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我们从群山飞向内陆,发现城市的宽度并非无限,只是沿着丘陵的长度似乎没有尽头。三十英里过后,奇形怪状的巨石建筑物开始变得稀疏。又过了十英里,我们飞进了连绵不断的荒野,找不到任何智慧造物的踪影。一条宽阔的沟壑标出了河道在城市外的走向。地势变得越来越险峻,似乎渐渐向上抬升,直到消失在西方的雾霭之中。
直到这时我们还没有着陆,但不走进几座怪异的建筑物去一探究竟就离开这片高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决定在临近航道的丘陵间找个平坦的地方降落,为徒步探险做好准备。尽管地势渐高的山坡上星星点点地散落着废墟,但低空侦察不久后,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好几个可供降落的地点,选择了最靠近山隘的一处,因为重新起飞后很快就能跨越山脉返回营地。下午12时30分,我们成功降落在一片平坦而坚实的雪地上,那里没有任何障碍物,方便回程时顺利起飞。
筑起雪墙保护飞机似乎没有必要,我们只打算停留很短暂的一段时间。这个海拔高度也没有强风呼啸,所以我们仅仅固定住着陆的雪橇架,为至关重要的引擎部件做好了防寒措施。由于要徒步考察,我们脱掉飞行中穿的厚重毛皮大衣,随身携带轻便的勘测装备,其中包括袖珍罗盘、手持式照相机、少量口粮、大量纸张和笔记本、地质学小锤和凿子、样本袋、成卷的登山绳和高功率电子照明设备及备用电池。飞机上之所以有这些装备,正是因为考虑到我们有可能着陆,拍摄地面照片、绘制速写和地形图,在裸露的山坡、露头岩和洞穴中采集岩石样本。幸运的是,我们准备了足够多的纸张,可以撕碎后装进备用的样本袋,假如走进了某座室内迷宫,就可以像玩猎狗追兔游戏一样用纸屑标出路线。一旦发现某个气流足够平稳的洞穴系统,就可以用这个快捷而简便的办法代替凿岩为记的传统手段了。
我们小心翼翼地踏着冰雪走下山坡,朝着西方乳白色天空映衬下的巨石迷宫而去,即将目睹奇迹的感觉涌上心头,剧烈程度不亚于四小时前接近那条幽深山脉时的心情。是的,我们已经亲眼看过了潜藏于山脉屏障背后的惊人秘密,但想到能够亲身走进几百万年前已知人类尚不存在时,由某些智慧生物建造的高耸建筑,依然让我们对其蕴含的无可比拟的异常意义心生敬畏甚至恐惧。尽管这里海拔极高,空气稀薄,活动比平时更加费劲,但丹弗斯和我都适应得很好,能够战胜可能遭遇的几乎所有挑战。我们没走多远就遇到了一片风化得与冰雪齐平的废墟,再向前十到十五杆(注:长度单位,1杆=5.5码或5.03米。)则是一座缺少了屋顶的巨型防御工事,它五角形的轮廓依然完整,参差不齐的墙体高十到十一英尺。我们走到终于能够摸到那久经风雪的巨型石块时,觉得仿佛和不为我们种族所知晓的被遗忘的万古过往建立了某种前所未有、近乎亵渎神圣的联系。
这座工事状如五角星,从端点到端点约长三百英尺,由侏罗纪砂岩搭建而成,石块大小各异,外表面平均长六英尺、宽八英尺。五角星的五个端点和五个内角上非常对称地分布着一排拱形瞭望孔或窗户,底部离冰层表面约有四英尺。透过这些孔洞望去,我们看见石壁足有五英尺厚,室内没有留下任何分隔物,内部有一些条状雕刻或浅浮雕的残骸。先前驾驶飞机低空掠过这座和其他类似的工事时,我们猜测过它们内部的结构,现实颇为符合我们的想象。这些建筑的底部无疑也有其他结构,如今已经彻底埋藏在了深不可测的冰层与积雪之下。
