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卖画框。这里一街都是卖画框的。而且,”皮肤洁净但神情清淡的姐姐微微得意地说,“你还可以卖自己的画,多好的条件!”
听起来是不错,他可以有一个自己的画廊,在这闹市中!多少画家愁的就是画了很多却堆在家里发霉发烂,占地方。现代人空间有限,空间宝贵,除了钞票不怕没地方放,其它什么东西放家里都嫌挤塞。
“这里的门面很贵的哦!”
“这个就不用你操心了。”
姐姐利用自己做商场经理的便利,很快就在文德路和文明路交接的地方盘了个店,简单装修后颜如卿自己取了个雅名:“东篱香”,在一块结实的青岗木上将三个隶书字烧灼出来,挂在门楣上,是取李清照词“东篱把酒”之意,顺应文德路的儒雅文风。就这么开张了,店面不大,但论位置,可真是文德路的焦点、亮点。开始是从一些厂家批发画框和成批生产的装饰画来零售,慢慢增加装裱业务,也卖文房四宝。他就是想拥有自己的画廊,但因为缺少自信而为自己的画作感到羞愧,就犹豫着。这么多年,颜如卿也陆陆续续画了一些,积累了不少作品,但不肯拿出来。不是怕别人不懂画,相反,他怕遇到懂画之人,特别怕遇到同行。省里的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还在这条街上,出入的可都是广东书画界那些响当当的人物,而他,一直没有进入主流。
他想慢慢来,只留了一个墙面,蒙上深灰色壁毯,注明代售各书画家的作品。也许是文德路这些年卖的赝品、仿制品、大路货太多,原创作品不敢在这一带露脸,一露脸不是被人当成仿制品,就是被工匠临摹,所以,一直没有画家带自己作品来光顾过。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75节:东 篱 香(2)
说起来,这文德路文明路,可是广州老城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一,过去文人骚客集中在这一带,是文化单位、文化人最早聚集的地方,鲁迅、孙中山、欧阳山等都在这一带活动过。据说在没有空调的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一到炎热的夏季,夜晚一街的住户都将沙发啊床啊榻椅的搬了出来,摆开在街的两边。那时候城市的灯火不多,更别说现在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红绿灯满大街的车流。那时路旁树木繁茂,城市街道洁净清爽,青青的柏油路面映着蓝幽幽的天光。仲夏之夜,文德路树阴下到处宿的是人,大家共享天地造物的恩惠,不分陌生与彼此,摇着大蒲扇“吭解”(聊天),睡意一来倒头便睡过去。虫声唧唧,鼾声匀细,星光灿烂,凉风送爽,其怡然和谐,真是比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之大同社会还舒坦,令市民们至今一直眷恋不已。
广州最早的高楼叫文化大楼,就在文德北路上,至今,省、市文联还在文化大楼里留有办公室,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也还在这两条道上。
颜如卿是回到了南方,但还和内地的大多数人一样,羞于经商。店开了,没人看,只有自己看。他坐在店子里,不敢抬头看路人,只低着头看书喝茶,似乎头一抬,就会被剥掉了他文化人、艺术家的面子。从上午熬到中午,也只能和别的店的打工仔一道,吃快餐店送来的盒饭,饭太烂,菜无味。他感到尴尬甚至痛苦。
人的痛苦和烦恼,本是无形之物,全在乎自己的态度和感受。如果你无所谓,如果你的感受性迟钝,那痛苦和烦恼对你刺激的力度就要大打折扣。颜如卿就想让自己麻木些,忍耐些,看生活的手会将自己推向何处。时间久了,那痛苦的感觉果然消退很多。
生意一直很清淡,勉强维持着,他就有了很多的时间观察店前过往行人,偶尔灵机一动,被某个有特点的路人吸引,也用铅笔在纸板上勾几笔。路人形形色色,路人就是路人,想买框买画就留步看一看,不需要转身就走,也不看他一眼,没有谁当他是怎么回事,他也无需再尴尬。要生活恢复常态,就别把自己当主角而当当观众,这样会更有趣,更放松。生活就是这么回事,梦也好,心动也罢,实实在在做点事情,心里不慌。如果此时,有曾经熟悉的人路过“东篱香”,看到手拿曲尺有节奏地敲击写字台面眼睛望着店外发呆的店老板,大概已经无法将他和《黄果树》编辑部那个敏感、情绪化的青年画家相联系了吧?
这又是自思自想。和文艺界那些专业开会人士的自说自话有所不同,颜如卿的自思自想是他意识深处的警醒,令他才开始麻木平静的心又不得安宁。
满街的人,永远不会重复的陌生面孔,熙熙而来,攘攘过往,他们都在想些什么?有一点很明确,颜如卿感到所有的路人都比自己踏实,他们脚步匆忙,在行动之中。而他虽然在经营自己的店,其实没有任何目标和行动。
而且,他感到自己似乎已经失去了与这些世俗生活中的人们、与所有的人对话和沟通的能力。
那么他能和谁沟通呢?想了很久,在他的经验里,与人最愉快的相处和沟通,竟然仅仅是与阿哈,还有柔桑——他们见过一次也只谈过一次话,在文联会议室的角落里。此外,他再没有成功的经验。在过去的生活中他并没有感觉到自己与人沟通方面有问题,当回到自己的母语之地,这个问题却日益凸显出来了。
听起来是不错,他可以有一个自己的画廊,在这闹市中!多少画家愁的就是画了很多却堆在家里发霉发烂,占地方。现代人空间有限,空间宝贵,除了钞票不怕没地方放,其它什么东西放家里都嫌挤塞。
“这里的门面很贵的哦!”
