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他又通读了一遍密语文稿,发现施邦辉将军并未提及“纯钧”宝剑的事情,如此一把久负盛名的宝剑为什么会在他的手里?难道他平时就使用这把即使是在明朝也肯定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宝剑吗?还是他从众多的国家宝藏中挑选了这把纯钧宝剑据为己有?无论哪种可能,纯钧宝剑都还是一个不解之谜,也许,在真正寻找到宝藏的藏匿之处时,这个谜团才会不解自破。
穆春江开始有一点想念自己的战友吴俊同志了,如此惊人的发现,自己一个人怎么能承受得了?如此复杂的查询过程,自己一个人又怎么可能完成?吴俊这小子“跑路”也有一段时间了,日本领事馆好像已经没有了什么风声,按说事情应该算是平息了,是不是应该打个电话让他回来,帮助自己一起查询宝藏?有吴俊这个南派殿前校都出谋划策,查询工作一定会容易许多,单凭自己单打独斗,难度确实太大了。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穆春江决定还是先不给吴俊打电话,日本人生来就是狡诈多端,所以不得不防,别看眼下没有明显的对自己实施跟踪的迹象,但暗地里是不是还在对自己进行监控无法判定,况且还有那几个输红了眼的赌徒,说不准也在四处寻找着吴俊,所以还是让他多在广东呆一阵子,以防不测、节外生枝。
穆春江决定,自己独立开始调查,先从修习明末的历史开始,甭管是正史还是野史都要仔细研究,说不准在什么地方就隐藏着重大线索。
此后,穆春江竟然成为了国家图书馆的常客,这连他自己都无法想象,一个想当年视书本为大敌、视读书为苦孽的不学无术之人,竟然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成书不可一日不读的“文化人”,看来这世界上的事情确实都具有着两面性,不能一味的评判好与不好,比如自己的偷盗行为,固然不是好事,可偏偏是由于被盗文物的缘故才使得自己开始喜爱读书、学习,而最终确立了成为“文物专家”的宏伟目标,这确实是自己意想不到的。
在经过刻苦的研习后,对于大明崇祯末年的历史,穆春江有了深入的了解——
正文 第六十五章 崇祯十七年
1644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崇祯十七年、永昌元年、顺治元年,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城头变幻大王旗,一年之内,紫禁城的龙椅上坐过三个皇帝。
三月初,闯王李自成的大顺军会师北京城外,六日,明廷鉴于李自成向京畿地区进军,北京局势十万火急,急令驻宁远总兵平西伯吴三桂入援京师,吴三桂接令后,虽兵发京师,却是行动迟缓。十七日,李自成亲率大军环攻九门,十八日,大顺军将士架设飞梯,越墙而入,攻占外城。与此同时,明太监曹化淳献彰义门投降。崇祯皇帝朱由检惊闻城破,即命其三子更衣出逃,逼周皇后自缢,剑砍长平公主手臂,又杀妃嫔数人,后换便装,携太监王承恩等数十人,出东华门逃逸,未遂,无奈之下返回宫中。十九日晨,李自成军攻破内城。崇祯鸣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上朝,崇祯见大势已去,携太监王承恩入内苑,对缢于煤山(今景山)寿皇亭树下。
吴三桂兵抵丰润(今河北丰润县),惊闻京师失陷,随即回师山海关。不多日,接李自成劝降信,权衡再三,意欲亲率精锐赴北京受降,忽闻爱妾陈圆圆被大顺将领刘宗敏霸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以此为由与李自成公开作对。李自成本欲在招抚吴三桂后登基为帝,再遣大军挥师南下以成统一大业,闻吴三桂拒抚,遂决定东征山海关,铲除大明残余势力。为抵御大顺攻势,二十七日,吴三桂派副将杨坤携书至清摄政王多尔衮“乞师”,欲与清合师抵京,“灭流寇于宫廷”,予其土地、财帛为酬。多尔衮接信后,即复信,阐明清军南下意欲取代大明统治中国,若吴三桂降清,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吴三桂接信之时,大顺军马已兵临关外,形势危急,吴三桂遂降满清。
四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大顺军与吴军展开激战,清军猝然冲出,大顺军措手不及,败下阵来。李自成率残部退至永平(今河北卢龙县)。二十四日,清军、吴军追至永平。永平失守,李自成溃败,二十七日逃至北京,自德胜门入东华门,原明廷官吏及刘宗敏上表劝进,“若不正大位,即求还关中,不可得也”。二十九日,李自成从速登基,于明皇宫武英殿内即皇帝位,接受群臣朝贺,定国号大顺,建元永昌,追尊七代祖妣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时下京城短缺粮草,明残势伺机而动,清、吴两军穷追不舍,李自成留几千军马守城,其余军马束装待发。次日五更,李自成率大顺军、携明崇祯太子出阜城门,返陕西。出得北京,即遇吴三桂阻击,太子走失,京师内外传吴三桂拥太子入都之谣言。
五月二日,原明官吏立崇祯牌位于午门哭临,备车驾仪仗出朝阳门迎太子。不多时,数万骑兵至,臣民仰视,却是清摄政王多尔衮。惊愕间,清兵已大队入城。次日,原明官吏决定改换门庭,上表劝进多尔衮为帝。多尔衮见明官吏忠顺满清,遂留用大小官吏,并按帝礼为崇祯发丧,谥崇祯为怀安端皇帝,地方官吏归顺者晋级,抗拒者严惩,明宗室来归者,不夺王爵,安抚百姓,废除明末三饷加派,镇压农民军,派平西王吴三桂、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率兵兼程追剿李自成、张献忠残部。此举甚得人心,为京畿一带官僚、地主支持,北京局势初步稳定。清廷统治自此开始……
