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薛青澜忍俊不禁,嗤地笑出了声。

  宿游风拈了只茶杯,以茶代酒,悠悠地道:“这件事说来话长,要从几百年前开始讲起。”

  大约五百年前,那时中原地方只有连州、天守、明州、博州、中庆五地,昆仑山巍峨入云,天险峭绝,以此为分界,往东是中原,往西属古师国,也就是如今的九曲、穆州以及拓州西部一带。师国与中原分隔两端,语言文字乃至风俗都大不相同,由于境内多山多岭,因此民风彪悍,尚武崇侠,宗师高手层出,武学一度达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巅峰。

  然而就如同今日朝廷与中原武林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师国享国百二十年,武林门派与当权者也早不是一条心。师国皇帝要收拢权柄,但鉴于武学世家树大根深,双方势力相差悬殊,硬碰硬显然极不明智,所以他采取了另一种迂回策略,先在中原边境故意挑起战事,又打着抵御外敌入侵的幌子,呼吁武林中人投军卫国,实则借机向外扩张,把疆域一直推到了拓州东部。

  这种计策当然不可能一直不漏馅,但师国人骁勇善战,打起仗来如摧枯拉朽,锋刃出鞘,几乎横扫北方。有些人不动则已,一旦尝到侵略的甜头,哪怕后来醒悟自己一开始是被骗上了贼船,也再难回头,反而要为幕后主使者开脱——天下能者居之,师国既然国力鼎盛,就该入主中原,一统四海,开创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世。

  中原百姓多年不闻战事,猝然遇上师国铁骑和众多高手,被打得没有还手之力。师国军队一路高歌猛进,外部形势大好,国内上下无不狂热,连许多观望的门派也禁不住撺掇,纷纷走进了这片深水,临到最后,自始至终不曾插手战事、没被这繁华假象蒙蔽双眼的,只剩下了越影山天问宗、司幽山云陵派和陆危山悬空圣教三家。

  师国向中原发兵之日,这三派领头人便凑起来商议了一回。各家虽自有传承,可这千百年来,凡习武之人,哪个没听说过“侠义”,谁没被人称过一声“侠士”,他们练了一辈子武功,毕生追寻武学极致,难道最后就只配做不义之师手中的一把杀人刀?倘若这一生辛苦不过是为他人磨刀砺剑,那他们宁愿自封尘匣,做一块深埋地底的废铁,也好过杀人饮血,把自己的良心踩在脚下。

  三派顶着满天的骂声和皇帝日益严厉的催逼,各自在门派底下修筑了一座地宫,将本派百年来积存的武功秘笈尽数封存,又取了一块乌金融铸成三把重剑,作为地宫的钥匙,也象征三派之间的誓约,与地宫一道封入地下。安排好这些,在举国欢庆大军再度得胜、即将攻下京城时,三派弟子合为一派,毅然舍弃了经营近百年的门派,悄无声息地遁入昆仑山中,从此销声匿迹,再不入世。

  这就是昆仑步虚宫的前身。

  古往今来,他们大概是最窝囊、最软弱的一群“大侠”了,既没有快意,更谈不上潇洒,畏首畏尾,自缚爪牙,行的是悲壮义举,可百年之后,在青史上连一个墨点也没留下。

  天不知道,地不知道,古师国人不知道,中原百姓更不知道,没有人记得他们割舍了什么,就像那些已经没人认得的古师国文字。昆仑山巅终年被雪,百年无垠的寂寞里,他们对得起的,惟有“侠义”这两个字。

  宿游风常年混迹于市井当中,讲故事自带一种说书气质,抑扬顿挫,连薛青澜这种骨子里有点离经叛道的人都听得入了神,见他停住喝茶,忍不住追问道:“后来怎么样了?”

  “后来么,”宿游风慢悠悠地道,“世事无常啊……”

  后来师国军队打进了京城,中原王室南渡,然而此时百姓已经回过神来了,各地义军纷起,师国东进的步伐逐渐艰难起来。师国虽有高手坐镇,中原武林亦不乏能人,两国胶着十年,最终一股号称“齐军”的义军自密州突起,数次大败师国军队,收回天守,又继续向西,踏破了师国国都玉銮城,至此师国彻底亡国。次年齐军首领自立为帝,半据天下,又过了两年,北方安定,齐太祖出兵明州,前朝末帝肉袒以降,九州从此归于一统,延续半世的战火终于熄灭。

  然而这并不是结束,齐太祖行伍起家,饱经战乱之苦,深觉师国之祸与这群自恃武力的武林高手们脱不开干系,因此在立国之初,趁师国战败、中原武林亦被十几年的战争极大消耗的时机,齐太祖采取了前所未有的禁武措施,中原武林迎来了最黑暗的一百年。在这百年里,朝廷不但将武林门派清洗一空,甚至连民间也不许私藏刀兵,大部分武学传承就此断绝,古时候的武功心法至今十不存一。

  直到齐朝中期,禁令放宽,一些小门派才重新出现在江湖上。虽然来路已经断绝,但武学这个东西就好像打不死一样,对着秘笈能学,对着山水风云、狮兔虎猴也一样能学。剑谱被付之一炬的旷野如今变成了一片树林,却又有人砍下树枝,用木头削成了刀剑,不知疲倦地在树底下一遍又一遍演练着粗糙的剑法。

  再过百年,一个名叫袁师道的剑客夜宿越影山,半夜忽然见山顶腾起一束青光,气冲斗牛,他便循着这异象一路登上山顶,找到青光所发之处,最终在悬崖峭壁的缝隙里拔出一把宝剑,剑铭刻着两个古字,正是“纯钧”。

  纯钧现世,地宫开启,天问宗在武林衰落前夜封存的武功秘笈,阴差阳错,反倒成了纯钧派的立派传承之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