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孙禛一路憋着,直到进了虞贵妃的宫室才放松下来,偏头问孙睿:“皇兄亦觉得我说得在理?我先前还当说错话了。”
孙睿睨了他一眼,面上依旧淡淡的,等宫人去通传时,才道:“没说错。”
孙禛得意了,待里头请了,兴高采烈去寻虞贵妃。
孙睿落后几步,看着浑然不知内里意思的孙禛,目光沉沉。
孙禛把运气归到“冲喜”之上,这是讨圣上欢心,而孙睿所谓的运气是“顾云康”。
顾云康不止埋了顾致沅,让狄人提出的交换毫无意义,还混在鹤城之中,助将士火攻山口关,大破北狄,若没有这个人,蒋慕渊哪里能这么容易收复北境。
而战场局势变化多端,拖到草原化雪,局面又不同了。
运势,果真是战场上极其要紧的一环,这一仗,运势站在了蒋慕渊与顾家一边。
北境大捷,当天就传遍了京城。
如此好消息,顺天府恨不能敲锣打鼓地传递给百姓,不管战事多远、是否波及京城,只要有战争,百姓的心就不安定。
捷报化作了及时雨,冲去了数月间笼在百姓心中的阴霾。
宁国公府里,安阳长公主高兴极了。
先前裕门关捎信回来,提了顾云锦先行回京,长公主算着儿媳妇抵达的日子,又得了战报,就盼着儿子早早班师回朝了。
寿安亦是欢喜,兄嫂都不在,她先前生辰过得也缺了滋味,此刻也翘首企盼着。
西林胡同里,林家长松了一口气,对门的顾家,单氏推开了小祠堂的门,凝着泪点了香。
顾家将门,男女皆战,因而女眷亦入祠堂享香火供奉。
给先人们磕了头,单氏转身与徐氏、吴氏道:“外头虽还没有提起来,但我们心里要有数,云宴太年轻了,又有那些传言,我们家恐怕不能像老将军战死时那般,靠着蒙荫接下将军印了。”
镇北将军的名号,与公候伯等爵位不同,并非是朝廷封授的,而是边关驻军守将接下帅印,得将军名号。
守蜀地的是镇南将军,守西境的是征西将军,军功不减,若无大错,自是数代传承。
可一旦交出将军印,再想拿在手中,就太难了。
不管圣上信还是不信,那些流言是存在的,而顾云宴的年纪与不够丰厚的军功,更是圣上撤了将军印最好的理由。
顾家守了北境几十年,帅印丢在他们这一代手中,不管理由为何,都愧对列祖列宗。
单氏看着那一排排的牌位,终是摇了摇头。
家书上很多事情不能讲,但他们自家人心里是有决断的。
单氏攥紧了拳头,咬牙道:“怎么就、就那么糊涂呢!”
裕门关下,蒋慕渊与肃宁伯、向威等人商议着北境重建之事。
他们回到裕门关有几日了,那日大捷之后,留下人手驻守在山口关与鹤城,又重新排兵布阵,便退回关内。
商议了一下午,所有人都很疲惫,肃宁伯却还是留了蒋慕渊下棋。
肃宁伯的棋艺并不高超,他此刻的心思也不在这上头,下得极其随意,眼看着一片疆土要落于蒋慕渊的白子之中,他干脆中盘认负,把手中黑子扔回了棋篓之中。
“伯爷还要再下一盘吗?”蒋慕渊一面收拾棋面,一面不疾不徐问道。
“不下了,不是小公爷的对手,”肃宁伯摆了摆手,他的性子原也存不住事儿,耐到了此刻差不多是极限了,便直接问道,“小公爷当真不打算回京?”
“不回去,”蒋慕渊笑了笑,“其中缘由,我不细说,伯爷也知道。”
“你这是铁了心要给岳家谋战功了,”肃宁伯饮了一口茶,“既如此,为何不替顾云康多请战功?不提他孤身赴北狄?你若想打进草原深处,一旦我班师回朝,北境兵力势必不足,靠留下来的人手,不好打。”
第618章 理由
依肃宁伯之见,山口关一战,顾云康完全可以居首功。
虽然顾云康并未亲身参与到火袭、攻关之中,但他护住了顾致沅的遗体,他阻拦大军入鹤城避免了中北狄“请君入瓮”之计,他辨明山口关粮草储藏之处,带领众人寻到了最适合火攻的地点。
没有顾云康,断断没有如今之大胜。
蒋慕渊想替顾家累功绩,这一切原本都值得在请功的折子上大书特书的。
可事实上,战报上写得很简略。
肃宁伯亲手所写,洋洋洒洒一堆名字,顾云康的功绩被融在其中,朝廷知道这么一回事儿,却不够夺目,也不显眼。
而瞒下了顾云康奔赴北狄,朝廷不知道后续还有那等硬仗,势必撤走兵力。
这些事儿,让肃宁伯疑惑极了。
按说,顾家就是顾家,那几兄弟感情都好,在事关将军印的时候,蒋慕渊总不至于还在考虑不让二房出身的顾云康越过长房子弟吧……
没的那般本末倒置。
蒋慕渊敛眉,道:“正是因为不好打,才越发谨慎和迟疑。
顾家需要这战功,突袭北狄大帐势在必行,可没有人知道我那三舅哥何时能摸清北狄部落状况、又何时能回来。
我若以此为由,拖着大军留在北境,这不合适。
国库紧张,军需耗不起。
