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毕竟有了内阁总理在前面顶着,便是天下有什么问题那也是内阁总理的错误,不是皇帝的错。
这天下要是出现动乱,换一个内阁总理给百姓交代,便可以将皇室从中摘出去。
虽说未必能够保证他们大齐朝的天下万年永固,但好歹能延续多一点时间吧。
“说到小三元,朕好像听到过这个名字,戴权,你帮我想想,是不是听过这个人?”
戴权当然知道这个人,太上皇今天上午还问到了,戴权也知道太上皇根本不可能忘记这个人的名字,但是既然他当着皇帝的面这么问了,他这个做奴才的自然也要配合自己的主子,于是他便躬身走到天玺帝的身边道:“老圣人,的确有这个名字,顺天府知府上报,说是有一个学子提出了一些关于西北旱灾的对策,他觉得颇为有理,便将他的考卷递了上来。内阁的几位大人都觉得这个考生提出的对策很有可行性,便准备将这个考生叫过来问问,然后按照这个对策施行。”
“原来是他呀,看来这次晖儿找了个不错的朋友呢。”天玺帝面上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来,笑着道:“看来他不仅画技出色,政务上也颇有见地呢,即便做不成晖儿的朋友,倒也能够培养培养,作一个好臣子。”
“父皇说的是,还是儿子对他解太浅了,应该再去查查才对的。”
“你现在政务繁忙,哪里有时间去管一个小孩子的事,况且这个孩子能够去参加考试,身家背景应该算是清白的才对,查不查的有什么要紧。”
永宁帝却是摇摇头道:“晖儿身边的人还是应该查一查的,最近京城底下可是又有些动静,看起来又有人耐不住了,这个时候,还是要小心为上。”
提到这个天玺帝却只是冷笑一声道:“他们打的什么主意,朕还能不知道?不过是想着趁着朕六十大寿的时候出来闹一闹,下一下朕的面子,好让朝廷的颜面扫地,他们也就只有这些招数了。”
永宁帝自然知道天玺帝提到的他们是谁,不过是些前朝余孽罢了,前朝灭亡都已经近百年了,而且皇爷爷跟父皇接连两代皇帝皆是英明圣主,现在国家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又有谁愿意跟着他们一起冒着杀头的罪名出来谋反呢!
也就只有那些前朝遗老的后代们,在他们长辈的教导之下对本朝还带着仇恨之心,一心想着推翻本朝,恢复前朝,不过经过下面这么多年的剿灭,他们的人也所剩无几了,他们也就只有能力动用这些手段了。
“他们也把造反的事情想得太简单了,随便散播几句流言,就能够动摇我大齐朝的国本吗?他们有这个时间也该去埋头发展一下自己的实力,潜藏起来,等到我大齐朝出现动乱的时候趁势而起,方能有机会浑水摸鱼,现在这个时候冒出来,怕自己活得太久了吗?”
永宁帝这话说的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天玺帝听得忍不住在心里暗笑了两声,他这个儿子还是太耿直了,对手如此急功近利,他不是应该高兴才对吗?
“他们这些人你要真是有这样的脑子,哪里还轮到我大齐坐天下,当年残明势力逃到南边,立下南明小朝廷,当时他们手里可还掌握着不小的势力呢,翻盘也不是没可能,当时也只有你皇爷爷才能够安下心来,我跟你几位皇叔可是急的差点没冒出火来,就怕有个万一,可谁知我大齐的军队都已经兵临城下了,他们这帮人还在争权夺利,唯一的几个能打仗的将军全被他们自己给内斗死了!那可真是白让我大齐朝捡了便宜!”
“他们内斗固然是一方面,但是咱们大齐军队强大也是一方面的,还有皇爷爷、父皇跟皇叔们齐心协力,方才能有今天。”
永宁帝作为大齐朝的皇帝,当然不能说自己祖先能够打下江山是因为别人内斗,那固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因为他们大齐朝够强大、够团结嘛。
要不然当年的农民军可不止他皇爷爷,李自成他们也够强啊,李自成当年还带着军队进了京城,将崇祯皇帝逼的上吊自杀了,大明朝就灭在他手里,他到最后不还是亡还在皇爷爷手里了吗?
