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念夏接过一看,一封是吴氏亲笔,一封落款是林琬,而袁二手里的信之中,她还看到了听风的字迹,这让她对袁二又放心不少。
“我觉得小公爷他们快回来了。”念夏道。
正说着话,胡同口又传来马蹄声,两人皆转头看去,正是顾家兄弟回来了。
蒋慕渊亦在其中,见了袁二,他不由奇道:“怎么到这儿来了?”
袁二赶忙行礼:“有事儿要禀小公爷。”
蒋慕渊颔首,与念夏道:“我先过去书房,你与夫人说一声,免得她念着。”
念夏应了。
书房内,惊雨把油灯点上,蒋慕渊接过书信看了一番落款,问道:“不是去明州府了吗?五爷怎么叫你往北来了?”
袁二上前一步,压着声儿道:“我到明州那一日,碰巧遇见了邓公公,他也到了明州。”
蒋慕渊挑眉。
邓公公祖籍绍州,与明州城也算比邻,他回乡探亲、转道明州访友,这是一个解释。
“他可曾拜访赵同知?”蒋慕渊问。
“拜访过。”袁二道。
最初时并未曾跟上邓公公,袁二与周五爷商议之后,干脆直接盯了赵同知,第二日、第三日、之后的第四日,接连三天,赵同知都去见了邓公公。
“接连三日,且是赵同知登门?”蒋慕渊哼笑一声,“这可真有意思。”
孙睿立赵知语为侧妃,邓公公是孙睿的人,他途径明州,奉命拜访赵同知,这不稀奇。
奇的是三天都由赵同知登门,这可不能用邓公公腿脚不便来解释了。
可见,赵同知这个名义上的长辈,对孙睿是毕恭毕敬的,三日登门,只怕是在商量些事情。
蒋慕渊一早琢磨过,孙睿特意选中赵知语,不可能毫无所求,而他想要“求”的可能与赵同知有关,眼下看来,这个猜测是能作准的。
却是不知,孙睿和赵同知商议了些什么。
第549章 有感而发
蒋慕渊思量了一番,问道:“五爷还在江南吗?”
袁二道:“是。”
蒋慕渊颔首。
周五爷为人大气,做事却十分细致,虽然他往江南去是有旁的事情要做,但既然留意到了赵同知与邓公公的来往,就会盯着些,不会随意抛却脑后的。
只是,江南毕竟不是周五爷的地方,反倒是赵同知在明州府耕耘了几十年,周五爷想掌握赵同知的行踪并不算困难,但要弄明白邓公公和赵同知到底在琢磨什么事儿,就不是易事了。
不过,退一步说,眼下即便让周五爷打听出来了,蒋慕渊也无心去管孙睿的那些动作——北境战事才是压在眼前的一座大山。
他拆了听风让袁二捎来的信,一封封看过了,收到了一旁。
“我有一份折子要快些送往京城,我怕从驿馆走,路上耽搁了,”蒋慕渊道,“你先赶紧填了肚子,等下连夜送进京城。”
袁二一怔,并没有想到他刚刚抵达却又要出发,可既然小公爷吩咐了,他自然应下。
蒋慕渊唤了惊雨进来准备笔墨,与袁二道:“风尘仆仆的,这来来回回辛苦你了,送到京城之后,把京里的事情与听风对一对,之后再来裕门关,我这儿也有些人手不足。”
袁二点头,道:“施幺还算机灵,这些日子在京里混得也算风生水起,我把事儿都交给他,让他照听风的吩咐做事儿。”
惊雨进来研墨,袁二退出去,在院子里伸了个懒腰,活动活动筋骨。
她是习武之人,感觉也算敏锐,刚抬起双臂,就察觉到有一双眼睛看着他,他也不装不知情,大大咧咧转过头去,正好对上了念夏的目光。
念夏被袁二揪着正着,尴尬一闪而过,但她素来大方,走上前去,认真赔礼,道:“先前不知你来历,对你防备,还望见谅。”
这话让袁二哭笑不得。
先前念夏那疏离的态度,袁二一点都没有放在心上。
他寻到此处院子,念夏不曾听过他名号,防备是理所当然的,若是毫不戒备、随便他在这院子里进出,那才是有问题。
哪怕他有听风的信件,但人家从未见过本人,小心总是没有错的。
“这事儿真不怪你,”袁二笑道,“我自己明白,我的自报家门,听起来和个随口胡编的差不离。”
念夏扑哧笑出了声,袁二这名字,听起来的确像是胡编的。
袁二又道:“没法子,我老家是个小村子,老老少少都没有念过什么书,行二就叫袁二,我弟弟叫袁三,也就是长大了出来做事,才认了字,知道些道理。可名字是爹娘取的,便没有再改。”
念夏闻言,笑容一凝,透出几分伤感来。
袁二看得清楚,只是两人并不算熟悉,哪怕看到了,他一个汉子也不好直咧咧地问,便道:“姑娘是夫人身边的吧?我还不知姑娘如何称呼。”
“念夏,这个名字是夫人当年入京后取的,”念夏顿了顿,道,“在北地的时候,我家里人都叫我小妮儿,刚进府做事时,也没有改。”
袁二是个脑子快了,前言后语并在一块,一下子就琢磨出那份感伤的来路。
正是他提到了爹娘取名,才叫念夏也想到了家里人,而北地出身,她的父母兄弟,怕是都遇难了。
猜是猜,但念夏没有说透,袁二也不能接什么“节哀顺变”,便转了个弯,换了话题:“不知厨房备了吃食吗?我一会儿要送折子进京,想填饱肚子。”
“我觉得小公爷他们快回来了。”念夏道。
正说着话,胡同口又传来马蹄声,两人皆转头看去,正是顾家兄弟回来了。
蒋慕渊亦在其中,见了袁二,他不由奇道:“怎么到这儿来了?”
