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桓阁老如今满脑子不是周王就是皇孙,多余点工夫要恨自家孙子胳膊肘往外拐,哪儿还有工夫知道外头兴什么戏?

  他皱皱眉头,问了声“哦”?

  曾学士便问:“老先生还不曾看过么?也怪这些日子朝中事忙,咱们翰林院上下在班待命,从过节起连着加值了八、九天也不曾休假,以致老先生连家人的事都不知道了。”

  老先生自己爱加班,那是内阁重任在肩,可他们翰林院这等闲散的清水衙门,哪儿有叫人连着加班的道理?

  “这样连着上值,诸人不闻外事也罢了,如宋状元他们忙着搬书晒书,成日家沾得一身霉气,也不得归家沐浴,有失体统,更有失朝廷给咱们臣下每五日一休沐的本意。”

  他们可已经连着许多日子不曾休息了。

  桓阁老总算明白了他们在想什么,心中不快,皱眉道:“平日翰林院清闲,吕学士与老夫也不管你们几时上值、几时归家,怎地这才多值了几天便要抱怨了?朝廷休假自有制度,岂容得你们讨价还价!”

  他数落了几句,又怕说得太重失了人心,又安抚了一句:“这回休沐日便不加值,由得你们回去歇息,看戏也好、杂剧也好。只不要在我面前提什么杂剧,这种市井编演出的故事我也不认他当真的。”

  众人算着离下回休沐还有七天,心下泱泱,却说不转桓侍郎,只得又回去干活去了。

  桓阁老回到家中,仍是见不着他二儿子留下的那个糟心孙子,也懒得问他,把老实听话的大孙儿叫来问道:“你可知外头有出杂剧是演你堂弟的故事的?”

  桓家大哥自来在祖父严训下长大,恭顺得紧,垂手答道:“是有出新戏里演到了三弟,却并非演他的故事为主,只在前头的艳段中有他断案。那艳段演得诚为可笑,是讲两个贩丝绸的伙计推车出门,路上一个叫王德成的伙计推车不稳轧了丁文元的脚,那丁文元当场叫起‘轧我脚了’、‘轧我脚了’……”

  他说着说着就忍不住要笑,桓侍郎听他讲得磕磕绊绊的,半晌也没听出什么好笑的地方,忍不住挥手打断:“罢了,你只不用再学说,只与我说说这戏是哪个班子演的,在哪里搬演吧。毕竟是有你弟弟的名字,他又是个给事中,岂容市井中人戏谑!”

  他孙子怕惹得祖父不悦,讪讪地说:“就在西瓦子里进去左手第三座勾栏,每日辰末开演,演到下午。那班主姓李,说是保定来的,班里人唱杂剧的口声倒都是京腔京调,没有那乡下人的声气……”

  他说着说着,见祖父似乎不大爱听,忙把几句没出口的夸赞疾咽下去,只捡着要紧的说:“他们演的剧叫《宋状元义婚双鸳侣》,瓦子外挂着半个门扇大的招子,上画一对儿少年书生,到那儿就看见。”

  桓侍郎听见“宋状元”三字,脸色越发沉凝,眯着眼问大孙儿:“他是日日都在那里搬演?过几日旬休时,你陪我同去看一眼。”

  又跟宋时有关,这已是第二部 戏了吧?第一部给他赚了个救急救难的青天公子之名,第二部又想给他赚什么?他倒要看看那戏里演的什么,能勾搭得翰林院诸人急着休沐,又让他这嘴拙的孙儿提起来都快成了话痨。

  只是宋时乡里人吹捧他也罢了,若有那等故意演他孙儿、他桓家不好的地方,便叫人将那戏班子赶回保定,着地方官府看着,永不许唱这戏!

  到得五月十六休沐之际,桓阁老便换上京里一般老员外的服色,带着孙儿往西瓦子看那出攀扯他孙儿的杂剧。

  才进了瓦舍,还未交那座勾栏,便见着几个颇为熟悉的身影——

  不光有翰林院的,还有他在朝会上、礼部常见的人。还有些似乎曾在某处见过,只是不够熟悉,想不起来是谁的,他也都暗暗看了几眼。而后压低斗笠,叫家人挤到勾栏的栅栏门外,给足了几人的看戏钱,带着孙儿进了门。

