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文震铎点点头,露出欣然的表情,“看过,写的很不错!激光加载控制反应强弱,用等离子体夹层,这个工作做的很漂亮啊。”
时学谦这就纳闷了,说:“既然如此,我们在设计之初,为什么不用激光引燃热核反应?这显然是目前最前沿的方法,美国点火计划虽然失败了,但我们不一定失败,因为现在的理论显然更成熟了。”
文震铎沉吟半晌,道:“这个可能性我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但是综合下来,我觉得你成果的亮点在于用激光驱动能在热核反应开始以后可以灵活的控制聚变反应的程度,这一点对后期我们要去精确能量输入输出比的时候可能会有用,可是注意,是‘反应开始以后,或许有用,’……而引爆过程,我认为直接的激光点燃并不保险。”
“不保险?是指哪方面?”
文震铎从办公桌前那一堆文件里翻出来几张打印的纸,时学谦余光瞧见那正好是自己的几篇论文,看到这一幕,她蓦然觉得有些感动,文教授是好好看过她的成果的。
文震铎扫着纸问她:“你想想你实验的当量是多少,才几克,那么一点点。而且为了规避做核试验这一国际公约,你采用的还是硼元素来反应,而不是氢。再者,根据你得出的成果,在低当量下实验和理论计算出来的拟合的很成功,但是能量一高,元素一小,你自己也写在这里了,拟合的并不好啊。我们要造的可是一个空间站,推动能量可是兆瓦级别的。”
时学谦沉默了一会儿,她近些年发现的成果的确不适合直接用在实际工程上,虽然在微型反应堆上可控聚变成功了,也发了好文章,但是一旦质量提高几百倍,量变引起质变,很多误差都会放大,预估出来的效果也和微型的情况完全不同。
“是,我知道还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继续研究下去,总能找到兼容大能量的方法。毕竟在原理上,这完全可行,我们只需要完善新理论。”
时学谦一直以为,她回国就是继续做这个来的,没想到情况和她想的完全不同,文震铎就没打算采用她的理论,或者说,不打算完全采用。
文震铎摇摇头道:“完善新理论要花多长时间?几年?几十年?还是几百年?”
时学谦:“……”
文震铎道:“做工程就是这个样子的,要一砖一瓦的盖起来一个实际可靠的东西,它不同于学术,只需要纸上谈兵写几篇新颖的文章就可以了。学谦,你的想法我可以理解,可是国家每年往太空长城计划上拨出一千多亿军费,每天的花销都是惊人的,理论物理部是龙头,我又是总工程师,我们不可能指挥着千军万马朝一个不确定的方向冲,去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你想想,相比较而言,传统的中子源点火是不是更靠谱一点?”
时学谦垂了垂头,像被放了气的气球,半天才说:“那为什么还要找我来进行这个计划呢,这么看来,我的研究方向完全不对口啊。”
文震铎道:“参加项目的科研工作者一共有几千个,难道个个都是对口的?你好歹还是研究过聚变的,还有更多没沾过能源的边的学者都参与进来,他们岂不是比你更不对口?不对口,就换到需要的对口的方向上去。”
“换方向”这几个字一响起来,时学谦整个人都坐不住了,对于一个在自己领域已经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来说,让他换一个陌生的方向,无异于断腕之痛。
因为换到一个不熟悉的方向,意味着要推倒重来,重头学习,以前的一切研究进展都要停下来,甚至划清界线,完全转向另一个领域。
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难以割舍的事情。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要加入了这个项目,一切的人力物力都要以项目所需为导向,项目需要你研究那一块,你就得去研究哪一块,否则所有人都守着自己的方向不撒手,那就是一盘萨沙,即使是几千个科学家都加入进来,也搞不成事。
道理谁都懂,可是挨到自己头上,其间苦闷也只有自己来尝。
“学谦,你的心情我能理解,希望你尽快调整好。”文震铎起身走过来拍拍她的肩。
“我明白的,文教授。”时学谦也站起来,她知道,文震铎不假思索的就把她调来理论物理部,是对她的信任,也是寄予了厚望的。
眼看这一天快要过去了,文震铎决定长话短说,“……初期要解决的关键理论问题目前就这些,一切刚刚开始,还有一些现实的技术问题需要各个部门一起来解决,比如我们商定的空间站二级能源供应太阳能转换问题,一旦核能方面出问题了,太阳能可以立即启动顶上。”
“这个理论上不难。”时学谦判断道。
文震铎又笑了,指着她道:“你看看你,又纸上谈兵了是不是?我问你,你光知道理论上行得通,实际因素你考虑哪怕一项了吗?”
