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凭吐槽实力上位 第170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等等!”

  送信兵只好回来,只听谢郬问:

  “你说这信是什么时候送来的?”

  送信兵仔细回想了一下,给出了一个确切的答案:

  “六天前。”

  谢郬又问:“这信给我看之前,有没有别人看过?”

  送信兵不敢隐瞒,点头道:

  “有,昨天末将给孟副帅送信去的时候,提起将军府有来信之事,有一位高校尉问末将拿了信去看。”

  谢郬一巴掌拍在自己脑门上。

  送信兵以为她在责怪自己,赶忙解释:

  “末将开始也说不合适来着,但孟副帅说可以,末将便只能拿给他了。”

  谢郬深吸一口气,对送信兵挥了挥手:

  “我知道了。你去送其他人的吧。”

  送信兵如获大赦,兔子似的逃走。

  他走之后,谢郬低头看着脚边被她撕了个粉碎的纸屑,怒气冲天的在纸屑上踩了又踩。

  高瑨!你个王八犊子!

  你丫昨晚的行为,简直他妈的就是骗炮吧!

  跟高瑨的行为相比,蔡氏用孝义威胁谢郬回京的行为似乎都没那么可恶了!

  原本若只是蔡氏来信让她回京,谢郬把信撕了,然后往别的地方一躲,蔡氏能把她怎么样?

  可被高瑨这么一搅和,谢郬觉得如果不回京去揍他丫的一顿,这口气就咽不下去!

  **

  将军府的二管家福贵是将军夫人一手提拔上来的,他是将军夫人的陪嫁,从郡王府那边随将军夫人来到谢家,这回奉了将军夫人的命,亲自来边关请大小姐谢郬回京。

  随行的还有两个丫鬟,两个婆子,拢共三辆马车,给足了这位自小养在边关的大小姐面子。

  他们从没来过边关,不知道越往北走,地势就越恶劣,多山少水,坑坑洼洼,越走越冷,入目到处是黄土枯木,官道荒凉,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们要是稍微耽搁一些赶不到城镇,都找不到个休息的地方。

  虽说他们都是当下人的,可他们这种高门大户里稍微有点头脸的下人,那日子过得可比一般人家强多了,哪里受过这种奔波劳累的苦,一路可累得够呛。

  不敢抱怨将军夫人让他们来受苦,却恨死了这位养在边关的大小姐,一个二十多岁还没嫁人的老姑娘,这么大了还要将军夫人为她操心劳力,连累他们跑这一趟,真好意思!

  一行人风尘仆仆赶到边关,先拿着将军府的印信到武威军大营寻孟副帅,把将军夫人给孟副帅及边关众将领带的京城风物分发下去。

  “这些都是我们夫人的一片心意,将军们在边关辛苦了,夫人体弱,不能亲自来边关探望诸位,还请诸位多加海涵,这些蜀锦披帛都是江南那边最时兴的,还有茶叶、点心什么的,请诸位将军们自取。”

  福贵说完之后,又按照夫人的吩咐,给孟副帅另外准备了一份厚礼,是一把兵器,长剑。

  “这把宝剑乃是我家夫人特地给副帅挑选的,是戎马山庄祁大师最新打出来的好剑,用的是西域玄铁,您瞧这剑鞘上面镶嵌的玉石,每一颗都价值连城,孟副帅拿着这把剑上战场,必将威风凛凛,战无不胜。”

  福贵亲自把剑匣奉到孟副帅面前,因为剑太沉了,他举起来显得有些吃力。

  孟副帅看着匣子里那珠光宝气的长剑,心情有些复杂。

  拿着这把剑上战场能不能威风凛凛战无不胜他不知道,但估计能把敌军的大牙给笑掉了。

  他本也算是爱剑之人,可这把剑的品味实在是……

  这么说吧,这种颜值甚至都不能让他产生把剑拔出来欣赏内在的冲动。

  如果是孟副帅自己的老婆给他挑了这么一把骚包的剑,孟副帅能当场把她拍回老家去面壁思过,可偏偏这剑不是孟副帅的老婆送的,是孟副帅的上峰老婆送的,孟副帅总不能对上峰老婆的品味评头论足,只能硬着头皮说:

