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西域诸国多信佛教,千里佛国,佛风浓郁。虽然其中也有不少其他宗教,但是大唐的佛教,与西域的佛教,还有天竺的佛教串联在一起,便是一个大佛教圈,这是一个无形的宗教文化防御圈,肉眼看不到,但是极其重要。

  在遥远的西域,还有一个伊斯兰教,近年阿拉伯半岛已经实现了统一,眼下正在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张,伊斯兰教是一个政权与教义分得不甚清晰的宗教,具有很强的侵略性和排他性,眼下他们的国家又是处在一个不断膨胀壮大的阶段,不得不防。

  最后唐俭又说,不管有没有伊斯兰教,唐作为一个佛教兴盛国家,在眼下佛教在到处都很兴盛的时候,就应该争取占据宗教高地,让这股宗教力量,成为一股强而有力的拥唐力量。

  纵观眼下形势,西有大食这个冉冉升起的帝国,南有吐蕃,松赞干布现在还这般年轻,便已有所成就。北有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那些可都是不好啃的硬骨头。

  在这样的大局势下,小小一个高昌国又有什么要紧呢。

  眼下正是应该要拉拢佛教势力的时候,大可不必为了那高昌国,令大唐政权与众多佛教徒生出间隙。

  这样一篇放眼天下的论文,直接就把一些大臣给看晕了。

  不免要在心中暗叹,唐俭这个人的胸怀与眼界,确实不是寻常人能比。

  被唐俭这么一说,那高昌国完全可以不用打了,正好那麴智胜现如今就在长安城,整日说要与天可汗献宝,那要不然……

  “依我看,这高昌国就算打下来了,也没有太大意义。”有一个大臣这时候就说了。

  从河西走廊去往高昌国,还隔着大片荒滩,唐之国力若是强盛,他一个高昌小国自然也不敢造次,唐之国力若是不强,那样一个地方,就算打下来,根本也守不住,即便是派遣了文臣武将去到那个地方,最后这些人也很有可能占据地利自立为王,过个几年,便又是一个新政权。

  为了这样一个国家,值当耗费那么多的粮草军饷,用那么多大唐士卒的性命去填?

  不过就算不打高昌,那突厥肯定还是要打,眼下高昌国既然有意降唐,那便收了吧,然后再与高昌国合力去打突厥。

  想来想去,还是这样的做法对国家最是有利。

  待到诸位大臣散去之后,李世民却并不着急离开,而是依旧坐在原处,捧起唐俭那一份文书细看。

  唐俭此人确有才干,纵观朝堂上下,怕是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出这样一份文书,虽说是人才济济,但总归各有所长,有些人擅长打仗,有些人擅长治国之道,真正能够做到放眼天下的,确实也是寥寥无几。

  这位后来名传千古的大唐帝王,他这时候已经不是很在意高昌国的事情了,天下之大,他能做的事情太多了,又何必钻了牛角尖,与那小小的高昌国死磕,既显得他不够仁慈,又显得他不够大度。

  高昌既要降唐,那便收了吧,倒是可以趁着这次机会好好打一打那些突厥人,既能灭了突厥威势,也能让西域那些小国看看大唐的强盛。

  第306章 换人

  贞观初年,伊吾国王前来投唐,于是唐政府便在伊吾地区置伊州。

  同样也是贞观初年,高昌国王麴文泰也来到了长安城觐见了李世民,贡献方物,但是高昌国却并没有像伊吾国那样被直接收编。

  大抵便是因为那个时候的高昌国,无论是从军事力量上还是政治文化影响力上,都比伊吾要强得多。

  现如今,贞观十四年初春,麴文泰的儿子麴智胜又来到长安城,说是要献宝,又说要搬救兵。

  今时不同往日,麴智胜没能像他父亲当年一样,受到中原朝廷的礼遇,一到长安城就被晾了许多日,好容易等来了愿意跟他谈话的官员,对方一开口,便问他说:“圣人有意在高昌置西州、庭州,不知尔高昌意下如何?”

  麴智胜一听,浑身汗毛都立起来了。

  唐军欲攻高昌国,近来长安城这边动静很大,他们高昌国安排在这边的眼线这几日也纷纷来向他汇报,麴智胜了解得越多,心中便越是不安定。

  此时忽的又听闻有人提起西州庭州,一时间更是如遭雷击!

  “贞观十四年,唐灭高昌,置西州、庭州。”

  那一张纸条上的内容,他记得真真切切,此时从这大臣口中又听到此二州之名,那便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李世民在发兵之前,就已想好了这两个名字,唐灭高昌,原本应是心意已决。

  麴智胜此时几乎都要垂下泪来,佛祖保佑,使他高昌国免于罹难!

  “你可是不愿?”那大臣见麴智胜表情悲怆,还当他是心中不愿。

  “并无不愿。”麴智胜言道:“一切但凭圣人安排。”

  那名大臣得到了这样的回复,心满意足地走了。

  李世民得知了这件事,心中亦是满意,这才答应见了麴智胜,当面接受了他献上来的国宝,又设宴款待。

  该谈的都谈妥了,剩下的就是打仗了,李世民原本还是打算叫侯君集领着大军去打那些突厥人,大将不换,兵卒倒是不用都带上,毕竟高昌国也有那么多兵力,两国联手去打突厥,与先前的情况便有些不同了。

  不料侯君集这时候竟是犯起浑来,言那高昌国不是什么好东西,圣人不让我去打他们也就算了,还叫我去救他们?这事我反正不干,谁爱干谁干去!