  他们到这瓦子的时辰已是相当早了,又有仆人早早过来排队,到他们进场时也已坐满了大半的场子。桓大人想花些钱与人换好位置都没换成,只得坐在稍远处,眯着眼打量戏台。

  坐下之后只见人如流水般往里进,不多久那空着的位子便都坐满了,从戏台左侧入场门后走出两个力夫打扮的人,一个鼻间抹着一点白;一个满面涂黄、鬓杂白丝,推着个独轮车。

  出场时两人并排而走,走到台前,那丑角儿忽然跳起来叫了一声“轧我脚了轧我脚了”,骂那年长的白长这么大个子,推车不看路。那年长的也生气回骂,两人争了几句,竟要上衙门。

  桓侍郎心知这戏里有他孙儿断案,说着不爱不爱,心里也难免有些期待。正待直起身细看,台下已是山崩海啸般的掌声响起——

  用掌声表示喜爱的用法儿,还是宋时在福建弄出来的。

  他那点儿期待都化成了挑剔,指着台下问:“这有什么可笑的?因何如此大笑?”

  他的管事之前看过这相声,看到这里就想起两人接下来被铐在凳子上,初初还敢硬气吵架,后头就要为吃不上饭而改口认盟兄弟的情态,掩着口儿一面笑一面给桓侍郎讲解。

  桓侍郎坐得靠后,一场下来只听得笑声不断,鼓掌声亦是一浪高过一浪,别的都没看全,只看戏里扮的孙子出场时硬比别人高过一头,走路迈着方步,极有官威,极为稳重。

  能把他孙儿演得这么威重,这班子也算有几分可取之处。

  他刚要夸这班子两剧,到了正杂剧中,却见扮宋时的演员也是一样的高人一等。不只是高,这戏里的宋时还会武艺,一个人对战数人,接枪扔枪、打得花团锦簇。

  而与他对打的那人姓文名焕之,是个京里高官子弟,自幼放荡、不学无术,因见了李笙君貌美便要强抢,最后被宋时打伤送归……

  这不就是他孙子桓文么!

  桓阁老原本还觉着这戏排得好,此时却再也按捺不住一腔怒火,立刻吩咐人下去寻官府,给他拘了这班子!

  他也看不下去这踩着桓家邀名的戏了,怒冲冲起来就要走。从座席上一路下去,却见许多人为着这段他孙儿挨打的武戏大把地洒银子、洒铜钱,满地叮咚碎金声,都是响在他心底。

  洒钱的人中,竟还有他眼熟的那几个身影!

  之前见着背影时不曾想起来是谁,下台时路经座席,近处见着那些人的侧脸,倒忆起仿佛是在马尚书处见过几个,仿佛应当是些武人,身份不怎么高……

  他朝那群人看了几眼,因并不想叫人在此处认出来,便收回视线仍往前走。但当他的目光掠过那群人往前方戏台下空地看时,却扫见一个真正熟悉、熟悉到让他一见即心惊的身影,也戴着凉笠,正半扭着身子背对他托腮而坐——

  那不是他不省心的孙子桓凌么!

  第103章

  桓四辅见着孙子在这里看戏,简直比见着戏里演他孙子还堵心, 连告那戏班子都顾不上了, 急急忙忙出了西瓦子, 吩咐一个小厮:“去把你三叔叫出来,我和你大伯在德广楼等他!”

  他带着大孙儿去了离得最近的大酒楼, 要了个清净包间等着桓凌过来,心中余怒未平。

  方才见得小孙儿被人扮成丑角,另两个孙儿却在台下看得得趣, 实在叫他不知该气恼这戏班子无礼, 还是孙子们不知事!

  待送茶点的小二下去了, 他便将一应管事家人发到外头,冷着脸问桓升:“你看过这戏?这戏里故意抹黑你弟弟, 你竟毫无所觉, 还当这是出好戏, 在我面前力荐?”

  若说桓凌一心爱上宋时, 与堂弟潜结怨恨,放任这本杂剧搬演还有三分歪理, 他这做长兄的竟坐视亲生的幼弟被人当作丑角搬上戏台?

  他孙儿纳闷地说:“怎个不好?演他的‘装孤’扮相也俊, 戏上又演他是个会断案的清官, 做事公平, 百姓敬服, 比包拯也不差哩。”

  谁说桓凌了!说的是你亲弟弟桓文!

  可这出戏里哪儿有桓文?

  桓大哥低头细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剧里哪有他弟弟,见祖父怒气冲冲地又不敢问,最后终于想起祖父含怒而起时, 台上演出了个要强抢“李笙君”的匪寇“文焕之”。

  “文焕之”三字去了后头的“之”,再颠倒过来便念“桓文”,可除了这名字之外也再无联系了啊。他弟弟是个知书达礼的秀才,不甚好南风,更不通什么武艺,怎会是台上强抢美少年的花脸巨寇文焕之?

