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阿姊与我送来好多,并不差这一碗。”罗用笑道。

  两个小孩回头去看自家大人的面色,见他们好像也没有要拦的意思,这才伸手接了:“谢过县令。”

  若换了在二十一世纪,罗用断不会轻易将自己吃过的食物递与别人家的小孩,眼下这时候却很不一样,穷人家的孩子吃都吃不饱,哪有那许多讲究。

  橘子罐头这东西从南方运到长安城便已算是难得,从长安城运到凉州城,便是稀罕物了,再从凉州城运到他们常乐县这里,更是十分金贵难得,就眼下这三年五载,寻常百姓肯定还是吃不起的。

  吕家老两口过来与罗用道谢,罗用让他们不用太在意自己这边,好好招待其他宾客要紧。

  罗用这个人,平日里就常常在街面上行走,城中许多百姓都与他说过话,这时候就算他这个县令也在,众人还是该吃菜吃菜,该吃酒吃酒,氛围也是比较随意,并不十分拘谨。

  男人们吃酒,女人们闲聊,还有成群结队的小孩子在这个院子里跑进跑出……

  从前罗用原本是有点不耐烦这些的,这两年不知怎的,竟也开始喜欢上了这样的氛围,不知是因为这个年代实在太过枯燥贫瘠了些,还是因为他罗用这个人终于不再画地为牢拘束自己的缘故。

  乔俊林正被一群差役拉着吃酒,一群青壮吆五喝六的,乔俊林倒也放得开,与这些人吃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

  乔俊林这小子年纪越大,便也是叫人有些看不透了,看他平日里读书也是勤奋,与唐俭等人说话,也是一派的文士风范,反过来,跟这些吆五喝六的差役也能处得好好的。

  能文能武,跟谁都能处得好,那自然也是好事,只是他真正喜欢的又是什么呢?

  罗用现在每日与他在一起,竟也没看出来他讨厌过什么人,有时候心里难免也会有些犯嘀咕,乔俊林这小子该不是要成精了吧……

  这一场喜酒吃得欢畅惬意,第二日,罗县令也是睡到了日上三竿才起。

  结果他这才刚起来,一顿早饭还没吃完,就听闻了一个叫他感到十分头疼的消息。

  早前那敦煌县令还特意来找过他,便是为了那编户的事情,他跟罗用千叮咛万嘱咐,叫他不要把自己敦煌那边的编户给抢了。

  罗用也把这件事跟自己手底下那些官吏们交待清楚了,对于近日新增的这些编户,大伙儿也都要先经过仔细核对,然后再将其编入户籍。

  结果百密一疏,难免还是会有漏网之鱼,而且那人不是来自其他地方,就是从敦煌那边过来的。

  敦煌多好一个地方啊,谁能想得到,那人留着好好的敦煌城不待,偏要跑到他们常乐县这个小破城当编户呢。

  听说这人是罗用的铁杆粉丝,因为罗用在常乐县当县令,他就对这常乐县的发展前景很是看好,于是就想把自己的户籍给弄过来,于是就给罗用出了这么一个大难题。

  事已至此,县丞主簿等人不敢隐瞒,赶紧报与罗用知晓。

  罗用听闻之后,一番思量,觉得这个事情还是不能捂着,捂来捂去别到时候给捂出一个恶疮来,于是他决定给那敦煌县令修书一封,好好给人道个歉,再送上一些好礼,希望能够大事化小。

  这天下午乔俊林从酒坊那边回来,就看到罗用刚刚写完了信件,正放在桌面上晾着墨汁,于是他便凑过去看了看。

  他俩现在还睡一个屋,书房也都是共用的,若是一些比较机密的东西,罗用就会避着他,若是这般大喇喇放在房间里或者是书房里的,那就是可以给他看的。

  罗用这封信写得很认真,用词恳切,认错态度良好。

  只是在这封信件的最后,署名却是有点奇怪:儿板材棺罗?

  “你这是在作甚?”乔俊林指着那几个字,颇有些好笑地问罗用道。

  “我就是与他卖个萌。”三郎答曰。

  就是不知道卖萌这一招在大唐官场上好不好使,二十一世纪那时候貌似还挺好使的。

  第313章 金瓜

  罗用这回给敦煌县令送去的礼品足够丰厚,道歉信也写得十分诚挚,最后又把错编的那一户在常乐县这边的户籍上销了户。

  也就是说把这个编户归还给敦煌县,绝对没有半点要与他们争抢的意思。

  那敦煌县令大约也看到了罗用的诚意,说不定还被那个儿板材棺罗给逗乐了一下,总之人家表示这件事既然是意外,那他便也不追究了。

  周边其他几个县听闻了这个消息,大多也都表示理解,至于心中有没有偷偷羡慕一下,那就不好说了。

  哇塞,那可是一大车的礼品诶,白白得来的,就跟天上掉馅饼一样。

  对于这一次编户的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常乐县公府这边已经把相关责任落实到位了,罗县令倒是没有骂人,就是罚了他们一点钱,充作赔礼的一部分罢了。

