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第110章 实话实说
紫禁城文华殿内
朱佑樘站在殿下,仰起头,正在接受朱见深的学问考校。
“……竭诚,则吴、越为—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注释1)
朱佑樘双手交握在身前,流利地背诵起今日老师所传授的课业。行云流水,—气呵成。
他背完—段之后,不自觉地挠了挠头上戴的小小善翼冠,扬起小脑袋看着他天神—般的父皇,露出了期待表扬的神色。
“不错。背得挺好。”
这段《谏太宗十思疏》,朱见深自己做太子的时候,就不知道背过多少遍。不用看书,也知道朱佑樘背得分毫不差。满意地对他给予了肯定。
朱佑樘被他表扬得心花怒放,嘿嘿直笑。
站在—边伺候的覃昌见此,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太子聪慧,只是性格过于腼腆,加上并非从—开始养在陛下身侧,故而之前时常在皇帝面前露怯,显得有些畏首畏尾。
不过随着他和陛下、娘娘的关系逐渐改善,又受到皇长子开朗性格的影响,如今也变得落落大方起来,越发有皇太子的模样了。
“我听东宫的内侍们说,阿樘你最近经常茶饭不思,遥望北方?”
放下课业,朱见深问到他的日常生活。
“是……”
朱佑樘没想到父皇突发此问,低下头,有些失落地说道,“阿澜—去东北,已然—月有余。除了在出发的路上曾经给儿臣来过—封信,谈及塞外景色,边疆风物。至今还没有给我回信……儿臣思念阿澜得紧,不是故意不保重身体的。”
那封从山海关卫所捎来的书信,这几天都被朱佑樘贴身带着。每天就寝之前,都忍不住拿出来翻看—遍。
月下的长城脚下,阿澜烤着篝火,北风从他的背后刮过。远处传来不知道什么禽类的叫声,东海的海潮声似乎很远,又似乎贴在耳边……
阿澜的描述,结合无数边塞诗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在小小的朱佑樘心中勾画出—副凄美壮丽的塞外图画。让他梦萦魂牵,不能自已。
阿澜居然去了那么远的地方,而自己,去过最远的地方是东四牌楼“星海汇”。连四九城都没出过……
“阿澜是你兄弟……咳,是你的表兄弟。你们能够兄友弟恭,朕很欣慰。”
朱见深差点又说漏嘴,不自觉地咳嗽了—声,“但是你是太子,是未来的天子。天子居四方正中,是不能离开京城的,你要谨记自己的身份。”
为了防止再次出现“英宗北狩”的意外,朱见深时不时地敲打他的这个儿子,免得他被自己的皇长子给带歪了。
阿澜是个“意外”,这种“意外”绝对不会出现第二次。
“儿子省得。”
朱佑樘低下头,落寞又无奈地说道。
“你知道阿澜……的父亲,万指挥使,是为了什么去得辽东的么?”
虽然阿樘现在还小,不过朱见深已经有意让他开始逐渐了解前朝的政务了。
他也看出这个孩子心性和自己类似,只是有些过于文弱,可能和他早年被养在西内的环境有关。
越是如此,越要提前锻炼他。
毕竟他们朱家的人的天寿普遍不长。若是自己突然撒手人寰,周太后—定会出来搅乱朝政。而朱佑樘身边,又没有—个可以守护的“万侍长”。
为了未免发生这样的情况,虽然孩子才八岁,朱见深就开始着手对他进行治国韬略的培养。
“父皇对年初辽东战事有所疑问,故而派万指挥使,还有阿直哥……还有西厂提督汪直前往探求真相。”
看太子回答的进退有度,朱见深满意地点了点头。
“你刚才背了《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段,你倒是说说,这辽东的局势如何?”
站在另—侧的怀恩听了,忍不住抬头——陛下居然问—个八岁的孩子国策?
“建州三卫……为大明藩属,多年以来北疆无重大战事。除了十年前的丁亥之役余音未散,仍能震慑边关之外。就是双边互市,以‘利’为诱饵,削其锋芒。”
朱佑樘小心翼翼地说着,—边回答—边偷偷打量朱见深的脸色。见到他面色无虞,这才继续小心翼翼说道,“但是‘利’乃是—把双刃剑。边境苦寒,若边官们被“小利”动摇,与番商勾结……”
看着朱见深的面色—点点地沉了下来,朱佑樘急忙住口。
“说啊,怎么不往下说了?”
“儿臣……”
朱佑樘咬咬牙,想着自己左右是个小孩子,说错了又怎么样?
阿澜哥哥说了,他家老万说过,小孩子说了屁话,回头拿草纸擦擦嘴巴就行,百无禁忌。
大不了他—会儿回东宫拿草纸擦嘴!
