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老夫人的腿疾重了许多,渐渐地不爱走动了。宋如锦每日去请安时,便会顺道折一枝桂花,还道:“外头秋色正好,既然祖母懒得走,我便把秋色带来给祖母一观。”

  眉眼精致的姑娘,出落得亭亭玉立,往那儿一站,当真是人比花娇,说出的话也句句讨喜。惹得老夫人喜笑颜开,常把宋如锦挂在嘴边夸。

  宋如锦也往慈晖堂跑得越发勤了,隔三差五就去一趟,和养在老夫人跟前的宋衍也熟了起来。宋衍现在才九个月,渐渐能咿咿呀呀说一些旁人听不懂的话,宋如锦就拿一只大红色的拨浪鼓逗他:“叫姐姐,姐姐——”

  小宋衍就眨着乌溜溜的眼睛,含混地跟着喊:“切切……”

  宋如锦顿时眉开眼笑。

  “说姐姐最好!”宋如锦得寸进尺。

  这么小的孩子哪里说得了这般复杂的句子?小宋衍努力地张嘴,“切切……好……”

  宋如锦乐得捧腹大笑。

  老夫人就喜欢看这种其乐融融的场面,连带着腿疾也没那么难受了。

  有一天,老夫人歇午刚醒,就听采杏说二姑娘已经来了,她嘴上说着:“天天往这儿跑,她也不腻烦。”脚下却急急忙忙地穿上鞋子,一刻也不停地往东厢房去了。

  宋如锦正拿着一只竹蜻蜓逗宋衍玩。见老夫人来了,就笑着说:“祖母,我今日不走了,就在您这儿住几天。”

  老夫人心里自然高兴,吩咐人去搭一个碧纱橱,还让丫头们趁着日头把被褥拿出去晒一晒。

  “这事儿可曾知会你娘了?”老夫人笑眯眯地问道。

  “就是娘让我过来小住的。”宋如锦道,“娘说祖母年岁大了,虽有衍弟承欢膝下,却也孤孤单单的,让我们多来陪陪您。”

  老夫人慈爱地揉了揉宋如锦的发顶,“你娘把你教得很好。”

  结果宋如锦一住下来就不肯走了。老夫人这里不仅茶点精细、饭菜可口,最关键的是疏影没跟来,再没有人催她练字了!得闲还能逗逗小宋衍解闷儿,别提过得多快活了。

  日子便这般松松散散地过下去,转瞬又是一年除夕了。

  一家人齐齐整整地聚在一起,连之前受罚后就不大出门的宋如墨也出现在了饭桌上。大家彼此说着祝词,热热闹闹地把年过了。

  年后,靖西王妃又递来了帖子,请宋如锦过府做客。

  刘氏当着宋怀远的面应承下来,倒把宋怀远气得够呛。

  其实这大半年来,宋如锦去靖西王府已是常事,只是宋怀远不知道而已。刘氏也想开了——夫君的爱重、侯府的前程,她都不在乎,只要女儿过得舒心快活,她就满足了。

  宋如锦对靖西王府已经很熟了,甚至不用下人领路,就能七拐八拐地摸到徐牧之的书房。

  她到的时候徐牧之正在读书,看得是本画册子,封皮上写着“大夏山河鉴”。宋如锦见他看得入神,便没打扰他,自顾自地在一旁坐下,颇为顺手地给自己倒了一盏茶。

  过了年,徐牧之就十五岁了。

  这个年纪的少年郎正是听了英雄事便生出满腔抱负、读了圣贤书便忧国忧民的时候。徐牧之每日在国子监进学,倒也并非对朝堂之事一无所知。加之在王府耳濡目染,他心里很清楚当朝太子对他们家是什么态度。

  但他真的好想披上战甲,驰骋无垠的战场,守卫这片大好河山啊!

  他翻了一页《大夏山河鉴》,少年不知愁滋味般地叹了口气。

  “锦妹妹什么时候来的,怎么也不吱一声?”徐牧之一抬头,便见宋如锦正坐在前头的八仙椅上,慢条斯理地喝茶。他还当自己眼花了,连忙揉了揉眼睛。

  “来得有一会儿了,见你看得入迷,便没有扰你。”宋如锦道。她今日穿了一件橘红色的锦缎长袄,脸蛋也被屋子里的地龙熏得红扑扑的,看上去很是喜人。

  “劳烦妹妹久等了。前几日过年,厨房新做了几个大菜,我带妹妹去吃,就当是给妹妹赔罪了。”徐牧之站了起来。

  宋如锦仰首看着他:“你好高啊……”

  一年前,两人的身高还差不多,没想到这一年以来,徐牧之的身量嗖嗖嗖地往上长,已经比宋如锦高出一个头了。

  徐牧之闻言,弯着腰,矮下身子,笑盈盈地平视着宋如锦的杏眼,“那妹妹要多吃一点,才能长高。”

  宋如锦想起自己每日在老夫人那儿蹭饭,餐餐都要吃大鱼大肉,饭后还要用一些水果茶点……她很是心虚地点了点头——她吃得已经够多了!

