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1章
他到不了黄河,他家门口就是长江,他也不用等见着棺材,他先哭起来再说。
肃宁伯绷着一张脸,听薛淮溢哭了一刻钟。
平心而论,这怪不了薛淮溢,如今状况,搁谁当两湖总督都要哭。
肃宁伯奉旨领兵打乔靖,各种设想、防备都是谨慎又谨慎,他自然知道两湖困境,可这困难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
先前蜀地还没有动手时,肃宁伯就让薛淮溢在上游加强戒备,又叫程晋之去守,薛淮溢应得很好,但也跟肃宁伯交了底——乔靖若突袭,真没有信心守。
幸好,乔靖先打了金州。
肃宁伯让霍籍在金州城铩羽而归,但眼下局势,朝廷还是防为主、攻为次,不是不想打,而是打不起。
“先守着,等朝廷调集兵力,”肃宁伯道,“之前是怕蜀地收到风声,才声东击西,现在不用装了,该调兵就调兵。”
肃宁伯说得笃定,薛淮溢其实不信,他能来当两湖总督,必然不是朝堂上的新人。
全朝能有多少兵?
南陵没打完,北境的不懂水战,真调过来也是补去中原的,他们两湖要靠,只能靠江南水师。
可江南水师才多少兵、多少船?
东异俯首称臣之后,朝廷在水军上的投入就日益减少。
薛淮溢抹了一把脸,少就少吧,比他们两湖没有强,江南水师不能进吞蜀地,但帮着他守守两湖,应当还能坚持一些时日。
肃宁伯要向朝廷请求增调兵力,薛淮溢也没有闲着,会哭才会有粮,他接连上了三份折子请求增援,又写信给朝中好友,希望他们能帮着说几句话,等事儿都办完了,他才对着安静的总督府后院舒了口气。
万幸,先前朝廷下旨让封王、将军、总督的家眷进京,薛淮溢一个没留,从八十老母到三岁稚子,全送进京城去了。
哪怕有一日两湖不保,他奋勇守城而死,朝廷也不至于为难他们,只要京师还在,他的父母妻儿不会受战火流离之苦。
而文英殿里,蒋慕渊一连三天看到薛淮溢的折子,挑着眉笑了声。
第891章 一箭
三份折子,一份哭得比一份惨。
说两湖如今困局,说地理位置之紧要,说从官员到百姓都盼着增援,最后再表述下自个儿知道朝廷亦困难,不管增援有多少、何时到,他薛淮溢断不会弃守城池,誓与两湖共存亡。
薛淮溢一手文章写得出色,哭惨也哭得很有风格,饶是蒋慕渊了解他,知道他折子里真情实感的背后就是“催催催”,也不由叫他气笑了。
是,气笑的。
前世的薛淮溢没有当过两湖总督,他在官场上起起伏伏了很多年,鲁敬告老后,接了他的班,做了漕运总督。
他手下的人都说他脾气不好,着急的时候没点儿读书人的样子,可他在内政上很有一套。
这也是今生金培英倒了之后,蒋慕渊绕了几个弯,最终通过林尚书的嘴,让圣上点了薛淮溢为两湖总督。
蜀地必有一战,蒋慕渊心知肚明。
前世蜀地反的时候,金培英还是总督,两湖没有受过大灾,情况比现在好得多,也因着水路相通在乔靖手里吃了不少亏。
今生薛淮溢走马上任,蒋慕渊让人示意过他,不要全然不管兵事。
可惜,薛淮溢没有听进去。
蒋慕渊气过了,余下的全是无奈。
薛淮溢的做法其实没有什么大错,事有轻重缓急,有限的人力、银钱都要用在刀尖上,两湖这几年的当务之急就是重建,不再受水情所苦,给朝廷尽可能的增加收成。
这是薛淮溢的强项,事实上,成效也很好。
去岁蒋慕渊与孙祈走水路回京,孙祈都连声夸赞沿岸恢复景象。
若不是把人力、银子都投在河坝、农田里,岂能有如此进展?
蒋慕渊当时想,他若一直示意两湖注重兵事,不说薛淮溢怎么想,圣上那儿就先说不通了。
总归离蜀地反叛还有几年,等南陵打完了,倒也不至于防不住。
没想到,乔靖提前反了,蒋慕渊安排了肃宁伯去防守,也来不及重新操练两湖的兵士了。
思及此处,蒋慕渊抬眼看了孙睿一眼。
孙睿逼反孙璧,又给乔靖递了刀子,他就真不怕朝廷兵力不足让蜀地猛虎出山?
还是觉得现如今,圣上还未捆住他蒋慕渊的手脚,肃宁伯、余将军等人没有老到领不动兵,一茬接一茬的把各种难处全丢过来给他们处置?
念头一闪而过,蒋慕渊自己先否了。
孙睿与他一样懂朝政、懂军务,知道何时该紧何时要松口气,如今这么折腾,根本没有给全朝上下缓过气的机会,是在一个劲儿往死里折腾。
这就是个疯子!
另一侧,孙祈看了过来,道:“又是薛总督的折子?”