  李世民一听,那你不去也行,就你这浮浪性子,你去了我还不放心,于是当场便点了性格更为稳当的李道宗,让他带兵去打突厥。

  李道宗其实也不想去,带兵打仗他没意见,但是让他顶侯君集的缺,这算是怎么一回事啊,不过皇帝都开口了,他是不去也得去,他跟李世民虽为宗亲,实际上两个人却并不亲近,也不和侯君集似得,能当面跟李世民去耍浑使性子,于是便只好硬着头皮领了这份差事。

  要说领兵打仗,李道宗比侯君集强得多,再加上他又有宗亲身份,又是李唐王朝的开国功臣,这回派他去高昌,算是表现出了中原王朝对于这一场战事的重视,也给了刚刚归降的高昌王面子。

  现如今这朝廷之中,要说猛将,那也不少,但是真正要说能够统领大军的人才,除了年事已高的李靖,接下来就是徐世勣和李道宗了。

  徐世勣乃是瓦岗寨出身,带兵打仗不在话下,人也很聪明,当年他从那瓦岗寨投唐以后,便很得李渊的好感,后来便是在李世民手底下,后来又到了李治手底下,武则天手底下,在谁手底下他都混得好好的,既没有卑躬屈膝失去尊严,也没吃了多大的亏。

  李道宗这个人和徐世勣的情况不太一样,他和李孝恭是在那些宗亲里边,被外人评价最好的两个人,又能领兵打仗,又是开国功臣,官职也很高。

  不过据说李道宗曾经因为充当和事佬,被尉迟敬德一拳打在脸上,尉迟敬德脾气火爆那是一回事,但他再怎么火爆,他敢打李世民吗,敢打李靖吗,还是敢打徐世勣啊?说到底,还是李道宗这个人在朝中地位不够高。

  后来李世民过世前,让长孙无忌辅佐自己的幼子李治,长孙无忌的权势可谓是如日中天。

  相传李道宗与长孙无忌有些过节,后来李道宗便是遭到长孙无忌的陷害,硬生生被牵连进了一宗谋反案之中,死于冤屈。

  在唐初这时候的社会上,李道宗这个人的名声还是很不错的,跟侯君集比起来那是强得多了。

  远在河西走廊的罗用,听闻这一次领军的将领换人了,侯君集不来了,换成了李道宗,心中不禁松了一口气。

  李道宗这个人,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不过后世有人猜测,与那吐蕃和亲的文臣公主乃是李道宗所出。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结为夫妇的那些年,大唐与吐蕃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好了,她本人因为给藏民带去了种子和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以及许多文人和工匠,给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受到藏民们的爱戴……

  罗用手里拿着一根铜签,一下一下地扒拉着灯芯,径自在那里想着事情。

  自从听闻了朝廷方面不打高昌,转而要去打突厥的消息,又得知侯君集这个人不来了,换李道宗过来了以后,他脑袋里绷着的那根弦慢慢也就放松了下来。

  先前说侯君集要来,罗用还真有点怕,那样一个人物,身边又没个靠谱点的大佬压着,又是手握重兵,经过他们常乐县的时候,还真不知道会闹出什么幺蛾子。

  现在说李道宗要领兵去打突厥,打就打吧,横竖突厥与中原王朝原本也是不死不休。

  “你怎的还未睡?”乔俊林从酒坊那边回来,看到罗用正对着一盏油灯发呆。

  方才吃晚饭的时候罗用便说自己今日要早点睡,结果这都过去两个多时辰了,这人竟是还未睡下。

  “腹中饥饿,睡不着。”罗用冲他笑了笑,说道:“咱今天晚上是吃龙须呢还是吃馎饦呢?”

  乔俊林一笑,道:“龙须。”

  这龙须便是龙须面了,罗二娘的羊绒作坊那边,请那巧手的妇人做了好些,用的上等精白面,做成雪白雪白的细丝面,羊绒作坊每每有人过生日的时候,厨下便会为她们煮一碗龙须面。