  “你的发髻散了,我帮你拢好。”因徐牧之低着头,宋如锦便瞧见他的头发散出来一束,本想顺手把它盘到发髻里,哪知道越弄越乱,还不如先前整齐。

  宋如锦愧疚道:“世兄,要不拆下来重新束吧?”

  徐牧之弯着腰,一动也不敢动,“妹妹……妹妹看着办吧。”

  宋如锦便把他整个发髻拆了下来,重新扎了一个小发髻圈,从自己头上拔了一根样式简单的玉簪,固定住小发髻圈,然后抽紧余下的头发,一圈一圈地绕上簪子。

  徐牧之的脸渐渐热了起来。他甚至能听见宋如锦清浅的呼吸声,一下一下的,像熏然春风吹在他的心头。

  “好了。”宋如锦扶着徐牧之的脑袋,左右端详了一下,非常满意。

  “谢、谢谢妹妹。”徐牧之语无伦次道,“走,妹妹,我、我请你吃饭。”

  宋如锦乖乖地跟上。

  用了饭,时辰也不早了,徐牧之送宋如锦出府,小心翼翼地问:“锦妹妹,今年上元节,你出去看灯吗?”

  宋如锦点点头。

  徐牧之微微笑了起来:“那我来找妹妹,咱们一起去街上看灯。”

  宋如锦又点了点头。侯府接送她的马车来了,她矮着身子坐进车厢。

  徐牧之注视着马车辘辘行了好一段路,摸了摸头上插着的玉簪,忽然拔脚追了上去,边追边喊,“妹妹别忘了——”

  第13章 山寺桐花

  初九,皇太后病笃,连夜召数名太医会诊。用上百年的人参吊了三天的命,最终还是捱不过薨了。

  当今天子身负沉疴,仍坚持到慈寿宫尽孝。下旨:“举国同哀,停朝议三日,禁三月宴饮、歌舞,禁三年战事、婚嫁。命三品以上外命妇进宫哭丧。”

  因此今年上元节,城中倒不能大张旗鼓地办灯会猜灯谜了。哪个朝臣敢出门过上元节,头一个就要被弹劾“大不敬”。

  人算不如天算!徐牧之郁闷地望着匆匆换上素色衣裳的华平县主,几不可闻地叹了一口气。华平县主问道:“大过年的,干什么看着我叹气?”

  “我本约了锦妹妹,上元节同她一起赏灯,这下又不能成行了。”一个“又”字,咬得极重,让人听了就觉得委屈。

  华平县主了然地点了点头:“我想起来了,去年太子殿下驾临,忠勤侯一家都没出府。”

  她背过身去,对着梳妆镜,把头上的金簪摘下来换成银钗,随口道:“你也不用急,来日方长,今年不行还有明年嘛。”

  徐牧之便如醍醐灌顶。没错,他和锦妹妹来日方长呢!

  他重重拍了一下华平县主的肩膀,两眼放光道:“芙妹言之有理!”

  他自幼习武,手劲儿不小,华平县主被他拍得肩膀一颤。偏她舞刀弄棒也不输人,当下便绷直手掌,劈手给了徐牧之一记,“你走开!手上没个轻重!”

  徐牧之也不生气,笑容满面地走了。

  刘氏是二品诰命夫人,亦在入宫哭丧之列。每日辰时就要到宫门口候着,一跪就是大半天。因她是未来太子妃的母亲,所以皇后对她多有照顾,她跪坐的垫子已换成了软软的锦垫,累了也有宫侍伺候着去偏殿喝茶小憩。

  其它命妇就没有这般舒适了。宫中戒备森严,不许诸位命妇带侍女进宫,她们也不敢在禁中招摇,所以渴了累了就稍微忍一忍,尽量不麻烦旁人。

  刘氏也不好意思独自休息,经常拉上义安侯夫人张氏一起。

  这日张氏沾光饮了一口热茶,见宫侍们都离得远远的,便同刘氏窃窃私语起来,“我告诉你一件事儿,你可千万别跟旁人说。”

  刘氏轻轻颔首,应和道:“那是自然。什么事?”

  “前年慧姐儿……你可记得那个叫吴莱的?”因为宋如慧已经定给了太子殿下,所以张氏没有把话说得很明白。

  刘氏想了起来。当初她托张氏帮她相一相女婿,张氏便推荐了这个吴莱。此人是当年的三鼎甲之一、春风得意的朝中新贵。

  “怎么了?”