  “……这只怕是误会吧?”他再不敢触祖父的霉头,也不肯违心地把台上那文焕之跟他弟弟连系起来:“四弟幼承庭训,再不会干出那等强抢良人的事来。他们唱戏的都是胡乱编些故事,名字偶然有相似罢了,若真影射桓家,本剧最后一幕还有三弟出场,怎地不提一句两人相识?”

  他做大哥的也知道弟弟曾买过一个男娼,光天化日地送到武平衙门,为此事还被堂弟从城外揪回家里,结结实实地挨了祖父一顿打。可花银子买男娼送人跟强抢良家子之间有天壤之别——前者只是风流玩笑,后者就该进顺天府了。

  桓文一个秀才,除了去福建那趟,万事都在家人眼皮底下,便有这心也没这力。

  他摇了摇头,又劝祖父:“依孙儿看,此剧看不出来是影射四弟的,咱们家若大张旗鼓地告,反而有心虚之嫌。祖父身居高位,一点小事便有无数人盯着,旁人原不知道四弟与宋家……宋状元结怨,咱们家去告顺天府禁了那杂剧班子,反倒要招来流言。”

  他祖父冷哼一声:“你空长这么大年纪,竟丝毫不知变通。谁说要告他坏了你弟弟的名声?这班子竟敢随意借用朝臣之名,将三元及第、翰林院有为官员搬到剧中,岂不是冒犯朝廷威严?本官身兼翰林侍读学士一职,岂能容得这杂剧班子坏了翰林院的脸面!”

  他拿出帖儿递给孙子,吩咐道:“你便去顺天府如此说一句,叫他们派人封了这杂剧班子。”

  桓升极爱这剧,也爱这杂剧班子,磨蹭着说:“这又不是什么大过错,便是顺天府听咱们的面子管了,万一宋状元也爱看这戏,亲自去保了他们呢?”

  且禁了班子也不一定就能禁戏,别的班子不是照样能搬演?福建一部《白毛仙姑传》的诸宫调曲子如今都改成杂剧了,这现成的杂剧还怕没人学?

  他大胆驳了祖父一句,见他面色不愉,忙低下头来听训。好在苍天怜见,正挨训间,包间门忽地被人推开,一道萧萧肃肃的修长身影大步踏进房里,关上门便对着侍郎深深一躬,说道:“祖父不必为难大堂兄,不就是要告状么?不必兄长去告,孙儿便愿去告!”

  他说罢,又行了一礼,便要退出去。

  桓升原就是有些不爱担事的性子,见他肯担当下来,暗暗松了口气。他祖父却有些心血来潮,觉着这个孙子行事必定不顺自己的心,猛地喝问了一声:“你要告什么!”

  桓凌微微一笑:“我自然是遵祖父之意,状告那些不务正业,不顾朝廷,不体谅上官苦心,因戏误事的人。”

  什么?

  桓侍郎一时竟听不出他是在指谁,拧眉斥问:“你这又是何意?你回护宋时也罢了,难不成连个演他的戏的班子也要护着?”

  桓凌挺直了腰身,也不避讳堂兄,直白地说:“祖父恐怕不知,这家戏班子的主人之一,与当初那被文堂弟强买的李某正是一对有情人。桓文先是当着整个书社书生的面强掳人走,还险些打伤那些书生,又把人送往时、师弟那里,意图嫁祸于他——”

  他说着这事,淡淡看了堂兄一眼。

  眼神其实没什么特别,但配着他这话,足以让桓升惊出一身冷汗。

  他早前还觉着祖父和父亲将小弟锁起来读书,甚至不许他下楼之举过于严苛,若早知他得罪了这么多读书人,还与宋状元结下这等大仇,直接将他送回老家都不为过!

  他呼吸微促,看向桓凌,却见桓凌极强势地对着祖父说:“若非宋师弟念着先父恩情,念着曾在咱们家住过几年,强瞒下了他的身份,今日台上演的便不是文焕之,而是桓文了。那艳段里禀公执法的桓通判八成也要改成个徇私放纵堂弟的昏官。”

  当然了,这戏是宋时写的,怎么也不会把他写差了,可是不跟祖父说得严重些,怎么能叫他少动点儿为难别人的心思?

  他仿佛看不见祖父怒火中烧的脸色,走上前扶住桓阁老,动情地规劝道:“祖父岂不知宋师弟是三元及第,百年未有之才,甚至可算得本朝祥瑞?如此人才,便是别人家的也该倾心结交,更不必说他本就是咱们桓家的弟子了。祖父却只为当初为退婚之事对不起他,生出了打压之意,如今竟已结成执念,凡见着说他好的都容不下了么?”