  这面条罗用从前在西坡村的时候曾经为二娘她们做过,虽然做得不甚精细,但是后来二娘在凉州城的时候还是会时常想起,于是她也开始给作坊里的那些女子们做面条吃。

  有自家阿姊在这常乐县待着,罗用便也不缺吃吃食,羊绒作坊那边但凡有点什么,那都少不了罗用的。

  尤其罗用近来劳心劳力,人看着也愈发削瘦,二娘常常就想弄些好吃食与他补补。

  关于这龙须面,河西这一带的人原本便有吃龙须面的,不知是从何处传来。

  这个年代白面本就精贵,如此精制的挂面,便更是难得,听闻也有装在木盒里拿去送礼的,罗用他们奢侈些,每天晚上肚子饿了,便从篮子里抓一些煮来吃。

  眼下正是农历二月底,中原地区想来已是处处春绿,常乐县这里,却依旧是一副严冬景象,四处都是黄土与戈壁,看不到一点绿意,天气依旧还是很冷,尤其是到了夜里,气温更低。

  罗用他们这屋子里每天晚上都烧着炕,炕头上放着陶瓮,陶瓮里面煮着热水,好歹也能给屋子里增加一些湿度。

  说好了要吃龙须,于是这俩人一人去拿面条,一人去搬调料,这些东西他们屋子里都有,因为常常在屋子里煮宵夜吃,所以便都备上了。

  罗用从柜子里取出一个小铁锅,舀了一瓢热水涮了涮,倒了水烧热了铁锅,先挖一勺荤油下锅,又放了几个蒜头葱头进去,待闻到香味的时候,又放酱油放盐,还放了几滴蔗浆。

  待他这边把调料煮好的时候,乔俊林那边的面条也下好了,将那龙须面从那陶瓮之中捞出来,放在刚刚煮好的酱汁里面拌一拌,两个人各自分了一大碗,罗用喜欢再加一点米醋拌着吃,乔俊林不爱加醋。那面汤也是不错,两人却都只是少少喝了一点,喝多了怕要起夜。

  前些时候过了新年,罗用和乔俊林两人今年都是虚岁二十一岁,搁后世正是读大学的年纪,也是正当能吃的时候。

  像这样子的拌面,他俩一顿能吃掉小一斤干面,罗二娘前些天来这边,见自己之前提过来的一篮子龙须面竟只剩下一个底儿了,于是笑了笑,第二日又与他们提了一篮子过来。

  这一篮又一篮的龙须面,看得同住县衙之中的县丞主簿等人很是艳羡。

  第307章 突厥人的怒火

  罗用以为只要唐军不打高昌,差不多就算是万事大吉了,然而他到底还是太天真了。

  在眼下这个年代的边疆地区,战事往往总是说起就起,高昌人投唐,避过了唐灭高昌之战,却终是避不过突厥人的怒火。

  三月初,常乐县城外的驿道上,整日都可以听到哒哒的马蹄声响,传信的役卒们骑着快马,往来于个个驿站之间。

  很快,罗用便从唐俭那里得到了消息,言是突厥人对高昌用兵,高昌王麴文泰一方面据城死守,一方面又派人穿越茫茫戈壁,前往玉门关向唐军求援。

  朝廷方面很快做出反应,令驻守玉门关的唐军将领乔师望从当地抽调三千骑兵前去援助高昌国,另一方面,李道宗的部队这时候也已经在路上了。

  长安城距离河西走廊颇远,本来等罗用他们这边听闻这回率领军队的主将换人的时候,李道宗那边的部队也已经在路上走了挺长一段时间。

  不要小看了这三千骑兵,眼下这个年代,到处都缺人口,像罗用管着的这个常乐县,整个县城加起来也就两三千人而已。

  后来唐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这个西域都护府,兵力最强的时候,也不过两万。

  眼下乃是太平盛世,大唐国力日趋强盛,军队中的装备水平,也比从前条件艰苦的时候好了许多。

  在他们这一支部队开拔之前,罗用有幸与唐俭同去了一回军营,别的他也看不太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些大唐兵卒脚下蹬着的那一双双胶底皮靴。

  皇帝老儿这两年令人种了许多杜种树,制出来的那许多杜仲胶,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花费在这些军队里头了。

  罗用这一次前来,乃是为了给他们送几样物什:羊绒袜,指南针,还有酒精。

  羊绒袜乃是罗二娘的羊绒作坊出产,总共用牛车运来三千余双,指南针罗用一早就做好了,眼下战事当前,这时候若不拿出来用,那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最后这个酒精,乃是罗用令人用白酒的酒头反复蒸馏提炼而成,可以用于伤口消毒。

  这个队伍马上就要拔营了,乔师望也没工夫与他们多说,罗用与唐俭二人也没有久留,送完东西以后便离开了。

  三月中旬,玉门关一带还未入春,关外便是大片大片的隔壁荒滩,狂风呼啸。

  士兵们身上虽有护甲皮靴,在眼下这个季节要骑马穿越这一片荒滩,难免也要吃些苦头,戈壁荒滩之上又无牧草,粮草补给也是一个大问题。

  希望他们这些人的加入,能够缓解高昌国那边的局势,只要能解了眼前之急,那李道宗率领的大军,很快便也能到了。

  这三千大军出关之后,关内很快又陷入了沉寂,常乐县这边,每日便只听见那城外的马蹄声哒哒作响,城中气氛有些沉重。

  听闻在晋昌城那边,付兵曹等人近日正在为迎接大军的到来忙得马不停蹄,主要就是粮草方面的问题。

  眼下这个年代行军不易,虽国家在各地皆设有粮仓,但携带大量粮草行军亦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必须合理安排,不断从沿途各个仓库补充。

  付兵曹等人的任务就是保证这一支部队来到他们瓜州当地的时候,沿线就能获得充分补给。

  除了各地仓库,听闻朝中亦有拨款,不过这都没有罗用什么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