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不过,这样的话,原本克隆人因为基因缺陷只有三年寿命的设定,就得改一改,改成因为辐射等等原因寿命只有三年。
具体月球上有没有辐射,那种月壤中的原始能源氦-3有没有辐射,得请教一下相关的专家了。
李谦在脑海里想象了一下那个画面,大限将至的克隆人5号甘愿留下来,误导能源公司派来的人,而克隆人6号趁机逃回了地球,揭穿了能源公司的阴谋。
就在一切真相大白时,镜头一转,已经代替了真人的克隆人1号看着新闻上面克隆人6号,嘴角露出一丝渗人的笑容,嘴里说着轻声说着“6号。”
这样的话,最后惊悚感足够。
不过,并没有什么意义,单纯地为了惊悚而惊悚,还将之前营造好的气氛给破坏了。
要拍的更经典一点的话,最后克隆人5号死了,克隆人6号在逃回地球的路上被拦截,并且被干掉。
于是解决了两个小失误的人类,继续唤醒下一个克隆人7号,让克隆人继续工作。
这种特别丧气、恐怖的结局,就像是拿锤子在观众心口重重地敲下去。
倒是可以让这部电影在专业人士中的口碑更好,但是能卖票房就有鬼了。
一边写着剧本,2月底李谦也出席了齐玉昆的《大白鲨:复仇》的发布会,毕竟也挂了个监制的名头。
作为现象级网大《大白鲨》的续集,而且这还是李谦之前的作品,发布会的阵势可是比《生死频率》当初发布会的阵势大多了。
不过,今天发布会的主角不是齐玉昆这个导演,而是李谦自己。
记者们主要的问题还是为什么李谦不自己导演,以及他的新电影。
新电影现在没必要透露出去,李谦也是一问三不知。
没过几天,《127小时》也开机了,不过这部电影就低调多了,李谦也没有出席。
离上映还早,现在宣传太浪费了。
接连两部电影开机,普通人不知道情况,不过圈内人可是一清二楚。
对于李谦给自己两个助手投资电影,反应不一。
有人觉得浪费了《大白鲨》这个续集的名气,就这么交给一个新人,太冒险了。
至于《127小时候》,更别说了,《大白鲨:复仇》好歹有第一部打底,成本又不高,怎么都不会亏本。
《127小时》可不是续集,就算是小成本电影,外加上刚刚大火的邓朝,亏应该是不会亏的,但是就这么几百万丢给一个执行和一个副导演,也让圈内人嗤之以鼻,把导演当做儿戏了。
……
不过李谦听不到业内对他的议论,除了抽空出席《大白鲨:复仇》的发布会之外,也就没有出去了。
3月12,花了20天的时间,李谦就完成了《月球》的剧本。
整体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保留了原版的核心元素。
贯穿全片的孤独,前面三分之二的单方面的爱情、亲情,以及后面三分之二两个同病相怜的克隆人相互帮助、理解,在这个离地球几十万公里的月球上互相扶持、互相成全,舍弃自己的性命。
当然,还有那个机器人,也是贯穿全片的一个角色,他有和人一样的感情,可以通过简单的表情如笑脸、皱眉等表达自己的情绪。
作为被人类编好程序的机器人,这一切压都无能为力,只能无奈地隐瞒真相。
而最后,机器人提醒克隆人自己已经记录下他们的举动,如果人类查看会很危险,于是他提出将自己格式化并关机,之后自动重启。
机器人、克隆人都能做到自我牺牲,也算是一个反讽,嘲讽那些人类,为电影增加了一些高大上的意义。
机器人过年的时候已经找了吕恩泰配音,说话没有感情,但是要能听出感情的机器人的配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机器人本身是没有情绪的,而且也没有一张人类的脸,能够通过面部表情,得知他说话时的情绪。
这个声音,不能是冷冰冰的,要带有些磁性、浑厚的声音,这种声音哪怕说的时候不带感情,但是听着就有一种暖心的感觉。
而吕恩泰在牛津进修过莎翁的戏剧,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类似诗化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倒不是说要用莎士比亚戏剧的台词方式来配这个机器人,那肯定不行,只不过那种风格的语言,特有的抒情性,对配音有些帮助。
要让说出来没有感情的台词,观众从中去感受到一个机器人内心情感的变化。
而作为科幻电影的另一方面,特效永远是绕不过去的。
原版的特效并不麻烦,不知道是缺钱还是为什么,那特效几乎跟没有都差不多,都是些简单的模型。
毕竟是科幻片,要有科幻感、科技感,要让观众立即就代入到背景中。
而且并没有特别复杂的特效,就算做好一点,花费也不会太大。
那,最重要的就是演员。
一人分饰两角,而且多数时间两个克隆人还要同框,出现在一个镜头里,其中还有不少两个人都是正面的镜头。
两个克隆人,虽然都植入了同一个人的记忆,但确实性格、脾气完全不一样的人。
而且身体状况都不一样,一个已经大限将至,一个才刚刚被激活。
演员是大难题,李谦一时间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只能试镜了。
