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那时和现在之间,曾有一段辉煌的时期,河流上熙熙攘攘,充满生命力。在那个时候,四处都是烟雾、蒸汽、汽笛和火光。但现在,汽船已全然不见了,河流恢复了宁静。
墓地中的死者不会喜欢现在这个样子,他们中半数都是曾在大河上讨生活的人。
墓地一片宁静。如今,躺在这里的人的孙辈都已死去。这里鲜有来访者,寥寥无几的访客都是来探望一座普普通通的孤坟。
有些坟墓配有高大的墓碑。其中之一的顶端还有一座塑像,那是个高大的男人,衣着像是个汽船舵手,紧握舵轮,双眼注视着远方。
有些墓碑上镌刻着彩色的铭文。记载了死者的生辰和在大河上丧生的忌日,告诉大家这人是死于锅炉爆炸,还是战争,或是落水溺毙。
但那几位访客无意瞻仰这些墓碑。他们寻找的是一座比较平常的坟茔。
历经百年的风雨销蚀,墓石仍旧屹立不倒,上面镌刻的字迹也清晰可辨:人名,年份,还有两行诗句。
阿布纳·马什船长
(1805~1873)
我们将不再四处游荡
不在深夜中徜徉
在人名上方,有人以高超的技巧在石碑上精心雕刻了一个小小的装饰物,玲珑浮凸,细致入微。
那是两艘漂亮的明轮船,正在比赛。时光和风雨在她们身上留下了痕迹,但还是能看清她们的烟囱中喷吐着烟雾,还能感受到她们的速度。
如果你俯身上前,用指尖抚过石面,便会分辨出她们的名字。
落后的那条船叫“日蚀号”,在当时极富盛名。对于大多数河流历史学家来说,领先的那艘船名不见经传,她的名字似乎叫“菲佛之梦号”。
经常来这里的那位访客总爱抚摸她,好像是想求得好运。
奇怪的是,他总是在夜晚来访。
书评
吸血鬼的新大陆——我读《热夜之梦》
郭卫文
1621年12月26日,从英格兰南安普敦启航的“五月花”号三桅帆船,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旅程,终于在今天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港抛下锚链。船上第一批移民划着小艇上岸时,按照古老的航海传统,首先登上一堆高耸于海面的巨大礁石——后来被称为“普利茅斯石”。“五月花”号上礼炮轰鸣,人声鼎沸,102名来自欧洲的清教徒放声欢呼,庆祝新生活的开始。从此,美洲在欧洲人的眼里成为一个充满无限机会的“新大陆”,成为冒险家和梦想家们的天堂,而后来的美国文学从这一刻起也就打上了“新大陆之梦”的烙印。
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道德重生的渴望,是“新大陆之梦”最突出的特征。美国作家特别偏爱塑造带有这种特征的新冒险英雄。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W·B·刘易斯在其《美国的亚当》一书中这样描述道:“所谓美国式的英雄,是一个崭新的形象,一个从历史中解放出来的个人。他幸运地失去了祖先,不受传统的家庭和种族遗传的影响和玷污。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凭自己的意志行事,随时准备借助于自己独有的、内在的智慧来应对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
应该说,我们在美国通俗文学作品和好莱坞梦工厂出产的电影中,早已对这种类型的美国英雄耳熟能详了,从西部牛仔到特种军人,从蝙蝠侠到蜘蛛侠,一个个又帅又酷的孤胆英雄,身手敏捷,生活简朴,替天行道,大快人心。
与走多数通俗文学中始终保持着高度道德纯洁性的英雄不同,美国主流文学作品中的硬汉们往往会表现出“黑暗”的一面,那是一种饱受原罪观念煎熬的内心挣扎。刚刚摆脱欧洲传统枷锁的硬汉们,转眼间陷入新世界清教良心的束缚之中。我们在读霍桑、马克·吐温、梅尔维尔和海明威等作家的作品时,就常常感受到主人公心灵深处的阴影。堕落的亚当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罪恶,形象也因此变得丰满深刻起来。
铺垫了前面三段之后,再来说说我本人阅读《热夜之梦》的过程。
阅读之前,我所了解的信息如下:
1、作者乔冶·马丁近年来人气超旺,奇幻巨著《冰与火之歌》为其赢得了“美国托尔金”的美誉。
2、《热夜之梦》是在殴美极具口碑的吸血鬼题材小说。
因此,我有如下阅读预期:
1、场面恢宏壮丽(类似《魔戒》)。
2、情节紧张(类似德库拉和范海辛之间的较量)、场景恐怖、从心理学角度看,血是人类潜意识中最普遍的象征意象之一,代表着激情、祭献、牺牲、恐怖和狂暴。这正是吸血鬼题材作品能调动人们兴趣的心理原因。我估计《热夜之梦》也会按照这一套路演绎。
但是,刚开始阅读,我就发现乔治·马丁选择的写作策略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给我带来一种打破阅读预期的新奇的阅读快感。再读下去,我发现作者知识渊博,爱好广泛,甚至将法国大革命和诗人拜伦这些不搭界的人和事都巧妙地揉和到了吸血鬼的成长历程中。继续读,我越来越佩服作者对人物和场景所作的细致深入的刻画:塑造人物从外表到心灵,复杂丰富,走的完全是主流路线;刻画场景从大场面到小道具,都表现出非凡的文字写实功底。一部吸血鬼题材的幻想小说,被嵌入南北战争前后那段真实的美国历史背景中,而且传达出“新大陆之梦”的夏杂内涵,的确难能可贵。
