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然,以这伤者创口之大,其实不论是用哪种中药,要想快速止血都很困难。

  江慧嘉不知道张大夫撒下去的那包止血散里包含有什么成分,这时候以她的身份也不适宜发表什么意见,只能寄望于张大夫医术高明,包扎有效了。

  况且,这个伤者的难救,并不仅仅在于止血这一步。

  他伤口太深,甚至触及到脏器,即便是一时止住了血,止血之后的感染预防也是一大难题。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如今的医疗条件,都将很难处理。

  江慧嘉有心想要相助,奈何身份问题就是一大关碍。

  她心念急转,眼看周围人群就要退开,心中就忽起一念,顿时开口道:“大嫂,我倒是听说,有一味药材叫做龙血竭,止血有奇效。还有,这人伤口开得甚大,何不针线缝合?也好过简单包扎,缝合以后要止血肯定也更容易不是吗?”

  因为围观人群已经散开,她声音略略一高,周围人就都听见了。

  张氏瞠目道:“三弟妹,你这说的啥?什么龙血竭,还缝合……”

  第31章 中医外科

  张氏没有见识,不知道龙血竭,不代表悬壶堂的大夫们就不知道龙血竭。

  龙血竭止血,的确是有奇效,这一点应该许多医者都知道,《本草纲目》上对这一点也有明确记载。只是李时珍是明代人,如今的大靖朝没有李时珍,自然也没有《本草纲目》的存在。

  江慧嘉不知道如今的大夫们对龙血竭是个什么看法,龙血竭不是中土的药材,主要产自云南。而在大靖朝,云南是独立立国的,时称南诏。江慧嘉不知道龙血竭在大靖朝的流传度怎样,所以才特意提了提龙血竭。

  但最主要的,她还是想要引出缝合术。

  实在是,照目前这个伤者的状况来看,他那伤口若不能缝合,保命的几率那就太低了。

  同时,江慧嘉提出缝合,也应该算不得冒失。

  虽然有很大一部分普通民众并不知晓缝合之术,但这并不代表中医缝合就不存在。江慧嘉所说的缝合,绝不是开先河之言。

  事实上,在古代中国,外科手术早有流传。也并不像是后来许多现代人以为的那样,外科手术是西医的专利。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三国时期的华佗等,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古代外科名医。

  中医的博大精深,超出许多人的想象。只是经历过数千年的传承与遗失,到了后来,有太多古老的神技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才使得许多现代人误以为中医不如西医。

  当然,到了现代以后,中医之所以凋敝,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医的学习太需要岁月的累积。一个验方,要背诵容易,可要实际运用到病患身上,却往往可能需要经过千万种变化,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这门学问精细又宏大,同样的传承,由不同的人学习,得到的结果很可能千差万别。

  有人学成了庸医,有人不好不坏,而真正能够学有所成,甚至青出于蓝的,却是万中无一!

  江慧嘉的神情微微黯淡了下来,中医的发展到了后来反而呈现后退趋势,其实又何尝不与中医内部本身的流派之争有关?就比如外科手术,华夏古代自有不少外科先驱,可同样也有不少名医将外科之术斥为异端邪道,不肯接受,反而打压。

  她说出了缝合之法,可惜竟无人应答,她也只能就此住口,不能再说更多。

  张氏又拉扯她:“三弟妹,咱走罢!”

  江慧嘉微微垂首,往后退开一步。

  正要转身走,大堂外忽然传来一阵金石相击般的浑厚笑声:“不意市井之间竟还有人能返璞归真,直指本质!可不正该如此?伤口破了就应当缝起来!可笑有些蠢物,人命难道不及规矩重要?”

  江慧嘉惊讶地抬眼看过去,只见大门外忽地行来一群人。

  走在最前头的却是一个须发怒张的虬髯老人,这人天庭饱满,面色紫红,鼻直口方,眼明目亮,虽然明显已经是超过五旬的老者模样,却瞧来十分精神。他大步走在最前头,后面还跟了一行人。

  这一行人中最醒目的却是几个身穿捕快公服的男子,还有一名须发斑白的老者也随行其中,这人瞧来有六旬模样,背微微有些驼,身边紧跟着两个童子,一个提药箱,一个挨在他身边虚扶着他。

  孙掌柜最先迎上去,就向几人行礼:“杨公,您来了!”这是对着虬髯老者说的,又向另一名老者行礼,口称“老太爷”,向几名捕快行礼,称领头的为“赵捕头”,其余几个都叫“捕爷”。

  张大夫等坐堂大夫也纷纷过来行礼厮见,被称作杨公的老者摆手道:“啰嗦!伤者在哪里?”

  孙掌柜连忙将几人引到伤者身边去,一边又试探着问:“赵捕头与几位捕爷今日亲来,可是有公干?”毕竟里头这个伤者身上的口子可是刀伤呢,一看这就不是正常受伤,孙掌柜当然要问清楚。

  赵捕头倒是一笑:“里头这位伤者今日却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孙掌柜,我与几位兄弟可是特意来探望这位英雄的,你们可千万要将人治好啊!”

  孙掌柜“啊”了一声,忙笑道:“瞧您说的,我们悬壶堂是怎样的,赵捕头您还会不知道吗?”

  说着又将目光看向那位“老太爷”,既是被孙掌柜直呼“老太爷”,这老者其实就是悬壶堂的背后大东家,刘老爷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