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7章
法律没人遵守,主管单位的一句话,却人人遵守。
很早开始,关于电视剧审查、综艺审查、电影内容审查的新规定,都不再以任何红头文件或者指导性纲领公布,而是以电话、开会等口头模式下发传达。
这次,光电关于禁止票补一事,没有写进法律里,也没有下发正式文件。
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一下子全国几十家院线,十多家大中型影视公司,四大平台,还有一些媒体,同一时间都接到了上面通知禁止票补一事。
行业上层知道了之后,然后又传遍了整个行业、整个互联网,所有人都知道了。
明明没有任何官方的书面文件,也没有颁布相关条例,就是大家都知道,然后事情就定下来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比法律还管用。
而且,所有人全都遵守,没有谁敢违背。
而网上也没有任何来源于官方的消息,传播的最广的,是万达影城官网的一个“新政”通知。
当然,这个新政在任何官方的地方是查不到的,有媒体采访光电的人,人家只会点个头,然后说一句“一切以近期公告为主”。
这个公告,什么时候出来,能不能出来,谁也不确定。
新政主要有四点:未取得公映许可证的影片,不得展开预售。
发行方制片方、出品方和院线方不得进行网络售票平台补贴投放,销售价即为结算价(不含手续费),销售价不能高于结算价且不能低于最低价。
结算周期变更为八天。
网络票务平台服务费用划定2元:其中1元为系统服务方收取,1元网络售票平台收取,这部分费用院线、影投不得参与分配。
在整个电影局“新政”里,最惹人注目的一条就是——“取消票补”。
具体来说,其实,每部电影在电影进入院线之前,都会制定一个“出厂价”,即最低价,一般为30~40元不等。
而当电影到了电影院,相当于产品到了超市,票价则由电影院制定,30多元到100多元都有,各不相同。而9.9、19.9的电影票,要低于出厂价许多,这种做法,就相当于超市的降价酬宾。
但你见过一个超市常年3折还能保证商品质量的吗?
票补就是你出9.9、19.9,片方和票务平台出20元或者10元,但票房仍以30元计算。
“新政”取消票补之后,网络票务平台票房实际卖多少,就必须以多少结算,即便暗地里存在票补交易,票补部分的金额也将不计入电影票房。
也就是说,你就算卖1块钱的票,自己给影院掏剩下30多块,实际计入票房里的也就是1块钱票房,而不是以前的30多块。
补贴可以,但是不计入票房,就是这个意思。
由于之前已经吵吵了一个月,“新政”一出来,几天内就被各方解释的清清楚楚的。
有些观众得知票补可以继续,只是补贴的部分不会计入票房之后,反应倒是不那么大了,还想着平台会继续补贴。
不过,观众们很快就发现,四大平台的电影票价,已经恢复了影院的原价,都在30-40之间。
于是,观众开始骂平台黑心了。
之前没骂平台,是因为大家都以为光电不允许平台卖低价票了,可是现在低价票可以继续卖,只是因为补贴部分不计入票房,就不优惠了,当然怪到平台上去了。
影迷们很是不满了一阵子,4月份的电影市场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
票价涨了,都不习惯了。
大盘低的令人发指,都创造了近几年的最低记录,比去年的开学季都低的多。
于是,某加媒体出现了标题为“取消票补正在杀死华国电影”的新闻,并且短时间内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明显有组织有纪律的大规模水军在抨击光电。
大盘低,确实有票价上涨的原因,不过四月份真的没有什么电影,票房最高的还是徐征主演的《幕后玩家》。
不是喜剧,一部悬疑片,首日4000万票房,总票房3.5亿。
各种非议也在冲击着国产电影,什么没有票补就没人看国产电影这种垃圾之类的。
不过,依然没有对新政照成什么影响,除了另外三大平台,整个电影行业,都完全遵守新政。
一时间,电影行业,好像恢复到了五年前的光景。
不过,好景不长,平台和行业的对抗还在继续。
五月,上一届的奶茶妹妹刘若莹导演的电影《后来的我们》上映,这部由猫眼、企鹅主控出品和发行的爱情片,就引爆了新一轮的对抗。
电影上映前,猫眼、微票儿两大平台,预售涨幅惊人,首日预售就高达9000万。
而逃票票和未来电影两大平台,预售才3000万。
这还是因为,猫眼、微票儿抬高了预售,影院给了足足60%的首日排片,逃票票和未来电影的预售才能有2000万。
如此悬殊的差距,一开始没有被发现,毕竟自己平台产出了多少票,这个除了影院和自己平台,是发现不了的。
就算影院发现都是出自一家平台,那也当是巧合,毕竟全国无数家电影院不会去互通这个数据,等到电影上映后,才会进行统计工作。
如此高的预售和排片,《后来的我们》首日票房高达2.5亿。