天玺帝自然明白儿子想的是什么,他也知道他们大齐能够笑到最后靠的还是自身的实力,但他之所以要在儿子面前儿子提出这个观点,主要是为了让他儿子能够保持警醒。
就像当年他父皇带着他们几个兄弟将南明小朝廷灭亡之时,指着南明的降帝告诉他们兄弟,南明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他们内斗,让他们兄弟记住这个教训,日后万万不可升起内斗之心。
所以当父皇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他的那些兄弟们看出父皇嘱意的是他,便直接带着人马到海外去了。
他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父皇的威势极盛,哪怕他们身上有军功,手里有军队,也根本无法违背父皇的命令,而父皇当时身体十分健康,等到父皇老迈,他这个太子之位也坐得稳固了,父皇又不是个恋站皇位,为了皇权儿子都心生提防的,京城根本没有他们的机会。
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兄弟几个从小跟着父皇长大,感情非常深厚,根本不愿意刀兵相向。
但是他们兄弟感情虽然深厚,不愿意互相动手,他们手底下的人未必能够互相忍让。
而他们这些做首领的如果不能够给手下人带来利益,除了那些死忠的,其他人必定会背弃他们而去。
如果不想面临这样的局面,他们就必定会被手底下的人推着往前走,迟早有一天,兄弟之情会耗尽,他们不得不拿起手中的刀对着自己的兄弟。
父皇当年培养他们时最注重培养他们的大局观,在他们这些兄弟眼中最重要的不是自己的私利,而是整个大齐王朝的利益。
他们非常明白,一旦他们这些兄弟们动手,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大齐王朝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可能动摇国本。
所以当他们知道父皇选择的是他时,他的那些兄弟们便直接向父皇告辞,带着人马离开了大齐,到海外去建立自己的国家。
即便他们知道,他这个做兄弟的当上了皇帝也绝对不会薄待他们。
不过最优厚的待遇也不过是一个藩王之位而已,虽然大齐朝不会像前明那般把王爷当成猪一样圈养,他们手中还能掌控着军队,但是朝堂上的那些大臣必定把他们当做眼中钉一样死死地盯着,他们不管是愿不愿意,都要受到重重限制,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无拘无束。
与其留在封地上受到猜疑,倒不如出去拼搏一把,反正他们背靠着大齐朝,难道还打不过欧洲那些小国来的流民罪犯吗?
父皇其实也明白,他这些儿子留下来肯定会面临他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父皇既不愿意看到兄弟残杀,也不愿意看到他苦心培养出来的儿子们困守在封地当中,像折断那翅膀的雄鹰一般,再也无法在天空中翱翔。
所以父皇即便再舍不得他的那几个兄弟,也只能够无奈的将他们送走。
而到了他儿子这一代,父皇留下来的最后几年已经把朝政都交给了他,他自己则在宫中培养几个孙子,所以他的几个儿子也选择了他们叔叔伯伯同样的路。
至于晖儿,皇帝现在也只有他这一个立得住的儿子,其他要么早夭,要么资质平庸,至于以后的儿子,跟晖儿年纪差距太大,只要晖儿日后不长歪,按照他所设想的那般慢慢成长起来,就没人能够威胁到他的位子,在晖儿这一代应该不会出现内斗的情况。
至于以后如何,那个时候他早就不在这人世间了,他已经尽到自己的职责,那管身后洪水滔天。
“你说的自然也有道理,但是你皇爷爷有一句话说得好,内因才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南明小朝廷能够团结一心,利用手中的势力,同我们的军队死战,他们即便不能翻盘,也能给我们造成非常大的伤害,甚至将我大齐的军队阻于长江之北,最后南北对峙,隔江而治也未可知,要知道当年洪武皇帝原本就起于南方,南方才是明朝的根本,只要南明小朝廷能够在南边立住,重演东西汉朝之事也不是不可能啊!”
天玺帝的话说的语重心长,永宁帝当然能听出父亲的教导之意,他赶紧站起身来,肃手而立,低头道:“父皇的教导之意儿子明白了,儿子必定会谨记父皇留下来的教训。对于南明小朝廷来说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内斗,而对于我大齐朝来说内乱也必定是灭亡我大齐朝的罪魁祸首,要想王朝永立,必须团结一心。”
对于永宁帝的态度,天玺帝满意的点了点头,他道:“这番忠告你皇爷爷传给了朕,朕现在传给你,你日后可传给晖儿,晖儿可以传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再传给他的孙子,一代一代传下去。朕不知道这番忠告日后咱们徒家的子孙能够记下多少,但是只要有一个人记住,那么咱们徒家的天下就能够坐稳。”
“儿子必定会传下去,让后世子孙永记于心!”
“永记于心?这种话何必说出来糊弄人呢,即是糊弄别人,也是糊弄咱们自己,咱们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后世子孙有他们自己的祸福,他们能不能走得远,靠的是他们自己,我们可做不了主。”
“父皇说的有理,可是儿子有时候也难免会幻想能不能够做到王朝永固,这天下能不能够一直姓徒,可现在看来…唉!”
