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 第113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苏擎转头看向台上,“又不是没参加过国际会议,对了,我忘了你外语特别好,嗯,反正不管怎么样,作为桥梁的代表,你得好好发言。”

  宋修竹的光芒太耀眼了,年轻,帅气,又充满了新想法。

  然而,谢雁并没有和他要打对台的意思。

  他们来到这里,来到全世界面前,只是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进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宋修竹落座,也用期待和欣赏的目光,等着她的发言。

  谢雁上台,试了试话筒,开始了自己的话题。

  “的确,桥梁的发展在近年来都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各国的工程师的努力下,每天都有新的桥梁出现在世界各地,每天,都有新的技术被开发,新的材料出现……”

  “刚才宋先生的发言,有一点很有意思,他说桥梁是‘空中建筑’,”谢雁看了他一眼,微微一笑。

  “这也意味着,桥梁同样是具有无限的潜力的。以前,提到桥,无非就是小河上的石桥,山间的悬索吊桥,行人从上面过,马车从上面过。”

  “而现在,斜拉桥、悬索桥……已经不再是它们原本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样子,它们变成了路。”

  “江河时代,江上有路,山上有路,云上有路,这些‘路’,可以行车,可以通铁路,于是,有了公路桥,铁路桥,有了云桥。”

  她说,“桥的发展,其实和人类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既然江河时代,有跨江桥,有跨山桥,那么如今,在经济全球化,地球连成一片,信息只需要短短的时间就能抵达世界的另一处,物资也只需要短短的世界,就能抵达世界的其他角落,再这样的发展下,桥的发展,是和人的发展连在一起的。”

  “港口、码头,航运、空运……我在华国,就能买到意国的东西,我在意国,就能吃上华国的食物。”

  “人类早就开始了航海,当经济越来越发达,很多国家,也会进入真正的海洋时代,以前沪城的浦江上,或者说,华国的长江上,过江过河用轮船,就连送火车去对岸,也用的轮船,为什么我们要修建跨江大桥,就是因为比起轮渡来说,路,比海,比江更便利。”

  “桥就是路,路也是桥,桥是空中的路,跨过江河,跨过大山,跨过天堑。”

  所有人都静静地,听着这个来自华国的年轻女孩,讲述着自己对桥的看法,“我修建过无数座桥,也看见过无数座桥,当一个国家进入海洋货运时代时,他们需要的,就不只是跨江大桥,而是跨海大桥。”

  “当人类成为星空种族时,进入宇宙时代时,也许还有太空桥,真正的‘空中建筑’,它们会横跨星河,迎着恒星的光,创造更多的奇迹。人们在桥上走过,看见的是星辰大海,看见的是万物未来。”

  跨江大桥,跨海大桥,只要有能力,总有一天,连星星也能跨越!

  她的讲述,前期落脚在世界现有的桥梁技术和著名项目上,中后期,重点在论述跨海大桥的未来,国内跨海工程,国际跨海工程,乃至——洲际跨海工程!

  最后的未来畅想,更是让人激动的久久不能平静。

  “人类从出现,到发展,再到如今的繁荣,占用的时间不过地球寿命里的短短一瞬,而就在这一瞬中,桥,始终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的生活,过的更加美好。”

  她微微一笑,朝着所有人轻轻鞠躬,“感谢所有参与建设的工人,感谢所有设计师、工程师、还有其他为工程做出贡献的人们。”

  “桥梁的未来,就是我们。

  是现在正在看直播的孩子们,

  是在课堂里学习基础知识的学生们,

  是在工地上风吹雨打,日以继夜工作的工人们,

  是为解决问题而不断突破的研究者们,

  是头发已经发白,或者还是满头黑发的工程师们。”

  “谢谢你们。”

  所有人忘记了鼓掌,有的老工程师,默默摘下了眼镜,擦着眼角松弛的皮肤上的水光,有的青年工程师,紧紧握着双手,还在等她继续往下讲——又或者,还沉浸在刚才的那番论述中。

  终于,两处响起了缓慢的掌声。

  苏擎和宋修竹,同时鼓起掌来。

  随后,其他人才如梦初醒般,放下手里的笔,用力地鼓掌!

  潮水般的掌声,代表着对这位华国工程师的认可!

  演讲结束后,苏擎和宋修竹两个人差点打起来。

  “外面在下雨,可以坐我的车。”

  “不用,我会送她回去。”

  “你连伞都没有。”

  “……那也问题不大。”

  宋修竹说,“你是她男朋友?”

  苏擎一顿,“……不是,”

  宋修竹轻笑,“那问题就很大。”

  学弟赶快上来拉架,“那个,学长……”

  “都是同舟大学出来的,你叫谁?”

  宋修竹瞥了他们一眼,谢雁身边,很多竞争对手,然而最大的威胁,还是——

  苏擎:“怎么了?”

  “学姐已经自己回去了……”

  苏擎/宋修竹:“……?”

