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仿佛这个时间段还没有特别严重的大灾?

  小冰河高峰是在明末清初,前期这几朝虽然也不是很温暖,但总不至于连年水旱,一下子就闹出李自成那样的大乱。

  他压低声音,凑到桓凌身边,给他讲了一下气候走向。

  桓凌听着也松了口气:“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你确定本朝就是你来处有过的前朝,那么天地之象应当是不会变的,只是众生易变罢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既是草编出来的献祭之物,编制的人用力气大些小心,做成的东西自有细微的不同。

  宋时笑着跟他保证:“原本我也以为平行空间会有大变,不过第二次讲学大会时,咱们遇上的苏州才子祝、徐二人就是我前世的名人呢。还有如今巡抚三边的兵部右侍郎杨大人,在另一个世界都已经做到阁老了……”

  还是明朝最著名的一届,号称三杨内阁;也是他们推动了明朝历史上最清平的“仁宣之治”。

  桓凌满心惊喜地说:“我早知道杨侍郎精通兵法,年轻时马尚书修补河套一带长城,他也曾扫荡过套内游荡的虏寇。若他在那世界能做到首辅,便是说他器量识度已不止在兵部,而有安定天下之能,此事正该请他过来商量!”

  周王年少,他们两人不仅年少还位卑,实在该寻这位老前辈来辅佐周王殿下!

  宋时也重重点头:“事不宜迟,回去便向殿下秉报此事,就请殿下派人去迎杨大人来。”

  幸好杨大人巡抚陕西,幸好……

  也许不是幸好,而是今上为了顾全周王,特地安排了这位能臣来此呢?

  真是亲爹啊!

  宋时跟桓凌感慨了几句,熬到天亮后便即派蔡班头与两个快手出去寻左邻右舍、本地里长、乡约来甄别他抓住的人物。

  这里原本离着码头不远,百姓中多半也有租了房子给码头力夫住的,也有乡下百姓来投亲的,原本倒没什么人在意他家多了些人。如今有差役找到头上,众乡邻都怕这些人中混有恶人,犯下什么事牵连到自己,忙不迭把他家里面生的、不是本地的人都指认出来。

  甚至有人主动指证某家邻居、富户收留来路不明的外地人,码头上有哪些力夫口音不正,听着像是陕北、宁夏等地逃来汉中的等等……

  宋知府亲切地接待了几个实名投诉群众,肯定他们能及时举报有问题的人员的精神。然后又告诉他们自己这趟出行并非为了捉贼,而是来看看这边环境如何、道路是否畅通,并欲雇人修桥补路、造房建水车,在这岸边建起个产业。

  括弧,园区。

  但不是征发劳役,而是做一天事给一天工食,不论本地、外地人都收,给这些贫苦无地的百姓一个赚钱养家的机会。

  他大老爷两头开工,缺的就是劳动力,而这两个月正是收麦、插秧的紧要关头,本地有田土的百姓绝不会抛下土地给他干工程,所以他并不打算遣返这些外地务工人员。甚至抓着的这几个,要不是他们先窥伺高官,有行刺的嫌疑,都不至于捆了他们带回去。

  他只叫蔡班头记着那些告状人说的人、地址,亲笔写了条子让人递去南郑县,要县里派人去到自己查看出问题的地方做个登记,看看有多少人肯做工,甄别出其中有没有外地流民,又是怎么来的。

  他在条子上千叮万嘱,叫书办、差役下乡时不可扰民。他们两人今已抓了几个人,若再有差役跟抓贼似的审问,只怕能跑的人都得跑个干净。

  这些流民不光是他未来厂区的建设者和工人,或许还得肩负着给周王和杨·未来·阁老讲解各府县百姓真实生活的重任呢!

  他又吩咐此地乡老看牢吴家兄弟和院里的老弱妇孺,当着吴氏兄弟和那四个平凉汉子的面拿出块碎银给他们家小,又叮嘱乡老:“这些人昨夜折腾了一宿,你们先给他们弄些吃的,别叫人饿着。”

  有行刺嫌疑的也就那几个男子,但他们身上分明有武器,听墙角时又不用,这嫌疑也可以洗一洗的。他们家人虽然不是汉中世代居住的百姓,但如今既搬来了,又能为建设新汉中做贡献,做知府的也得关怀关怀。

  安顿好这边的事,两人便叫差役带昨晚捉到的人上马,疾奔回府城,面奏周王。

  边关有将领拉良家子入伍,吓得百姓潜逃;陕北诸地旱灾频发,以致多次有流民到外地就食;宁夏卫地边界被攻破,被杀害掳掠、被迫逃亡的百姓比朝廷查出来的还要多,只怕有的城池除了守军已没有多少百姓,这样的空城如何保证后勤,士兵如何坚守?

