百姓,尤其是京城的老百姓都挑大拇指赞摄政王,骂朝廷。
他们知道,摄政王在前头开疆拓土,朝廷在后头扯后腿。甚至还想把摄政王杀了,送给邢国。
“……莫说是摄政王那般的英雄人物,便是我,也不会傻得回来。”
“摄政王哪里像他们说的割地为王?去年大旱,摄政王还送了粮食回来呢。”
“对对对!俺家亲戚也亲眼看见了!粮食送到了柳城,当地的官府还说不是朝廷的拨粮,要给收走呢。那可是活命粮啊!”
摄政王确实不听朝廷号令,但去年的旱灾,他确实派出了运粮队前去救灾。还跟多处地方的官府发生了冲突,最后闹得大城的城门紧闭,他们的粮队在城门外放粮,也算是各不打扰。
渐渐的就传出了这样的声音:“现在的小皇帝,管不了大臣,更管不了自己的老娘,还不如让摄政王当皇帝呢!”
“对!就该让摄政王当皇帝!”
“收复失地!多大的功劳!本来摄政王就得当皇帝!”
又三年,摄政王重夺八州之地,朝廷发大军讨逆。
这也是有意思的事情,蔡国的官员不认为自己能战胜邢国,即便现在的邢国已经风云飘摇,不但摄政王盯着邢国打,涂夷、赫肃也如饿狼、兀鹫一般,意图分食这头病弱的老虎。可蔡国依旧畏惧邢国,而不畏惧占了八州的摄政王,认为自己能打赢摄政王。
甚至有人觉得,可以联合邢国,左右夹击摄政王——不过这位刚把这番话说出来,就被朝廷上的自己人揍了,看来不要脸到如此地步的,还是少啊。
这次派兵的结果,是毫无疑问的大败,无数士卒临阵倒戈!他们都知道,摄政王爱民,更爱兵,在摄政王手底下,能吃饱,能活命。
数战之后,摄政王地盘不缩反扩,兵马激增至二十五万。
次年,朝廷第二次派兵,一样的结果。不,更糟糕,因为百姓已经开始逃了,逃进摄政王的地盘中。
一天早上,有大臣上了《请退位折》。上折的大臣在臭骂中被拖了下去,可他一路上高喊着:“陛下!这是为了陛下性命着想啊!陛下!”
匆匆下朝之后,太后抱着吕缙,呜咽不止。
“母后……我退位吧……”
“我儿……”
“胡大人说得对,这是为了我母子性命着想,其他人便是到了破城的那一刻降都无妨,我母子若是再迟,怕是就要死于乱兵之手了。”
永安六年,少帝退位,武帝登基,次年改年号,武安。
武帝在位三十年,国威赫赫,国泰民安,国富民强!
在民间,顾辞久顾将军不过是一个跟在武帝身后的执戟猛将而已,唯一可说的,就是他有神奇的直觉,抓奸细一抓一个准。
顾辞久:“呔!看锅!”
所以民间甚至将他误传为了一位虬髯大汉。
段少泊倒是有为名相,厨子名相……小神农的名号流传后世。不过人家神农是尝百草,他是尝百菜。他辨出的可食用植物有四百三十五种,都记录在他的《百菜》一书中,可谓吃货楷模。
段少泊:“这下能算是厨子里的学霸了吧?”
连武帝自己都认为他是一代了不得的明君,认为自己智计百出,神机妙算。
郝汶:“屁!他完全是被养成傻子了!”
事情全部按照他想的那样发展,因为有两个大神已经事先按照他想的路线,挖好了沟渠。
转过年来,蔡国正式改元永平。希望挺好,但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去年冬天京城附近就下了大暴雪,今年早春又有数州滴雨不下,眼看着就要大旱。
朝堂上外戚与保皇,两党争执不休,去年冬天暴雪的赈灾粮就因为他们的争吵,现在还没能顺利从户部发出去。
至于外敌,暂时邢国没事,可涂夷与赫肃两国轮流来打,虽然对方一如往年没能入关,却也造成了数万军民的伤亡。
“报!首阳关捷报!”外头忽然跑进来一个全身泥土背插令旗的士卒,“摄政王破焉支关!夺虎城!岚城!缇城!已收回左州!”
“荒谬!”
众臣的反应:假的!假的!绝对是假的!
