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枢密副使捋须大笑,然后问道:“李相的手札写了没?”
“早已写好,知院请过目。”李迪从袖子里拿出刚才在马车上写的手札,递给枢密副使。
宋以枢密院掌管军政,长官为枢密使。如以他官主持枢密院,称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后来,“知院”就成为枢密使的通称。
枢密副使拿过手札一看,“哎呀”一声差点惊到杨宗谨。
杨宗谨扭头看时,只听枢密副使道:“这可是一件大事,承容郡主被害,竟有人想冒充承容郡主出城。如果真的出城,那可就糟糕了。”
“还用你说!”杨宗谨心里极度厌恶。
李迪却道:“正是呢。知院看的分明,还请知院签了,好送交门下省议处。”
“理当如此!”枢密副使爽快的答应了。
杨宗谨以为有戏。
却见枢密副使又拿起手札再过目一回,说道:“李相,在下有一言不知李相愿不愿意听啊?”
李迪道:“愿听指教!”
枢密副使道:“指教不敢当,只是一点浅见而已。承容郡主乃是楚王孙女,尊贵非常,不可以等闲视之。我意奏明天子,请天子降下圣旨,则可一查到底,为承容郡主讨回公道啊~”
“哈?”杨宗谨差点叫出声,慌忙用手掐自己的大腿。
这都是什么馊主意,摆明了在推脱责任。
李迪听了,也觉得这样不行。委婉道:“我确实想过这个问题,但是凶犯很可能刚逃走。如果追的话,还可能来得及。再者,值班的禁军依照惯例是换防换人。如果等这班离开,再追查就难了。”
“欸,只要留下姓名,很容易就能查得到。”枢密副使也十分委婉地道,“倘若我等草率行事,被台省的谏官抓住,那可就是大麻烦。”
李迪犹豫了,看了眼杨宗谨。
这是在暗示了。
杨宗谨上前一步,抱拳道:“知院,我本是很笨的人,说话就不客气。都知道承容郡主被害,凶犯却冒充承容郡主潜逃出汴梁城。他们就是吃准了禁军调度不易,故而采取这个办法。如果枢密院不及时追捕,让楚王知道该作何感想。”
“这……”枢密副使看向李迪。
李迪在“装死”。
杨宗谨继续道:“八贤王倘若知道知院如此推诿,恐怕要提着打王鞭来了。就在刚才,八贤王还千叮咛万嘱咐要我等一定尽快破案,找出真凶。”
枢密副使轻捋虎须,下定决心道:“既然如此,老夫就帮你们这个忙。”当即拿起笔签了画押,然后命人送去门下省。
李迪口称不用,愿意自己跑一趟门下省。
枢密副使连忙夸李迪为朝廷办事,笑着送他出门。
李迪和杨宗谨上了马车,急忙赶往门下省。
在车上,杨宗谨道:“我猜那个老糊涂肯定在心里骂你我。”
李迪却冷笑道:“他可不是老糊涂,而是老狐狸。如果台省谏官的奏折参到他,他一定会往我身上攀扯。”
“台省这么可怕吗?”杨宗谨大吃一惊。
“等你将来坐到我的位子上,就知道台省多么可怕。”李迪拿着沉重的签文,不由得叹了口气。
杨宗谨意识到岳父其实是个明白人,只是为形势所迫,身不由己。
隋朝时期设立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指的是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
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作为中枢部门的首脑官署和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或称政事堂。中书门下的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李迪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管政务,但只是宰相之一,因为在他上头还有同样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却是吏部尚书的丁谓。
而李迪只是吏部侍郎。
说回门下省,在唐代门下省是机要机构,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但是到了宋代,门下省仅主朝仪等事。但偏偏留着,还像以前可以审查诏令,又没有封驳之权。只负责盖章,还要走个程序。
杨宗谨有些郁闷,又在门下省等了一会儿,拿到签押来到中书省。
这下更麻烦。
中书门下在宫里,李迪得进去找人签字。尽管他是宰相,也要照章办事。
留下杨宗谨在外面等着,都快气死了。
“早知道我就让武林高手飞出去,直接找人就好。”杨宗谨快等急死了。
一等就是一个时辰。
李迪出来,递给杨宗谨一个签押,吩咐道:“你拿着这个去找殿前都指挥使,让他们赶紧把昨晚上值班的禁军全部叫过来,供你查问。”
“岳父去哪里?”杨宗谨忙问道。
李迪指了指天上的月亮,说道:“再有一个时辰就要上朝,我得回去准备一下。”
杨宗谨嘴角抽搐一下,顿时无语。
好在拿到了签押,杨宗谨转身离开。在凌宠的保护下,前往殿前司。
殿前司的门庭森严,门口站着两排的值守禁军。他们见到杨宗谨来了,本能的保持警觉。
杨宗谨手拿签押,抱拳道:“我奉太子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吏部侍郎李相的钧令,前来殿前司办事。”然后将签押交给值班的将领,请他过目,并代为转达。
“早已写好,知院请过目。”李迪从袖子里拿出刚才在马车上写的手札,递给枢密副使。
宋以枢密院掌管军政,长官为枢密使。如以他官主持枢密院,称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后来,“知院”就成为枢密使的通称。
枢密副使拿过手札一看,“哎呀”一声差点惊到杨宗谨。
杨宗谨扭头看时,只听枢密副使道:“这可是一件大事,承容郡主被害,竟有人想冒充承容郡主出城。如果真的出城,那可就糟糕了。”
“还用你说!”杨宗谨心里极度厌恶。
李迪却道:“正是呢。知院看的分明,还请知院签了,好送交门下省议处。”
“理当如此!”枢密副使爽快的答应了。
杨宗谨以为有戏。
却见枢密副使又拿起手札再过目一回,说道:“李相,在下有一言不知李相愿不愿意听啊?”
