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陈易鬼点子多,早在前一晚就开始摩拳擦掌,想到新郎的一百种死法。
出人意料的是新郎接亲团队过于势单力薄,除去伴郎李飞,和李雷两个表弟,就没其他人了。弄得新娘的那些兄弟叔伯看不过去,自愿奉献人头帮新郎砸门。
红包一封封热热闹闹的从门缝里塞进来,陈易越闹兴致越高。直到凌如斯看时间差不多,提醒她见好就收,不要耽误新人的吉时。她才不情不愿开了门。
接到韩梅梅,新娘双脚依然不能落地。要让她的兄弟背出闺房,背上婚车。李雷在婚车边帮韩梅梅穿上婚鞋,婚车只载韩梅梅、陈易和凌如斯,在所有迎亲车队的第二辆。
第一辆是婚礼摄像。
旧时候,嫁人用八抬大轿,过桥穿巷,很多风俗习惯是从过去延续下来的。上轿要给上轿红包,过桥要给过桥红包。虽然时代进步了,很多俗称依然没变。
李雷接了韩梅梅,进李雷家的时间也是掐的分秒不差,配合喧天喜炮的声响,欢天喜地迎进家门。
新人跪拜、叩首,给长辈敬茶。
从李雷在韩梅梅家接走她,挨个给长辈敬茶,到韩梅梅接到李雷家中,再挨个给所有长辈跪拜敬茶,每一次跪拜,每开口称呼,所有长辈都要给新人送上红包。
双方父母的红包最大,称之为改口红包。
最苦逼的是韩梅梅,从被接到李雷家开始,只能待在婚房里不能下地,直到晚间喜宴才能出发去酒店。
一双人跟门童一样在门口迎宾,挨个和宾客合影。
席间围着圆桌一桌桌敬酒答谢。
这些仪式,在相爱的人心里都是最珍贵的时刻,是让众人见证彼此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许诺。
而对于无关爱情的两个人来说,这种仪式和酷刑根本无差,一整日下来饥肠辘辘、身心疲惫。
凌如斯忽然想起,之前和她假丈夫的协议婚礼,发誓再不可能有第二次了。
她看见韩梅梅离家时,和父母抱头痛哭,妆都哭花了,假睫毛一度摇摇欲坠。想到自己当时从闺房走出,没有笑也没有哭。
她只听见外婆和老妈在哭,周围亲友闹闹哄哄,红事管家生怕耽误吉时的催促声,外面礼炮霹雳声。
沸反盈天!
那时,她不止一次的想象过,那个在漫天礼炮声朝她走来的是居然,或纯衣纁袡,或凤冠霞帔。
相比起繁琐的迎亲过程,喜宴相对简单很多。没有吵嚷嚷的司仪,没有亲友发言环节,更没有新人宣读誓词。
鞭炮炸,席开。
并不熟悉的人被安排着围坐一桌,该吃吃,该喝喝,等到伴手礼发完,新郎新娘敬完酒,通常不会超过一小时,来吃席的人就会散掉大半。
余下的大多是相交颇深的挚友亲朋,总有几个抓着新人灌酒折腾,吃完席再吵着闹洞房。吵得最热闹的就是陈易,她是哪有热闹往哪凑。以至于后来三十几岁就加入小城广场舞阿姨的微信群,天天和阿姨们相约城中心广场,围巾、绢扇、油纸伞,阿姨标配一件不落。
席间,吃酒吃得最欢的几位已经愉快把自己灌醉,结果,响应陈易号召的声音就薄弱了很多。
最后,闹洞房变成了在新人家客厅打麻将。不甘心的陈易坚持要打通宵,把新人红包全赢进自己腰包。
参加牌局的四人是凌如斯、陈易、李飞和韩梅梅,李雷搬张椅子坐在李飞和韩梅梅中间,看两个人打,时不时帮大家加点茶水,切点水果。
后半夜,除了陈易大家都开始呈现疲态,话越来越少,哈欠声此起彼伏,就连麻将落在牌桌上的声音都变得柔和起来。
一局结束,凌如斯实在困得不行,说:“要不散了吧,太累了。”
还没等其余几人应声,陈易就扯着嗓子喊:“不行,说好的通宵呢,洞房不让闹,牌也不让打?”
凌如斯问斜对角李雷要根烟,白陈易一眼:“你差不多得了,快一点了,你见过新人结婚赖人家里让陪打通宵麻将的么?”
陈易张嘴正要辩驳,李雷在旁边温吞吞地说:“没事,大家难得聚聚,挺好的。”
凌如斯不再接话,拿起桌边的火机,去阳台上抽烟解乏。
深夜春季的风还带着小城山林间特有的湿润草木气息,以及些许如水凉意。凌如斯吸两口烟,吸进肺里混进血液的尼古丁,和吹来的晚风让困倦的大脑清明许多。
手机在口袋里懒懒震一下,她拿出打开看见居然发来的短信:老师,还没回家么?
凌如斯回复:就回,这么晚不睡?
居然:睡不着,想你。你到家记得告诉我。
凌如斯正准备回复,听见身后响起脚步声,回身看见李雷走出来从烟盒里抽出香烟,点燃,深吸一口看阳台外沉寂的夜色。
凌如斯把烟摁进搁在阳台栏杆上的烟缸里,准备进屋。她现在每次看见李雷,总有种说不上来的怪异,就像你熟识多年的人,声音容貌未变,但却从毛细孔头发丝都透出种陌生与违和。
“你和居然还好么?”刚要抬脚,听见李雷突然冒出没头没尾的一句话。
凌如斯转头看他,看见李雷眼睛里像蒙着一层雾,在夜色中瞧不清晰,她淡淡地:“嗯,好。”
李雷深吸一口烟,朝空气中吐出一个个堆叠的烟圈:“有打算过以后么?”