  “这剑太过名贵,我不配用,还是请阁下拿回去还给夫人,让夫人送给主帅吧。这剑,配主帅。”

  福贵没有听出孟副帅的言外之意,还以为他是受宠若惊,谦虚不敢收,劝道:

  “我家夫人说了,宝剑赠英雄。既是我家夫人的一片心意,副帅就别推辞了。”

  孟副帅暗自呵呵了两声……宝剑赠英雄,配得上这把宝剑的英雄,大概还在绣阁里绣花呢吧。

  强行推拒不礼貌,孟副帅只能捏着鼻子收下,暗想着等以后主帅回来,他再借花献佛,送给主帅自己用。

  送完了礼,福贵等在营帐里舒舒服服的喝了两杯茶,然后才想起他们今次来边关的主要目的,接大小姐回京。

  孟副帅得知他们此行目的,表示他认识谢家小院在哪儿,他正要要领兵经过,便让福贵等随在他的队伍后头,他亲自领着他们去找谢郬。

  谁知他们走到谢家小院,见院门紧锁,家里像是没人,到邻居问过之后才知道,谢郬前两天就托隔壁邻居照看院子,她自己背着包袱走了。

  问她去了哪里,隔壁婶子也不知道。

  风尘仆仆了一路,特地过来接人的福贵一行傻眼了。

  第135章

  谢郬被骗了, 一时冲动便收拾包袱回京去找某人算账。

  可临近京城又有点后悔,总觉得自己如果就这么被刺激了进京,就是中了某人的计。

  她这口气是一定要撒的, 至于什么时候撒, 主动权在谢郬手中。

  想明白这些后,谢郬干脆放缓速度, 一路游山玩水着走,转道江南去欣赏了一通江南雪景, 在苏州逗留好几日, 没赶上好时候, 连日阴雨天, 都说江南四季如春,可这冬天却是潮湿得仿佛往人骨头缝里钻凉气似的。

  谢郬受不了这凉意, 干脆把马卖了,从江南坐船走水路回京。

  只要给够银两,船上就有单独客房, 烧得暖烘烘的,比起外面寒风瑟瑟, 不知要舒服多少。

  谢郬上船之前在书斋里买了好些稀奇古怪的画本子和零食, 每天在船上吃吃喝喝看看话本, 看腻了还能去甲板上吹吹风, 虽说冬日里两岸江面没什么风景, 但好在入眼辽阔, 别有一番豪情。

  中午的时候, 船上厨房有吃食卖,不过船上都是四面八方的行人,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 船上的厨子不可能把天南海北的口味全都照顾到,就是随便煮煮,吃食的卖相不那么精致,但好歹是热汤热饭,谢郬虽然好吃,但口味不叼,只要能入口的东西她基本上都能吃。

  从船舱下面的厨房买了一碗羊杂汤,就着两块刚出锅的白面饽饽,准备在人身鼎沸的船舱里找了个地儿坐下吃。

  她穿着男装,说话也是男人的声音,没贴胡子,看起来像个文弱的书生,不过手里端着一碗满当当的羊杂汤在人群中穿行,居然一点都没洒,只听她边走边说:

  “劳驾让让,劳驾让让。”

  船舱里都是来吃饭的人,到处都坐满了,唯有门边的一张桌子上还有个空位,谢郬一眼就看到那里,从买饭的档口穿山过海的过去坐。

  她把羊杂汤放在桌上的时候,两桌人同时抬头看她,统一制式的黑袍,整齐划一的动作让谢郬意识到他们是一伙儿的,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船舱里所有地方都坐满了,就这里留着个空位。

  谢郬回头往船舱看去一眼,与他们打了个招呼:

  “都坐满了,我吃完就走。”

  他们中有个不苟言笑的男人,他直挺挺的坐在那里,双手抱胸,面前没有吃食,只有一杯清茶,冒着热气没喝过,倒像是做做样子,尽管身上穿着和其他人同样制式的衣袍,但那气质一看就是大哥。

  谢郬用勺子舀了一口热腾腾的羊杂汤送入口中,品味一番后觉得差强人意,幸亏她加了好些胡麻椒,勉强能吃吧。

  忽然后面传来一阵嘈杂:

  “去去去,哪儿来的小秃驴,到船上要饭来了。”