  桓阁老叫他触到真心,羞愤道:“这是你对祖父说话的口气么!”

  桓凌道:“难不成孙儿也像四弟一样,出去替咱们家得罪人?祖父听孙儿一句劝,马尚书任用私人,不是可相与的人家,”他抬手指了指上头,拱手道:“更不是咱们家能插手的。盼祖父早日想通,安安稳稳做一任阁老,便是咱们桓家的幸事了。”

  岂有哪个弄权的外戚有好结果的?何况不管马家还是他桓家,且还算不上正经的外戚呢。

  他言尽于此,请长兄照顾祖父,向两人道了别便要离开。桓阁老伸手望空抓了一把,急问道:“你去何处!”

  桓凌道:“自然是去宋家。四弟既开罪宋家,祖父又担心师弟记恨,那我做堂兄的便责无旁贷要替咱们家弥补。这些日子我先到宋家小住,待宋世伯还京,便殷勤服侍,与师弟结为金兰兄弟,如此两好并一好,咱们两家的嫌隙也算是弥缝过去,祖父便不心总忧心于此了。”

  大堂兄不知这话背后的意思,还惭愧地对他道了句“委屈”,他祖父却深知孙子这一去就是给家做儿婿的,气得直骂:“你今日敢出这个门,敢去宋家,以后便别再回桓家了,跟着他宋时姓宋吧!”

  桓凌回身行了一礼,恭敬地说:“敬领命。不过祖父放心,我仍是姓桓的,只是将来四时八节多往宋家供奉一趟而已。”

  说着又嘱咐堂兄:“祖父这些年脾气不好,恐与身子有关,师兄请人抓些宽心、养肝的方子替祖父补一补。”

  宽什么心!养什么肝!

  孙子都要嫁去别人家了,还要他的心有多宽!

  难怪这戏叫作《宋状元义婚双鸳侣》,戏里一对鸳侣、戏外一对鸳侣,这个双字果然不白添!

  桓阁老便是为他这个孙子堵得行事样样不顺,才常常怒火上升的。可他自己全然不反省,反而变本加厉,拜别祖父后便直接跑到宋家,恰好撞见了刚从车上下来的宋县令。

  这一下却有些猝不及防。

  他脸上兴奋的笑容还来不及褪去,忙先拱手行礼,叫了声“宋世伯”。

  岂止宋世伯,两位宋世兄都来了,正跟宋时一起在门口安排人搬行李。

  这小院儿常是他们俩清清净净待的,如今却不知还有没有他住的地方——便是有,有父兄盯着,他也不好再像从前那样,想掂起时官儿抱多久就抱多久了。

  他甚为遗憾,遗憾之外却又有几分期盼,期盼着早见过宋家祖宗牌位,与宋时结成兄弟。哪怕明面儿上不是契兄弟,但他们两人情谊相投,却也和福建那种能白头到老的契兄弟无异了。

  他的笑容稍收,拱手问候宋举人,惭愧道:“实不知世伯今日到京,不然本该到城外相候的。”又问宋家两位兄长:“世兄们与世伯同来,莫非是先在河北迎候,今日一同进京的?”

  宋大人见着他也又惊又喜,忙答礼道:“桓世侄怎地来了?我们父子在家盘桓了几天,见着这两天须得到吏部销假,就卡着日子进京了,本想连时官儿也不告诉的,更怎能劳你相迎。你如今升了给事中,担负着朝庭重任,不必总为着我们家一点小事奔忙。”

  说着又看了小儿子一眼:“时官儿在翰林院做的是清闲差事,该叫他拜访你才是。”

  桓凌也看了宋时一眼,却见他正笑吟吟地朝着父亲摇头,半真半假地抱怨道:“父亲真是久不见师兄,想念得忘形了。有什么话到屋里再说,哪儿有在门口问话的?”

  他父亲专听这个儿子的话,拍了拍手,抓着儿子的手便往里走。

  桓凌将马交给他家下人,陪着宋举人进门,一面笑着答话:“时官儿如今给朝廷编书,也忙累得紧,我做兄长的岂能再叫他来回跑?我这趟来也不是单为看他来,而是他叫人编的一出戏于我公事上有大用处,今日特为谢他来的。”

  他们儿子/弟弟编的戏?

  编的戏还能于公事上有用?

  难不成又是一出《白毛仙姑传》?

  父子三人忙问宋时又编的什么戏,戏里又写了什么恶霸富豪——都能让都察院出身的桓凌说一句“有用”,该不会影射了哪位高官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