“你这就是钻牛角尖了,哪怕像秦皇汉武那种的英主尚且不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又何必强求呢?”
听到自己的父皇也这样说,永宁帝只能够无奈的叹口气,或许真的是他要求太高了。
天玺帝见此心中暗叹一声,转移话题道:“那些人只是用些上不了台面的小手段,虽然惹不出来什么大事,但终究还是恶心人,你还是吩咐安全部的人好好注意一番,到时候大齐下属的州县还有蕃国都必定要派遣使者前来京城祝寿,虽说咱们不在乎这些虚面,但是能不让人看笑话还是不让人看的好!”
闻言,永宁帝赶紧打起了精神点头道:“儿子知道了。”
永宁帝能够被天玺帝选做皇位继承人,而且在自己年老之后立刻退位让贤,把皇位让给永宁帝,永宁帝自然也有值得天玺帝看重的地方。
别看刚才的一番话让永宁帝的精神受到了打击,甚至有些颓废,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皇帝可不能沉溺这种负面的的情绪中,他到底心志坚定,很快便恢复过来。
永宁帝冷笑一声道:“这一次恐怕不止那些前朝余孽在作怪,那帮子前朝余孽早就被打击的不成样子,他们能有多少人?能在这京城天子脚下短时间内掀起这样的风波,可不是他们能做到的。”
“哦?你可是有了什么发现?”
“不过是些蛛丝马迹,但是猜也能猜到,江南那些世家可是坐不住了啊。”
“他们早该坐不住了,你皇爷爷定的是温水煮青蛙的计策,但到了如今这个时候,水早就热了,哪怕他们已经慢慢适应了这个温度,但是快要死了他们肯定是要挣扎一下的。”
“那是自然!” 提起这个永宁帝也高兴起来:“周边的蕃国早就实行了新学制,边疆地区在军队控制之下,也早就进行了改革,西南那里因为十几年前的一场地动,朝廷一边派人就在一边进行了学制改革,中原因为旱灾,东北因为设为工业基地,而西北,这次旱灾过去也能够顺势完成改革,临海地区最为开放,不用朝廷出手,本地人就把那些老顽固的思想扔到垃圾箱了,他们现在能够掌控的地区也就苏杭地带了。可是苏杭这些年早就眼馋临海的富庶了,他们现在快连最后的大本营都掌握不住了,要么等死,要么孤独一掷!”
“孤独一掷?他们有这个胆气!”
不是天玺帝看不起他们,而是他们真没这个魄力!江南的富庶腐蚀的不仅是他们的思想,还有他们的胆气,他们要有胆子对抗朝廷,那也该在最初,他们实力最强大的时候反抗,当初他们退却了,想着要妥协,现在他们再提对抗,是傻了吗?
要知道学制改革受损最严重的就是江南的那帮人了,一旦新学制实行,学生们都在国立学校上学,每个科目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的老师加起来最起码有十指之数,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将会降到最低。
他们这些依靠知识起家的所谓诗书世家要如何影响学子?
他们再也无法向以前那般以老师的名义控制学生,他们之间的关系太松散了!
而且新学制当中,学生六岁入学,先是小学,再是中学,之后大学,而他们如果想要继续教授学生那肯定是在大学了,在大学之前学生们已经经历过好几年的思想教育了,那里还会受他们的影响。
当然,他们也可以办私立学校,问题是现在私立学校还不具备颁发学历的资格,而参加政法大学的入学考试是需要小学、中学学历的。
学生们来他们这里上学是为了什么?研究学问?
呵呵,怎么可能?他们就是为了做官,现在要是在他们名下学习就要影响他们的仕途,哪怕他们的学问再高,在士林当中影响再深,也没几个愿意拜他们为师的。
另外,新学制的考试是综合考试,不仅仅是语文,还有数学,科学之类的,很多都是固定答案,只要识字就能阅卷。
也就意味着以后的阅卷老师只要随便找几个会识字的人就能够担任,那个时候还能指望学生把阅卷老师当做座师一样尊敬吗?
当然不可能了。
只要新学制改革完成,他们就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靠着师生、座师的关系连结一大批人,成为朝堂上令人畏惧的势力了。
没有了这种势力的支撑,他们在朝堂上的力量便所剩无几,别说是像前朝那般掌控朝政了,就连保住现在的力量也不可能了。
当年,天正帝首次拿出学制改革时他们便已经意识到学制改革会给他们带来的危害,所以内阁任命时他们直接放弃了至关重要的财政、农业等职位,全力保住了教育和□□的部长职位。
他们已经打算好了,他们肯定拗不过天正帝,如果天正帝执意改革,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但是只要教育部和□□掌握在他们手里,天正帝要改革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但是天下已经安稳了,天正帝做事再也不能像以前那般毫无顾忌,他必须要学会妥协,要徐徐图之。
没关系,正好,他们不想和天正帝硬碰硬,他们想要慢慢耗,就看谁能耗过谁了!