  至于剩下那些,便是他自己掏的腰包,谁让他是常乐县老大呢,手底下的人犯了错误,他肯定也是要担责任的。

  一说到罚钱,吏员们原本还有一点松散的小神经立马就绷起来了。

  谁要是还盼着他们下回再犯同样的错误,那可不太容易。

  总体来说,这些吏员们办事还是很靠谱的,罗用不需事事操心。

  他近来无事的时候,经常也会去常乐书院听听课。这个常乐书院的院长就是唐俭,学生就是那些个从长安城过来的士族小郎君,先生大多都是唐俭从敦煌一带请来的有识之士,有当地贵族,也有一些胡商出身。

  罗用在这个书院挂了个副院长的虚衔,并不怎么管事,倒是偶尔会来听听课。

  基本上都是跟乔俊林一起过来,乔俊林来得多些,罗用来得少些。

  罗用喜欢听那些经验丰富的胡商讲述自己经商路上的所见所闻,有时候他也会跟着学一点外语。

  这时候的西域可谓是小国林立,有不少小语种,但是其中最主要的三个语系,便是汉语、突厥语、还有印度语。

  西域那边也有不少汉人,有为了避难自己逃出去的,也有在战争中被游牧民族俘虏过去的,各种原因都有。

  听闻在商道上的一些城池绿洲,有时候半数以上的人口都是汉人,在那样的地方,基本上只要会讲汉话就可以了。

  另外突厥语和印度语也比较常见,虽然还有不少小语种,但是只要会这三种语言,在西域各国行走就不会有太大阻碍。

  西域再往西,便是波斯大食那一带,那边的语言又不一样了,胡商们很少有去过那一带的,而且那些地方眼下也不是唐朝政府的经略重点,常乐书院目前并不教习。

  不过光是这两门外语再加上西域各国的政治地理知识,就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学会。

  罗用给唐俭提了一个建议,让他给这些学生分专业,主要就是把学印度语和突厥语的分开上课,学语言的过程实在耗时耗力,没必要让每个学生都同时学两种外语,反正他们这些人有一天就算去了西域,也不可能单枪匹马一个人就去了。

  这对于唐俭来说也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长安城那边虽然也分算学书学,但那都是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像罗用说的这样,一个学校里面再分专业,他从前还真没听说过。

  这个时代的文化教育,主要还是针对上层阶级的年轻人进行的精英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国之栋梁,更直接一点说,他们培养的是官员,而如果按照罗用这种思路,那就变成实用主义,最终培养出来的,大约也只能是吏员。

  “那不叫吏员,那叫专业型人才。”罗县令纠正道。

  “长安城那些老匹夫还不知道要怎么笑话我呢。”跟长安城那些充满文士气息的书院比起来,他们这所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学校简直太low太没格调了。

  “那就给他们笑一下嘛,你又不会少块肉。”罗县令不以为意。

  “要不怎么说你是块棺材板儿呢。”唐大夫言道。

  棺材板儿就棺材板儿吧,罗用还挺喜欢自己这个诨号,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听闻你去年搜集了不少西域那边的种子,种出来甚好物什没有?”过了一会儿,唐俭又问罗用。

  “并无。”去年那些种子都是临时收集的,那些胡人身上有什么罗用就收什么,因为没有提前打招呼提前准备,自然也就很难收到什么好东西。

  “听闻那高昌国近来出了一个新鲜物什。”唐俭与罗用分享自己刚刚得来的消息。那高昌国近来因为战事,商贾不通,消息往来全靠官方。

  “甚物什?”罗用抬了抬眼皮,问道。

  “道是在那高昌城外,唐军先前驻扎之地,生出几株瓜藤,那藤足有大拇指这么粗,叶子足有巴掌那么宽,初夏那时候还开了许多金黄色的花,后来又结了瓜,那瓜也是奇得很,初时只有枣大,很快便长到拳头大,越长越大越长越大,待到前几日,李道宗等人率领大军从草原上归来,这瓜竟已是长到了磨盘那么大。”

  唐俭把这件事当成奇闻说与罗用听。

  “竟还有如此奇事?怎的那荒地上竟还能自己长出瓜来?”罗用作惊讶状。

  “谁知。”唐俭看了罗用一眼,笑了笑,说道:“高昌国那边倒是有一个说法,言是佛祖感念麴氏一族为了高昌百姓舍弃王权,从大唐搬来救兵,赶跑了突厥人,所以才会赐下如此神物。”

  “啧。”罗用咂舌:“这消息可是已经传回了长安城?”