“实际因素?”时学谦哑然。
文震铎比划着慢慢给她讲,“比方说啊,空间站两翼伸展出去的太阳能板材,这个我们目前都造不出来。”
这就涉及复合材料领域了,时学谦并不了解。
文震铎道:“按理说最好的板材是复合碳纤维,这样的材料重量既轻,可以做的很长,长达十几公里也不对主站造成负担,韧性也大,有太空垃圾飘过来不容易撞断,关键是太阳能吸收率高。可是这样性能极佳的复合碳纤维板材,制造难度是很大的,目前全世界也只有美国掌握全过程的工业链,并且长期对我国禁运,技术也是严格封锁的。而我们国家呢,现在只复合出来了次轻量级的铝基板材,这虽然也能用,性能可是和碳纤维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时学谦这就纳闷了,说:“既然如此,我们在设计之初,为什么不用激光引燃热核反应?这显然是目前最前沿的方法,美国点火计划虽然失败了,但我们不一定失败,因为现在的理论显然更成熟了。”
文震铎沉吟半晌,道:“这个可能性我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但是综合下来,我觉得你成果的亮点在于用激光驱动能在热核反应开始以后可以灵活的控制聚变反应的程度,这一点对后期我们要去精确能量输入输出比的时候可能会有用,可是注意,是‘反应开始以后,或许有用,’……而引爆过程,我认为直接的激光点燃并不保险。”
“不保险?是指哪方面?”
文震铎从办公桌前那一堆文件里翻出来几张打印的纸,时学谦余光瞧见那正好是自己的几篇论文,看到这一幕,她蓦然觉得有些感动,文教授是好好看过她的成果的。
文震铎扫着纸问她:“你想想你实验的当量是多少,才几克,那么一点点。而且为了规避做核试验这一国际公约,你采用的还是硼元素来反应,而不是氢。再者,根据你得出的成果,在低当量下实验和理论计算出来的拟合的很成功,但是能量一高,元素一小,你自己也写在这里了,拟合的并不好啊。我们要造的可是一个空间站,推动能量可是兆瓦级别的。”
时学谦沉默了一会儿,她近些年发现的成果的确不适合直接用在实际工程上,虽然在微型反应堆上可控聚变成功了,也发了好文章,但是一旦质量提高几百倍,量变引起质变,很多误差都会放大,预估出来的效果也和微型的情况完全不同。
“是,我知道还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继续研究下去,总能找到兼容大能量的方法。毕竟在原理上,这完全可行,我们只需要完善新理论。”
时学谦一直以为,她回国就是继续做这个来的,没想到情况和她想的完全不同,文震铎就没打算采用她的理论,或者说,不打算完全采用。
文震铎摇摇头道:“完善新理论要花多长时间?几年?几十年?还是几百年?”
时学谦:“……”
文震铎道:“做工程就是这个样子的,要一砖一瓦的盖起来一个实际可靠的东西,它不同于学术,只需要纸上谈兵写几篇新颖的文章就可以了。学谦,你的想法我可以理解,可是国家每年往太空长城计划上拨出一千多亿军费,每天的花销都是惊人的,理论物理部是龙头,我又是总工程师,我们不可能指挥着千军万马朝一个不确定的方向冲,去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你想想,相比较而言,传统的中子源点火是不是更靠谱一点?”
时学谦垂了垂头,像被放了气的气球,半天才说:“那为什么还要找我来进行这个计划呢,这么看来,我的研究方向完全不对口啊。”
文震铎道:“参加项目的科研工作者一共有几千个,难道个个都是对口的?你好歹还是研究过聚变的,还有更多没沾过能源的边的学者都参与进来,他们岂不是比你更不对口?不对口,就换到需要的对口的方向上去。”
“换方向”这几个字一响起来,时学谦整个人都坐不住了,对于一个在自己领域已经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来说,让他换一个陌生的方向,无异于断腕之痛。
因为换到一个不熟悉的方向,意味着要推倒重来,重头学习,以前的一切研究进展都要停下来,甚至划清界线,完全转向另一个领域。
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难以割舍的事情。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要加入了这个项目,一切的人力物力都要以项目所需为导向,项目需要你研究那一块,你就得去研究哪一块,否则所有人都守着自己的方向不撒手,那就是一盘萨沙,即使是几千个科学家都加入进来,也搞不成事。
道理谁都懂,可是挨到自己头上,其间苦闷也只有自己来尝。
“学谦,你的心情我能理解,希望你尽快调整好。”文震铎起身走过来拍拍她的肩。
“我明白的,文教授。”时学谦也站起来,她知道,文震铎不假思索的就把她调来理论物理部,是对她的信任,也是寄予了厚望的。
眼看这一天快要过去了,文震铎决定长话短说,“……初期要解决的关键理论问题目前就这些,一切刚刚开始,还有一些现实的技术问题需要各个部门一起来解决,比如我们商定的空间站二级能源供应太阳能转换问题,一旦核能方面出问题了,太阳能可以立即启动顶上。”
“这个理论上不难。”时学谦判断道。
文震铎又笑了,指着她道:“你看看你,又纸上谈兵了是不是?我问你,你光知道理论上行得通,实际因素你考虑哪怕一项了吗?”
“实际因素?”时学谦哑然。
文震铎比划着慢慢给她讲,“比方说啊,空间站两翼伸展出去的太阳能板材,这个我们目前都造不出来。”
这就涉及复合材料领域了,时学谦并不了解。
文震铎道:“按理说最好的板材是复合碳纤维,这样的材料重量既轻,可以做的很长,长达十几公里也不对主站造成负担,韧性也大,有太空垃圾飘过来不容易撞断,关键是太阳能吸收率高。可是这样性能极佳的复合碳纤维板材,制造难度是很大的,目前全世界也只有美国掌握全过程的工业链,并且长期对我国禁运,技术也是严格封锁的。而我们国家呢,现在只复合出来了次轻量级的铝基板材,这虽然也能用,性能可是和碳纤维差的不是一星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