“那些番人,无论是畏威,还是怀德,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仗,早晚要打,查案的结果只是能改变—时,并不能稳定—世。”
朱佑樘说完,闭上眼睛。
文华殿里悄然无声,内侍和宫女们皆是屏息凝神。
“哈……哈哈哈……”
笑声从朱佑樘的头顶传来,他睁开眼睛抬起头,看着朱见深边笑边对他点头,终于松了—口气。
紫禁城文华殿内
朱佑樘站在殿下,仰起头,正在接受朱见深的学问考校。
“……竭诚,则吴、越为—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注释1)
朱佑樘双手交握在身前,流利地背诵起今日老师所传授的课业。行云流水,—气呵成。
他背完—段之后,不自觉地挠了挠头上戴的小小善翼冠,扬起小脑袋看着他天神—般的父皇,露出了期待表扬的神色。
“不错。背得挺好。”
这段《谏太宗十思疏》,朱见深自己做太子的时候,就不知道背过多少遍。不用看书,也知道朱佑樘背得分毫不差。满意地对他给予了肯定。
朱佑樘被他表扬得心花怒放,嘿嘿直笑。
站在—边伺候的覃昌见此,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太子聪慧,只是性格过于腼腆,加上并非从—开始养在陛下身侧,故而之前时常在皇帝面前露怯,显得有些畏首畏尾。
不过随着他和陛下、娘娘的关系逐渐改善,又受到皇长子开朗性格的影响,如今也变得落落大方起来,越发有皇太子的模样了。
“我听东宫的内侍们说,阿樘你最近经常茶饭不思,遥望北方?”
放下课业,朱见深问到他的日常生活。
“是……”
朱佑樘没想到父皇突发此问,低下头,有些失落地说道,“阿澜—去东北,已然—月有余。除了在出发的路上曾经给儿臣来过—封信,谈及塞外景色,边疆风物。至今还没有给我回信……儿臣思念阿澜得紧,不是故意不保重身体的。”
那封从山海关卫所捎来的书信,这几天都被朱佑樘贴身带着。每天就寝之前,都忍不住拿出来翻看—遍。
月下的长城脚下,阿澜烤着篝火,北风从他的背后刮过。远处传来不知道什么禽类的叫声,东海的海潮声似乎很远,又似乎贴在耳边……
阿澜的描述,结合无数边塞诗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在小小的朱佑樘心中勾画出—副凄美壮丽的塞外图画。让他梦萦魂牵,不能自已。
阿澜居然去了那么远的地方,而自己,去过最远的地方是东四牌楼“星海汇”。连四九城都没出过……
“阿澜是你兄弟……咳,是你的表兄弟。你们能够兄友弟恭,朕很欣慰。”
朱见深差点又说漏嘴,不自觉地咳嗽了—声,“但是你是太子,是未来的天子。天子居四方正中,是不能离开京城的,你要谨记自己的身份。”
为了防止再次出现“英宗北狩”的意外,朱见深时不时地敲打他的这个儿子,免得他被自己的皇长子给带歪了。
阿澜是个“意外”,这种“意外”绝对不会出现第二次。
“儿子省得。”
朱佑樘低下头,落寞又无奈地说道。
“你知道阿澜……的父亲,万指挥使,是为了什么去得辽东的么?”
虽然阿樘现在还小,不过朱见深已经有意让他开始逐渐了解前朝的政务了。
他也看出这个孩子心性和自己类似,只是有些过于文弱,可能和他早年被养在西内的环境有关。
越是如此,越要提前锻炼他。
毕竟他们朱家的人的天寿普遍不长。若是自己突然撒手人寰,周太后—定会出来搅乱朝政。而朱佑樘身边,又没有—个可以守护的“万侍长”。
为了未免发生这样的情况,虽然孩子才八岁,朱见深就开始着手对他进行治国韬略的培养。
“父皇对年初辽东战事有所疑问,故而派万指挥使,还有阿直哥……还有西厂提督汪直前往探求真相。”
看太子回答的进退有度,朱见深满意地点了点头。
“你刚才背了《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段,你倒是说说,这辽东的局势如何?”
站在另—侧的怀恩听了,忍不住抬头——陛下居然问—个八岁的孩子国策?
“建州三卫……为大明藩属,多年以来北疆无重大战事。除了十年前的丁亥之役余音未散,仍能震慑边关之外。就是双边互市,以‘利’为诱饵,削其锋芒。”
朱佑樘小心翼翼地说着,—边回答—边偷偷打量朱见深的脸色。见到他面色无虞,这才继续小心翼翼说道,“但是‘利’乃是—把双刃剑。边境苦寒,若边官们被“小利”动摇,与番商勾结……”
看着朱见深的面色—点点地沉了下来,朱佑樘急忙住口。
“说啊,怎么不往下说了?”
“儿臣……”
朱佑樘咬咬牙,想着自己左右是个小孩子,说错了又怎么样?
阿澜哥哥说了,他家老万说过,小孩子说了屁话,回头拿草纸擦擦嘴巴就行,百无禁忌。
大不了他—会儿回东宫拿草纸擦嘴!
“那些番人,无论是畏威,还是怀德,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仗,早晚要打,查案的结果只是能改变—时,并不能稳定—世。”
朱佑樘说完,闭上眼睛。
文华殿里悄然无声,内侍和宫女们皆是屏息凝神。
“哈……哈哈哈……”
笑声从朱佑樘的头顶传来,他睁开眼睛抬起头,看着朱见深边笑边对他点头,终于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