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明代大学者张燧曾经在自己的著作《千百年眼》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赵元佐此举,可谓追迹千古,岂真狂也!太宗之残忍刻薄,到此宁不可为之警省耶!
想不到承容郡主竟然是赵元佐的孙辈,让杨宗谨更添了几分遐想。
“请问郡主在闺房中,以什么为乐?”杨宗谨又问道。
“读书。”八贤王道,“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听她的父亲说起她,都说她整日手不释卷,以书为伴。”
杨宗谨眉头一皱,发觉事情不简单。
八贤王看杨宗谨变了颜色,问道:“你有什么发现吗?”
“暂时还没有。”杨宗谨急忙圆场,“我只是感慨一下而已。”
八贤王将信将疑,没追问下去。
现场死去禁军的尸身都被收殓,装在棺材里带走。八贤王又护着承容郡主的遗骸离开现场,送到在京中的楚王府邸。
李谘也率领衙役挨家挨户的询问,有事去办了。
杨宗谨则跟着李迪上了马车,打道回府。
路上,李迪低声道:“你刚才分明发现了什么,却为什么不当众说出来。”
杨宗谨道:“投鼠忌器耳。”
“此话何意?”
“死去的人根本不是承容郡主本人,而很有可能是她的丫鬟之类的人物。”杨宗谨指着自己的手,“一般女工的手都是带有痕迹,而郡主手不释卷,只有中指和食指略微有问题。”
杨宗谨道:“但看这具遗骸的手指,却是满手伤痕。”
李迪一下子就懂了,疑惑道:“如果那不是郡主本人,那么真的郡主现在何方?”
杨宗谨无奈道:“这正是我想不明白的地方。为了不打草惊蛇,这才故意装作一无所知的样子。令我想不通的是凶手劫走郡主,用意是什么!”
李迪跟着困惑,忽然想到一件事,大叫不好。
“岳父发现了什么?”杨宗谨急忙问道。
“先皇和官家对楚王一脉恩宠有加,特许他们出入都城自由。”李迪道。
杨宗谨被一下子点醒,急叫:“我们赶快去城门,看能不能拦住他们。”
李迪摇头道:“算了,已经太迟了。从我们发现开始算起,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时辰。只怕已经得逞。”
杨宗谨道:“就算得逞,也该知道是从哪个门离开。我们要赶紧追查,迟一步,麻烦就更大了。”
李迪认为有道理,立马驱车前往枢密院。希望能够在枢密院拿到许可,这样才好盘问禁军。
这是规矩!
第七十九章 环环相扣
禁军的管辖权归谁呢?归殿前司和侍卫司。
但是他们虽然有统兵权,但是实际的调兵权力在枢密院。
正确的程序是先去枢密院报个到,待枢密院问清楚情况再判断,如果是大事,必须上报朝廷,再做处置;如果是小事,则写一份手札,交给门下省等候批复。门下省批过之后,留下一份做档案。再交中书省签押,然后施行。
杨宗谨听完这些,人都傻了。
原本还想着调兵去追,或许还有可能追到蛛丝马迹。要照这样的速度耗下去,又是大晚上,人都跑没影了。
李迪却坚持这样做,说道:“这是规矩,不可以乱动。倘若出现差池,被台省的谏官得知。明天参奏我的折子,能堆成一座山高。”
杨宗谨急了:“可以先办事,后补票。”
“什么?”李迪眉头一皱,听这话怪怪的。
杨宗谨这才想起自己用了现代词汇,忙掩饰道:“我的意思是可以先派禁军,再回头向官家说明情况。官家通情达理,肯定不会怪罪我等。”
李迪听了,却叹气又摇头,一脸恨铁不成钢的看着杨宗谨道:“亏你还是殿前都指挥使的儿子,难道不知道没有枢密院的兵符。谁敢调兵前往,谁能调兵?”
杨宗谨彻底的傻了。
“可是……我们已经在枢密院外等了半个时辰,怎么还不见值班的枢密副使?”杨宗谨急死了。
李迪道:“枢密副使在宫里值班,来这里还需要一段距离。不急。”
杨宗谨感觉自己都快急哭了。
真就是拖沓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杨宗谨早听说过宋代的二府三司制离谱,今日一见果然只有更离谱,没有最离谱。
制度设计出来是美好的,但是实际操作真就臃肿不堪。
又等了半个时辰,忽然见到数盏灯笼在不远处路上晃动。接着听到踏踏的脚步声和马车声,应该是值班的枢密副使来了。
李迪整理一下衣冠,提醒了杨宗谨几句,要他保持庄重。然后站在原地,望着枢密副使的马车靠近。
杨宗谨心里万般无奈,只得抖擞了精神,然后站在李迪的身后等待。
马车停住,但见:从车上下来一个须发皆白的老翁,身着官袍,见到李迪时,叉手见礼。
李迪还礼。
双方寒暄一番,然后%进了枢密院。
杨宗谨暗暗叹了口气,也跟着进去。
枢密副使道:“我按惯例在宫内执事,得知李相有急事见我,便飞奔而至。来的还不算晚吧?”