墓地中的死者不会喜欢现在这个样子,他们中半数都是曾在大河上讨生活的人。
墓地一片宁静。如今,躺在这里的人的孙辈都已死去。这里鲜有来访者,寥寥无几的访客都是来探望一座普普通通的孤坟。
有些坟墓配有高大的墓碑。其中之一的顶端还有一座塑像,那是个高大的男人,衣着像是个汽船舵手,紧握舵轮,双眼注视着远方。
有些墓碑上镌刻着彩色的铭文。记载了死者的生辰和在大河上丧生的忌日,告诉大家这人是死于锅炉爆炸,还是战争,或是落水溺毙。
但那几位访客无意瞻仰这些墓碑。他们寻找的是一座比较平常的坟茔。
历经百年的风雨销蚀,墓石仍旧屹立不倒,上面镌刻的字迹也清晰可辨:人名,年份,还有两行诗句。
阿布纳·马什船长
(1805~1873)
我们将不再四处游荡
不在深夜中徜徉
在人名上方,有人以高超的技巧在石碑上精心雕刻了一个小小的装饰物,玲珑浮凸,细致入微。
那是两艘漂亮的明轮船,正在比赛。时光和风雨在她们身上留下了痕迹,但还是能看清她们的烟囱中喷吐着烟雾,还能感受到她们的速度。
如果你俯身上前,用指尖抚过石面,便会分辨出她们的名字。
落后的那条船叫“日蚀号”,在当时极富盛名。对于大多数河流历史学家来说,领先的那艘船名不见经传,她的名字似乎叫“菲佛之梦号”。
经常来这里的那位访客总爱抚摸她,好像是想求得好运。
奇怪的是,他总是在夜晚来访。
书评
吸血鬼的新大陆——我读《热夜之梦》
郭卫文
1621年12月26日,从英格兰南安普敦启航的“五月花”号三桅帆船,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旅程,终于在今天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港抛下锚链。船上第一批移民划着小艇上岸时,按照古老的航海传统,首先登上一堆高耸于海面的巨大礁石——后来被称为“普利茅斯石”。“五月花”号上礼炮轰鸣,人声鼎沸,102名来自欧洲的清教徒放声欢呼,庆祝新生活的开始。从此,美洲在欧洲人的眼里成为一个充满无限机会的“新大陆”,成为冒险家和梦想家们的天堂,而后来的美国文学从这一刻起也就打上了“新大陆之梦”的烙印。
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道德重生的渴望,是“新大陆之梦”最突出的特征。美国作家特别偏爱塑造带有这种特征的新冒险英雄。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W·B·刘易斯在其《美国的亚当》一书中这样描述道:“所谓美国式的英雄,是一个崭新的形象,一个从历史中解放出来的个人。他幸运地失去了祖先,不受传统的家庭和种族遗传的影响和玷污。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凭自己的意志行事,随时准备借助于自己独有的、内在的智慧来应对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
应该说,我们在美国通俗文学作品和好莱坞梦工厂出产的电影中,早已对这种类型的美国英雄耳熟能详了,从西部牛仔到特种军人,从蝙蝠侠到蜘蛛侠,一个个又帅又酷的孤胆英雄,身手敏捷,生活简朴,替天行道,大快人心。
与走多数通俗文学中始终保持着高度道德纯洁性的英雄不同,美国主流文学作品中的硬汉们往往会表现出“黑暗”的一面,那是一种饱受原罪观念煎熬的内心挣扎。刚刚摆脱欧洲传统枷锁的硬汉们,转眼间陷入新世界清教良心的束缚之中。我们在读霍桑、马克·吐温、梅尔维尔和海明威等作家的作品时,就常常感受到主人公心灵深处的阴影。堕落的亚当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罪恶,形象也因此变得丰满深刻起来。
铺垫了前面三段之后,再来说说我本人阅读《热夜之梦》的过程。
阅读之前,我所了解的信息如下:
1、作者乔冶·马丁近年来人气超旺,奇幻巨著《冰与火之歌》为其赢得了“美国托尔金”的美誉。
2、《热夜之梦》是在殴美极具口碑的吸血鬼题材小说。
因此,我有如下阅读预期:
1、场面恢宏壮丽(类似《魔戒》)。
2、情节紧张(类似德库拉和范海辛之间的较量)、场景恐怖、从心理学角度看,血是人类潜意识中最普遍的象征意象之一,代表着激情、祭献、牺牲、恐怖和狂暴。这正是吸血鬼题材作品能调动人们兴趣的心理原因。我估计《热夜之梦》也会按照这一套路演绎。
但是,刚开始阅读,我就发现乔治·马丁选择的写作策略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给我带来一种打破阅读预期的新奇的阅读快感。再读下去,我发现作者知识渊博,爱好广泛,甚至将法国大革命和诗人拜伦这些不搭界的人和事都巧妙地揉和到了吸血鬼的成长历程中。继续读,我越来越佩服作者对人物和场景所作的细致深入的刻画:塑造人物从外表到心灵,复杂丰富,走的完全是主流路线;刻画场景从大场面到小道具,都表现出非凡的文字写实功底。一部吸血鬼题材的幻想小说,被嵌入南北战争前后那段真实的美国历史背景中,而且传达出“新大陆之梦”的夏杂内涵,的确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