  这些都是周王这位镇抚亲王需要自己思考的。

  桓凌将郑大等人留在殿外,着人看管,与宋时入殿拜见周王,利落地说了昨晚与宋时在民间借宿时的所见所闻。说罢躬身问道:“殿下以为此事该如何处置?臣方才亦是依那些平凉流民昨晚所言而言,殿下可要见见那些平凉府来的流民?或是见见抓住他们的衙役?”

  周王抿唇细思,过了一会儿才道:“若真有这样的事,西北之情危矣。本王还以为裁撤外、马、马氏一系的将领后便可平定西北,原来临阵换将又会带来这样大的麻烦……”

  他恨不能立刻飞去平凉,看看那里的情形,再看看那些州府因灾荒流离失所的百姓。但刚想要说一声“去”,抬起头看到端坐下首、正屏息静气看着他的的桓凌、宋时,心中忽然一警,想起自己来西北的目的是“镇定军心”四字,刚刚要直起的身子又稳稳落了回去。

  之前马氏揽权时是不做为,而今魏国公一系是急着求功求权,在父皇面前露脸,以至于做出诸多扰民之举,难怪父皇要派他来西北镇定军心。

  执军之人既不能散漫、更不能贪功急躁!而他做亲王的若不能镇定,底下的将士官民也必定看着他的行事而动,那他来岂非还不如不来?

  他闭了闭眼,稳住心神,问道:“两位大人昨晚已知道此事,必然早有主张了,何妨说来与本王听听?”

  桓凌立刻挡在宋时面前,直言道:“宋大人身为汉中知府,抓这几人是为他们有行刺朝廷命官的嫌疑,却不好越权参赞兵务。此事当请实权大臣与众将处置。”

  是啊,是他心乱了。

  西北总督、巡抚才是该管此事、该与他商议此事的人!

  还有那些抓壮丁的将士、治下出了流民的地方官,他做亲王的不能轻易动身出巡,也该叫他们遣人来回话……

  周王心下琢磨着如何写信、如何安排人送信,宋时也起身辞道:“臣不敢参言军务,只知要将这汉中府治好,供应西北军粮,收留流亡百姓,给他们一处能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之所,这才是下官的本分。”

  他虽然不肯进谏,但提起汉中府未来的规划,言语间却又让周王生出一点安心感——就好像宋时这么说了,陕西就真不会乱,他就真能供上西北军粮,供养流民安生过日子似的。

  周王笑了笑,赞许地对宋时说:“宋先生可谓要言不烦也。”

  第158章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

  宋时不是随周王来镇抚西北边军,而是来做汉中知府的。所以周王在桓凌指导下写信请杨大人来汉中辅佐, 责令各地镇抚总兵、将军、镇抚使等上报强征良家子为军之事时, 他便以民政官不能参与军事为由退下了, 转身回衙。

  然后立刻召集僚属开会。

  赵同知他们三个也早听下头人来报,知道他们府尊大老爷与佥都御史大人在城外险些遇刺, 又牵连出了逃丁、流民之事,都叫这消息吓得坐立不安,听得一声召就疾奔知府二堂。

  宋时上任这么多天以来, 这一天是府里开会开的最积极的一次。

  宋大人颇有些惊喜、有些欣慰, 连连点头:“想不到本府上任不过十余日, 三位贤兄就已经养成了开会的习惯。如此甚好,咱们府里的事就是要公公道道地摊开来做, 没有什么见不得的事!”

  赵同知一身正气地说:“大人说得是。咱们府里别的不敢保证, 这府衙中诸位同僚的品行却都可称得上清廉如水, 尽心为民的。”

  苑经历与程通判也一般坦荡而坚定地保证, 他们都是直道而行的君子,操守极高尚, 都愿为汉中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就算原先不这样, 赶上这位翰林出身, 兼着都察院女婿, 目下无尘大老爷做了上司,往后也不能不正直清廉了!

