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顺其自然——啊。”
高千不断地重复着学长留下的这句话。就像是什么咒语一样。而实际上这句话确实起到了咒语的作用。那一天的情景在我脑里被唤醒了。
鲜明地。
鲜明到残酷的地步。
*
这是大约一年半之前的事。那时候我还是大一,过完年刚到二月,马上就要升上大二的时候——那时候我认识了匠仔。
匠仔认识高千(通过漂撇学长)是在前一年,圣诞夜的时候(这两个人的相遇有着非常有趣的戏剧化的展开,详细情况等以后有机会再说)。于是,我得到可以加入到他们的圈子里机会是在更晚一点,大约一个月之后。而我实际上加入他们则是更晚了,是在升级后,我大二的时候。
当时,在实际认识她之前,我就知道有高千这么个人存在。可以说是没人不知道她。而她加入到了安槻大学的留级大王(当然是指漂撇学长)一派之中的传言,也传到了我的耳里。虽然在这里用了“一派”这种说法,不过仔细想想,只和特定的人物交往慎密,往往只是不在他们圈子里的外部人员擅自把他们看作派系或者以此为基准看待他们而已。就算是我,在和高千深交之前,也无法否定是用这种眼光来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而实际和他们交流之后才知道,他们一伙人之间的关系也仅仅只是普通朋友之间的关系而已,既不多也不少。既然他们并不是因为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或者某种相同政见而聚集起来的(关于这点其实就算不是他们圈子里的人也都很清楚),那么,就算是调侃的语调,人们又为什么要用“一派”、“派系”之类的词来形容他们呢?其他的学生到底是怎么样我并不知道,不过就我来说,那是因为疏远感所致。也就说,觉得那些人(也就说高千、漂撇学长那些人)和自己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我和他们之间没有任何接点,只能从远处眺望着他们,就这么度过我的大学生活吧。
像这么说明,听起来就好像是我想加入到他们的圈子里但是却加不进去而变得有点扭曲的样子,而实际上,在我内心深处说不定真的有那么点扭曲。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不用说,那一定是因为我对高濑千帆这个女性的憧憬的反作用所致。当然这些都是现在回想过去时才察觉到的,当时完全没有这种自觉。甚至可以说当时已经变得更加扭曲:我可没什么兴致去积极地跟那么出挑的人物交朋友呢。
为了避免误会我要说一句,像这样把高千他们归为“派系”的当然只是大学中的一部分学生而已。而且(包括我在内)多数都是大一的学生。大一的学生当然是刚进大学没多久,对于漂撇学长的为人大多不是很清楚。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反而多数都非常欢迎高千这个大一新生被漂撇学长给“接手”。从北国而来的八面玲珑的美女——光是这一点在大学这个温床里就是非常神秘的存在了,再加上高千除了美貌之外,在她周围那股不让任何人接近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独特的氛围,让很多学生非常关心她在安槻大学校园里到底能否找到属于她的圈子。
现在想来,这种关心实在是多此一举,因为高千其实非常适合独来独往。不过,由于她在学校里没有属于稳定的圈子使得大多数学生(特别是男生)的心情变得微妙地有点不安。据推测,这可能是因为由于她不属于任何一派,所以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个校园里没有能够配得上他的人才呢,这种偏见让他们甚至对自己的存在意义都开始持否定态度。这种说法或许有点过于臆测了,不过希望她能融入到某个特定的圈子的这种愿望,是所有学生所共有的。但是,泛泛之辈又不可能入她的眼……这个时侯,就是漂撇学长出马的时候了。于是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算了,算了,那个家伙的话应该不要紧。
正因为是这样,所以一开始高千和漂撇学长开始成双成对出现的时候,无论看上去他们两个感情有多好,在他们之间都感觉不到恋爱的气息。这不仅仅是我的印象,而是全校所有人的共同认识。与其说他们两个是男女关系,还不如果是脱缰的野马和训练野马的调教师之间的关系(到底谁是野马谁是调教师这个问题就先放在一边)。就是像这样的两个人(正确点来说是三个人),我只能偶尔从远处眺望他们——从前年的圣诞夜到今年的一月之间的这段时间的状况就是这样。
就是在这个时侯,我接到了一个从老家打过来的电话。夸张点说,这个电话改变了我的人生。电话是我妈妈打过来了,说是我的表哥利光君想见我一面。利光君是我妈妈的哥哥的儿子,从东京的大学毕业后,就回到本地的电视台里工作。我最后一次跟他说话还是在我小学的时候。从那以后就只有在有亲戚去世的时候在葬礼上看到过他,从来没有任何交流。那又是为什么突然之间想见我呢?
“详细情况我也不清楚。不过,他提到一句,小由好像是在安摫大学读书吧。大概是有些关于大学的事情要问你吧。”
“想问什么事呢?”
