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她解说单方,细致剖析。
“此人黄疸虽由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起,根源却是中阳不振,脾运失责。因此对症下药,便应当温阳泄浊,健脾助运。”
“自来医家最为讲究辨证施治。”江慧嘉道,“什么叫做辨证施治呢?最紧要的不是病灶在何处,而是病因、病机、邪正、虚实……须知人体为统一之宝藏,不能区分对待,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她深入浅出,而又细致引申,讲课的水平着实是一等一的好。
比起许许多多只会叫徒弟背医书、背单方的老派大夫来,实在是太会教徒弟了。
古代医家不是没有高手,相比起在蒙昧中挣扎了太多年,后来才终于飞速兴起的西医来,中医的传承就简直不知道要悠久绚烂多少倍。
可是名医们能著书立说,却未必懂得怎么教徒弟。
尤其古人著书,还讲究一个微言大义,这就又容易引得后人猜想:这句话什么意思,那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猜来猜去还猜不完呢,能真正看懂真义的又有多少?
看得懂的,能青出于蓝的,那都是其中佼佼者,就这样,其间还不知道要走多少弯路,琢磨多少年。
又哪里比得上江慧嘉简单直白,又深入细致地讲学?
江慧嘉继续说:“我此前特意问了,这患者经商,做的是水路生意,常年要从江南坐船来京城的。你们可知我为何要特意去问对方营生?”
同一时间,已经走到枯草堂正门口的赵太医一行人随之就顿住了脚步。
他们并没有很遮掩行踪,但江慧嘉这时正好背对着大门,而刘思源几个又正低头拼命记着笔记,外头的动静就被几人忽略了。
赵太医的脸上很有惊疑之色,一行几人中,他是走在后头的,走在最前面的却是一名身穿内侍袍服的内监。
其实赵太医在这门前已经静听了约有小半盏茶的时间了,他从宫中出来以后就直接来到了枯草堂附近,为的就是想要第一时间知道皇帝究竟会不会宣召江慧嘉。
他没料到自己竟然会碰到江慧嘉给弟子讲学,更没料到,江慧嘉讲得如此精彩,竟连他都听入迷了。
只听白果活泼的声音道:“娘子说了,病人的姓名年龄身份都要在医案上记好,方便以后查证。”
刘思源和乔雁也表示认同。
江慧嘉道:“此其一而已,最要紧的是,病患常在水路行走,易受寒湿之气而形成内阻,因此我才能更准确地判断,要为他退黄,便需先为他逐湿。干姜温中,桂枝温经通脉,茵陈利湿退黄,合而共济,温阳健脾,才是对症下药。”
刘思源终于恍然道:“所以先生开方,才极少使用贵重药材。相反,常见药物,只要君臣佐使搭配得当,对症下药,效果反而可能更好!”
江慧嘉点头笑道:“善!”
果然刘思源天赋最佳!
对症下药是最朴实的用药道理,要懂得容易,可要做到却不知有多难呢!
忽然,只听门外一阵掌击之声“啪啪”传来。
第414章 到底是什么瘟疫?
江慧嘉与三个说不上弟子的弟子讲课正到关键处,竟被人打断。
赵太医拍击手掌,赞叹道:“我从前只道江大夫年轻,医术上虽有独到之处,根底却未必如我。今日才知自己是井底之蛙,小瞧了天下高人啊!”
江慧嘉忙转过身:“赵太医过奖,晚辈不过后学末进,班门弄斧,见笑了。”
她见到突来的一众人,虽然心中惊讶,但镇定还是有的。
赵太医拱了拱手,微笑而不多言,很自觉地让到一边。前来传旨的内监便扬了拂尘,清了清嗓子道:“江大夫,杂家传旨来了。”
年初江慧嘉刚从宫里出来的时候很是跟这太监打过几回交道,因那时候时常要进宫给太子复诊,也隔三差五要去给皇帝看病,这一来二去,也就熟识。
熟人好说话,这厢传旨,无惊无澜。
江慧嘉除了在心里多想了赵太医几圈,进宫时还是平常心态的。彼时,她当然不可能未卜先知,猜到一府之隔的应天府居然会爆发出那样凶猛的瘟疫。
她还在心里思量着:“赵太医必是对我有敌意。”
虽然赵太医表现得对她十分赞赏,但江慧嘉却总觉得他口蜜腹剑。赵太医与孔大奶奶虽然未必有关联,然而在捧杀江慧嘉这个问题上,只怕两人无形间有着共识呢!
垂拱殿,见礼毕,皇帝一句废话都没有,直接就叫徐德拿了瘟疫奏案出来给江慧嘉看。
江慧嘉疑惑地接过奏本,一看之下立即大惊。
瘟疫爆发,十室九空,鸡犬都亡。应天府尹圈地焚疫……
怎么个圈法?怎么个焚法?
奏表上虽然描述得并不详尽,然而寥寥数语却已经勾勒出,彼时彼地令人无可想象之惨状。
为了阻止瘟疫漫延,应天府尹居然将爆发瘟疫最集中的几个村镇直接封锁,然后有病无病之人通通一把火烧了!
纸上描述虽然都是文字,可事实却是鲜血淋漓的!
江慧嘉再想不到自己居然会看到这种东西,她轻轻吸了一口气,拿着奏本的右手疾速抖了下。她左手又连忙端上,稳住了一时间激烈变动的情绪。
“皇上,民女失态了。”她深呼吸了几次,将奏本双手递还给徐德,直起腰道,“皇上召民女来,可是为平疫之事?”