  一道清冽的童声传来:

  “这位施主,贫僧不是要饭的,是化缘。”

  谢郬被这仿佛能净化人心的童声吸引回头看去,就看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和尚,穿着一身脏兮兮的棉僧服,人倒是白白净净,脑门儿锃光瓦亮,没有戒疤,两只眼睛清澈见底,如他的声音一般,见之忘俗。

  他在船舱里化缘,可舱里的人哪有多余的食物接济他,问一个就被赶一回,不过那小和尚定力还不错,被骂了也不恼,一句‘阿弥陀佛’就转战下家,然后继续重复被骂被赶的流程。

  谢郬觉得挺有意思,唤了他一声:

  “小师傅,我这里有饽饽。”

  小和尚抬头循声望来,谢郬将手里的饽饽高举提醒他,小和尚见状便疾步走来,将钵子送到谢郬面前。

  谢郬将两块白面饽饽都放在里面,小和尚看了一眼她面前明显吃不饱的汤,说:

  “多谢施主,一块就够了。”

  谢郬问他:“你怎么一个人出来化缘?没大和尚带吗?”

  中原的和尚一般都是吃寺庙,会下山化缘的很少,就算有十有八、九都是骗吃骗喝,不怪船舱里没人信。

  小和尚很从容,回道:

  “贫僧是与师父出山参加禅会,回来的路上遭了难,师父的脚受伤了。”

  谢郬了然点头,小和尚得了饽饽便也不多留,谢过谢郬又念了声佛号‘阿弥陀佛’便离开船舱,估计去与他师父分饽饽去了。

  谢郬继续喝汤,正想着要不要再去买两块饽饽的时候,察觉有人在看自己,她顺着视线望去,正对上那个不苟言笑的大哥。

  大哥目光幽深,带着浓浓的疑惑盯着谢郬,并且盯得光明正大,就算被谢郬发现,四目相对了,他也未曾收回视线。

  出门在外少惹事是谢郬的一贯准则,大哥爱看就让他看好了,反正萍水相逢谁也不认识谁,看一看又不会少块肉。

  符延东没见过这么奇怪的人,明明是女相,偏偏是男声,没有喉结也不知她这男人的声音时怎么发出来的。

  而民间会这变声法的大多都是下九流,可这人身上又没有下九流的风气,一时想不明白,才会盯着她看。

  原以为她发现自己在看她,多少会慌乱,谁知她非但不慌,还满不在乎的继续吃她面前那碗一看就很难吃的羊杂汤。

  忽然,一声信号传来,船舱里原本分散而坐的几个人,忽然对着取了食物准备离开的一男一女冲过去,那些人虽然穿着不同,有贩夫走卒,有书生大夫,有富贾伙计,但当那对男女经过的时候,他们却同时发难,亮出了统一的兵器。

  船舱里有很多普通老百姓,一辈子没怎么见过刀剑,当即吓得四处逃窜。

  谢郬坐的那桌有个年轻人安桌而起,从腰间抽出一块令牌,大喝一声:

  “大理寺办案,闲杂人等全都滚出去。”

  谢郬当然也是属于闲杂人等,几乎没耽搁,就端着她那碗没吃完的羊杂汤,与惊慌失措的普通船客们跑出吃饭舱,往甲板涌过去。

  到了甲板之后,发现已经有很多人被赶出来,全都在甲板上聚集着,而赶他们的人,各个腰间挂着官府令牌,看样子是在追捕什么逃犯,而那逃犯就混在船上普通的船客之中。

  谢郬举着汤碗被挤到最后,老老实实的按照那些大理寺官兵的吩咐蹲下,她靠着船板,从碗里捞了块肉放进嘴里,忽然发现旁边坐着两个和尚,一老一小,小的正是刚才在船舱中化缘的那个。

  “是你啊小和尚。”谢郬跟他打招呼。

  小和尚双手合十回应,扭头对老和尚介绍:“师父,那两块饽饽便是这位施主施舍的。”

  老和尚双手合十,客客气气对谢郬道谢:“阿弥陀佛,施主一片善心,当有福报。”

  谢郬哈哈一笑,正要继续吃,就见老和尚的眼睛盯着谢郬手里的羊杂汤碗,目不转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