在他们看来,有了天正帝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太子肯定不好做,甚至于天正帝的威势会把太子压制到唯唯诺诺的地步。
而且他们可以趁天正帝不注意的时候影响太子,只要太子变成了儒家的人,他还会赞同天正帝的改革吗?天正帝虽有天命,但他又不能长生不老,只要他一死,他的改革肯定就会如同过眼云烟一般完全消散。
但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天正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太过和睦,而且太子从小跟着天正帝长大,他的思想与天正帝一脉相承,他们施加在太子身上的影响如同泥沉大海,一点浪花都没打起来,太子根本不可能如他们所预想的那般废止天正帝的改革。
没关系,太子不行还有其他王爷,他们就不信那些王爷们为了夺取皇位会不接受他们的投效。
谁知道不等他们挑拨太子和其他王爷内斗,那几个有能力的王爷直接带着人出海了,剩下的几个太过废物,根本没可能成功夺位,将砝码放在他们身上不过是白费功夫。
没关系,太子不行,那就影响太子的儿子。
可是他们再一次失算了。
等到他们一次次失望过后,他们才发现在他们专注影响皇家事的时候天正帝与天玺帝两代父子已经悄无声息的将大齐大部分地方改革完成了。
唯一剩下的就只是苏杭和京城了!
“他们想要到京城找盟友,同样没有改革的京城被他们视作同盟之地,他们自然想趁着这次朝廷忙乱过来联系盟友,却也不想想,要不是因为怕在京城改革打草惊蛇,京城第一个就改完了。即便因为麻痹他们,京城的改革一直搁置着,但京城作为新思潮最集中的地方,改革的呼声可是一直很高,条件早就已经成熟,现在缺的也不过是朝廷的一只书文而已,他们想在这里找盟友,那可是想差了!”
“虽然说他们的势力已经慢慢消退,但是临死前的一击还是要小心为好,毕竟是累积百年的世家,谁知道有没有后手。”
天玺帝到底还是经验更丰厚一些,眼看着对手被逼着快要狗急跳墙,胜利在望,他也没有因此失去谨慎之心,对于父亲的忠告,永宁帝自然是会记在心中的,他已经打算好,等回去就派暗部和安全部的人一起去调查,务必要让那帮人的阴谋再无隐身之处。
“好了,不在提公事了,你说的王玥朕很有兴趣,等你调查完觉得不错的话带过来我看看吧!”
“这…这事那里值当父皇您出面?还是儿子处理就好!”
天玺帝随意的摆摆手,道:“晖儿的朋友,我这个做爷爷的见一见也是应该的,又不是什么大事,更何况我现在不过是个糟老头子,见个小孩子而已,有什么要紧的!”
见父皇态度坚决,永宁帝也只好苦笑一声,暗下决定,回去就把这王玥的根底细细查出来!绝对不能漏过任何马脚!
不提大齐朝最有权势的两个男子如何打算,王玥根本不知道他接下来将会拥有一个天下人都羡慕的机会,现在的他正满脑子疑惑,不知王子腾打什么主意呢!
他原本想着王子腾之前就说要见他一面,这回趁着他夫人过寿将他邀请过来肯定是要好好谈谈了。
他昨天晚上翻来覆去半夜才睡,就算当年高考他也没有这么焦虑过。他甚至把当年看过的各种有关面试的帖子书籍都在脑海里过了一遍,甚至模拟了一下王子腾与他谈话的内容,来来回回好几遍,才觉得自己算是准备充分了。
谁知道一进王家门,他便被当做小孩子一般塞到了贾宝玉、薛蟠身边吃点心,贾政和王子腾并几个男人在一边下棋聊天,王子腾的夫人和薛姨妈、王夫人还有几个妇人带着几个姑娘在后面说话,说的无非是家长里短又或是针线,王玥在边上听了几句便借口走开了。
至于王子腾那边,他没提,王玥也只能暂且压抑住心里的急躁充当小孩子了!
