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仲元魁满心期待去京兆尹告状,希望能够揭开太子的真面目,可没想到他再一次被赶了出来。

  他明白了,原来这里的官员跟沥江一样,都是胆小怕事,不敢得罪权贵,不愿意为他们伸张正义。

  他怀疑,他是不是再找不到清官,如果这件事传到太子的耳朵里,自己是不是不能活着出京都?

  好在他碰上了两个好人,他一看两人的气度穿着就知他们不是一般人,当他们问自己的时候,他将所有的事都告诉了他们。

  果不其然,这两人严肃起来询问真假,他便把证据拿出一部分给他们看。

  两人也察觉出他的顾虑和小心,便说出自己的身份,仲元魁才知道其中一个居然是大理寺少卿,还有一个是文阁学士。

  他知道大理寺专门调查案子,而文阁学士则经常见皇帝,这两人就是他的希望,他立刻给两人下跪磕头。

  将所有的事情都和盘托出,两人自知兹事体大,将仲元魁与女子安置妥当,又调查了一番,确认他所说的大部分无误,这才上折子告诉了皇帝。

  此时,那些证据就在皇帝手上,他看着上面仲元魁的一笔一划,给灾民的银子只有不足十万两,他心中委实惊讶。

  他知道太子德行,他会贪图银子,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如果银子少,他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他没料到太子在他的眼皮底下居然会贪了这么多的钱。

  他要这么多钱想要做什么?

  他是帝王,而太子是储君,如果太子手里的银子快赶上国库,那绝对不是一个好事。

  灾民如何他并不关心,银子才是他想知道了。

  “你还不快说实话,你到底贪墨了多少银子,那些银子到底去哪里了?”

  谢鸿玉可不会承认:“父皇,儿臣冤枉,儿臣真的没有贪。”

  到这个时候还不说,皇帝动怒:“来人,将太子押入牢中,莫卿家,务必将此事查得清清楚楚。”

  莫云章沉声应是,太子一看皇帝真要罚他,立时大喊:“父皇,儿臣冤枉,父皇……”

  皇帝不耐烦地摆手,侍卫们立马将人拖了下去。

  太子做后,皇帝疲惫地坐在龙椅上,告诫莫云章等人,此事没出结果之前,不要让人知道,莫云章点头,几人默默退下。

  可惜,皇帝的愿望落空了。

  仅仅一天,太子夜宿青楼,被皇帝抓回宫中与太子贪墨赈灾银,强抢民女,草菅人命,被告御状的事在整个京都传得沸沸扬扬,只有走出去就可听到大街小巷,酒楼食肆全都在讨论这件事。

  就连莫云章也不知道,此事怎么会这么多人知道。

  还有人将告御状的人事情都说了,听到那人这么惨,大家十分同情。

  当时沥江水患,有许多官员富商都捐了银子,大家都觉得沥江人可怜,这银子过去,能让他们得到救助。

  可谁知银子根本没到他们手中,这让他们觉得难以接受。

  尤其是从沥江逃难来京都的人,他们听闻此事之后,十分气愤。

  当初家乡遭难,到处都是水,房屋全淹了,许多人来不及逃命,都死在了水里。

  活着的人也受伤生病,没吃没喝,没衣衫蔽体。

  许多人即使活着从水里逃出来,最后都被活活地渴死、饿死、病死了。

  如果当时,有人坐着船去救他们,有人给他们粥饭和水,带他们去看大夫,给他们药材,那许多人能够活下来。他们的亲人也许就不会死,他们还会有家人。

  如果河堤被泥沙堵住,而不是什么草木灰,那也许家乡的水患早就退了。

  他们也不用背井离乡,来到这里。

  这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可这一切的美好都被太子毁了。

  是他贪墨了银两,是他让他们无家可归。

  此时,他们恨不得太子去死。

  莫云章一直在调查,他已经知道这件事情是真的,而且还听到更多细节。

  当时有四五个村庄明明还有人在,可太子只顾享乐,根本不派人去救,反而说大晋的人那么多,死几个也没有关系,免得浪费粮食。

  这话着实寒了人心,莫云章与井文玉都听不下去。

  这话也不知为何会在京都又传开了。

  如果说太子贪墨银两惹沥江人不满,他的这句话就点燃了许多有良知人的怒火。

  太子可是储君,从储君口中说出这样的话来,那等他真的登基为帝,这大晋还能好吗?

  有许多进京赶考的学子也纷纷谴责,沥江人开始述说自己的悲惨逃难经历,许多人心中悲凉,竟然集结在大理寺门口,希望大理寺的人和皇上能够查明真相,为枉死的沥江人讨回公道。

  陆采盈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已经过了好几天。

  她猜出太子倒霉是谢易安的手笔,她一开始还挺高兴,可当了解内情,沥江人当时居然如此凄惨,太子如此丧心病狂的时候,她心中难过,笑不出来。

  她与其他人一道去了大理寺门口,在静坐的人之中,她发现了唐三。

  唐三就在前面,手里还举着“还沥江人性命”的白练。

  这些人在这里静坐示威,看得陆采盈感动又担心。

  她知道皇帝是一个只顾自己享受并不在意百姓的人,唐三他们即使在这里坐上几天,皇帝回过神来也只想保住他儿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