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如今四处战乱,我等又岂会和北方长久,还是尽早让六郎回家才是。”王舒有些忧愁。

  王导轻甩尘尾,苦笑:“江南长久,亦非我等长久啊。”

  王舒欲言又止,止言又欲,一时纠结不知所以。

  他们心中都清楚,王导说的人,正是他们的族兄,如今掌握南方军权,攻伐四方的大将军王敦。

  王敦虽然是他们的族兄,但行事酷烈,先前别外一位族兄只是对他不满,便被他杀死,如今对晋王也甚不客气,加上得到吴兴沈家的支持,吴兴沈家又因为与北方贸易,从而让王敦越发底气充足,那野心几乎没有掩饰。

  “昔日族兄王衍有狡兔三窟,让他们去北方避避也好。”王舒长叹一口气,又有些不甘地道,“避避也好。”

  那族兄王敦素来自私自利,若是真在外举事,肯定不会通知他们这些城内的亲族,一个不好,王敦若举事于外州,他们这些都城中的王家人,便会成为晋王的出气之物,得张华一家的下场。

  想到这,他不由得打了个冷颤,自晋朝以来,为相者,似乎都没有好下场,杨骏、卫瓘、张华、孙秀、王衍……不是被三族尽诛,就是死于非命,到如今的族兄王导,真是太危险了:“二兄远见。”

  王导微微一笑,岂只是避祸,如今吴兴沈家的大量财富都被王敦用于军中,若能搭上北方海贸商线,他的余地便会大上极多,如今四方战乱,江南绝不能再内斗,所以他不会支持族兄的野心。

  更何况,若能拉拢到渤海公,这晋室天下,或许还有救。

  第147章 好客青州

  每个朝代在灭亡之时,都有能人志士为其尽忠。

  但其中,并不仅仅是忠诚,还有在一条船上下不来这种因由。

  而王导就是后者,他既是风流名士,也是一位绝顶聪明之人。

  因此,他当年在看出东海王司马越无力镇压天下时,就让还在洛阳生活的琅琊王舍弃繁华的洛阳,至东吴就任,当时江南还因叛乱乱成一团,琅琊王非常不乐意,是被王导几次三番催促,这才南下。

  南下之后,也是王导说服本地东吴旧贵支持琅琊王,这才能在江南立下脚跟,再加上王氏家族的鼎立支持,这才有了南方的安稳之地。

  在立稳吴地后,王导还和族兄王敦联合,一内一外,将北边的徐州、西边的荆州拿下,从而稳定了晋朝的国祚,让琅琊王改称了晋王——晋为国号,就等着被俘虏的皇帝哪天死掉,就能上位。

  到这,原本只是顶级高门之一的琅琊王氏家族,就完成了华丽转身,成为东晋最大的权贵。

  然而,王导的智慧,也看得清楚一点,那就是王家不能称帝!

  王家虽然有兵有势,晋朝的大摊子上,皇帝只是个维持平衡的替罪羊,国中任何动荡,都是由皇帝来承担士族的怨怼,若是王氏家族上位,那么承担责任的,便是王家。

  如今风雨飘摇,江山不稳,一但有变,士族还可以投靠新王,但皇族又能投奔谁?

  更何况,士族势大,皇族若不分封亲王势力,便会被外戚权臣所治,司马家不就是这样得到了曹魏江山么?

  可皇族势大的后果,八王之乱已经显示出来了,可以说,只要士族的存在,那么朝局动荡的怪圈,就很难走出去。

  王导能看出其中因果,可看破却不能说破,因为他们王家,就是其中得利者。

  直到北方苍秀儿的神书出世,其中对天下民生之道,一针见血,一言解之,其中处处珠玑,让他很多迷茫之处,豁然开朗,自然也就明白北方的均田制对士族有什么样巨大的影响。

  行均田制之后,僮仆奴婢便有了脱离豪门世家的筹码,从根基处瓦解了士族强大的根本——人丁。

  仅是这一点,便让王导心生寒意。

  他是晋朝臣子,王家早已扎根在晋朝这根大树之上,一但晋朝有失,哪怕能投奔新主,却也再不可能得到如今的权利地位了。毕竟从古自今,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但他观魏瑾行事之风,并未有称帝之行,这些年来,她所行所治,皆充斥着女子的良善。

  毕竟女子之身……

  所以他才会送去长子,以示善意,也算是给王家留下退路。

  如果她愿意与他王家共天下,拥她为主,未尝不可。

  但在这之前,他也会尽力维持晋王统治,因为这和王家的利益是统一的,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只是,这渤海公……”王导叹息一声,低头饮茶,“与之同生一世,乃我等之大幸,亦大不幸矣。”

  幸运于能与此等奇人见证世情,不幸于她太过耀眼,明月在天时,便使群星黯淡。

  不过……

  他翻看着一封尚书台的奏书,上边的内容是请示晋王,封止海运,以免得资敌的提议,其中提到,南北海贸胜行后,世家多占地圈田,苛刻治下以求奇珍,粮草流出甚多,军氏皆饥,未免齐纨鲁缟重演,当严惩参与之人,至于北方海贸,应如盐铁,以国行之,才可利天下。

  这已经不是第一封禁海之书了,凡是提议的,都是参与不了海运的败者。

  再者说,如今海运之利,牵连多少豪族,这奏书便是晋王有心,也不敢批啊。

  王导倒是很赞同这个意见,如今国库空虚,若有海贸之利,那他能做的事情,便太多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