  “幸亏你没看中他!我四婶婶瞧着他不错,就嫁了一个姐儿过去,你猜怎么着?”张氏压低了声音,“三日回门的时候,那个姐儿一直哭着不肯走,说吴莱稍有不顺心便拿她出气,打骂皆是寻常,衣袖撩起来一看,果真一片青青紫紫的淤痕。”

  刘氏讶然。张氏的娘家是定远伯府,也算是公卿世家,吴莱一介寒门之子,不把伯府的姑娘高高供着便罢了,竟还拳脚|交加?

  “后来呢?”

  “能有什么后来?人家夫妻两个关起门过日子,旁人如何能干预?还不是千劝万劝把姐儿劝回夫家受苦去了。堂堂伯府把一个嫁出去的女儿留在家,也不像话呀。”

  刘氏瞠目结舌,“你四婶婶也不帮一把?”

  “我四婶婶是继母,本就隔了一层,能帮到什么地步呢?只劝着姐儿多顺着点,别惹吴莱生气,便也罢了。”张氏叹了口气,“知人知面不知心,吴莱看着倒像个正人君子,哪知道背地里竟这般龌龊行事。”

  “阿弥陀佛。”刘氏低低念了一句佛号。心里也清楚:没有娘家撑腰的姐儿总归会过得艰难一些。

  到了四月,国丧就算过了。刘氏打算带宋如锦一起去京郊的南华寺上香。

  “你还在菩萨那里记名了,也该去拜一拜。”刘氏帮宋如锦拢了拢衣裳,“再去加一件薄披风。南华寺在山顶,不比山下暖和。

  宋如锦可不管出去干什么,只要不闷在家里她就很开心了。

  四月的天空澄净湛蓝,空气中已带了些许暖意。南华山清幽宁静,走在山间崎岖的小路上,蜿蜒的溪流潺潺的流淌声,与呖呖清脆的鸟啼交融在一起,声声婉转入耳。日光静好,洋洋洒洒地落下来,照着不远处的香炉烟气袅袅,有如云纹。

  刘氏买了香烛,虔心跪在菩萨面前祈愿。宋如锦也跟着叩首。随后便有一个自称净空的老尼上前,双手合十,低垂着眉眼,问:“贫尼观太太很是心诚,敢问太太府上是……”

  刘氏合掌还礼,“外子不才,忝为当今忠勤侯。”

  那老尼一下热忱起来,称呼也改了,“夫人是个有福的,菩萨一定会多多保佑。”而后看着一旁的宋如锦,又施了一礼,“这便是府上的姑娘吧?”

  刘氏笑道:“不错,正是我的次女。”

  净空老尼连连夸赞:“贵女天庭饱满,鼻有肉,眼有神,一看便是位富贵闲人,一生顺遂。”

  刘氏听别人夸自己没什么感觉,听别人夸宋如锦就觉得由衷地欢喜,一时笑意也深了几分。

  净空老尼便殷切道:“依我看,夫人不如在府上添几斤香油,点个大海灯。那海灯便如菩萨现身,昼夜不灭的,不仅能保佑府上平安,还可庇护女公子,让女公子身体康健,逢事便可化险为夷。”

  刘氏心底是信这些的,已细细地问起一日要供多少香油钱、海灯放在哪里合适、可要日日茹素斋戒念佛……

  系统佩服道:“这推销套路我服气!”

  净空老尼挨个儿答了。见宋如锦两眼放空,无所事事,便唤来自己的弟子,“带女公子去后头走走,用一些斋饭罢。”

  一位约莫双十年纪的尼姑走上前,含笑对宋如锦说:“女公子,请。”

  南华寺坐落在山顶,若向远处眺望,便可见城郊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绿意蔓延数百里;城中富饶,游人如织,屋宇连绵,一派盛世之景。

  宋如锦走马观花地逛了一圈,忽地瞧见墙根旁边栽了一树素色小花,五片花瓣,花蕊金黄,说不出的清秀耐看。

  “这是什么花?”

  小尼姑道:“这是桐花,每年这个时节就竞相开了。女公子出身侯府,见的都是富贵花,不识得也不为怪。”

  宋如锦又问:“那我可否摘一朵赏玩?”

  “女公子请自便。”

  宋如锦便走到桐花树下,一手攀着枝桠,另一手伸去摘花。结果一阵山风吹来,把花瓣儿花骨朵都吹了下来,兜头洒了她一身。

  啊!好丢人……宋如锦回头看了一眼小尼姑,见她正望着别处,不由扬了扬嘴角,若无其事地整理了一下衣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