“这个就不用你操心了。”
姐姐利用自己做商场经理的便利,很快就在文德路和文明路交接的地方盘了个店,简单装修后颜如卿自己取了个雅名:“东篱香”,在一块结实的青岗木上将三个隶书字烧灼出来,挂在门楣上,是取李清照词“东篱把酒”之意,顺应文德路的儒雅文风。就这么开张了,店面不大,但论位置,可真是文德路的焦点、亮点。开始是从一些厂家批发画框和成批生产的装饰画来零售,慢慢增加装裱业务,也卖文房四宝。他就是想拥有自己的画廊,但因为缺少自信而为自己的画作感到羞愧,就犹豫着。这么多年,颜如卿也陆陆续续画了一些,积累了不少作品,但不肯拿出来。不是怕别人不懂画,相反,他怕遇到懂画之人,特别怕遇到同行。省里的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还在这条街上,出入的可都是广东书画界那些响当当的人物,而他,一直没有进入主流。
他想慢慢来,只留了一个墙面,蒙上深灰色壁毯,注明代售各书画家的作品。也许是文德路这些年卖的赝品、仿制品、大路货太多,原创作品不敢在这一带露脸,一露脸不是被人当成仿制品,就是被工匠临摹,所以,一直没有画家带自己作品来光顾过。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75节:东 篱 香(2)
说起来,这文德路文明路,可是广州老城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一,过去文人骚客集中在这一带,是文化单位、文化人最早聚集的地方,鲁迅、孙中山、欧阳山等都在这一带活动过。据说在没有空调的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一到炎热的夏季,夜晚一街的住户都将沙发啊床啊榻椅的搬了出来,摆开在街的两边。那时候城市的灯火不多,更别说现在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红绿灯满大街的车流。那时路旁树木繁茂,城市街道洁净清爽,青青的柏油路面映着蓝幽幽的天光。仲夏之夜,文德路树阴下到处宿的是人,大家共享天地造物的恩惠,不分陌生与彼此,摇着大蒲扇“吭解”(聊天),睡意一来倒头便睡过去。虫声唧唧,鼾声匀细,星光灿烂,凉风送爽,其怡然和谐,真是比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之大同社会还舒坦,令市民们至今一直眷恋不已。
广州最早的高楼叫文化大楼,就在文德北路上,至今,省、市文联还在文化大楼里留有办公室,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也还在这两条道上。
颜如卿是回到了南方,但还和内地的大多数人一样,羞于经商。店开了,没人看,只有自己看。他坐在店子里,不敢抬头看路人,只低着头看书喝茶,似乎头一抬,就会被剥掉了他文化人、艺术家的面子。从上午熬到中午,也只能和别的店的打工仔一道,吃快餐店送来的盒饭,饭太烂,菜无味。他感到尴尬甚至痛苦。
人的痛苦和烦恼,本是无形之物,全在乎自己的态度和感受。如果你无所谓,如果你的感受性迟钝,那痛苦和烦恼对你刺激的力度就要大打折扣。颜如卿就想让自己麻木些,忍耐些,看生活的手会将自己推向何处。时间久了,那痛苦的感觉果然消退很多。
生意一直很清淡,勉强维持着,他就有了很多的时间观察店前过往行人,偶尔灵机一动,被某个有特点的路人吸引,也用铅笔在纸板上勾几笔。路人形形色色,路人就是路人,想买框买画就留步看一看,不需要转身就走,也不看他一眼,没有谁当他是怎么回事,他也无需再尴尬。要生活恢复常态,就别把自己当主角而当当观众,这样会更有趣,更放松。生活就是这么回事,梦也好,心动也罢,实实在在做点事情,心里不慌。如果此时,有曾经熟悉的人路过“东篱香”,看到手拿曲尺有节奏地敲击写字台面眼睛望着店外发呆的店老板,大概已经无法将他和《黄果树》编辑部那个敏感、情绪化的青年画家相联系了吧?
这又是自思自想。和文艺界那些专业开会人士的自说自话有所不同,颜如卿的自思自想是他意识深处的警醒,令他才开始麻木平静的心又不得安宁。
满街的人,永远不会重复的陌生面孔,熙熙而来,攘攘过往,他们都在想些什么?有一点很明确,颜如卿感到所有的路人都比自己踏实,他们脚步匆忙,在行动之中。而他虽然在经营自己的店,其实没有任何目标和行动。
而且,他感到自己似乎已经失去了与这些世俗生活中的人们、与所有的人对话和沟通的能力。
那么他能和谁沟通呢?想了很久,在他的经验里,与人最愉快的相处和沟通,竟然仅仅是与阿哈,还有柔桑——他们见过一次也只谈过一次话,在文联会议室的角落里。此外,他再没有成功的经验。在过去的生活中他并没有感觉到自己与人沟通方面有问题,当回到自己的母语之地,这个问题却日益凸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