袁二赶忙行礼:“有事儿要禀小公爷。”
蒋慕渊颔首,与念夏道:“我先过去书房,你与夫人说一声,免得她念着。”
念夏应了。
书房内,惊雨把油灯点上,蒋慕渊接过书信看了一番落款,问道:“不是去明州府了吗?五爷怎么叫你往北来了?”
袁二上前一步,压着声儿道:“我到明州那一日,碰巧遇见了邓公公,他也到了明州。”
蒋慕渊挑眉。
邓公公祖籍绍州,与明州城也算比邻,他回乡探亲、转道明州访友,这是一个解释。
“他可曾拜访赵同知?”蒋慕渊问。
“拜访过。”袁二道。
最初时并未曾跟上邓公公,袁二与周五爷商议之后,干脆直接盯了赵同知,第二日、第三日、之后的第四日,接连三天,赵同知都去见了邓公公。
“接连三日,且是赵同知登门?”蒋慕渊哼笑一声,“这可真有意思。”
孙睿立赵知语为侧妃,邓公公是孙睿的人,他途径明州,奉命拜访赵同知,这不稀奇。
奇的是三天都由赵同知登门,这可不能用邓公公腿脚不便来解释了。
可见,赵同知这个名义上的长辈,对孙睿是毕恭毕敬的,三日登门,只怕是在商量些事情。
蒋慕渊一早琢磨过,孙睿特意选中赵知语,不可能毫无所求,而他想要“求”的可能与赵同知有关,眼下看来,这个猜测是能作准的。
却是不知,孙睿和赵同知商议了些什么。
第549章 有感而发
蒋慕渊思量了一番,问道:“五爷还在江南吗?”
袁二道:“是。”
蒋慕渊颔首。
周五爷为人大气,做事却十分细致,虽然他往江南去是有旁的事情要做,但既然留意到了赵同知与邓公公的来往,就会盯着些,不会随意抛却脑后的。
只是,江南毕竟不是周五爷的地方,反倒是赵同知在明州府耕耘了几十年,周五爷想掌握赵同知的行踪并不算困难,但要弄明白邓公公和赵同知到底在琢磨什么事儿,就不是易事了。
不过,退一步说,眼下即便让周五爷打听出来了,蒋慕渊也无心去管孙睿的那些动作——北境战事才是压在眼前的一座大山。
他拆了听风让袁二捎来的信,一封封看过了,收到了一旁。
“我有一份折子要快些送往京城,我怕从驿馆走,路上耽搁了,”蒋慕渊道,“你先赶紧填了肚子,等下连夜送进京城。”
袁二一怔,并没有想到他刚刚抵达却又要出发,可既然小公爷吩咐了,他自然应下。
蒋慕渊唤了惊雨进来准备笔墨,与袁二道:“风尘仆仆的,这来来回回辛苦你了,送到京城之后,把京里的事情与听风对一对,之后再来裕门关,我这儿也有些人手不足。”
袁二点头,道:“施幺还算机灵,这些日子在京里混得也算风生水起,我把事儿都交给他,让他照听风的吩咐做事儿。”
惊雨进来研墨,袁二退出去,在院子里伸了个懒腰,活动活动筋骨。
她是习武之人,感觉也算敏锐,刚抬起双臂,就察觉到有一双眼睛看着他,他也不装不知情,大大咧咧转过头去,正好对上了念夏的目光。
念夏被袁二揪着正着,尴尬一闪而过,但她素来大方,走上前去,认真赔礼,道:“先前不知你来历,对你防备,还望见谅。”
这话让袁二哭笑不得。
先前念夏那疏离的态度,袁二一点都没有放在心上。
他寻到此处院子,念夏不曾听过他名号,防备是理所当然的,若是毫不戒备、随便他在这院子里进出,那才是有问题。
哪怕他有听风的信件,但人家从未见过本人,小心总是没有错的。
“这事儿真不怪你,”袁二笑道,“我自己明白,我的自报家门,听起来和个随口胡编的差不离。”
念夏扑哧笑出了声,袁二这名字,听起来的确像是胡编的。
袁二又道:“没法子,我老家是个小村子,老老少少都没有念过什么书,行二就叫袁二,我弟弟叫袁三,也就是长大了出来做事,才认了字,知道些道理。可名字是爹娘取的,便没有再改。”
念夏闻言,笑容一凝,透出几分伤感来。
袁二看得清楚,只是两人并不算熟悉,哪怕看到了,他一个汉子也不好直咧咧地问,便道:“姑娘是夫人身边的吧?我还不知姑娘如何称呼。”
“念夏,这个名字是夫人当年入京后取的,”念夏顿了顿,道,“在北地的时候,我家里人都叫我小妮儿,刚进府做事时,也没有改。”
袁二是个脑子快了,前言后语并在一块,一下子就琢磨出那份感伤的来路。
正是他提到了爹娘取名,才叫念夏也想到了家里人,而北地出身,她的父母兄弟,怕是都遇难了。
猜是猜,但念夏没有说透,袁二也不能接什么“节哀顺变”,便转了个弯,换了话题:“不知厨房备了吃食吗?我一会儿要送折子进京,想填饱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