具体月球上有没有辐射,那种月壤中的原始能源氦-3有没有辐射,得请教一下相关的专家了。
李谦在脑海里想象了一下那个画面,大限将至的克隆人5号甘愿留下来,误导能源公司派来的人,而克隆人6号趁机逃回了地球,揭穿了能源公司的阴谋。
就在一切真相大白时,镜头一转,已经代替了真人的克隆人1号看着新闻上面克隆人6号,嘴角露出一丝渗人的笑容,嘴里说着轻声说着“6号。”
这样的话,最后惊悚感足够。
不过,并没有什么意义,单纯地为了惊悚而惊悚,还将之前营造好的气氛给破坏了。
要拍的更经典一点的话,最后克隆人5号死了,克隆人6号在逃回地球的路上被拦截,并且被干掉。
于是解决了两个小失误的人类,继续唤醒下一个克隆人7号,让克隆人继续工作。
这种特别丧气、恐怖的结局,就像是拿锤子在观众心口重重地敲下去。
倒是可以让这部电影在专业人士中的口碑更好,但是能卖票房就有鬼了。
一边写着剧本,2月底李谦也出席了齐玉昆的《大白鲨:复仇》的发布会,毕竟也挂了个监制的名头。
作为现象级网大《大白鲨》的续集,而且这还是李谦之前的作品,发布会的阵势可是比《生死频率》当初发布会的阵势大多了。
不过,今天发布会的主角不是齐玉昆这个导演,而是李谦自己。
记者们主要的问题还是为什么李谦不自己导演,以及他的新电影。
新电影现在没必要透露出去,李谦也是一问三不知。
没过几天,《127小时》也开机了,不过这部电影就低调多了,李谦也没有出席。
离上映还早,现在宣传太浪费了。
接连两部电影开机,普通人不知道情况,不过圈内人可是一清二楚。
对于李谦给自己两个助手投资电影,反应不一。
有人觉得浪费了《大白鲨》这个续集的名气,就这么交给一个新人,太冒险了。
至于《127小时候》,更别说了,《大白鲨:复仇》好歹有第一部打底,成本又不高,怎么都不会亏本。
《127小时》可不是续集,就算是小成本电影,外加上刚刚大火的邓朝,亏应该是不会亏的,但是就这么几百万丢给一个执行和一个副导演,也让圈内人嗤之以鼻,把导演当做儿戏了。
……
不过李谦听不到业内对他的议论,除了抽空出席《大白鲨:复仇》的发布会之外,也就没有出去了。
3月12,花了20天的时间,李谦就完成了《月球》的剧本。
整体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保留了原版的核心元素。
贯穿全片的孤独,前面三分之二的单方面的爱情、亲情,以及后面三分之二两个同病相怜的克隆人相互帮助、理解,在这个离地球几十万公里的月球上互相扶持、互相成全,舍弃自己的性命。
当然,还有那个机器人,也是贯穿全片的一个角色,他有和人一样的感情,可以通过简单的表情如笑脸、皱眉等表达自己的情绪。
作为被人类编好程序的机器人,这一切压都无能为力,只能无奈地隐瞒真相。
而最后,机器人提醒克隆人自己已经记录下他们的举动,如果人类查看会很危险,于是他提出将自己格式化并关机,之后自动重启。
机器人、克隆人都能做到自我牺牲,也算是一个反讽,嘲讽那些人类,为电影增加了一些高大上的意义。
机器人过年的时候已经找了吕恩泰配音,说话没有感情,但是要能听出感情的机器人的配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机器人本身是没有情绪的,而且也没有一张人类的脸,能够通过面部表情,得知他说话时的情绪。
这个声音,不能是冷冰冰的,要带有些磁性、浑厚的声音,这种声音哪怕说的时候不带感情,但是听着就有一种暖心的感觉。
而吕恩泰在牛津进修过莎翁的戏剧,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类似诗化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倒不是说要用莎士比亚戏剧的台词方式来配这个机器人,那肯定不行,只不过那种风格的语言,特有的抒情性,对配音有些帮助。
要让说出来没有感情的台词,观众从中去感受到一个机器人内心情感的变化。
而作为科幻电影的另一方面,特效永远是绕不过去的。
原版的特效并不麻烦,不知道是缺钱还是为什么,那特效几乎跟没有都差不多,都是些简单的模型。
毕竟是科幻片,要有科幻感、科技感,要让观众立即就代入到背景中。
而且并没有特别复杂的特效,就算做好一点,花费也不会太大。
那,最重要的就是演员。
一人分饰两角,而且多数时间两个克隆人还要同框,出现在一个镜头里,其中还有不少两个人都是正面的镜头。
两个克隆人,虽然都植入了同一个人的记忆,但确实性格、脾气完全不一样的人。
而且身体状况都不一样,一个已经大限将至,一个才刚刚被激活。
演员是大难题,李谦一时间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只能试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