这是很不正常的数据,票房只有预售的两倍。
很早开始,关于电视剧审查、综艺审查、电影内容审查的新规定,都不再以任何红头文件或者指导性纲领公布,而是以电话、开会等口头模式下发传达。
这次,光电关于禁止票补一事,没有写进法律里,也没有下发正式文件。
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一下子全国几十家院线,十多家大中型影视公司,四大平台,还有一些媒体,同一时间都接到了上面通知禁止票补一事。
行业上层知道了之后,然后又传遍了整个行业、整个互联网,所有人都知道了。
明明没有任何官方的书面文件,也没有颁布相关条例,就是大家都知道,然后事情就定下来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比法律还管用。
而且,所有人全都遵守,没有谁敢违背。
而网上也没有任何来源于官方的消息,传播的最广的,是万达影城官网的一个“新政”通知。
当然,这个新政在任何官方的地方是查不到的,有媒体采访光电的人,人家只会点个头,然后说一句“一切以近期公告为主”。
这个公告,什么时候出来,能不能出来,谁也不确定。
新政主要有四点:未取得公映许可证的影片,不得展开预售。
发行方制片方、出品方和院线方不得进行网络售票平台补贴投放,销售价即为结算价(不含手续费),销售价不能高于结算价且不能低于最低价。
结算周期变更为八天。
网络票务平台服务费用划定2元:其中1元为系统服务方收取,1元网络售票平台收取,这部分费用院线、影投不得参与分配。
在整个电影局“新政”里,最惹人注目的一条就是——“取消票补”。
具体来说,其实,每部电影在电影进入院线之前,都会制定一个“出厂价”,即最低价,一般为30~40元不等。
而当电影到了电影院,相当于产品到了超市,票价则由电影院制定,30多元到100多元都有,各不相同。而9.9、19.9的电影票,要低于出厂价许多,这种做法,就相当于超市的降价酬宾。
但你见过一个超市常年3折还能保证商品质量的吗?
票补就是你出9.9、19.9,片方和票务平台出20元或者10元,但票房仍以30元计算。
“新政”取消票补之后,网络票务平台票房实际卖多少,就必须以多少结算,即便暗地里存在票补交易,票补部分的金额也将不计入电影票房。
也就是说,你就算卖1块钱的票,自己给影院掏剩下30多块,实际计入票房里的也就是1块钱票房,而不是以前的30多块。
补贴可以,但是不计入票房,就是这个意思。
由于之前已经吵吵了一个月,“新政”一出来,几天内就被各方解释的清清楚楚的。
有些观众得知票补可以继续,只是补贴的部分不会计入票房之后,反应倒是不那么大了,还想着平台会继续补贴。
不过,观众们很快就发现,四大平台的电影票价,已经恢复了影院的原价,都在30-40之间。
于是,观众开始骂平台黑心了。
之前没骂平台,是因为大家都以为光电不允许平台卖低价票了,可是现在低价票可以继续卖,只是因为补贴部分不计入票房,就不优惠了,当然怪到平台上去了。
影迷们很是不满了一阵子,4月份的电影市场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
票价涨了,都不习惯了。
大盘低的令人发指,都创造了近几年的最低记录,比去年的开学季都低的多。
于是,某加媒体出现了标题为“取消票补正在杀死华国电影”的新闻,并且短时间内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明显有组织有纪律的大规模水军在抨击光电。
大盘低,确实有票价上涨的原因,不过四月份真的没有什么电影,票房最高的还是徐征主演的《幕后玩家》。
不是喜剧,一部悬疑片,首日4000万票房,总票房3.5亿。
各种非议也在冲击着国产电影,什么没有票补就没人看国产电影这种垃圾之类的。
不过,依然没有对新政照成什么影响,除了另外三大平台,整个电影行业,都完全遵守新政。
一时间,电影行业,好像恢复到了五年前的光景。
不过,好景不长,平台和行业的对抗还在继续。
五月,上一届的奶茶妹妹刘若莹导演的电影《后来的我们》上映,这部由猫眼、企鹅主控出品和发行的爱情片,就引爆了新一轮的对抗。
电影上映前,猫眼、微票儿两大平台,预售涨幅惊人,首日预售就高达9000万。
而逃票票和未来电影两大平台,预售才3000万。
这还是因为,猫眼、微票儿抬高了预售,影院给了足足60%的首日排片,逃票票和未来电影的预售才能有2000万。
如此悬殊的差距,一开始没有被发现,毕竟自己平台产出了多少票,这个除了影院和自己平台,是发现不了的。
就算影院发现都是出自一家平台,那也当是巧合,毕竟全国无数家电影院不会去互通这个数据,等到电影上映后,才会进行统计工作。
如此高的预售和排片,《后来的我们》首日票房高达2.5亿。
这是很不正常的数据,票房只有预售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