杨宗谨心里嘀咕道:“不算晚!煮熟的鸭子都能飞了,还不晚。”表面神情严肃。
只听李迪道:“不晚,来的刚刚好。”
赵元佐此举,可谓追迹千古,岂真狂也!太宗之残忍刻薄,到此宁不可为之警省耶!
想不到承容郡主竟然是赵元佐的孙辈,让杨宗谨更添了几分遐想。
“请问郡主在闺房中,以什么为乐?”杨宗谨又问道。
“读书。”八贤王道,“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听她的父亲说起她,都说她整日手不释卷,以书为伴。”
杨宗谨眉头一皱,发觉事情不简单。
八贤王看杨宗谨变了颜色,问道:“你有什么发现吗?”
“暂时还没有。”杨宗谨急忙圆场,“我只是感慨一下而已。”
八贤王将信将疑,没追问下去。
现场死去禁军的尸身都被收殓,装在棺材里带走。八贤王又护着承容郡主的遗骸离开现场,送到在京中的楚王府邸。
李谘也率领衙役挨家挨户的询问,有事去办了。
杨宗谨则跟着李迪上了马车,打道回府。
路上,李迪低声道:“你刚才分明发现了什么,却为什么不当众说出来。”
杨宗谨道:“投鼠忌器耳。”
“此话何意?”
“死去的人根本不是承容郡主本人,而很有可能是她的丫鬟之类的人物。”杨宗谨指着自己的手,“一般女工的手都是带有痕迹,而郡主手不释卷,只有中指和食指略微有问题。”
杨宗谨道:“但看这具遗骸的手指,却是满手伤痕。”
李迪一下子就懂了,疑惑道:“如果那不是郡主本人,那么真的郡主现在何方?”
杨宗谨无奈道:“这正是我想不明白的地方。为了不打草惊蛇,这才故意装作一无所知的样子。令我想不通的是凶手劫走郡主,用意是什么!”
李迪跟着困惑,忽然想到一件事,大叫不好。
“岳父发现了什么?”杨宗谨急忙问道。
“先皇和官家对楚王一脉恩宠有加,特许他们出入都城自由。”李迪道。
杨宗谨被一下子点醒,急叫:“我们赶快去城门,看能不能拦住他们。”
李迪摇头道:“算了,已经太迟了。从我们发现开始算起,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时辰。只怕已经得逞。”
杨宗谨道:“就算得逞,也该知道是从哪个门离开。我们要赶紧追查,迟一步,麻烦就更大了。”
李迪认为有道理,立马驱车前往枢密院。希望能够在枢密院拿到许可,这样才好盘问禁军。
这是规矩!
第七十九章 环环相扣
禁军的管辖权归谁呢?归殿前司和侍卫司。
但是他们虽然有统兵权,但是实际的调兵权力在枢密院。
正确的程序是先去枢密院报个到,待枢密院问清楚情况再判断,如果是大事,必须上报朝廷,再做处置;如果是小事,则写一份手札,交给门下省等候批复。门下省批过之后,留下一份做档案。再交中书省签押,然后施行。
杨宗谨听完这些,人都傻了。
原本还想着调兵去追,或许还有可能追到蛛丝马迹。要照这样的速度耗下去,又是大晚上,人都跑没影了。
李迪却坚持这样做,说道:“这是规矩,不可以乱动。倘若出现差池,被台省的谏官得知。明天参奏我的折子,能堆成一座山高。”
杨宗谨急了:“可以先办事,后补票。”
“什么?”李迪眉头一皱,听这话怪怪的。
杨宗谨这才想起自己用了现代词汇,忙掩饰道:“我的意思是可以先派禁军,再回头向官家说明情况。官家通情达理,肯定不会怪罪我等。”
李迪听了,却叹气又摇头,一脸恨铁不成钢的看着杨宗谨道:“亏你还是殿前都指挥使的儿子,难道不知道没有枢密院的兵符。谁敢调兵前往,谁能调兵?”
杨宗谨彻底的傻了。
“可是……我们已经在枢密院外等了半个时辰,怎么还不见值班的枢密副使?”杨宗谨急死了。
李迪道:“枢密副使在宫里值班,来这里还需要一段距离。不急。”
杨宗谨感觉自己都快急哭了。
真就是拖沓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杨宗谨早听说过宋代的二府三司制离谱,今日一见果然只有更离谱,没有最离谱。
制度设计出来是美好的,但是实际操作真就臃肿不堪。
又等了半个时辰,忽然见到数盏灯笼在不远处路上晃动。接着听到踏踏的脚步声和马车声,应该是值班的枢密副使来了。
李迪整理一下衣冠,提醒了杨宗谨几句,要他保持庄重。然后站在原地,望着枢密副使的马车靠近。
杨宗谨心里万般无奈,只得抖擞了精神,然后站在李迪的身后等待。
马车停住,但见:从车上下来一个须发皆白的老翁,身着官袍,见到李迪时,叉手见礼。
李迪还礼。
双方寒暄一番,然后%进了枢密院。
杨宗谨暗暗叹了口气,也跟着进去。
枢密副使道:“我按惯例在宫内执事,得知李相有急事见我,便飞奔而至。来的还不算晚吧?”
杨宗谨心里嘀咕道:“不算晚!煮熟的鸭子都能飞了,还不晚。”表面神情严肃。
只听李迪道:“不晚,来的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