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推门的时候我想起这段关于宣传傣家竹楼的广告词,不禁大皱眉头:确实,只要你走进竹楼,一定会有不同的精彩迎接你……
一道煞白的闪电划过,黑暗的世界立时被撕开一大片白晕来,在这片白晕的短暂映照下,我仔细瞥了瞥我们即将进入的这栋建筑物。
如我所述,我自幼便在西双版纳这块灼热潮湿的土地上长大,对于这里的特色建筑自然是了如指掌:一般来说,傣族的村落多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两三百户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户人。房子都是单栋,四周多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而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厅,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边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吻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栏”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这类竹楼下层高七八尺,四无遮拦,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算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所以没有窗子。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熄,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或蹲或坐。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需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为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
第124节:傣家竹楼(11)
在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已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所以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需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即可。而且只要是住此类房屋的,就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即使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根大木柱架成,长十余丈,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廊,但不开窗,所以终日暗淡无光,楼下空无遮拦,唯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根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具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
类似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族、景颇族、傈僳族,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唯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阳光照射,住在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院门到竹楼下的百步距离内,我仔细回想,但无论是材料文献抑或是生活所历,都与眼前的这栋竹楼挂不上边——除了同样以竹为材之外。
传统的傣家竹楼在建筑外形上有着非常独特之处,如上所述,而面前此栋给我的感觉却非同凡响。
“这竹楼顶怎么跟个皇冠似的?”闪电的光亮中,其余几人也都瞥见,大学生的问题一般都比常人要多一点,吕放蹒跚之余也没忘记问我。
我怎么会知道?我咳了咳,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只好抖抖眉毛揶揄道:“说不定是哪个傣家王子的住所……”才说了一半我自己都有些许心虚,王子什么……
“不是吧?真有气派!”吕放赞许道。我们其余几人居然没人能接上他的话茬……
夜有点凉。
虽说放眼各处雨势丝毫不见有减弱的迹象,我打心底里想找个地方避避雨,但又碍于之前在那破房子的二楼见到的东西,所以不敢放慢半寸脚步,王子什么的暂时就不去理会了,不管怎么说,至少我们当下还聚在一起,如果孤身一人的话……
第125节:傣家竹楼(12)
我心里还是挂念着素颜——方才没找到她让我多多少少有点失落,她现在也不知道怎么样了……我带着一点愤怒和鄙夷的不满瞪吕放的时候,我们已经穿过了竹楼的前庭大院。走在这竹楼下,不知怎的,头顶排排鱼鳞瓦在忽明忽暗的空间里散发出让我意乱情迷的错觉。
怎么和地下水道里那些母仪飞天图有着同样的感觉?
“咯——吱——”
本图书由www.aitxt.com(celia_mumu)为您整理制作
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http://bbs.aitxt.com/?u=900489
我还在眼晕着,淅淅沥沥的夜雨声中就掺杂着似曾相识的声音灌入我耳中——惊恐之余,我马上就辨认出了声源——那是庭院大门的开合声。
于是众人很快跟着我踏上了“傣家王子”的竹楼。
楼不高,四开而三合,竹楼楼梯口直接连接着主客厅……我的意思是,它没有所谓的门,而我们身处的二楼就是大家泛指的主客厅了。
一道煞白的闪电划过,黑暗的世界立时被撕开一大片白晕来,在这片白晕的短暂映照下,我仔细瞥了瞥我们即将进入的这栋建筑物。
如我所述,我自幼便在西双版纳这块灼热潮湿的土地上长大,对于这里的特色建筑自然是了如指掌:一般来说,傣族的村落多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两三百户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户人。房子都是单栋,四周多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而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厅,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边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吻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栏”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这类竹楼下层高七八尺,四无遮拦,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算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所以没有窗子。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熄,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或蹲或坐。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需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为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
第124节:傣家竹楼(11)
在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已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所以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需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即可。而且只要是住此类房屋的,就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即使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根大木柱架成,长十余丈,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廊,但不开窗,所以终日暗淡无光,楼下空无遮拦,唯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根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具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
类似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族、景颇族、傈僳族,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唯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阳光照射,住在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院门到竹楼下的百步距离内,我仔细回想,但无论是材料文献抑或是生活所历,都与眼前的这栋竹楼挂不上边——除了同样以竹为材之外。
传统的傣家竹楼在建筑外形上有着非常独特之处,如上所述,而面前此栋给我的感觉却非同凡响。
“这竹楼顶怎么跟个皇冠似的?”闪电的光亮中,其余几人也都瞥见,大学生的问题一般都比常人要多一点,吕放蹒跚之余也没忘记问我。
我怎么会知道?我咳了咳,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只好抖抖眉毛揶揄道:“说不定是哪个傣家王子的住所……”才说了一半我自己都有些许心虚,王子什么……
“不是吧?真有气派!”吕放赞许道。我们其余几人居然没人能接上他的话茬……
夜有点凉。
虽说放眼各处雨势丝毫不见有减弱的迹象,我打心底里想找个地方避避雨,但又碍于之前在那破房子的二楼见到的东西,所以不敢放慢半寸脚步,王子什么的暂时就不去理会了,不管怎么说,至少我们当下还聚在一起,如果孤身一人的话……
第125节:傣家竹楼(12)
我心里还是挂念着素颜——方才没找到她让我多多少少有点失落,她现在也不知道怎么样了……我带着一点愤怒和鄙夷的不满瞪吕放的时候,我们已经穿过了竹楼的前庭大院。走在这竹楼下,不知怎的,头顶排排鱼鳞瓦在忽明忽暗的空间里散发出让我意乱情迷的错觉。
怎么和地下水道里那些母仪飞天图有着同样的感觉?
“咯——吱——”
本图书由www.aitxt.com(celia_mumu)为您整理制作
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http://bbs.aitxt.com/?u=900489
我还在眼晕着,淅淅沥沥的夜雨声中就掺杂着似曾相识的声音灌入我耳中——惊恐之余,我马上就辨认出了声源——那是庭院大门的开合声。
于是众人很快跟着我踏上了“傣家王子”的竹楼。
楼不高,四开而三合,竹楼楼梯口直接连接着主客厅……我的意思是,它没有所谓的门,而我们身处的二楼就是大家泛指的主客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