我们爬进一扇窗户,徒劳地尝试解读几乎彻底风化的壁饰图案,但完全无意砸开冰封的地面。巡航时我们发现城区内有许多建筑物的封冻程度较低,在屋顶依然完好的那些建筑物里应该能够找到彻底没有冰雪的内部空间,向下一直走就可以见到真正的地面了。离开这座工事前,我们仔仔细细地为它拍照,以彻底困惑的心情望着它不曾使用灰泥的巨石结构。要是帕博蒂在就好了,他的工程学知识或许能帮我们推测,在遥远得难以想象的时代修建这座城市及其外围建筑时,建造者究竟采用了什么手段搬运如此庞大的石块。
下坡走向城区的最后半英里路程时,高空狂风掠过背后的插天巨峰,发出虚妄而凶蛮的尖啸,其中最微末的细节都会永远烙印在我的脑海里。除了丹弗斯和我,人类只有身陷离奇噩梦才有可能想象出如此不可思议的视觉奇观。无数巨大而纷乱的黑色石塔栖息在我们与西方翻滚沸腾般的云雾之间,我们的视角每次发生变化,它就会用又一组异乎寻常的怪诞形状冲击我们的心灵。这是坚硬岩石构成的蜃景,要不是有照片当作证据,我自己都会怀疑它是否确实存在。建筑方式的总体类型与我们勘察过的工事完全相同,但这种建筑方式在城市中显现出的各种放肆的外形就超出了语言能够形容的范围。
照片只能从一两个方面描绘它无穷的怪异、无尽的变化、超越自然的巨大尺寸和彻底异质的陌生风格。有些几何形状连欧几里得都无法为之命名——从各种角度不规则截断的锥体;以所有令人厌恶的比例构成的梯台;带有古怪的鳞茎状膨大的竖杆;以奇特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断裂圆柱;五角或五棱形的疯狂怪诞的结构。再靠近些,视线穿过冰层中较为透明的地方,我们看清了底下的模样,见到管状石桥在不同高度连接起散乱得发狂的各个建筑物。平直的街道似乎并不存在,唯一的规则线条就是左方一英里外的宽阔沟壑,曾经有一条上古河流沿着它穿过城市流向群山。
直到这时我们还没有着陆,但不走进几座怪异的建筑物去一探究竟就离开这片高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决定在临近航道的丘陵间找个平坦的地方降落,为徒步探险做好准备。尽管地势渐高的山坡上星星点点地散落着废墟,但低空侦察不久后,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好几个可供降落的地点,选择了最靠近山隘的一处,因为重新起飞后很快就能跨越山脉返回营地。下午12时30分,我们成功降落在一片平坦而坚实的雪地上,那里没有任何障碍物,方便回程时顺利起飞。
筑起雪墙保护飞机似乎没有必要,我们只打算停留很短暂的一段时间。这个海拔高度也没有强风呼啸,所以我们仅仅固定住着陆的雪橇架,为至关重要的引擎部件做好了防寒措施。由于要徒步考察,我们脱掉飞行中穿的厚重毛皮大衣,随身携带轻便的勘测装备,其中包括袖珍罗盘、手持式照相机、少量口粮、大量纸张和笔记本、地质学小锤和凿子、样本袋、成卷的登山绳和高功率电子照明设备及备用电池。飞机上之所以有这些装备,正是因为考虑到我们有可能着陆,拍摄地面照片、绘制速写和地形图,在裸露的山坡、露头岩和洞穴中采集岩石样本。幸运的是,我们准备了足够多的纸张,可以撕碎后装进备用的样本袋,假如走进了某座室内迷宫,就可以像玩猎狗追兔游戏一样用纸屑标出路线。一旦发现某个气流足够平稳的洞穴系统,就可以用这个快捷而简便的办法代替凿岩为记的传统手段了。
