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顾景同持筷的手微顿,瞥了一眼对面的两人,沉默不语,一听这话怎还不明白两人之间的亲昵呢。前日里镇北侯定在谢师妹的身边,原来他们还在一起。他心中有淡淡的痕迹划过,但很快消失了。
“这辣椒的确是驱寒的好东西,可惜,今年这个冬天注定有不少人不能尝一尝它的味道了。”谢太傅却是神色凝重,看着窗外铺天盖地的白色拧起了眉头。
过了今日,雪再不停必成大灾!
闻言,几人都明白谢太傅心中的担忧,顾景同首先开口安慰,“老师不必忧虑,风雪无情,但朝中派人赈灾,百姓也能挺过来。”
谢太傅叹了一口气,“但愿如此。”
祁朝晖抿了一口酒,扬了扬眉毛,凤眸中闪过一抹意味不明,朝廷赈灾,赈到最后怕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了。不过,幸好东狄的赎银到了些,他早就抽了一半买了粮草到军中,足够十几万大军半年的口粮。
否则,照目前这种情况,户部定会卡他的军饷。
朝中之事谢明意不是非常关心,不过她还是愿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好事的。
想了想,她对谢太傅说道,“父亲,今年庄子里产的黍麦交了赋税后我都未换成银钱,囤了许多。等到雪停了,我们府中拿出一半开个粥棚,也尽些绵薄之力。”
听到这话,谢太傅老怀欣慰,抚着胡须笑道,“大善,你能想到这些是我谢家之福。”
顾景同也笑着看了她一眼,谢师妹自从和离之后,愈发有大家女子的风范。
祁朝晖则是淡淡地勾了一下唇角,这女子有时奇怪极了,她经营几个铺子绞尽脑汁赚银钱,颇为宝贝,给他银票的时候都要算好日期,抠抠索索的。但此刻又轻飘飘一句话就将一半的存粮撒出去,着实难懂。
事实上,谢明意是自有打算,庄子里面的红薯已经收了,大约有一布袋那么多。雪灾后朝廷必定缺粮,她赈灾也是为自己铺路,等到下一茬的红薯种下去,献给楚惠帝。
那时,她和谢家的身上就多了最牢固的保障。
不过,大冬天吃烤红薯最配了,过两日偷偷摸摸解解馋吧。
这场大雪足足下了三个日夜才停,正如谢太傅所担心的,百姓的苦日子到了。大量的牲畜被冻死、低矮的房屋被压塌,饥寒交迫之下,路边随处可见被冻死的百姓,灾情十分严重。
可偏偏今年夏秋大旱,粮食产的又少,可谓是雪上加霜。
楚宫中,惠帝连日不休,召集大臣商议赈灾之事,又命户部拨出三十万两白银用以救济灾民,重建房屋。
然而户部尚书听了旨意,却惶惶不已,长跪于地叩首,“陛下,国库中空虚,只有二十余万两白银了。”
朝廷静默不语,惠帝却勃然大怒,指着户部尚书的鼻子大骂,“今年赋税尽收于国库,月前东狄赎回两座城池的银子也充与国库之中,无论如何也不该只剩下二十万两。”
户部尚书抖着身子,回禀,“陛下有所不知,今年大旱,有些县乡收上来的赋税就少了几分。夏日太后娘娘去避暑行宫、数月前肃王殿下大婚都用了不少银子。”
“东狄的赎银呢?”惠帝目光森冷。
“东狄的赎银,赎银,镇北侯拿去了。”户部尚书低声说道,吞吞吐吐地。
顿时,惠帝将视线移向神色淡然的镇北侯,晦涩不明。他捏着龙椅的把手,沉声质问,“镇北侯,可确有其事?”
祁朝晖见户部尚书居然将锅扣到了自己身上,低声嗤笑,而后出列拱手道,“陛下,东狄的城池赎银先前便有约定,一半充作军饷。臣自是将一半赎银送到了军中,这剩下一半的赎银去处臣却是不知了。”
“幸好臣属下做事向来严谨,这银钱从户部拿出到发入军中都做了册子,另留了一份放在了大理寺处,大理寺卿应是见过的。”
他往后看了一眼,大理寺卿出列颔首,“陛下,确是如此,镇北侯只拿了一半的赎银。”
惠帝重新看向户部尚书那里。
户部尚书额头上冒出了冷汗,颓然瘫在地上,咬牙道,“陛下,国书上的赎银是那么多,但到了我户部只有六成了。镇北侯依照原本的数目拿走一半,国库就只剩下一成了。”
此话一出,朝堂有一瞬间的凝滞,一些人察觉到什么凝着眉头心中发寒。
户部尚书三言两语是在表明赎银从东狄到大楚边界再到楚京,这其中定是有人做了手脚。等到赎银入库,户部尚书一时失察未打开一一查看,等到后来再察觉到其中不对已经晚了,赎银入了国库之后出了岔子都会归罪于户部了。
押送赎银的人除了皇亲国戚都是陛下的亲信,他一个快要告老的户部尚书又能惹得起谁。
户部尚书的话外之意楚惠帝自然也明了,他的手掌紧紧握着龙椅的把手,青筋凸起,绷着脸一字一句地道,“给朕查,查到是谁贪了这笔银子,无论身份高低,一律收监大理寺斩首示众。”
朝臣人皆不语,祁朝晖微垂着头眼中闪过冰冷的讽刺,这般胆大妄为的除了陛下的母族平仁侯府还会有谁呢。即便是权势煊赫的沛国公府都不敢和东狄人暗中勾结,平仁侯府仗着有太后和皇子外孙撑腰硬生生地做下了。
平仁侯静静地立在下首,面上一点焦灼都未带,实则心中暗恨东狄失信于人。自平仁侯府和东狄的人来往,两方达成交易,东狄人给予平仁侯府重金、良马,平仁侯府助东狄人拿回两座城池。
“这辣椒的确是驱寒的好东西,可惜,今年这个冬天注定有不少人不能尝一尝它的味道了。”谢太傅却是神色凝重,看着窗外铺天盖地的白色拧起了眉头。
过了今日,雪再不停必成大灾!