穆春江开始有一点想念自己的战友吴俊同志了,如此惊人的发现,自己一个人怎么能承受得了?如此复杂的查询过程,自己一个人又怎么可能完成?吴俊这小子“跑路”也有一段时间了,日本领事馆好像已经没有了什么风声,按说事情应该算是平息了,是不是应该打个电话让他回来,帮助自己一起查询宝藏?有吴俊这个南派殿前校都出谋划策,查询工作一定会容易许多,单凭自己单打独斗,难度确实太大了。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穆春江决定还是先不给吴俊打电话,日本人生来就是狡诈多端,所以不得不防,别看眼下没有明显的对自己实施跟踪的迹象,但暗地里是不是还在对自己进行监控无法判定,况且还有那几个输红了眼的赌徒,说不准也在四处寻找着吴俊,所以还是让他多在广东呆一阵子,以防不测、节外生枝。
穆春江决定,自己独立开始调查,先从修习明末的历史开始,甭管是正史还是野史都要仔细研究,说不准在什么地方就隐藏着重大线索。
此后,穆春江竟然成为了国家图书馆的常客,这连他自己都无法想象,一个想当年视书本为大敌、视读书为苦孽的不学无术之人,竟然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成书不可一日不读的“文化人”,看来这世界上的事情确实都具有着两面性,不能一味的评判好与不好,比如自己的偷盗行为,固然不是好事,可偏偏是由于被盗文物的缘故才使得自己开始喜爱读书、学习,而最终确立了成为“文物专家”的宏伟目标,这确实是自己意想不到的。
在经过刻苦的研习后,对于大明崇祯末年的历史,穆春江有了深入的了解——
正文 第六十五章 崇祯十七年
1644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崇祯十七年、永昌元年、顺治元年,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城头变幻大王旗,一年之内,紫禁城的龙椅上坐过三个皇帝。
三月初,闯王李自成的大顺军会师北京城外,六日,明廷鉴于李自成向京畿地区进军,北京局势十万火急,急令驻宁远总兵平西伯吴三桂入援京师,吴三桂接令后,虽兵发京师,却是行动迟缓。十七日,李自成亲率大军环攻九门,十八日,大顺军将士架设飞梯,越墙而入,攻占外城。与此同时,明太监曹化淳献彰义门投降。崇祯皇帝朱由检惊闻城破,即命其三子更衣出逃,逼周皇后自缢,剑砍长平公主手臂,又杀妃嫔数人,后换便装,携太监王承恩等数十人,出东华门逃逸,未遂,无奈之下返回宫中。十九日晨,李自成军攻破内城。崇祯鸣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上朝,崇祯见大势已去,携太监王承恩入内苑,对缢于煤山(今景山)寿皇亭树下。
吴三桂兵抵丰润(今河北丰润县),惊闻京师失陷,随即回师山海关。不多日,接李自成劝降信,权衡再三,意欲亲率精锐赴北京受降,忽闻爱妾陈圆圆被大顺将领刘宗敏霸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以此为由与李自成公开作对。李自成本欲在招抚吴三桂后登基为帝,再遣大军挥师南下以成统一大业,闻吴三桂拒抚,遂决定东征山海关,铲除大明残余势力。为抵御大顺攻势,二十七日,吴三桂派副将杨坤携书至清摄政王多尔衮“乞师”,欲与清合师抵京,“灭流寇于宫廷”,予其土地、财帛为酬。多尔衮接信后,即复信,阐明清军南下意欲取代大明统治中国,若吴三桂降清,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吴三桂接信之时,大顺军马已兵临关外,形势危急,吴三桂遂降满清。
四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大顺军与吴军展开激战,清军猝然冲出,大顺军措手不及,败下阵来。李自成率残部退至永平(今河北卢龙县)。二十四日,清军、吴军追至永平。永平失守,李自成溃败,二十七日逃至北京,自德胜门入东华门,原明廷官吏及刘宗敏上表劝进,“若不正大位,即求还关中,不可得也”。二十九日,李自成从速登基,于明皇宫武英殿内即皇帝位,接受群臣朝贺,定国号大顺,建元永昌,追尊七代祖妣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时下京城短缺粮草,明残势伺机而动,清、吴两军穷追不舍,李自成留几千军马守城,其余军马束装待发。次日五更,李自成率大顺军、携明崇祯太子出阜城门,返陕西。出得北京,即遇吴三桂阻击,太子走失,京师内外传吴三桂拥太子入都之谣言。
五月二日,原明官吏立崇祯牌位于午门哭临,备车驾仪仗出朝阳门迎太子。不多时,数万骑兵至,臣民仰视,却是清摄政王多尔衮。惊愕间,清兵已大队入城。次日,原明官吏决定改换门庭,上表劝进多尔衮为帝。多尔衮见明官吏忠顺满清,遂留用大小官吏,并按帝礼为崇祯发丧,谥崇祯为怀安端皇帝,地方官吏归顺者晋级,抗拒者严惩,明宗室来归者,不夺王爵,安抚百姓,废除明末三饷加派,镇压农民军,派平西王吴三桂、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率兵兼程追剿李自成、张献忠残部。此举甚得人心,为京畿一带官僚、地主支持,北京局势初步稳定。清廷统治自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