  “快了,六百里加急,不日便能抵达长安城。”唐俭端起茶盏吃了一口清茶,这大夏天的,常乐县当地的吃食倒也不油腻,只是他如今已是吃惯了这清茶,每日里总要饮上几口。

  从那常乐书院出来,罗用伸手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水,唐俭那老狐狸精得很,在他跟前演戏可不容易。

  上回那些唐军在常乐城外驻扎,那一车车的粮草就放在路边,罗用有一回经过的时候,一时手痒,就往其中一辆木板车上放了几粒南瓜籽。

  没想到这么巧,这些南瓜籽竟然就在高昌城外发了芽结了果,也许真的就像那些高昌人所言,这就是天意也说不定。

  罗用走到大街上,看到街边有个小贩摆了摊子正在卖饴糖,摊前围了不少大人小孩,手里捧着肉干豆子之类的物什,都是来换糖的。

  常乐县如今有好几个作坊,县中百姓给这些作坊干活,多少也能挣些钱财,于是这消费能力慢慢也就上来了,周边城镇一些头脑活泛消息灵通的小贩,纷纷便到他们这里来摆摊,生意大抵都还不错。

  罗用本来也打算过去买些饴糖,想想买回去了也是没人吃,于是只好作罢。

  从前他们在西坡村的时候,罗用初做豆腐挣得了一些钱财,拿了粮食托那小河村一个老翁做了些饴糖放在家中,可把家里那些小孩高兴坏了,就跟得了什么大宝贝一般。

  转眼这六七年过去,六郎七娘那两个现在也都十岁了,在长安城那样的地方待着,家中又不缺钱财,应是不会再馋饴糖。

  长安城毕竟是京城,即便唐初这时候还达不到盛唐那个经济水平,但是放眼全世界,却是也没几个地方能跟长安相比。

  六郎七娘他们在长安城待着,守着那家南北杂货,又有罗用那一众弟子照应着,自然是吃穿不愁。

  夏初那时候,苏州那边有个叫包山岛的地方,先是熟了那西山的枇杷,后又熟了那东山的杨梅,虽是当地土产,价钱却不便宜。

  当地不少富户差人划船去买,听闻还有人沿着运河运往北边一些地方去卖的,利润颇丰,就是不好保存。

  那些日子,罗大娘日日都要乘着小船去那包山岛,寻那价廉物美的果子,收了回去做罐头。

  那阵子刚好也有不少长安城的商贾到江南地区去收丝,罗大娘便寻了熟人,托他们带了一坛杨梅罐头、一坛枇杷罐头去长安,与四娘她们几个吃。

  待到这几艘丝船回到长安城的时候,时间已是入了秋。

  兄弟姐妹几人抱着陶碗坐在院中吃罐头,耳中听着院子外头好多人正议论着那高昌国的金瓜,只觉这世上的新奇物什怎的这般多。

  听闻那瓜开花便是金色,结果亦是金色,一个瓜能长到磨盘那般大。

  高昌人皆言此乃菩萨赐予高昌国的神物,长安城却说既然是长在唐军驻扎过的地方,那也有可能是送给唐军的嘛。

  不日,宫中便有了说法,言是西州菩萨显灵,赐下金瓜,圣人令人取其种,赐与长安城大小寺庙以及一众军户。

  圣人又言,我佛慈悲,却不能救高昌国于水火,大唐将士千里奔袭,解高昌危难,自此高昌乃为大唐西州,佛赐金瓜于唐军驻扎之地,开金花,结金果,此乃唐军与佛结缘,千古一段佳话。

  第314章 县令难当

  李道宗率领军队凯旋归来,八月中旬,大军途经常乐县,依旧驻扎在县城外面的那片荒地上。

  常乐父老与众军士送去许多粮食米面,鸡鹅羊肉,罗用甚至还给他们送了几大车白酒过去,虽然可能每个人也分不到几口,但总归是他一片心意。

  眼瞅着马上就要到中秋节了,这些汉子们却还要在离家数千里之外的边陲之地跋涉。

  不管怎么说,能回来总是好的,这一次他们虽然打了胜仗,但还是有不少人被永远留在了战场上,甚至是行军途中。

  夜幕降临,在大军驻扎的地方点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火堆,军士们正在生火做饭,只是这时候与他们共用一个火堆的,不知还是不是来时的那些弟兄了。

  罗用与唐俭一同去见了李道宗,李道宗这回也算是交了个好运,原本只当是顶了那侯君集的缺,不曾想那高昌国平白竟长出几株金瓜来,圣人那一道诏书下来,这一场战争的意义顿时就不一样了。

  听闻现如今在中原地区,到处都流传着高昌国与那金瓜的传说,他李道宗也顺理成章地跟着出了一回名。这毕竟还是一个闭塞的年代,老百姓对朝中那些文武百官了解得也不是很多,能够被人广为传颂的,更是少之又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