第63章 寿辰
王子腾夫人的寿辰来的人并不多,贾政、王夫人带着宝玉,薛姨妈带着宝钗、薛蟠,另外还有王子腾的两个女儿和女婿,以及王子腾的幕僚邹城一家人。
这天下要是出现动乱,换一个内阁总理给百姓交代,便可以将皇室从中摘出去。
虽说未必能够保证他们大齐朝的天下万年永固,但好歹能延续多一点时间吧。
“说到小三元,朕好像听到过这个名字,戴权,你帮我想想,是不是听过这个人?”
戴权当然知道这个人,太上皇今天上午还问到了,戴权也知道太上皇根本不可能忘记这个人的名字,但是既然他当着皇帝的面这么问了,他这个做奴才的自然也要配合自己的主子,于是他便躬身走到天玺帝的身边道:“老圣人,的确有这个名字,顺天府知府上报,说是有一个学子提出了一些关于西北旱灾的对策,他觉得颇为有理,便将他的考卷递了上来。内阁的几位大人都觉得这个考生提出的对策很有可行性,便准备将这个考生叫过来问问,然后按照这个对策施行。”
“原来是他呀,看来这次晖儿找了个不错的朋友呢。”天玺帝面上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来,笑着道:“看来他不仅画技出色,政务上也颇有见地呢,即便做不成晖儿的朋友,倒也能够培养培养,作一个好臣子。”
“父皇说的是,还是儿子对他解太浅了,应该再去查查才对的。”
“你现在政务繁忙,哪里有时间去管一个小孩子的事,况且这个孩子能够去参加考试,身家背景应该算是清白的才对,查不查的有什么要紧。”
永宁帝却是摇摇头道:“晖儿身边的人还是应该查一查的,最近京城底下可是又有些动静,看起来又有人耐不住了,这个时候,还是要小心为上。”
提到这个天玺帝却只是冷笑一声道:“他们打的什么主意,朕还能不知道?不过是想着趁着朕六十大寿的时候出来闹一闹,下一下朕的面子,好让朝廷的颜面扫地,他们也就只有这些招数了。”
永宁帝自然知道天玺帝提到的他们是谁,不过是些前朝余孽罢了,前朝灭亡都已经近百年了,而且皇爷爷跟父皇接连两代皇帝皆是英明圣主,现在国家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又有谁愿意跟着他们一起冒着杀头的罪名出来谋反呢!
也就只有那些前朝遗老的后代们,在他们长辈的教导之下对本朝还带着仇恨之心,一心想着推翻本朝,恢复前朝,不过经过下面这么多年的剿灭,他们的人也所剩无几了,他们也就只有能力动用这些手段了。
“他们也把造反的事情想得太简单了,随便散播几句流言,就能够动摇我大齐朝的国本吗?他们有这个时间也该去埋头发展一下自己的实力,潜藏起来,等到我大齐朝出现动乱的时候趁势而起,方能有机会浑水摸鱼,现在这个时候冒出来,怕自己活得太久了吗?”
永宁帝这话说的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天玺帝听得忍不住在心里暗笑了两声,他这个儿子还是太耿直了,对手如此急功近利,他不是应该高兴才对吗?
“他们这些人你要真是有这样的脑子,哪里还轮到我大齐坐天下,当年残明势力逃到南边,立下南明小朝廷,当时他们手里可还掌握着不小的势力呢,翻盘也不是没可能,当时也只有你皇爷爷才能够安下心来,我跟你几位皇叔可是急的差点没冒出火来,就怕有个万一,可谁知我大齐的军队都已经兵临城下了,他们这帮人还在争权夺利,唯一的几个能打仗的将军全被他们自己给内斗死了!那可真是白让我大齐朝捡了便宜!”
“他们内斗固然是一方面,但是咱们大齐军队强大也是一方面的,还有皇爷爷、父皇跟皇叔们齐心协力,方才能有今天。”
永宁帝作为大齐朝的皇帝,当然不能说自己祖先能够打下江山是因为别人内斗,那固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因为他们大齐朝够强大、够团结嘛。
要不然当年的农民军可不止他皇爷爷,李自成他们也够强啊,李自成当年还带着军队进了京城,将崇祯皇帝逼的上吊自杀了,大明朝就灭在他手里,他到最后不还是亡还在皇爷爷手里了吗?