首阳关满打满算才五万兵马,其中三万多怕都是要饿死的,剩下一万多人是各级将官的亲兵有一定能力,靠这点人马拿下邢国的一州之地?做他的春秋大梦啊!赶紧派人!正好办他的欺君之罪!
即便是还记挂着摄政王的老百姓,听到这消息都认为是假的。直到一个月后,俘虏送来了,一车一车的人头运来了,所有人才知道,这是真的!
众臣又害怕了,打下来了邢国一州之地,杀了这么多人,这是要开启国战吗?!赶紧去道歉!偷偷把俘虏给送回去!赶紧让摄政王撤回来!
各种命令出了京城,送到左州,然后就杳无消息了。
又是一年,京城从重生的小皇帝吕缙,到所有大臣,都不得不承认一件事——这个国家,现在有了两个朝廷。
摄政王那个小朝廷如此不听命令,按理说该是被举国臭骂的,可是没有。老百姓,尤其是京城的老百姓都挑大拇指赞摄政王,骂朝廷。
他们知道,摄政王在前头开疆拓土,朝廷在后头扯后腿。甚至还想把摄政王杀了,送给邢国。
“……莫说是摄政王那般的英雄人物,便是我,也不会傻得回来。”
“摄政王哪里像他们说的割地为王?去年大旱,摄政王还送了粮食回来呢。”
“对对对!俺家亲戚也亲眼看见了!粮食送到了柳城,当地的官府还说不是朝廷的拨粮,要给收走呢。那可是活命粮啊!”
摄政王确实不听朝廷号令,但去年的旱灾,他确实派出了运粮队前去救灾。还跟多处地方的官府发生了冲突,最后闹得大城的城门紧闭,他们的粮队在城门外放粮,也算是各不打扰。
渐渐的就传出了这样的声音:“现在的小皇帝,管不了大臣,更管不了自己的老娘,还不如让摄政王当皇帝呢!”
“对!就该让摄政王当皇帝!”
“收复失地!多大的功劳!本来摄政王就得当皇帝!”
又三年,摄政王重夺八州之地,朝廷发大军讨逆。
这也是有意思的事情,蔡国的官员不认为自己能战胜邢国,即便现在的邢国已经风云飘摇,不但摄政王盯着邢国打,涂夷、赫肃也如饿狼、兀鹫一般,意图分食这头病弱的老虎。可蔡国依旧畏惧邢国,而不畏惧占了八州的摄政王,认为自己能打赢摄政王。
甚至有人觉得,可以联合邢国,左右夹击摄政王——不过这位刚把这番话说出来,就被朝廷上的自己人揍了,看来不要脸到如此地步的,还是少啊。
这次派兵的结果,是毫无疑问的大败,无数士卒临阵倒戈!他们都知道,摄政王爱民,更爱兵,在摄政王手底下,能吃饱,能活命。
数战之后,摄政王地盘不缩反扩,兵马激增至二十五万。
次年,朝廷第二次派兵,一样的结果。不,更糟糕,因为百姓已经开始逃了,逃进摄政王的地盘中。
一天早上,有大臣上了《请退位折》。上折的大臣在臭骂中被拖了下去,可他一路上高喊着:“陛下!这是为了陛下性命着想啊!陛下!”
匆匆下朝之后,太后抱着吕缙,呜咽不止。
“母后……我退位吧……”
“我儿……”
“胡大人说得对,这是为了我母子性命着想,其他人便是到了破城的那一刻降都无妨,我母子若是再迟,怕是就要死于乱兵之手了。”
永安六年,少帝退位,武帝登基,次年改年号,武安。
武帝在位三十年,国威赫赫,国泰民安,国富民强!
在民间,顾辞久顾将军不过是一个跟在武帝身后的执戟猛将而已,唯一可说的,就是他有神奇的直觉,抓奸细一抓一个准。
顾辞久:“呔!看锅!”
所以民间甚至将他误传为了一位虬髯大汉。
段少泊倒是有为名相,厨子名相……小神农的名号流传后世。不过人家神农是尝百草,他是尝百菜。他辨出的可食用植物有四百三十五种,都记录在他的《百菜》一书中,可谓吃货楷模。
段少泊:“这下能算是厨子里的学霸了吧?”
连武帝自己都认为他是一代了不得的明君,认为自己智计百出,神机妙算。
郝汶:“屁!他完全是被养成傻子了!”
事情全部按照他想的那样发展,因为有两个大神已经事先按照他想的路线,挖好了沟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