闻言,几人都明白谢太傅心中的担忧,顾景同首先开口安慰,“老师不必忧虑,风雪无情,但朝中派人赈灾,百姓也能挺过来。”
谢太傅叹了一口气,“但愿如此。”
祁朝晖抿了一口酒,扬了扬眉毛,凤眸中闪过一抹意味不明,朝廷赈灾,赈到最后怕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了。不过,幸好东狄的赎银到了些,他早就抽了一半买了粮草到军中,足够十几万大军半年的口粮。
否则,照目前这种情况,户部定会卡他的军饷。
朝中之事谢明意不是非常关心,不过她还是愿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好事的。
想了想,她对谢太傅说道,“父亲,今年庄子里产的黍麦交了赋税后我都未换成银钱,囤了许多。等到雪停了,我们府中拿出一半开个粥棚,也尽些绵薄之力。”
听到这话,谢太傅老怀欣慰,抚着胡须笑道,“大善,你能想到这些是我谢家之福。”
顾景同也笑着看了她一眼,谢师妹自从和离之后,愈发有大家女子的风范。
祁朝晖则是淡淡地勾了一下唇角,这女子有时奇怪极了,她经营几个铺子绞尽脑汁赚银钱,颇为宝贝,给他银票的时候都要算好日期,抠抠索索的。但此刻又轻飘飘一句话就将一半的存粮撒出去,着实难懂。
事实上,谢明意是自有打算,庄子里面的红薯已经收了,大约有一布袋那么多。雪灾后朝廷必定缺粮,她赈灾也是为自己铺路,等到下一茬的红薯种下去,献给楚惠帝。
那时,她和谢家的身上就多了最牢固的保障。
不过,大冬天吃烤红薯最配了,过两日偷偷摸摸解解馋吧。
这场大雪足足下了三个日夜才停,正如谢太傅所担心的,百姓的苦日子到了。大量的牲畜被冻死、低矮的房屋被压塌,饥寒交迫之下,路边随处可见被冻死的百姓,灾情十分严重。
可偏偏今年夏秋大旱,粮食产的又少,可谓是雪上加霜。
楚宫中,惠帝连日不休,召集大臣商议赈灾之事,又命户部拨出三十万两白银用以救济灾民,重建房屋。
然而户部尚书听了旨意,却惶惶不已,长跪于地叩首,“陛下,国库中空虚,只有二十余万两白银了。”
朝廷静默不语,惠帝却勃然大怒,指着户部尚书的鼻子大骂,“今年赋税尽收于国库,月前东狄赎回两座城池的银子也充与国库之中,无论如何也不该只剩下二十万两。”
户部尚书抖着身子,回禀,“陛下有所不知,今年大旱,有些县乡收上来的赋税就少了几分。夏日太后娘娘去避暑行宫、数月前肃王殿下大婚都用了不少银子。”
“东狄的赎银呢?”惠帝目光森冷。
“东狄的赎银,赎银,镇北侯拿去了。”户部尚书低声说道,吞吞吐吐地。
顿时,惠帝将视线移向神色淡然的镇北侯,晦涩不明。他捏着龙椅的把手,沉声质问,“镇北侯,可确有其事?”
祁朝晖见户部尚书居然将锅扣到了自己身上,低声嗤笑,而后出列拱手道,“陛下,东狄的城池赎银先前便有约定,一半充作军饷。臣自是将一半赎银送到了军中,这剩下一半的赎银去处臣却是不知了。”
“幸好臣属下做事向来严谨,这银钱从户部拿出到发入军中都做了册子,另留了一份放在了大理寺处,大理寺卿应是见过的。”
他往后看了一眼,大理寺卿出列颔首,“陛下,确是如此,镇北侯只拿了一半的赎银。”
惠帝重新看向户部尚书那里。
户部尚书额头上冒出了冷汗,颓然瘫在地上,咬牙道,“陛下,国书上的赎银是那么多,但到了我户部只有六成了。镇北侯依照原本的数目拿走一半,国库就只剩下一成了。”
此话一出,朝堂有一瞬间的凝滞,一些人察觉到什么凝着眉头心中发寒。
户部尚书三言两语是在表明赎银从东狄到大楚边界再到楚京,这其中定是有人做了手脚。等到赎银入库,户部尚书一时失察未打开一一查看,等到后来再察觉到其中不对已经晚了,赎银入了国库之后出了岔子都会归罪于户部了。
押送赎银的人除了皇亲国戚都是陛下的亲信,他一个快要告老的户部尚书又能惹得起谁。
户部尚书的话外之意楚惠帝自然也明了,他的手掌紧紧握着龙椅的把手,青筋凸起,绷着脸一字一句地道,“给朕查,查到是谁贪了这笔银子,无论身份高低,一律收监大理寺斩首示众。”
朝臣人皆不语,祁朝晖微垂着头眼中闪过冰冷的讽刺,这般胆大妄为的除了陛下的母族平仁侯府还会有谁呢。即便是权势煊赫的沛国公府都不敢和东狄人暗中勾结,平仁侯府仗着有太后和皇子外孙撑腰硬生生地做下了。
平仁侯静静地立在下首,面上一点焦灼都未带,实则心中暗恨东狄失信于人。自平仁侯府和东狄的人来往,两方达成交易,东狄人给予平仁侯府重金、良马,平仁侯府助东狄人拿回两座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