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秦至庸在荀子的身上,学到了许多的东西,可惜,心境这东西,真的学不来。哪怕眼前有个榜样在,秦至庸都模仿不来。

  荀子没有功利心,只是单纯地喜欢学问和教书育人,他的心灵非常纯粹,不含一丝杂质。

  荀子已经看破了生死和名利。

  “性命于我如草芥,钱财于我如浮云。”就是目前荀子的心理状态。

  这才是真正的无欲则刚!

  秦至庸的心理状态,其实和荀子非常相似,可惜他没有能看破生死。

  就差了那么一点。

  怕死,就不断想要打破寿命的极限,获得长生,对于提升心灵境界来说,是一种弊端和束缚。

  能活得越久,就越是怕死。越怕死就越是追求长生。这是一个死循环。

  荀子已经七十岁,人到七十古来稀,没有追求长生,不怕死。

  心无恐惧,就会获得安宁。

  荀子没有刻意修炼心境,可是他只是专研学问,心境就不知不觉到了儒家的“安”之境界。

  秦至庸站在荀子的跟前,施礼,略微恭敬地说道:“老师。”

  荀子放下毛笔,抬头望着秦至庸,笑着说道:“你的那田地侍弄完了?”

  秦至庸点头道:“草已经锄完。到了秋天,把庄稼收割了,就能给老师您熬粥喝。”

  荀子说道:“你提倡的知行合一,是至理啊。并且你也做到了。你那几个师兄,心境上都不如你。你能放下身段去种田,把庄稼种好,李斯和韩非未必就能做到。”

  秦至庸说道:“学生并未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生知道,只要看破了生死,做到心无恐惧,不怕死,心灵境界就能达到‘安’之境界。可是我就是做不到。”

  荀子哈哈一笑:“你啊,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至庸,齐王想要在稷下学宫选几个人,和使团一起去出使赵国。老夫就推荐了你。据说,赵国出了一位项少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奇人。你可愿意走一趟赵国?”

  荀子是赵国人,他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回赵国去看一看了。

  秦至庸抱拳道:“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

  第417章 首级悬赏,莫名其妙的刺杀。

  秦至庸懂的知识比荀子更多。单说数学知识,先秦时代的“百家”掌门人,都不如秦至庸。

  可是秦至庸没有一丝骄傲。

  受到大环境和时代的局限,华夏的先贤们,获取的知识很少,可是他们是华夏文化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先贤们的强大,是内心和精神,是探索精神。

  要是百家先贤们有着秦至庸这样的经历,有机会获得各个时代的知识,那么他们的成就绝对会在秦至庸之上。

  秦至庸和先秦时代的先贤们的差距,还是有一些。尽管先贤们没有真气,没有元神。

  先贤们是文明开拓者,秦至庸不过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开创者和继承者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

  可是,谁敢小看他们,谁能小看他们,谁有资格小看他们?

  荀子把写好的竹简交给秦至庸,说道:“这是老夫写的家书,你帮我带回赵国。交给我的……族人。”

  由于资源匮乏,笔墨竹简,必须要省着点用。为了把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荀子写下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自身的精神气。古人写文章,那是真的在用心血。

  有些先贤,写完一片文章,甚至会一夜白头。

  秦至庸读书做事都能专注,可是还做不到像荀子的治学状态。

  秦至庸接过竹简,慎重地说道:“老师放心,学生一定把家书亲手交到老师的亲人手里!”

  家书其中代表的含义,秦至庸能体会到。可不是像网络时代,和打个电话,发给微信,完全是两回事儿。

  家书抵万金,一点都不夸张。

  荀子笑着说道:“你先去准备,明天一早就出发吧。”

  秦至庸回到房间收拾东西。其实,他也没有什么东西可收拾的,只有几条粗布衣服和两双鞋子。

  李斯和韩非再次找到秦至庸。

  李斯给秦至庸带来一把长剑,说道:“小师弟,你从老师那儿出来,我就猜到你会离开稷下学宫。出门在外,有些不太平,我给小师弟准备了一把长剑,防身用。”

  李斯学的帝王心术,察言观色的本事可不小。

  秦至庸说道:“多谢师兄,我和使团一起去赵国,不会有危险。就不用带剑了吧。”

  韩非说道:“还是……带上剑……更完全。”

  秦至庸说道:“我不想和任何人为敌。我相信也没有人能伤害我,哪怕是君主也没有这个本事。”

  秦至庸的语气中,带着巨大的自信。

  论武功,哪怕剑圣曹秋道都不是秦至庸的一招之敌。只有荀子知道秦至庸懂武艺,其他人,都认为秦至庸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秦至庸的相貌年轻,身材修长,为人随和,没有丝毫的攻击性。他不显露武功修为,谁能知道他是一位拥有神仙手段的强者?

  收拾好了行李。

  秦至庸说道:“两位师兄,我明天就要离开。晚上我亲自下厨,请两位师兄吃晚饭。”

  李斯说道:“好啊。小师弟的厨艺,我可是早就惦记着。”

  韩非吞了吞口水。

  秦至庸做出来的饭菜,是真的美味。只要吃了他做的饭菜,再去吃其他的食物,就觉得食之无味,难以下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