  宋时知道这话里有多少水分,只微微一笑, 顺情夸赞了几句,又道:“本府在京时其实时也是个凭‘琴棋书画诗酒花’度日的风流才子,来到汉中后,原也打算与府中上下和乐融融,不欲抓这么多事,闹得诸人都辛苦万分。只是如今的汉中府衙门已不是过去那个可以安享闲乐的汉中府了——”

  他脸色蓦地沉下来,沉重地说:“近年以来达虏数次探边,烽火不断,陕甘宁多处城池被破、金银子女被掳走无数……咱们汉中虽还是太平之地,西北却已经不太平了!那些家败人亡的百姓在边关无处栖身,纷纷南下求生,而咱们汉中,虽非抗击达虏的前线,却是救灾救民的前线,半步也不能后退!”

  苑通判倒吸了一口冷气:“难道又有流民要涌进汉中?”

  又?

  这么说之前流民的事他们也清楚,却连开这几回会也没汇报过?

  宋时的目光挪到他脸上,一双黝黑深沉的眼睛就那样看着他,仿佛在逼他说出自己的故事。

  苑经历一时失口,也无法掩饰,只得低下头长叹一声,硬着头皮解释:“这一二年间是偶有些流民来此,但南郑县当初已经处理妥当,送流民归乡了,故此咱们府里倒没怎么管过此事。”

  尤其前任知府严大人当时已接到了京里用信鸽飞报来的调职通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宁可不管这些也罢。

  他欺欺艾艾地说了,又向宋时保证:“下官立刻从厅里拨调差役,将还潜藏在本府的流民送回乡里!”

  赵程二人也有欺瞒之罪,同样心虚,一面告罪一面替马同知和已经高升了的严大人说好话。

  宋时重重甩袖,长叹一声:“此事你们瞒得过我,难道还瞒得过周王殿下和桓大人么?如今殿下与桓佥宪都知道此事,盯着本府处置,咱们汉中府这回须得好生做出些样子来给殿下看了!”

  这些流民不能强行送回,不然路上说不得就有多少人要病饿而死。再送回乡里的百姓也不知能不能借到粮种、撑到下回有收成,如此轻易送人回去,岂不是要了这些人的命?

  周王殿下就在汉中府坐镇,他们再这样做是怕圣上不知道他们这些地方官不爱惜百姓么?须知汉中府看这些百姓有治下治外之分,在皇家看来却都是他们郑家的子民哪!

  他敲打了三名下属一圈,便摊开自己昨日规划的工业园地图,给他们讲了自己的计划。

  他们汉中府目前要做的有两件事:一是消化无土地的人口,解决本地贫民和外来流民的生计;二是想法提高百姓收入。

  要同时解决这两样矛盾,最快的方法就是搞工业。

  他已经规划好了产业园区,安排好了目前最先要建起的几项工业,可以大量吸纳工人,产出的化肥又能提高粮实产量,商人也可转卖获利。但这件工程甚大,需要这三位大人不打折扣地领着全府上下文书皂隶,甚至这府城上下百姓都为了他的工业计划付出努力。

  府里截留的开支必须挪一部分给这个工业园做预算,还要调拨各类工匠教流民做工,拨一部分帮身白役在工业园做保安,划出实验田试验化肥配比效果……

  他从建设规划讲到初始建设的预算额度,再到将来工业发展起来后的销售、运输问题……将这计划安排得明明白白。而眼前这三位僚属该配合什么,他也安排得妥妥帖帖,要他们整束下属,不打折扣的做到。

  他开会时再不像从前那样温柔和悦,事事都是商量着来,却是一反常态地展露出了雷厉风行、不由人反对的大老爷气派。

  他就如对着积年管事的地方官,从建园到用人再到税赋……所有可能揩油水、吃空额、拖延误工的地方都被他点得清清楚楚。甚至差役间一些他们都不懂的门道,这位大老爷也能如数家珍,告诉他们何处可能出错,从何处下手预防。

  原先他们看宋大人又要开会、又要分权,只当他是读书读傻了。却原来人家是早把他们地方官府上下的手段都摸了个透彻,只是不愿意在这小处上下工夫,才用这早晚开会的法子,将一应公事都拿到明面上,以防着有人私下动手脚。

  他们论年纪也比宋时大、做地方官也比他久,他一个读书才读了十来年,入朝后还是先做了翰林的人,怎么能懂得比他们还多呢?

