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疾驰而下的黄色泥浆,争先恐后向着口鼻处涌来,李荣赈咬紧牙关闭气凝神,人身所到之处在水面上激起水花,形成一道道逆流的弧线。

  费了好一阵功夫,终于去儿复返,李荣赈站在岸边舀着黄河水洗了把脸,三两下除去黏在身上的淤泥。

  高呼下令:“传令下去!全军趟流过河,务必于天黑前全部抵达对面河岸。”

  “诺!”众将士齐齐回应

  站在一旁的庞秋沉虽然不明白李荣赈为什么一刻都不停歇,不待风停雨收之后再想办法渡河,但既然他发话了,毋庸置疑,这么做肯定有他的理由与动机。

  刚才经多方探查,李荣赈发现此事颇有蹊跷。

  一、虽然雨季到来,但久居此地的农户定然知道,此等雨量根本不足以造成洪水决堤,就算会,那么地理位置居于高处的民舍为什么也会空无一人,显然能让他们背井离乡的理由不是这个。

  二、通过断桥残口判断,桥面断裂之处还算平整,其裂隙之处有开凿受力的迹象。此桥于两年之前刚刚修葺,用的是石灰砂浆与糯米汁按比例调和而成,其坚固程度堪比防御城墙,怎可被这等水势轻易冲溃,如此推断,桥断非天灾、乃人祸所为。

  综上分析,定是那赵翀想出来的阴招,处心积虑,别有用心。

  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耽搁李荣赈进军邢州与西征军集结用兵的时间。

  李荣赈大胆猜测……

  此时徐典十有八九是出了事,赵翀老贼想化整为零,分散力量,各个击破,趁自己未到之时,先对他们动了手。

  所以李荣赈一刻也不能耽搁,必须火速赶赴邢州。

  谋定而后动说做就做,众人腰缠铁链,彼此连接在一起,附着断桥残壁,眸足了劲小心翼翼,相互扶持齐心协力,浸身于滔滔不绝的水流之中,整齐有序的挪游前进。

  李荣赈记挂元昱年纪小,身量短、力气不足,命人一会把他与自己栓在一起,务必保他安然无事。

  元昱一听,觉得李荣赈瞧不起自己,一努嘴,不领情,说什么也要自己过去,绝不能给大家伙拖后腿。

  见他执意如此,李荣赈强不过他,最后跟在他后面,眼瞅着他灵巧矫健的身姿如水中灵蛇,没一会功夫就随着士卒湍流而过。

  上了岸,李荣赈对他投去欣赏之色,本想夸他几句,又怕他骄傲自满日后不听管束。

  整整用了近两个时辰,全军近万余人在彼岸整军列队,军中无一人坠水落险。

  军士上前请示,待雨停之后,需不需要派人把桥梁修葺好,以备不时之需。

  李荣赈蔑然一笑:“不急!本侯倒要让赵翀见识一下,什么叫自绝后路!”

  第46章 击克赵翀

  大军湍流而过, 轻装简行继续北上至邢州,因水涝桥断被迫人马分离,李荣赈派两名马夫留下照看战马辎车。

  一万大军浩浩荡荡火速前行, 终于在第二日凌晨到达邢州赤山脚下。

  只要翻过这座山就可与徐典西征军汇合。眼看与目的地只有一山之隔,披星戴月筋疲力尽的众将士已经顾不上体力的透支, 一心想着翻山越岭期盼顺利会军。

  正当全军准备开拔越山而过, 竟意外发现山中有藏匿人身的迹像。

  敌我不辨, 情况未明,李荣赈虎目炯炯枭视狼顾,命所有人进入戒备防御状态。

  山上之人似乎也发现了他们的行踪, 在一阵突如其来的呐喊助威声,山顶上出现若干士卒,黑压压的一片居高临下将他们团团包围。

  就当所有人拔刀出鞘,按箭上弦,摩拳擦掌准备抗敌突围之时。

  “荣侯,你快看!是阿诚!”陈王元昱指着山顶某个小小的身影,眉开眼笑,惊喜地挥舞着手臂高声呐喊。

  李荣赈迎着刺眼的朝阳仰望山顶,一面绣有大夏国图腾的旌旗随风舒展, 鲜艳而醒目。

  李荣赈原本凝重的面色突然变得缓和。嘴角一拧,展颜一笑。

  接着全军上下无不招手示意, 沉浸在一片两军相接的喜悦之中。

  原来只是虚惊一场!

  立于山顶之上正向山下俯瞰的徐典一看来者竟是李荣赈,心中大喜, 急忙拔腿下山相迎。

  两军汇合, 重整旗鼓,按计划分派军力。

  正如李荣赈料想的那样,早在三日之前, 赵翀之子赵迳就已经出兵邢州。连夜偷袭西征军驻扎之地,幸好徐典久经沙场,应战经验丰富,事前早有防备,在驻扎地方圆一里之外设有暗哨,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可在第一时间知晓。

  徐典分派一部分精锐兵力营造声势,奋力阻截敌军的部分进攻,又将剩下的军力火速转移至山顶,占据有利作战位置,按兵不动耐心等待李荣赈的到来。

  现如今赵迳大军环顾四周伺机而动,好在他应该不会想到此时李荣赈大军已赶至邢州。

  如此一来,倒可以将计就计欲擒故纵,借助此地有利地势,设计诱他自投罗网,聚而歼之。

  李荣赈与徐典、庞秋沉趁全军休整间隙,三人周密谋划,运筹帷幄,用树枝在泥地上写写画画,讨论激烈,确保每个布防细节都准备到位。

  谋定而后动,按计划由徐典率军多数主动迎击赵迳,赵迳一看兵力规模数量,势必会认为徐典在迟迟等不到援军的情况下,破釜沉舟准备与自己拼个鱼死网破,然赵迳在军力上定占压倒性优势,区区一个徐典万人之军,根本不会放在眼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