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八贤王道:“这是杨宗谨的意思,据说是大吉日。宫里的太后和太妃都赞同,想来是十分不错的日子。”
李迪一听,那还有什么可以说的。
吉日定在了六月六日,正是比较热的天气。不过那样也好,总比下雨强。
杨宗谨开始忙活婚礼的布置,但他毕竟是穿越过来的人,并不懂古代婚礼是如何的布置。
好在有人帮他,八贤王派自己的王妃来主持大局。
这一切就水到渠成。
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搭青庐。
所谓青庐,就是青布搭成的篷帐。搭的地点在杨府西南角的风水较好的地方。
青庐就是现在常说的洞房,除了举行其他礼数,当晚新郎和新娘还要在青庐完成夫妻大礼。新婚后第二天拆除,也算是一种很奇怪的风俗。据说是自唐代以来传下的结婚习俗,必须尊重。
当然,男人别担心干活的时候会春光泄露,青布帐篷搭的很严实。外围还有男女双方的侍女把守,再外围还有侍卫把守。
根据结婚的礼仪,新娘从正门到青庐需要踏着毡席而行。但毡席短,需要一路走完停下,再把走过的毡席接着放到新娘脚下,再继续走,直到青庐。
正门距离青庐那么远,肯定要接好多回。
这个时候,杨崇勋就起作用了。他直接从外地早早的拉来很长的毡席,从正门一路铺到了青庐。
太妃还帮忙找来一批舞者,准备在新郎新娘走毡席的时候,在两侧跳舞踏歌。
真奢侈!
杨宗谨感觉这种婚礼实在奢华,但是无能为力。
这段时间,他是见不到李媗之的面。
据说李媗之这段时间一直在绣鸳鸯枕头,为婚事做准备。
转眼到了婚礼当日,杨宗谨穿着一身婿假穿绛色公服,抬头挺胸双眼平视前方,从家庙门口缓步进入家庙。
面对不熟悉的祖宗灵位,杨宗谨焚香叩拜道:“列祖列宗在上,今有不肖后辈杨氏名宗谨,娶吏部侍郎李迪之女、李氏媗之为妻,谨以此事敬告列祖列宗。”再拜起身,以同样的方式离开家庙。
随后到前厅,对父母的灵位再行叩拜大礼,感谢二老的养育之恩。然后向叔父杨崇勋行跪拜大礼,以示尊重。
杨崇勋是在杨宗谨结婚前一晚抵达汴梁,乐呵呵的参加侄儿的婚礼。如果杨宗谨和李迪的女儿结婚,那么他们家族的关系更加牢固。
何乐而不为?
杨宗谨又向傧相谢礼,然后翻身上马,带着迎亲队伍走向李府。
第九十四章 婚礼
到了李府,却是只见梳妆台不见佳人。
在这个时候就要来点特殊的法子把新娘子请出来,这叫催妆,在古代催妆需要赋诗一首。
杨宗谨在傧相的暗示下,决定用古人的创意,当众吟诗道:“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话音未落,李媗之穿着一身青色钿钗礼衣,手拿团扇遮脸,出现在众人面前。
杨宗谨看到时,眼神都直了。
在傧相的好心提醒下,杨宗谨这才回过神来。
这对新人在众人前后的簇拥下,来到前厅拜别女方父母。
杨宗谨跪道:“小婿拜见岳父大人,请岳父大人放心,小婿一定会善待令爱。”
李迪微笑的点头道:“我相信你能做得到。”
一对新人叩拜,起身来到厅前。
厅前早放好两顶坐帐,男左女右进入帐内。
杨宗谨坐北朝南盘膝而坐,帐帘缓缓放下挡住视线。李媗之则是坐南朝北,坐在事先放在帐内的马鞍上。
接着大雁登场。
杨宗谨从下人手中接过喝醉的大雁,在傧相的颂词声中起身到女方的坐帐前,把大雁给了李媗之。
李媗之从坐帐里伸出两只雪白修长的手臂,从杨宗谨手中接过大雁并用绳子缠住嘴巴,再还给杨宗谨。
杨宗谨再把大雁交给身边的侍童,拿到大自然里放生。
这时,有人起哄:“要看新娘子……要看新娘子……”
杨宗谨却不想。
因为要看新娘子的妆容,就要吟一首去障诗。
可是杨宗谨不通文墨,怎会吟诗。
无奈,在场大伙都在起哄。尤其是凌宠和曾公亮就属他们叫的最欢。
杨宗谨没法子,只好拿前人的诗句糊弄。诗云:“劳将素手卷虾须,琼室流光更缀珠。玉漏报来遇夜半,可怜潘岳立踟蹰。”
这首诗出自于唐代诗人陆畅。他是为云安公主出嫁时,作的诗。
在场众人都不知道陆畅的大名,让杨宗谨成功的混了过去。
一对童男女进入女方帐内,将李媗之扶了出来。
杨宗谨乍见之下,不由得怦然心动。但见李媗之虽然不施粉黛,却美若桃李。身段柔软,不似前面那样的刚直。
李迪亲自捧着白纱帷帽,在妻子孙夫人的搀扶下,走到李媗之面前。
“爹、娘。”李媗之轻唤一声,眼中已含热泪。
李迪笑道:“媗之你嫁了人,就要好好的陪着自己的丈夫,不用担心我们。”
李媗之含泪道:“女儿记下了。”
孙夫人也出声叮嘱道:“吾儿到了杨家,虽然上无法侍奉公婆,但下要宽待体恤下人,好生对待丈夫,千万不要任情任性。”
李迪一听,那还有什么可以说的。
吉日定在了六月六日,正是比较热的天气。不过那样也好,总比下雨强。
杨宗谨开始忙活婚礼的布置,但他毕竟是穿越过来的人,并不懂古代婚礼是如何的布置。
好在有人帮他,八贤王派自己的王妃来主持大局。
这一切就水到渠成。
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搭青庐。
所谓青庐,就是青布搭成的篷帐。搭的地点在杨府西南角的风水较好的地方。
青庐就是现在常说的洞房,除了举行其他礼数,当晚新郎和新娘还要在青庐完成夫妻大礼。新婚后第二天拆除,也算是一种很奇怪的风俗。据说是自唐代以来传下的结婚习俗,必须尊重。
当然,男人别担心干活的时候会春光泄露,青布帐篷搭的很严实。外围还有男女双方的侍女把守,再外围还有侍卫把守。
根据结婚的礼仪,新娘从正门到青庐需要踏着毡席而行。但毡席短,需要一路走完停下,再把走过的毡席接着放到新娘脚下,再继续走,直到青庐。
正门距离青庐那么远,肯定要接好多回。
这个时候,杨崇勋就起作用了。他直接从外地早早的拉来很长的毡席,从正门一路铺到了青庐。
太妃还帮忙找来一批舞者,准备在新郎新娘走毡席的时候,在两侧跳舞踏歌。
真奢侈!