天玺帝自然明白儿子想的是什么,他也知道他们大齐能够笑到最后靠的还是自身的实力,但他之所以要在儿子面前儿子提出这个观点,主要是为了让他儿子能够保持警醒。
就像当年他父皇带着他们几个兄弟将南明小朝廷灭亡之时,指着南明的降帝告诉他们兄弟,南明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他们内斗,让他们兄弟记住这个教训,日后万万不可升起内斗之心。
所以当父皇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他的那些兄弟们看出父皇嘱意的是他,便直接带着人马到海外去了。
他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父皇的威势极盛,哪怕他们身上有军功,手里有军队,也根本无法违背父皇的命令,而父皇当时身体十分健康,等到父皇老迈,他这个太子之位也坐得稳固了,父皇又不是个恋站皇位,为了皇权儿子都心生提防的,京城根本没有他们的机会。
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兄弟几个从小跟着父皇长大,感情非常深厚,根本不愿意刀兵相向。
但是他们兄弟感情虽然深厚,不愿意互相动手,他们手底下的人未必能够互相忍让。
而他们这些做首领的如果不能够给手下人带来利益,除了那些死忠的,其他人必定会背弃他们而去。
如果不想面临这样的局面,他们就必定会被手底下的人推着往前走,迟早有一天,兄弟之情会耗尽,他们不得不拿起手中的刀对着自己的兄弟。
父皇当年培养他们时最注重培养他们的大局观,在他们这些兄弟眼中最重要的不是自己的私利,而是整个大齐王朝的利益。
他们非常明白,一旦他们这些兄弟们动手,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大齐王朝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可能动摇国本。
所以当他们知道父皇选择的是他时,他的那些兄弟们便直接向父皇告辞,带着人马离开了大齐,到海外去建立自己的国家。
即便他们知道,他这个做兄弟的当上了皇帝也绝对不会薄待他们。
不过最优厚的待遇也不过是一个藩王之位而已,虽然大齐朝不会像前明那般把王爷当成猪一样圈养,他们手中还能掌控着军队,但是朝堂上的那些大臣必定把他们当做眼中钉一样死死地盯着,他们不管是愿不愿意,都要受到重重限制,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无拘无束。
与其留在封地上受到猜疑,倒不如出去拼搏一把,反正他们背靠着大齐朝,难道还打不过欧洲那些小国来的流民罪犯吗?
父皇其实也明白,他这些儿子留下来肯定会面临他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父皇既不愿意看到兄弟残杀,也不愿意看到他苦心培养出来的儿子们困守在封地当中,像折断那翅膀的雄鹰一般,再也无法在天空中翱翔。
所以父皇即便再舍不得他的那几个兄弟,也只能够无奈的将他们送走。
而到了他儿子这一代,父皇留下来的最后几年已经把朝政都交给了他,他自己则在宫中培养几个孙子,所以他的几个儿子也选择了他们叔叔伯伯同样的路。
至于晖儿,皇帝现在也只有他这一个立得住的儿子,其他要么早夭,要么资质平庸,至于以后的儿子,跟晖儿年纪差距太大,只要晖儿日后不长歪,按照他所设想的那般慢慢成长起来,就没人能够威胁到他的位子,在晖儿这一代应该不会出现内斗的情况。
至于以后如何,那个时候他早就不在这人世间了,他已经尽到自己的职责,那管身后洪水滔天。
“你说的自然也有道理,但是你皇爷爷有一句话说得好,内因才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南明小朝廷能够团结一心,利用手中的势力,同我们的军队死战,他们即便不能翻盘,也能给我们造成非常大的伤害,甚至将我大齐的军队阻于长江之北,最后南北对峙,隔江而治也未可知,要知道当年洪武皇帝原本就起于南方,南方才是明朝的根本,只要南明小朝廷能够在南边立住,重演东西汉朝之事也不是不可能啊!”
天玺帝的话说的语重心长,永宁帝当然能听出父亲的教导之意,他赶紧站起身来,肃手而立,低头道:“父皇的教导之意儿子明白了,儿子必定会谨记父皇留下来的教训。对于南明小朝廷来说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内斗,而对于我大齐朝来说内乱也必定是灭亡我大齐朝的罪魁祸首,要想王朝永立,必须团结一心。”
对于永宁帝的态度,天玺帝满意的点了点头,他道:“这番忠告你皇爷爷传给了朕,朕现在传给你,你日后可传给晖儿,晖儿可以传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再传给他的孙子,一代一代传下去。朕不知道这番忠告日后咱们徒家的子孙能够记下多少,但是只要有一个人记住,那么咱们徒家的天下就能够坐稳。”
“儿子必定会传下去,让后世子孙永记于心!”
“永记于心?这种话何必说出来糊弄人呢,即是糊弄别人,也是糊弄咱们自己,咱们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后世子孙有他们自己的祸福,他们能不能走得远,靠的是他们自己,我们可做不了主。”
“父皇说的有理,可是儿子有时候也难免会幻想能不能够做到王朝永固,这天下能不能够一直姓徒,可现在看来…唉!”