  三位大人嗟叹不已,又觉着这一场会光是唯唯听着吩咐,也太显得他们无用,都想着说出些什么见解,在大人面前显露才能。

  宋大人终于撂下计划书,打算放他们散会,马同知却主动起身,献出了自己的建言:“大人这厂子虽好,只恐府中如今财力支持不下来。下官想着,可否先寻人募集一部分……”

  吃大户,可是他们地方官府的老传统了。

  宋大人看着出尘脱俗一状元,提起要钱来却丝毫不觉可耻,含笑点头:“本官之前算过,初建此园只消打十数间房的地基,建两个水车、水碓,再用二十余车灰、土、砂即可,总共不过百十两银子便能动工。便是府中存银不足,其实本府也拿得出来。但依马兄所说,我汉中地方富庶,百姓多积善之家,必定会为灾民尽自己的心力,本府亦不敢推拒他们的好意。”

  他如今要盯着厂区,没空办这事,便请三位大人代劳,只要事后把银子和帐目送来就行了。

  但帐一定不能出问题。

  他这个人不大爱算帐,帐目都是要拿去给桓佥宪亲自查的,若出了错可不是府里自己关起门来动家法的问题了。

  马大人毅然保证:“这等为国为民的大事,谁敢从中伸手克扣?下官愿盯着捐款前后事宜,凡有敢从此事中为自家捞好处的,下官便亲手处治了他!”

  宋时起身拱了拱手,神情肃然地说:“此事我便为汉中百姓、为西北诸地受兵燹祸害、流离至此的灾民谢过马兄了。”

  马同知方才接过此事是为在大人面前表现在,如今得他如此郑重地为百姓向自己道谢,一股热血也不知从何处涌出,同样拱手低头,铿锵有力地说:“下官必定尽心尽力,筹得善款,为周王殿下与大人分忧!”

  他正低着头,忽觉肩上一暖,却是宋时双手扶住他,温声说道:“我随父亲在南边为官多年,知道寻富户筹银也不是易事。我不能让马兄一人尽数扛下这难事,若那些大户不愿乐捐的,你便与他们说:若这园区建起来,本官要在附近建一处学院,可教他们家子弟们来读书。本官亲授理学,更要教些经世济民的实学学问。”

  厂区规划里就要配备学校,全国科考三元亲自办学、亲自讲学,面对全社会招生,分考试高分班、实学兴趣班、入职培训几个方向,全面培养实干人材。

  不单是为了卖身筹钱,他也想培养些懂数理化,能做实验的弟子,不能光指着桓小师兄一个人帮他干活。

  这时代虽然有许多善人愿意捐款修桥铺路、施济居养院、福田院、养济院等地,可他们政府开工程,既见不着好处回报,又没有积福一说,哪怕是富户也不会愿意。但他又不能让个人资本插到府营企业,宁可不要钱也不能让他们参股,所以只好拿别的好处来换。

  最大的好处,自然就是他自己这个国家级名师开的辅导班;其次可以等工厂正式运营起来后,可以按捐款金额让他们以出厂价购买耐火砖和水晶玻璃。

  周王府同款,防潮防火、耐高温不易烧裂,在屋里砌上一层便能多一分人身保障。

  这两样好处果然动人心,马同知与苑、程二人听着都想捐款了。苑通判激动得面红心跳,忍不住当面问起:“大人说的是真的?大人肯开书院讲学?可还能办当初福建那样的讲学大会?”

  若还开讲学大会,选他们这些地官做评委呢还是讲师呢?周王殿下会不会也动玉趾降临,亲自听他们讲学?

  他一面想得高兴,一面又怕自己想得太美,然而现实竟比他想象的更美好,宋大人就在他眼前许诺道:“先办书院,暑假如有闲暇便办个小型讲学会,不然就推到十一以后,正好也到农闲时候了。咱们汉中府也可建个福建那样的论坛,不开会时就面向世人开放,凡有真材实学的都能上去讲学,涨涨汉中府的向学风气!”

  第159章

  当世唯一、本朝第二位三元卖身筹钱的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