出人意料的是新郎接亲团队过于势单力薄,除去伴郎李飞,和李雷两个表弟,就没其他人了。弄得新娘的那些兄弟叔伯看不过去,自愿奉献人头帮新郎砸门。
红包一封封热热闹闹的从门缝里塞进来,陈易越闹兴致越高。直到凌如斯看时间差不多,提醒她见好就收,不要耽误新人的吉时。她才不情不愿开了门。
接到韩梅梅,新娘双脚依然不能落地。要让她的兄弟背出闺房,背上婚车。李雷在婚车边帮韩梅梅穿上婚鞋,婚车只载韩梅梅、陈易和凌如斯,在所有迎亲车队的第二辆。
第一辆是婚礼摄像。
旧时候,嫁人用八抬大轿,过桥穿巷,很多风俗习惯是从过去延续下来的。上轿要给上轿红包,过桥要给过桥红包。虽然时代进步了,很多俗称依然没变。
李雷接了韩梅梅,进李雷家的时间也是掐的分秒不差,配合喧天喜炮的声响,欢天喜地迎进家门。
新人跪拜、叩首,给长辈敬茶。
从李雷在韩梅梅家接走她,挨个给长辈敬茶,到韩梅梅接到李雷家中,再挨个给所有长辈跪拜敬茶,每一次跪拜,每开口称呼,所有长辈都要给新人送上红包。
双方父母的红包最大,称之为改口红包。
最苦逼的是韩梅梅,从被接到李雷家开始,只能待在婚房里不能下地,直到晚间喜宴才能出发去酒店。
一双人跟门童一样在门口迎宾,挨个和宾客合影。
席间围着圆桌一桌桌敬酒答谢。
这些仪式,在相爱的人心里都是最珍贵的时刻,是让众人见证彼此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许诺。
而对于无关爱情的两个人来说,这种仪式和酷刑根本无差,一整日下来饥肠辘辘、身心疲惫。
凌如斯忽然想起,之前和她假丈夫的协议婚礼,发誓再不可能有第二次了。
她看见韩梅梅离家时,和父母抱头痛哭,妆都哭花了,假睫毛一度摇摇欲坠。想到自己当时从闺房走出,没有笑也没有哭。
她只听见外婆和老妈在哭,周围亲友闹闹哄哄,红事管家生怕耽误吉时的催促声,外面礼炮霹雳声。
沸反盈天!
那时,她不止一次的想象过,那个在漫天礼炮声朝她走来的是居然,或纯衣纁袡,或凤冠霞帔。
相比起繁琐的迎亲过程,喜宴相对简单很多。没有吵嚷嚷的司仪,没有亲友发言环节,更没有新人宣读誓词。
鞭炮炸,席开。
并不熟悉的人被安排着围坐一桌,该吃吃,该喝喝,等到伴手礼发完,新郎新娘敬完酒,通常不会超过一小时,来吃席的人就会散掉大半。
余下的大多是相交颇深的挚友亲朋,总有几个抓着新人灌酒折腾,吃完席再吵着闹洞房。吵得最热闹的就是陈易,她是哪有热闹往哪凑。以至于后来三十几岁就加入小城广场舞阿姨的微信群,天天和阿姨们相约城中心广场,围巾、绢扇、油纸伞,阿姨标配一件不落。
席间,吃酒吃得最欢的几位已经愉快把自己灌醉,结果,响应陈易号召的声音就薄弱了很多。
最后,闹洞房变成了在新人家客厅打麻将。不甘心的陈易坚持要打通宵,把新人红包全赢进自己腰包。
参加牌局的四人是凌如斯、陈易、李飞和韩梅梅,李雷搬张椅子坐在李飞和韩梅梅中间,看两个人打,时不时帮大家加点茶水,切点水果。
后半夜,除了陈易大家都开始呈现疲态,话越来越少,哈欠声此起彼伏,就连麻将落在牌桌上的声音都变得柔和起来。
一局结束,凌如斯实在困得不行,说:“要不散了吧,太累了。”
还没等其余几人应声,陈易就扯着嗓子喊:“不行,说好的通宵呢,洞房不让闹,牌也不让打?”
凌如斯问斜对角李雷要根烟,白陈易一眼:“你差不多得了,快一点了,你见过新人结婚赖人家里让陪打通宵麻将的么?”
陈易张嘴正要辩驳,李雷在旁边温吞吞地说:“没事,大家难得聚聚,挺好的。”
凌如斯不再接话,拿起桌边的火机,去阳台上抽烟解乏。
深夜春季的风还带着小城山林间特有的湿润草木气息,以及些许如水凉意。凌如斯吸两口烟,吸进肺里混进血液的尼古丁,和吹来的晚风让困倦的大脑清明许多。
手机在口袋里懒懒震一下,她拿出打开看见居然发来的短信:老师,还没回家么?
凌如斯回复:就回,这么晚不睡?
居然:睡不着,想你。你到家记得告诉我。
凌如斯正准备回复,听见身后响起脚步声,回身看见李雷走出来从烟盒里抽出香烟,点燃,深吸一口看阳台外沉寂的夜色。
凌如斯把烟摁进搁在阳台栏杆上的烟缸里,准备进屋。她现在每次看见李雷,总有种说不上来的怪异,就像你熟识多年的人,声音容貌未变,但却从毛细孔头发丝都透出种陌生与违和。
“你和居然还好么?”刚要抬脚,听见李雷突然冒出没头没尾的一句话。
凌如斯转头看他,看见李雷眼睛里像蒙着一层雾,在夜色中瞧不清晰,她淡淡地:“嗯,好。”
李雷深吸一口烟,朝空气中吐出一个个堆叠的烟圈:“有打算过以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