万一他这一去出了状况,半年一年没有回来,传到京中,顾家得的不是功绩、而是骂名了。”
孙睿睨了他一眼,面上依旧淡淡的,等宫人去通传时,才道:“没说错。”
孙禛得意了,待里头请了,兴高采烈去寻虞贵妃。
孙睿落后几步,看着浑然不知内里意思的孙禛,目光沉沉。
孙禛把运气归到“冲喜”之上,这是讨圣上欢心,而孙睿所谓的运气是“顾云康”。
顾云康不止埋了顾致沅,让狄人提出的交换毫无意义,还混在鹤城之中,助将士火攻山口关,大破北狄,若没有这个人,蒋慕渊哪里能这么容易收复北境。
而战场局势变化多端,拖到草原化雪,局面又不同了。
运势,果真是战场上极其要紧的一环,这一仗,运势站在了蒋慕渊与顾家一边。
北境大捷,当天就传遍了京城。
如此好消息,顺天府恨不能敲锣打鼓地传递给百姓,不管战事多远、是否波及京城,只要有战争,百姓的心就不安定。
捷报化作了及时雨,冲去了数月间笼在百姓心中的阴霾。
宁国公府里,安阳长公主高兴极了。
先前裕门关捎信回来,提了顾云锦先行回京,长公主算着儿媳妇抵达的日子,又得了战报,就盼着儿子早早班师回朝了。
寿安亦是欢喜,兄嫂都不在,她先前生辰过得也缺了滋味,此刻也翘首企盼着。
西林胡同里,林家长松了一口气,对门的顾家,单氏推开了小祠堂的门,凝着泪点了香。
顾家将门,男女皆战,因而女眷亦入祠堂享香火供奉。
给先人们磕了头,单氏转身与徐氏、吴氏道:“外头虽还没有提起来,但我们心里要有数,云宴太年轻了,又有那些传言,我们家恐怕不能像老将军战死时那般,靠着蒙荫接下将军印了。”
镇北将军的名号,与公候伯等爵位不同,并非是朝廷封授的,而是边关驻军守将接下帅印,得将军名号。
守蜀地的是镇南将军,守西境的是征西将军,军功不减,若无大错,自是数代传承。
可一旦交出将军印,再想拿在手中,就太难了。
不管圣上信还是不信,那些流言是存在的,而顾云宴的年纪与不够丰厚的军功,更是圣上撤了将军印最好的理由。
顾家守了北境几十年,帅印丢在他们这一代手中,不管理由为何,都愧对列祖列宗。
单氏看着那一排排的牌位,终是摇了摇头。
家书上很多事情不能讲,但他们自家人心里是有决断的。
单氏攥紧了拳头,咬牙道:“怎么就、就那么糊涂呢!”
裕门关下,蒋慕渊与肃宁伯、向威等人商议着北境重建之事。
他们回到裕门关有几日了,那日大捷之后,留下人手驻守在山口关与鹤城,又重新排兵布阵,便退回关内。
商议了一下午,所有人都很疲惫,肃宁伯却还是留了蒋慕渊下棋。
肃宁伯的棋艺并不高超,他此刻的心思也不在这上头,下得极其随意,眼看着一片疆土要落于蒋慕渊的白子之中,他干脆中盘认负,把手中黑子扔回了棋篓之中。
“伯爷还要再下一盘吗?”蒋慕渊一面收拾棋面,一面不疾不徐问道。
“不下了,不是小公爷的对手,”肃宁伯摆了摆手,他的性子原也存不住事儿,耐到了此刻差不多是极限了,便直接问道,“小公爷当真不打算回京?”
“不回去,”蒋慕渊笑了笑,“其中缘由,我不细说,伯爷也知道。”
“你这是铁了心要给岳家谋战功了,”肃宁伯饮了一口茶,“既如此,为何不替顾云康多请战功?不提他孤身赴北狄?你若想打进草原深处,一旦我班师回朝,北境兵力势必不足,靠留下来的人手,不好打。”
第618章 理由
依肃宁伯之见,山口关一战,顾云康完全可以居首功。
虽然顾云康并未亲身参与到火袭、攻关之中,但他护住了顾致沅的遗体,他阻拦大军入鹤城避免了中北狄“请君入瓮”之计,他辨明山口关粮草储藏之处,带领众人寻到了最适合火攻的地点。
没有顾云康,断断没有如今之大胜。
蒋慕渊想替顾家累功绩,这一切原本都值得在请功的折子上大书特书的。
可事实上,战报上写得很简略。
肃宁伯亲手所写,洋洋洒洒一堆名字,顾云康的功绩被融在其中,朝廷知道这么一回事儿,却不够夺目,也不显眼。
而瞒下了顾云康奔赴北狄,朝廷不知道后续还有那等硬仗,势必撤走兵力。
这些事儿,让肃宁伯疑惑极了。
按说,顾家就是顾家,那几兄弟感情都好,在事关将军印的时候,蒋慕渊总不至于还在考虑不让二房出身的顾云康越过长房子弟吧……
没的那般本末倒置。
蒋慕渊敛眉,道:“正是因为不好打,才越发谨慎和迟疑。
顾家需要这战功,突袭北狄大帐势在必行,可没有人知道我那三舅哥何时能摸清北狄部落状况、又何时能回来。
我若以此为由,拖着大军留在北境,这不合适。
国库紧张,军需耗不起。
万一他这一去出了状况,半年一年没有回来,传到京中,顾家得的不是功绩、而是骂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