“你这就是钻牛角尖了,哪怕像秦皇汉武那种的英主尚且不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又何必强求呢?”
听到自己的父皇也这样说,永宁帝只能够无奈的叹口气,或许真的是他要求太高了。
天玺帝见此心中暗叹一声,转移话题道:“那些人只是用些上不了台面的小手段,虽然惹不出来什么大事,但终究还是恶心人,你还是吩咐安全部的人好好注意一番,到时候大齐下属的州县还有蕃国都必定要派遣使者前来京城祝寿,虽说咱们不在乎这些虚面,但是能不让人看笑话还是不让人看的好!”
闻言,永宁帝赶紧打起了精神点头道:“儿子知道了。”
永宁帝能够被天玺帝选做皇位继承人,而且在自己年老之后立刻退位让贤,把皇位让给永宁帝,永宁帝自然也有值得天玺帝看重的地方。
别看刚才的一番话让永宁帝的精神受到了打击,甚至有些颓废,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皇帝可不能沉溺这种负面的的情绪中,他到底心志坚定,很快便恢复过来。
永宁帝冷笑一声道:“这一次恐怕不止那些前朝余孽在作怪,那帮子前朝余孽早就被打击的不成样子,他们能有多少人?能在这京城天子脚下短时间内掀起这样的风波,可不是他们能做到的。”
“哦?你可是有了什么发现?”
“不过是些蛛丝马迹,但是猜也能猜到,江南那些世家可是坐不住了啊。”
“他们早该坐不住了,你皇爷爷定的是温水煮青蛙的计策,但到了如今这个时候,水早就热了,哪怕他们已经慢慢适应了这个温度,但是快要死了他们肯定是要挣扎一下的。”
“那是自然!” 提起这个永宁帝也高兴起来:“周边的蕃国早就实行了新学制,边疆地区在军队控制之下,也早就进行了改革,西南那里因为十几年前的一场地动,朝廷一边派人就在一边进行了学制改革,中原因为旱灾,东北因为设为工业基地,而西北,这次旱灾过去也能够顺势完成改革,临海地区最为开放,不用朝廷出手,本地人就把那些老顽固的思想扔到垃圾箱了,他们现在能够掌控的地区也就苏杭地带了。可是苏杭这些年早就眼馋临海的富庶了,他们现在快连最后的大本营都掌握不住了,要么等死,要么孤独一掷!”
“孤独一掷?他们有这个胆气!”
不是天玺帝看不起他们,而是他们真没这个魄力!江南的富庶腐蚀的不仅是他们的思想,还有他们的胆气,他们要有胆子对抗朝廷,那也该在最初,他们实力最强大的时候反抗,当初他们退却了,想着要妥协,现在他们再提对抗,是傻了吗?
要知道学制改革受损最严重的就是江南的那帮人了,一旦新学制实行,学生们都在国立学校上学,每个科目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的老师加起来最起码有十指之数,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将会降到最低。
他们这些依靠知识起家的所谓诗书世家要如何影响学子?
他们再也无法向以前那般以老师的名义控制学生,他们之间的关系太松散了!
而且新学制当中,学生六岁入学,先是小学,再是中学,之后大学,而他们如果想要继续教授学生那肯定是在大学了,在大学之前学生们已经经历过好几年的思想教育了,那里还会受他们的影响。
当然,他们也可以办私立学校,问题是现在私立学校还不具备颁发学历的资格,而参加政法大学的入学考试是需要小学、中学学历的。
学生们来他们这里上学是为了什么?研究学问?
呵呵,怎么可能?他们就是为了做官,现在要是在他们名下学习就要影响他们的仕途,哪怕他们的学问再高,在士林当中影响再深,也没几个愿意拜他们为师的。
另外,新学制的考试是综合考试,不仅仅是语文,还有数学,科学之类的,很多都是固定答案,只要识字就能阅卷。
也就意味着以后的阅卷老师只要随便找几个会识字的人就能够担任,那个时候还能指望学生把阅卷老师当做座师一样尊敬吗?
当然不可能了。
只要新学制改革完成,他们就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靠着师生、座师的关系连结一大批人,成为朝堂上令人畏惧的势力了。
没有了这种势力的支撑,他们在朝堂上的力量便所剩无几,别说是像前朝那般掌控朝政了,就连保住现在的力量也不可能了。
当年,天正帝首次拿出学制改革时他们便已经意识到学制改革会给他们带来的危害,所以内阁任命时他们直接放弃了至关重要的财政、农业等职位,全力保住了教育和□□的部长职位。
他们已经打算好了,他们肯定拗不过天正帝,如果天正帝执意改革,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但是只要教育部和□□掌握在他们手里,天正帝要改革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但是天下已经安稳了,天正帝做事再也不能像以前那般毫无顾忌,他必须要学会妥协,要徐徐图之。
没关系,正好,他们不想和天正帝硬碰硬,他们想要慢慢耗,就看谁能耗过谁了!