我们小心翼翼地踏着冰雪走下山坡,朝着西方乳白色天空映衬下的巨石迷宫而去,即将目睹奇迹的感觉涌上心头,剧烈程度不亚于四小时前接近那条幽深山脉时的心情。是的,我们已经亲眼看过了潜藏于山脉屏障背后的惊人秘密,但想到能够亲身走进几百万年前已知人类尚不存在时,由某些智慧生物建造的高耸建筑,依然让我们对其蕴含的无可比拟的异常意义心生敬畏甚至恐惧。尽管这里海拔极高,空气稀薄,活动比平时更加费劲,但丹弗斯和我都适应得很好,能够战胜可能遭遇的几乎所有挑战。我们没走多远就遇到了一片风化得与冰雪齐平的废墟,再向前十到十五杆(注:长度单位,1杆=5.5码或5.03米。)则是一座缺少了屋顶的巨型防御工事,它五角形的轮廓依然完整,参差不齐的墙体高十到十一英尺。我们走到终于能够摸到那久经风雪的巨型石块时,觉得仿佛和不为我们种族所知晓的被遗忘的万古过往建立了某种前所未有、近乎亵渎神圣的联系。
这座工事状如五角星,从端点到端点约长三百英尺,由侏罗纪砂岩搭建而成,石块大小各异,外表面平均长六英尺、宽八英尺。五角星的五个端点和五个内角上非常对称地分布着一排拱形瞭望孔或窗户,底部离冰层表面约有四英尺。透过这些孔洞望去,我们看见石壁足有五英尺厚,室内没有留下任何分隔物,内部有一些条状雕刻或浅浮雕的残骸。先前驾驶飞机低空掠过这座和其他类似的工事时,我们猜测过它们内部的结构,现实颇为符合我们的想象。这些建筑的底部无疑也有其他结构,如今已经彻底埋藏在了深不可测的冰层与积雪之下。
我们爬进一扇窗户,徒劳地尝试解读几乎彻底风化的壁饰图案,但完全无意砸开冰封的地面。巡航时我们发现城区内有许多建筑物的封冻程度较低,在屋顶依然完好的那些建筑物里应该能够找到彻底没有冰雪的内部空间,向下一直走就可以见到真正的地面了。离开这座工事前,我们仔仔细细地为它拍照,以彻底困惑的心情望着它不曾使用灰泥的巨石结构。要是帕博蒂在就好了,他的工程学知识或许能帮我们推测,在遥远得难以想象的时代修建这座城市及其外围建筑时,建造者究竟采用了什么手段搬运如此庞大的石块。
下坡走向城区的最后半英里路程时,高空狂风掠过背后的插天巨峰,发出虚妄而凶蛮的尖啸,其中最微末的细节都会永远烙印在我的脑海里。除了丹弗斯和我,人类只有身陷离奇噩梦才有可能想象出如此不可思议的视觉奇观。无数巨大而纷乱的黑色石塔栖息在我们与西方翻滚沸腾般的云雾之间,我们的视角每次发生变化,它就会用又一组异乎寻常的怪诞形状冲击我们的心灵。这是坚硬岩石构成的蜃景,要不是有照片当作证据,我自己都会怀疑它是否确实存在。建筑方式的总体类型与我们勘察过的工事完全相同,但这种建筑方式在城市中显现出的各种放肆的外形就超出了语言能够形容的范围。
照片只能从一两个方面描绘它无穷的怪异、无尽的变化、超越自然的巨大尺寸和彻底异质的陌生风格。有些几何形状连欧几里得都无法为之命名——从各种角度不规则截断的锥体;以所有令人厌恶的比例构成的梯台;带有古怪的鳞茎状膨大的竖杆;以奇特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断裂圆柱;五角或五棱形的疯狂怪诞的结构。再靠近些,视线穿过冰层中较为透明的地方,我们看清了底下的模样,见到管状石桥在不同高度连接起散乱得发狂的各个建筑物。平直的街道似乎并不存在,唯一的规则线条就是左方一英里外的宽阔沟壑,曾经有一条上古河流沿着它穿过城市流向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