“这就不知道了,应该是跟他的工作有关吧。总之先去见他一面吧,听听他说什么。”
就这样我去和利光君见了一面,见面安排在市内某家宾馆内的法式餐厅。当时我还不到二十岁,非常单纯,我还记得那个时候自己一边想着这好像约会一样,一边沉迷在自己单纯的幻想中。多年不见的利光君比我记忆里的印象要更加帅气,已经成长为了非常爽朗的社会人,而且还是独身,说实话那时候我心里真的有点小鹿乱撞的感觉。但是:
高千不断地重复着学长留下的这句话。就像是什么咒语一样。而实际上这句话确实起到了咒语的作用。那一天的情景在我脑里被唤醒了。
鲜明地。
鲜明到残酷的地步。
*
这是大约一年半之前的事。那时候我还是大一,过完年刚到二月,马上就要升上大二的时候——那时候我认识了匠仔。
匠仔认识高千(通过漂撇学长)是在前一年,圣诞夜的时候(这两个人的相遇有着非常有趣的戏剧化的展开,详细情况等以后有机会再说)。于是,我得到可以加入到他们的圈子里机会是在更晚一点,大约一个月之后。而我实际上加入他们则是更晚了,是在升级后,我大二的时候。
当时,在实际认识她之前,我就知道有高千这么个人存在。可以说是没人不知道她。而她加入到了安槻大学的留级大王(当然是指漂撇学长)一派之中的传言,也传到了我的耳里。虽然在这里用了“一派”这种说法,不过仔细想想,只和特定的人物交往慎密,往往只是不在他们圈子里的外部人员擅自把他们看作派系或者以此为基准看待他们而已。就算是我,在和高千深交之前,也无法否定是用这种眼光来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而实际和他们交流之后才知道,他们一伙人之间的关系也仅仅只是普通朋友之间的关系而已,既不多也不少。既然他们并不是因为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或者某种相同政见而聚集起来的(关于这点其实就算不是他们圈子里的人也都很清楚),那么,就算是调侃的语调,人们又为什么要用“一派”、“派系”之类的词来形容他们呢?其他的学生到底是怎么样我并不知道,不过就我来说,那是因为疏远感所致。也就说,觉得那些人(也就说高千、漂撇学长那些人)和自己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我和他们之间没有任何接点,只能从远处眺望着他们,就这么度过我的大学生活吧。
像这么说明,听起来就好像是我想加入到他们的圈子里但是却加不进去而变得有点扭曲的样子,而实际上,在我内心深处说不定真的有那么点扭曲。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不用说,那一定是因为我对高濑千帆这个女性的憧憬的反作用所致。当然这些都是现在回想过去时才察觉到的,当时完全没有这种自觉。甚至可以说当时已经变得更加扭曲:我可没什么兴致去积极地跟那么出挑的人物交朋友呢。
为了避免误会我要说一句,像这样把高千他们归为“派系”的当然只是大学中的一部分学生而已。而且(包括我在内)多数都是大一的学生。大一的学生当然是刚进大学没多久,对于漂撇学长的为人大多不是很清楚。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反而多数都非常欢迎高千这个大一新生被漂撇学长给“接手”。从北国而来的八面玲珑的美女——光是这一点在大学这个温床里就是非常神秘的存在了,再加上高千除了美貌之外,在她周围那股不让任何人接近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独特的氛围,让很多学生非常关心她在安槻大学校园里到底能否找到属于她的圈子。
现在想来,这种关心实在是多此一举,因为高千其实非常适合独来独往。不过,由于她在学校里没有属于稳定的圈子使得大多数学生(特别是男生)的心情变得微妙地有点不安。据推测,这可能是因为由于她不属于任何一派,所以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个校园里没有能够配得上他的人才呢,这种偏见让他们甚至对自己的存在意义都开始持否定态度。这种说法或许有点过于臆测了,不过希望她能融入到某个特定的圈子的这种愿望,是所有学生所共有的。但是,泛泛之辈又不可能入她的眼……这个时侯,就是漂撇学长出马的时候了。于是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算了,算了,那个家伙的话应该不要紧。
正因为是这样,所以一开始高千和漂撇学长开始成双成对出现的时候,无论看上去他们两个感情有多好,在他们之间都感觉不到恋爱的气息。这不仅仅是我的印象,而是全校所有人的共同认识。与其说他们两个是男女关系,还不如果是脱缰的野马和训练野马的调教师之间的关系(到底谁是野马谁是调教师这个问题就先放在一边)。就是像这样的两个人(正确点来说是三个人),我只能偶尔从远处眺望他们——从前年的圣诞夜到今年的一月之间的这段时间的状况就是这样。
就是在这个时侯,我接到了一个从老家打过来的电话。夸张点说,这个电话改变了我的人生。电话是我妈妈打过来了,说是我的表哥利光君想见我一面。利光君是我妈妈的哥哥的儿子,从东京的大学毕业后,就回到本地的电视台里工作。我最后一次跟他说话还是在我小学的时候。从那以后就只有在有亲戚去世的时候在葬礼上看到过他,从来没有任何交流。那又是为什么突然之间想见我呢?
“详细情况我也不清楚。不过,他提到一句,小由好像是在安摫大学读书吧。大概是有些关于大学的事情要问你吧。”
“想问什么事呢?”
“这就不知道了,应该是跟他的工作有关吧。总之先去见他一面吧,听听他说什么。”
就这样我去和利光君见了一面,见面安排在市内某家宾馆内的法式餐厅。当时我还不到二十岁,非常单纯,我还记得那个时候自己一边想着这好像约会一样,一边沉迷在自己单纯的幻想中。多年不见的利光君比我记忆里的印象要更加帅气,已经成长为了非常爽朗的社会人,而且还是独身,说实话那时候我心里真的有点小鹿乱撞的感觉。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