在他们看来,有了天正帝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太子肯定不好做,甚至于天正帝的威势会把太子压制到唯唯诺诺的地步。
而且他们可以趁天正帝不注意的时候影响太子,只要太子变成了儒家的人,他还会赞同天正帝的改革吗?天正帝虽有天命,但他又不能长生不老,只要他一死,他的改革肯定就会如同过眼云烟一般完全消散。
但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天正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太过和睦,而且太子从小跟着天正帝长大,他的思想与天正帝一脉相承,他们施加在太子身上的影响如同泥沉大海,一点浪花都没打起来,太子根本不可能如他们所预想的那般废止天正帝的改革。
没关系,太子不行还有其他王爷,他们就不信那些王爷们为了夺取皇位会不接受他们的投效。
谁知道不等他们挑拨太子和其他王爷内斗,那几个有能力的王爷直接带着人出海了,剩下的几个太过废物,根本没可能成功夺位,将砝码放在他们身上不过是白费功夫。
没关系,太子不行,那就影响太子的儿子。
可是他们再一次失算了。
等到他们一次次失望过后,他们才发现在他们专注影响皇家事的时候天正帝与天玺帝两代父子已经悄无声息的将大齐大部分地方改革完成了。
唯一剩下的就只是苏杭和京城了!
“他们想要到京城找盟友,同样没有改革的京城被他们视作同盟之地,他们自然想趁着这次朝廷忙乱过来联系盟友,却也不想想,要不是因为怕在京城改革打草惊蛇,京城第一个就改完了。即便因为麻痹他们,京城的改革一直搁置着,但京城作为新思潮最集中的地方,改革的呼声可是一直很高,条件早就已经成熟,现在缺的也不过是朝廷的一只书文而已,他们想在这里找盟友,那可是想差了!”
“虽然说他们的势力已经慢慢消退,但是临死前的一击还是要小心为好,毕竟是累积百年的世家,谁知道有没有后手。”
天玺帝到底还是经验更丰厚一些,眼看着对手被逼着快要狗急跳墙,胜利在望,他也没有因此失去谨慎之心,对于父亲的忠告,永宁帝自然是会记在心中的,他已经打算好,等回去就派暗部和安全部的人一起去调查,务必要让那帮人的阴谋再无隐身之处。
“好了,不在提公事了,你说的王玥朕很有兴趣,等你调查完觉得不错的话带过来我看看吧!”
“这…这事那里值当父皇您出面?还是儿子处理就好!”
天玺帝随意的摆摆手,道:“晖儿的朋友,我这个做爷爷的见一见也是应该的,又不是什么大事,更何况我现在不过是个糟老头子,见个小孩子而已,有什么要紧的!”
见父皇态度坚决,永宁帝也只好苦笑一声,暗下决定,回去就把这王玥的根底细细查出来!绝对不能漏过任何马脚!
不提大齐朝最有权势的两个男子如何打算,王玥根本不知道他接下来将会拥有一个天下人都羡慕的机会,现在的他正满脑子疑惑,不知王子腾打什么主意呢!
他原本想着王子腾之前就说要见他一面,这回趁着他夫人过寿将他邀请过来肯定是要好好谈谈了。
他昨天晚上翻来覆去半夜才睡,就算当年高考他也没有这么焦虑过。他甚至把当年看过的各种有关面试的帖子书籍都在脑海里过了一遍,甚至模拟了一下王子腾与他谈话的内容,来来回回好几遍,才觉得自己算是准备充分了。
谁知道一进王家门,他便被当做小孩子一般塞到了贾宝玉、薛蟠身边吃点心,贾政和王子腾并几个男人在一边下棋聊天,王子腾的夫人和薛姨妈、王夫人还有几个妇人带着几个姑娘在后面说话,说的无非是家长里短又或是针线,王玥在边上听了几句便借口走开了。
至于王子腾那边,他没提,王玥也只能暂且压抑住心里的急躁充当小孩子了!
第63章 寿辰
王子腾夫人的寿辰来的人并不多,贾政、王夫人带着宝玉,薛姨妈带着宝钗、薛蟠,另外还有王子腾的两个女儿和女婿,以及王子腾的幕僚邹城一家人。