  谢雁不是故意把苏擎忘了,巴多洛玛热情地带着意国的工程师和专家,要请她做客,她只能让学弟通知苏擎,自己晚点回去。

  意国在五十年前,就有修建跨海桥梁的意思,跨过宽阔的墨西拿海峡,直通对岸的西西里,然而,从几年前政府确定建设开始,一直到现在,几年过去了,方案也没拿出来。

  巴多洛玛和其他专家,对她在跨海工程上的知识和观点非常感兴趣,和谢雁聊了一整晚,天亮才把人放回去。

  她一回到住处,倒头就睡了。

  睡醒了,看见客厅的桌上放着晚饭,还有一张龙飞凤舞的纸条。

  “没有方哥做的好吃,将就点,不准嫌弃。”

  她笑了笑,吃完晚饭,接到了林铸江打来的国际电话。

  “我在国内也看到了你的视频!”

  有记者报回去,也是正常的事,林铸江很高兴,“我年纪大了,你们这些年轻人才是华国桥梁的未来!”

  “不会,林爷爷永远年轻!”

  谢雁说,“跨国打电话,总不会就是为了夸我吧?电话费可不便宜。”

  林铸江爽朗的笑声从电话那头传来,“你也太聪明了。”

  “我问你,你知一个深水港,对沪城来说意味着什么吗?”

  “知,意义重大,沪城能够变成国际航运中心,进一步发展经济,进入真正的海洋时代——全看深水港。”

  谢雁说,“可这件事,不是一直没办法成吗?”

  入海口泥沙堆积,深水港建不起来。

  “这就是我要告诉你的事情,到时候带着苏擎早点回来,”

  林铸江说,“你们啊,有新项目了!”

  作者有话要说:苏擎:这题我会,要把我们借去建港口,好耶,桥梁港口是一家(不

  张学书:??我串章了?

  第71章 此去通途37

  宽阔的海面上,一艘小船正朝着远处的岛屿缓缓而去。

  苏擎站在甲板上,看着原来越远的陆地,以及海面上来往的轮船,他回头看谢雁跟着林铸江和其他人走到栏杆旁,才道,“船还要继续走?”

  他们已经离沪城很远了。

  “不远,”

  上船前,林铸江已经向他们彼此介绍了,“耐心等等,正好,你们才从国外赶回来,让老赵给你们介绍一下。”

  两个他最欣赏的桥梁工程专业的青年工程师,沪城国际航运中心的宋海以及集装箱码头负责人赵其国。

  赵其国六十多岁,个子不高,看起来为人和蔼,“沪城要在2020年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你们应该知道吧?”

  这是华国制定的沪城发展目标之一。

  沪城,从一开始就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修建跨江大桥开发浦东,目的,就是为了突破——用金融手段将陷入发展僵局的沪城,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水平。

  如今的浦东,已是华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

  当浦东开始开发后不过几年,国家就制定了新的目标——将沪城国际化的目光,放在了航运上。

  “以沪城为中心,苏浙为两辅助侧翼,”

  苏擎对沪城的发展政策还是很了解的,“建成国际航运中心,让沪城彻底成为国际大都市。”

  “没错,”

  赵其国点头,“当年,浦江东岸还不过是一片农田,芦苇荡,棚屋,一江之隔,却是两个世界。”

  他的脸上露出回忆的神情,“我还记得,当年赤手空拳去浦东时,什么也没有,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还有热心的农民,知道国家有困难,主动捐钱,捐牛,捐东西,支援我们的开发和建设。”

  开发办的账簿上,清清楚楚记录着每一个为东岸开发捐出自己积蓄的,朴实的华国人民的名字。

  林铸江笑道,“这事我还记得,当时你负责的就是把一片荒芜的芦苇荡,变成集装箱码头。一个九百米的码头,说好三百米用作集装箱码头,你可倒好,直接做了九百米的集装箱码头!”

  “是啊,当时是冒了很大风险,大家也不理解,说你这个,全都做成集装箱了,有什么用?说好的三百米,改成九百米,这不是瞎改吗?”

  宋海摇头,他只比赵其国小五六岁,一双眼睛充满了锐利的光芒,声音浑厚有力,“我觉得您想的没错。”

  沪城出口全靠航运,码头极其重要,尤其是集装箱码头。

  集装箱不只是运送货物的一种特殊车厢,更是一个城市,一个码头实力的衡量标准。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船舶的体积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大”。

  teu作为国际标准箱单位,既是对集装箱标准化的一个称呼,也是对港口能力和实力的量化单位。

  “以前,一趟船走一次远洋,能带3000个teu,后来近十年,四千,五千也已经不算什么了,再往后发展,”

  赵其国对集装箱的情况了如指掌,“还会出现8000teu的超大型船舶。而经过这么多年的航运发展,世界各国早就形成了主要的航运干线,他们有他们的圈子,我们要向加入这个圈子,除非本身实力足够。”

  这一点,宋海深有体会,“亚洲,欧洲,北美,连成一个圈!但凡在这个圈上,能成为枢纽中心的,必然都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如果没有合适的港口和码头,最多只能成为别人的补给点,国际航运中心——要做到中心两个字,就不能只是别人路途中的一道风景!”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