杨宗谨感觉这种婚礼实在奢华,但是无能为力。
这段时间,他是见不到李媗之的面。
据说李媗之这段时间一直在绣鸳鸯枕头,为婚事做准备。
转眼到了婚礼当日,杨宗谨穿着一身婿假穿绛色公服,抬头挺胸双眼平视前方,从家庙门口缓步进入家庙。
面对不熟悉的祖宗灵位,杨宗谨焚香叩拜道:“列祖列宗在上,今有不肖后辈杨氏名宗谨,娶吏部侍郎李迪之女、李氏媗之为妻,谨以此事敬告列祖列宗。”再拜起身,以同样的方式离开家庙。
随后到前厅,对父母的灵位再行叩拜大礼,感谢二老的养育之恩。然后向叔父杨崇勋行跪拜大礼,以示尊重。
杨崇勋是在杨宗谨结婚前一晚抵达汴梁,乐呵呵的参加侄儿的婚礼。如果杨宗谨和李迪的女儿结婚,那么他们家族的关系更加牢固。
何乐而不为?
杨宗谨又向傧相谢礼,然后翻身上马,带着迎亲队伍走向李府。
第九十四章 婚礼
到了李府,却是只见梳妆台不见佳人。
在这个时候就要来点特殊的法子把新娘子请出来,这叫催妆,在古代催妆需要赋诗一首。
杨宗谨在傧相的暗示下,决定用古人的创意,当众吟诗道:“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话音未落,李媗之穿着一身青色钿钗礼衣,手拿团扇遮脸,出现在众人面前。
杨宗谨看到时,眼神都直了。
在傧相的好心提醒下,杨宗谨这才回过神来。
这对新人在众人前后的簇拥下,来到前厅拜别女方父母。
杨宗谨跪道:“小婿拜见岳父大人,请岳父大人放心,小婿一定会善待令爱。”
李迪微笑的点头道:“我相信你能做得到。”
一对新人叩拜,起身来到厅前。
厅前早放好两顶坐帐,男左女右进入帐内。
杨宗谨坐北朝南盘膝而坐,帐帘缓缓放下挡住视线。李媗之则是坐南朝北,坐在事先放在帐内的马鞍上。
接着大雁登场。
杨宗谨从下人手中接过喝醉的大雁,在傧相的颂词声中起身到女方的坐帐前,把大雁给了李媗之。
李媗之从坐帐里伸出两只雪白修长的手臂,从杨宗谨手中接过大雁并用绳子缠住嘴巴,再还给杨宗谨。
杨宗谨再把大雁交给身边的侍童,拿到大自然里放生。
这时,有人起哄:“要看新娘子……要看新娘子……”
杨宗谨却不想。
因为要看新娘子的妆容,就要吟一首去障诗。
可是杨宗谨不通文墨,怎会吟诗。
无奈,在场大伙都在起哄。尤其是凌宠和曾公亮就属他们叫的最欢。
杨宗谨没法子,只好拿前人的诗句糊弄。诗云:“劳将素手卷虾须,琼室流光更缀珠。玉漏报来遇夜半,可怜潘岳立踟蹰。”
这首诗出自于唐代诗人陆畅。他是为云安公主出嫁时,作的诗。
在场众人都不知道陆畅的大名,让杨宗谨成功的混了过去。
一对童男女进入女方帐内,将李媗之扶了出来。
杨宗谨乍见之下,不由得怦然心动。但见李媗之虽然不施粉黛,却美若桃李。身段柔软,不似前面那样的刚直。
李迪亲自捧着白纱帷帽,在妻子孙夫人的搀扶下,走到李媗之面前。
“爹、娘。”李媗之轻唤一声,眼中已含热泪。
李迪笑道:“媗之你嫁了人,就要好好的陪着自己的丈夫,不用担心我们。”
李媗之含泪道:“女儿记下了。”
孙夫人也出声叮嘱道:“吾儿到了杨家,虽然上无法侍奉公婆,但下要宽待体恤下人,好生对待丈夫,千万不要任情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