李迪道:“愿听指教!”
枢密副使道:“指教不敢当,只是一点浅见而已。承容郡主乃是楚王孙女,尊贵非常,不可以等闲视之。我意奏明天子,请天子降下圣旨,则可一查到底,为承容郡主讨回公道啊~”
“哈?”杨宗谨差点叫出声,慌忙用手掐自己的大腿。
这都是什么馊主意,摆明了在推脱责任。
李迪听了,也觉得这样不行。委婉道:“我确实想过这个问题,但是凶犯很可能刚逃走。如果追的话,还可能来得及。再者,值班的禁军依照惯例是换防换人。如果等这班离开,再追查就难了。”
“欸,只要留下姓名,很容易就能查得到。”枢密副使也十分委婉地道,“倘若我等草率行事,被台省的谏官抓住,那可就是大麻烦。”
李迪犹豫了,看了眼杨宗谨。
这是在暗示了。
杨宗谨上前一步,抱拳道:“知院,我本是很笨的人,说话就不客气。都知道承容郡主被害,凶犯却冒充承容郡主潜逃出汴梁城。他们就是吃准了禁军调度不易,故而采取这个办法。如果枢密院不及时追捕,让楚王知道该作何感想。”
“这……”枢密副使看向李迪。
李迪在“装死”。
杨宗谨继续道:“八贤王倘若知道知院如此推诿,恐怕要提着打王鞭来了。就在刚才,八贤王还千叮咛万嘱咐要我等一定尽快破案,找出真凶。”
枢密副使轻捋虎须,下定决心道:“既然如此,老夫就帮你们这个忙。”当即拿起笔签了画押,然后命人送去门下省。
李迪口称不用,愿意自己跑一趟门下省。
枢密副使连忙夸李迪为朝廷办事,笑着送他出门。
李迪和杨宗谨上了马车,急忙赶往门下省。
在车上,杨宗谨道:“我猜那个老糊涂肯定在心里骂你我。”
李迪却冷笑道:“他可不是老糊涂,而是老狐狸。如果台省谏官的奏折参到他,他一定会往我身上攀扯。”
“台省这么可怕吗?”杨宗谨大吃一惊。
“等你将来坐到我的位子上,就知道台省多么可怕。”李迪拿着沉重的签文,不由得叹了口气。
杨宗谨意识到岳父其实是个明白人,只是为形势所迫,身不由己。
隋朝时期设立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指的是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
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作为中枢部门的首脑官署和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或称政事堂。中书门下的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李迪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管政务,但只是宰相之一,因为在他上头还有同样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却是吏部尚书的丁谓。
而李迪只是吏部侍郎。
说回门下省,在唐代门下省是机要机构,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但是到了宋代,门下省仅主朝仪等事。但偏偏留着,还像以前可以审查诏令,又没有封驳之权。只负责盖章,还要走个程序。
杨宗谨有些郁闷,又在门下省等了一会儿,拿到签押来到中书省。
这下更麻烦。
中书门下在宫里,李迪得进去找人签字。尽管他是宰相,也要照章办事。
留下杨宗谨在外面等着,都快气死了。
“早知道我就让武林高手飞出去,直接找人就好。”杨宗谨快等急死了。
一等就是一个时辰。
李迪出来,递给杨宗谨一个签押,吩咐道:“你拿着这个去找殿前都指挥使,让他们赶紧把昨晚上值班的禁军全部叫过来,供你查问。”
“岳父去哪里?”杨宗谨忙问道。
李迪指了指天上的月亮,说道:“再有一个时辰就要上朝,我得回去准备一下。”
杨宗谨嘴角抽搐一下,顿时无语。
好在拿到了签押,杨宗谨转身离开。在凌宠的保护下,前往殿前司。
殿前司的门庭森严,门口站着两排的值守禁军。他们见到杨宗谨来了,本能的保持警觉。
杨宗谨手拿签押,抱拳道:“我奉太子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吏部侍郎李相的钧令,前来殿前司办事。”然后将签押交给值班的将领,请他过目,并代为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