“此人黄疸虽由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起,根源却是中阳不振,脾运失责。因此对症下药,便应当温阳泄浊,健脾助运。”
“自来医家最为讲究辨证施治。”江慧嘉道,“什么叫做辨证施治呢?最紧要的不是病灶在何处,而是病因、病机、邪正、虚实……须知人体为统一之宝藏,不能区分对待,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她深入浅出,而又细致引申,讲课的水平着实是一等一的好。
比起许许多多只会叫徒弟背医书、背单方的老派大夫来,实在是太会教徒弟了。
古代医家不是没有高手,相比起在蒙昧中挣扎了太多年,后来才终于飞速兴起的西医来,中医的传承就简直不知道要悠久绚烂多少倍。
可是名医们能著书立说,却未必懂得怎么教徒弟。
尤其古人著书,还讲究一个微言大义,这就又容易引得后人猜想:这句话什么意思,那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猜来猜去还猜不完呢,能真正看懂真义的又有多少?
看得懂的,能青出于蓝的,那都是其中佼佼者,就这样,其间还不知道要走多少弯路,琢磨多少年。
又哪里比得上江慧嘉简单直白,又深入细致地讲学?
江慧嘉继续说:“我此前特意问了,这患者经商,做的是水路生意,常年要从江南坐船来京城的。你们可知我为何要特意去问对方营生?”
同一时间,已经走到枯草堂正门口的赵太医一行人随之就顿住了脚步。
他们并没有很遮掩行踪,但江慧嘉这时正好背对着大门,而刘思源几个又正低头拼命记着笔记,外头的动静就被几人忽略了。
赵太医的脸上很有惊疑之色,一行几人中,他是走在后头的,走在最前面的却是一名身穿内侍袍服的内监。
其实赵太医在这门前已经静听了约有小半盏茶的时间了,他从宫中出来以后就直接来到了枯草堂附近,为的就是想要第一时间知道皇帝究竟会不会宣召江慧嘉。
他没料到自己竟然会碰到江慧嘉给弟子讲学,更没料到,江慧嘉讲得如此精彩,竟连他都听入迷了。
只听白果活泼的声音道:“娘子说了,病人的姓名年龄身份都要在医案上记好,方便以后查证。”
刘思源和乔雁也表示认同。
江慧嘉道:“此其一而已,最要紧的是,病患常在水路行走,易受寒湿之气而形成内阻,因此我才能更准确地判断,要为他退黄,便需先为他逐湿。干姜温中,桂枝温经通脉,茵陈利湿退黄,合而共济,温阳健脾,才是对症下药。”
刘思源终于恍然道:“所以先生开方,才极少使用贵重药材。相反,常见药物,只要君臣佐使搭配得当,对症下药,效果反而可能更好!”
江慧嘉点头笑道:“善!”
果然刘思源天赋最佳!
对症下药是最朴实的用药道理,要懂得容易,可要做到却不知有多难呢!
忽然,只听门外一阵掌击之声“啪啪”传来。
第414章 到底是什么瘟疫?
江慧嘉与三个说不上弟子的弟子讲课正到关键处,竟被人打断。
赵太医拍击手掌,赞叹道:“我从前只道江大夫年轻,医术上虽有独到之处,根底却未必如我。今日才知自己是井底之蛙,小瞧了天下高人啊!”
江慧嘉忙转过身:“赵太医过奖,晚辈不过后学末进,班门弄斧,见笑了。”
她见到突来的一众人,虽然心中惊讶,但镇定还是有的。
赵太医拱了拱手,微笑而不多言,很自觉地让到一边。前来传旨的内监便扬了拂尘,清了清嗓子道:“江大夫,杂家传旨来了。”
年初江慧嘉刚从宫里出来的时候很是跟这太监打过几回交道,因那时候时常要进宫给太子复诊,也隔三差五要去给皇帝看病,这一来二去,也就熟识。
熟人好说话,这厢传旨,无惊无澜。
江慧嘉除了在心里多想了赵太医几圈,进宫时还是平常心态的。彼时,她当然不可能未卜先知,猜到一府之隔的应天府居然会爆发出那样凶猛的瘟疫。
她还在心里思量着:“赵太医必是对我有敌意。”
虽然赵太医表现得对她十分赞赏,但江慧嘉却总觉得他口蜜腹剑。赵太医与孔大奶奶虽然未必有关联,然而在捧杀江慧嘉这个问题上,只怕两人无形间有着共识呢!
垂拱殿,见礼毕,皇帝一句废话都没有,直接就叫徐德拿了瘟疫奏案出来给江慧嘉看。
江慧嘉疑惑地接过奏本,一看之下立即大惊。
瘟疫爆发,十室九空,鸡犬都亡。应天府尹圈地焚疫……
怎么个圈法?怎么个焚法?
奏表上虽然描述得并不详尽,然而寥寥数语却已经勾勒出,彼时彼地令人无可想象之惨状。
为了阻止瘟疫漫延,应天府尹居然将爆发瘟疫最集中的几个村镇直接封锁,然后有病无病之人通通一把火烧了!
纸上描述虽然都是文字,可事实却是鲜血淋漓的!
江慧嘉再想不到自己居然会看到这种东西,她轻轻吸了一口气,拿着奏本的右手疾速抖了下。她左手又连忙端上,稳住了一时间激烈变动的情绪。
“皇上,民女失态了。”她深呼吸了几次,将奏本双手递还给徐德,直起腰道,“皇上召民女来,可是为平疫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