“是,”蒋慕渊应了声,“连催三天了,担心乔靖顺水而下。”
孙祈苦笑:“谁不担心呢,他催江南调兵,那就调给他,原也是这么安排的。”
不止是江南水师,若战局吃紧,余将军麾下的将士也要调整重心,把兵力从南陵撤回去,主防蜀地,而南陵那儿,就尽量压缩孙璧的空间、耗着他。
这些是先前御书房里一遍遍商讨出来的,以眼下局势来看,如此应对不失为一个好法子。
肃宁伯绷着一张脸,听薛淮溢哭了一刻钟。
平心而论,这怪不了薛淮溢,如今状况,搁谁当两湖总督都要哭。
肃宁伯奉旨领兵打乔靖,各种设想、防备都是谨慎又谨慎,他自然知道两湖困境,可这困难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
先前蜀地还没有动手时,肃宁伯就让薛淮溢在上游加强戒备,又叫程晋之去守,薛淮溢应得很好,但也跟肃宁伯交了底——乔靖若突袭,真没有信心守。
幸好,乔靖先打了金州。
肃宁伯让霍籍在金州城铩羽而归,但眼下局势,朝廷还是防为主、攻为次,不是不想打,而是打不起。
“先守着,等朝廷调集兵力,”肃宁伯道,“之前是怕蜀地收到风声,才声东击西,现在不用装了,该调兵就调兵。”
肃宁伯说得笃定,薛淮溢其实不信,他能来当两湖总督,必然不是朝堂上的新人。
全朝能有多少兵?
南陵没打完,北境的不懂水战,真调过来也是补去中原的,他们两湖要靠,只能靠江南水师。
可江南水师才多少兵、多少船?
东异俯首称臣之后,朝廷在水军上的投入就日益减少。
薛淮溢抹了一把脸,少就少吧,比他们两湖没有强,江南水师不能进吞蜀地,但帮着他守守两湖,应当还能坚持一些时日。
肃宁伯要向朝廷请求增调兵力,薛淮溢也没有闲着,会哭才会有粮,他接连上了三份折子请求增援,又写信给朝中好友,希望他们能帮着说几句话,等事儿都办完了,他才对着安静的总督府后院舒了口气。
万幸,先前朝廷下旨让封王、将军、总督的家眷进京,薛淮溢一个没留,从八十老母到三岁稚子,全送进京城去了。
哪怕有一日两湖不保,他奋勇守城而死,朝廷也不至于为难他们,只要京师还在,他的父母妻儿不会受战火流离之苦。
而文英殿里,蒋慕渊一连三天看到薛淮溢的折子,挑着眉笑了声。
第891章 一箭
三份折子,一份哭得比一份惨。
说两湖如今困局,说地理位置之紧要,说从官员到百姓都盼着增援,最后再表述下自个儿知道朝廷亦困难,不管增援有多少、何时到,他薛淮溢断不会弃守城池,誓与两湖共存亡。
薛淮溢一手文章写得出色,哭惨也哭得很有风格,饶是蒋慕渊了解他,知道他折子里真情实感的背后就是“催催催”,也不由叫他气笑了。
是,气笑的。
前世的薛淮溢没有当过两湖总督,他在官场上起起伏伏了很多年,鲁敬告老后,接了他的班,做了漕运总督。
他手下的人都说他脾气不好,着急的时候没点儿读书人的样子,可他在内政上很有一套。
这也是今生金培英倒了之后,蒋慕渊绕了几个弯,最终通过林尚书的嘴,让圣上点了薛淮溢为两湖总督。
蜀地必有一战,蒋慕渊心知肚明。
前世蜀地反的时候,金培英还是总督,两湖没有受过大灾,情况比现在好得多,也因着水路相通在乔靖手里吃了不少亏。
今生薛淮溢走马上任,蒋慕渊让人示意过他,不要全然不管兵事。
可惜,薛淮溢没有听进去。
蒋慕渊气过了,余下的全是无奈。
薛淮溢的做法其实没有什么大错,事有轻重缓急,有限的人力、银钱都要用在刀尖上,两湖这几年的当务之急就是重建,不再受水情所苦,给朝廷尽可能的增加收成。
这是薛淮溢的强项,事实上,成效也很好。
去岁蒋慕渊与孙祈走水路回京,孙祈都连声夸赞沿岸恢复景象。
若不是把人力、银子都投在河坝、农田里,岂能有如此进展?
蒋慕渊当时想,他若一直示意两湖注重兵事,不说薛淮溢怎么想,圣上那儿就先说不通了。
总归离蜀地反叛还有几年,等南陵打完了,倒也不至于防不住。
没想到,乔靖提前反了,蒋慕渊安排了肃宁伯去防守,也来不及重新操练两湖的兵士了。
思及此处,蒋慕渊抬眼看了孙睿一眼。
孙睿逼反孙璧,又给乔靖递了刀子,他就真不怕朝廷兵力不足让蜀地猛虎出山?
还是觉得现如今,圣上还未捆住他蒋慕渊的手脚,肃宁伯、余将军等人没有老到领不动兵,一茬接一茬的把各种难处全丢过来给他们处置?
念头一闪而过,蒋慕渊自己先否了。
孙睿与他一样懂朝政、懂军务,知道何时该紧何时要松口气,如今这么折腾,根本没有给全朝上下缓过气的机会,是在一个劲儿往死里折腾。
这就是个疯子!
另一侧,孙祈看了过来,道:“又是薛总督的折子?”
“是,”蒋慕渊应了声,“连催三天了,担心乔靖顺水而下。”
孙祈苦笑:“谁不担心呢,他催江南调兵,那就调给他,原也是这么安排的。”
不止是江南水师,若战局吃紧,余将军麾下的将士也要调整重心,把兵力从南陵撤回去,主防蜀地,而南陵那儿,就尽量压缩孙璧的空间、耗着他。
这些是先前御书房里一遍遍商讨出来的,以眼下局势来看,如此应对不失为一个好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